
[摘要] 韓國作為曾經有著嚴重腐敗問題的國家,經歷了漫長的懲治腐敗的探索歷程并獲得了一定的經驗。回顧韓國建國初期的現代政治制度構建與反腐敗探索對于當今的反腐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李承晚統治的韓國第一共和國時期,由于韓國內部的權力斗爭,日美等勢力的插手造成了韓國時局不穩、經濟脆弱、對外依賴嚴重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韓國腐敗問題嚴重。縱觀李承晚時期的韓國反腐敗問題,主要有以下特點:政府層面對腐敗問題的漠視、默認導致的反腐敗陷于有名無實,難以實踐;機制層面的制度構建缺失,缺少獨立的專門反腐敗部門,反腐敗工作無從開展;黨派之間黨同伐異、相互勾連,喪失在野黨等的政治監督作用。
[關鍵詞]李承晚;政治制度;反腐敗;韓國
[中圖分類號]D312.6.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3)03-059-07
[收稿日期]2022-10-16
[作者簡介]1.樸燦奎,朝鮮族,延邊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朝鮮·韓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朝鮮·韓國古代中世紀史;2.王春浩,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朝鮮·韓國近現代史。(延吉 133000)
腐敗問題一直是韓國政界乃至全社會所無法回避的問題,自韓國建國以來“腐敗與反腐敗”就交織在一起,成為韓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改革內容。第一共和國時期的李承晚政府在韓國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建立起了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色彩的現代政權。由于歷史與現實等諸多因素的交織影響,韓國在建國初期出現了腐敗盛行的亂象。目前學界關于李承晚政府時期韓國腐敗問題的研究成果都是從宏觀敘事視角對李承晚政府的腐敗與反腐敗問題進行研究,而缺少以李承晚政府作為主體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李承晚政府時期的韓國腐敗與反腐敗問題為研究重點,力求以此探求韓國反腐的啟示與經驗。
一、韓國現代政治制度的構建
(一)韓國現代政治制度的構建背景
自1945年9月7日美國軍隊正式進駐朝鮮半島南半部實行軍事管制開始,一直到1948年大韓民國建立,這是韓國現代政治制度的醞釀階段。建國之前的朝鮮半島,由于日本帝國主義長期的殖民統治,對韓國的國民教育、國家的基礎設施乃至社會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朝鮮半島從日本的殖民統治當中解脫出來。但是,韓國并沒有走向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而是被美蘇對峙局勢置于朝鮮半島地緣政治的最前沿。朝鮮半島位于歐亞大陸邊緣,是重要的緩沖地帶,也是大陸勢力和海洋勢力的博弈前沿,素有“東方巴爾干”之稱。在大韓民國政府正式成立前夕,美國和蘇聯都充分認識到朝鮮半島的地緣戰略價值,美國更是不愿看到朝鮮半島完全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因此,美國一直希望在朝鮮半島南部植入美國式的議會制度。在大韓民國政府建立的過程中,在東西方激烈對立的情況下,韓國的新國家建設暴露出諸多的矛盾,民族主義勢力、社會主義勢力、親美勢力、親日勢力以及其他各種勢力在建國初期為了掌握主導權而不斷地進行重組。內部經濟衰落、社會動亂;外部美蘇對峙、戰爭恐懼猶存,韓國在建國的十字路口上茫然又無助。在這樣混亂的狀況下,李承晚為了維持國家穩定而建立起親西方政權,并推動了政府的改革。
(二)韓國現代政治制度的構建過程
韓國選擇模仿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推動建國似為自主推動與自由選擇,但究其實質源于美國在美蘇對峙局勢下為謀求在朝鮮半島的戰略利益而對韓實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強行移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韓國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脫出來,但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的軍事占領。1945年9月7日,美第八集團軍在中將霍奇的指揮下從仁川登陸,對韓實施了軍事占領及直接統治。此外,為取代日本殖民時期的“總督府”,1945年9月19日美國在漢城建立美國陸軍在韓軍事政府,隨后發布了政府權力分立、選舉制度等八項原則,為韓國打造了美式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礎框架。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主導下,韓國進行了所謂的民主化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國會——制憲國會。1948年7月17日,制憲國會制定并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政府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等法律法規,以法律形式正式確立了韓國現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了“主權屬于人民,保障個人自由和財產權”的民主共和體制。大韓民國建立后,李承晚政府為了政權穩定進行了政府改革,進一步為韓國的現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李承晚政府的政府改革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48年8月15日政府成立到1954年11月修憲,第二個時期是修憲至1960年李承晚下臺。
李承晚政府的改革主要是克服公共職能癱瘓、建立大韓民國國家秩序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建設。即主要提出了國家建設和國民形成、西方式自由民主主義建設、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建設、反共政策宣傳、穩定新生國家體制形成等作為政府改革的目標。具體包括行政部門的參謀機構大幅合并或縮小;將政權維持機構外交、國防、內務等機構優先于經濟、社會關系機構;實施人事行政業績要求、組織運營計劃和經濟計劃;簡化行政、增進國民便利、改革地方自治分權等目標。但從第一屆政府改革推進方向來看,主要是以中央政府組織改編為中心推進。李承晚政府改革第二個階段的主要推進方向是1954年11月29日進行的修憲,廢除國務總理制,強化總統中心制的體制,同時進行政府組織改編。因此,將集中在國務總理身上的政府組織權限歸屬于總統的政府組織改革成為主要內容。另外,為了穩定和恢復經濟,政府擺脫了迄今為止為平衡政治派別間勢力而安排要職的閣僚任命方式,任命具有經濟專業性的官員擔任經濟部門議長,與此同時,從增設經濟關系機構的角度,還推進了設置復興部和外資廳的改革。但可以認為,第二階段的政府改革與其說是制定實質性國家目標及行政體制的改革,不如說是為了維持李承晚政權長期執政而進行的。現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韓國成為獨立的現代國家的政治基礎,為韓國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1](15)但是模仿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歷史進程也成了韓國“疲倦而又飽受苦難的政治民主化的演習”。[2](64)一個有名無實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埋下了韓國早期“腐敗共和國”亂象的禍根。
二、李承晚政府時期滋生腐敗的原因
韓國建國后,雖然在照搬美國的情況下建立了所謂的現代政治制度,但從韓國的現實情況來看似乎顯得有些“水土不服”。西方政治民主制度的大框架有名無實,韓國缺乏民主氛圍下的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前提條件,在復雜的國內外局勢的影響下,早期的韓國政治民主制度不僅沒有給韓國帶來民主化道路的一帆風順,反而造就了一個“腐敗共和國”,所謂的民主框架成了政治精英的角斗場,腐敗叢生,社會矛盾激化,民眾生活苦不堪言。李承晚政府腐敗盛行,這是國內外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一)韓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影響
若想理解韓國的政治結構和政治文化,就必須對其歷史進行考察。韓國的傳統文化是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不會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而完全改變。儒家思想對韓國的影響更是由來已久,朝鮮王朝時期就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朝鮮王朝時代的政治、施政理念對大韓民國的行政制度及官僚腐敗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思想被運用到建立朝鮮王朝的政權之中,為使社會基本結構和規范與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相一致做出了貢獻。在朝鮮王朝時期,儒家思想的禮儀規范讓“順從”成為一種正當化的文化。儒家思想塑造了韓國的國民性格與行為方式,既推動了韓國的歷史進步,同時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一方面,儒家思想之中的重視地緣、血緣關系的傳統對韓國產生了深遠影響。韓國是典型的重視人際關系的國家,各類社會關系錯綜復雜,政界中宗族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交織在一起,在這樣復雜的關系網之中,不僅加強了成員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為相互幫助、滋生腐敗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又一特點就是重視等級制、強調官本位。作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輻射地域,朝鮮半島長期以來處于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之下,社會普通民眾已經形成了對政府敬畏、服從的天然情感。在威權面前,民眾更慣于通過利益輸送來解決個人問題,這深刻影響著韓國的政府與社會。
與此同時,日本對韓國的殖民統治也對韓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影響。殖民時代的統治和行政體制與朝鮮王朝時代有著很大的差異,殖民時代的行政體制功能更多的是維持和控制殖民統治的秩序和實現日本繁榮的手段。與朝鮮王朝時代不同的是,日本殖民時期的統治投入較產出更具效率。當時的官僚階層更強調剝削、壓迫和對上司的絕對忠誠,而不是對國民的服務。在這一時期,韓國表面上是近代化時期,但是其作為獨立國家的歷史中斷了,而且國民深受壓迫,這種現象在韓國獨立后的美軍進駐時期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李承晚政府時期的韓國依然處于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靜態社會,階級文化程度還比較低。在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中,資本的形成完全依賴于當權者,當權者的責任很小,后逐漸發展成為官僚資本,腐敗現象更加嚴重。
(二)美日外部政治勢力的干涉
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后,由于美國對日留“敵財”予以接收并作為“歸屬資產”轉交給韓國,因此客觀上并未全面、徹底肅清親日勢力。據統計,日本當時留下的“敵財”總額約占當時韓國總資產的七八成,不可謂不豐厚。但韓國政府在如何處置日留“敵財”問題上,卻顯得不是十分“正義”。除一部分資產收歸國有外,大部分資產被韓國政府以公開招標拍賣的形式流通到市場上。當然,由于黨爭的存在,加之“低價收購、牟取暴利”的高回報,這些資產大多被賣給了利益相關的工商業資本家、地主、親日群體、親美群體等不同勢力手中。除了日留“敵財”外,為了充分發揮韓國對抗共產主義的橋頭堡作用,美國也對韓國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以確保美國戰略意志在韓國的徹底貫徹。“從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到1960年第一共和國結束,韓國從美國得到了總額高達17.45億美元的援助。”[3](224)為了促進韓國經濟復蘇、產業發展,除單一的經濟援助外,美國更對韓進行了基礎產業建設、經濟扶持等援助。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制衡機制所導致的局面就是 “均貪共占”,無所謂執政黨、在野黨,無所謂組織監督機制,整個政權體系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皆貪”。上級勒索下級、下級勒索國民,腐敗成了理所當然但行之有效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腐敗高效”“腐敗是經濟的潤滑劑”等論調。除此以外,早期韓國政府體系的大面積腐敗更造就了一個對韓國民主政治有著深刻、深遠影響的勢力——財閥。政府的優惠、扶植政策迅速培養了韓國的財閥,資本家賄賂政府官員,政府官員批準優惠政策、低價出讓國有資產等等,財閥既和國內的政客勾結,同時又與美日等境外勢力保持聯系。壯大后的資本家不滿足現狀,進而以政治獻金等方式開始直接參與政黨,進一步擴張了其利益版圖。正是在這種局勢下,資金成為企業發展暢通無阻的有效方式,在工業一片空白、經濟復蘇發展的背景下,資本迅速進入空白的工業界,實現多元化、集團化,最終不斷發展壯大形成日后的財閥。正如樸正熙所言:“假商人和政府的聯合力量形成了這種韓國式腐敗的溫床,這些人通過賄賂集中在既得財產的周圍。”[4](139)
(三)韓國內部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
一是韓國內部的權力斗爭。韓國雖然建國,但由于剛剛結束的日本殖民統治與久遠的朝鮮王朝封建統治的遺留影響,加之美國對韓的軍事、政黨控制等因素,早期的韓國政權左支右絀、艱難前行。自仁川登陸后,美國便著手培養、扶植親美勢力,號召所謂的政治精英組建政黨、參與民主政治制度。在美軍提供資金、人才等配套設施的主導下,韓國國內產生了一大批親美政黨,從而導致韓國政黨林立、派系眾多,如保守主義派、革新觀念派、極左極右等等,圍繞權力,大大小小的政黨借助各種勢力如封建勢力、日殖時期的親日勢力、親美勢力等等,開展了或明或暗的權力斗爭。明面上的政治主張的爭議、糾紛,暗地里的政治刺殺、攻擊等等,韓國權力斗爭一片火熱,但民眾卻陷入水深火熱的苦難之中。黨派斗爭的惡劣影響之一便是滋生、縱容、主張腐敗。可以說,早期的韓國政治就是一部權力斗爭史,至于國民如何、腐敗如何,根本不在政府、政黨、政治精英的考慮范圍之內,如此缺乏監管制度的政治環境自然造就了韓國猖獗的腐敗現象。
二是時局不穩、經濟脆弱、對外依賴嚴重的國情。建國初期,經濟衰敗、社會不穩,徒有其名的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照搬西方,顯得水土不服又格格不入,因此不僅沒有迅速帶領韓國走上經濟復蘇、社會重建的光明道路,反而被趁機滋生的腐敗問題拖入泥潭,各方矛盾激化。“1949年的韓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只有日殖時期1936年的一半,隨后的8年,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下,韓國GNP也僅僅增長了3.9%,而農村的慘狀更甚,1958年缺衣少食的農戶占到韓國農村的一半以上。”[1](204)在這種局面下,韓國的經濟結構呈現為一種畸形的存在,即形成了高度依賴美國的經濟體制、產業結構上重輕工業、輕重工業的“侏儒”工業體系。不僅如此,由于美國的直接控制與影響,韓國在對外貿易、經濟管理權限等方面也受制于美國,導致韓國缺乏對經濟發展的掌控權與自主權,這助長了韓國民族經濟的畸形結構與發展。戰爭的陰霾與恐懼心理、畸形的無法自主的經濟結構與發展模式、美蘇對峙下韓國的橋頭堡定位的影響等等,導致整個社會層面難以對政府實行有效監督,國民仍在為吃飽飯、穿暖衣不辭辛勞,何談監督政府、制衡權力。
三、李承晚政府的反腐敗探索與評價
(一)李承晚政府的反腐敗探索
作為首任韓國總統,李承晚在美國主導下所制定的政治民主制度徒有其形、而無其實,更有學者評價其執政期間的韓國為“家產制統治”,執政黨任人唯親,打壓在野黨、反對黨,執政有著明顯的獨裁特征。由于執政目標與理念的不同,加之對美國政治民主制度照搬照套的不適應,韓國政府的腐敗與日俱增且日益猖獗。“李承晚政府在深度腐敗的情況下也開始探索反腐敗的路徑和政策。”[5](19)然而這是迫不得已舉起的反腐大旗,由于執政理念的因素,李承晚的反腐更像是喊口號。
第一,李承晚政府在國家建設初期經歷了朝鮮戰爭這一民族災難的特殊情況。在特殊情況下,戰爭的執行主要由軍人負責。因此,以軍隊為中心的腐敗蔓延開來。在軍隊腐敗出現后,李承晚政府實行了以副總統辭職、相關軍隊干部提交或國防部長官被解職的方式推進反腐敗改革。李承晚政府雖然試圖通過制度或立法進行反腐敗改革,但難以實施。
第二,對于統治領導勢力的腐敗,李承晚政府通過制定《管理座右銘》,強調遵守公職人員時間、服從命令、負責、公正等,或通過審計院、監察委員會等,推進了微弱形式應對對策的反腐敗改革。所有這些都難以成為防止腐敗的制度化設置,反腐敗活動的成果寥寥無幾。韓國“整體公務員人數與1947年相比,到1959年增加了約3倍”。[6](5)如表1所示,面對著龐大的國家公務員系統,沒有一套健全的反腐敗制度設置是難以實現反腐的全面落實的。
根據1950年《管理座右銘》出臺的《公職倫理確定宣言》在反腐實踐中的作用可以說是可有可無:一是因為當時的韓國政府早已腐敗透頂;二是因為李承晚的執政理念與權力欲望,導致其施政理念、措施等都是圍繞鞏固權力、任人唯親、黨派之爭,而忽視了政府內部的腐敗問題;三是因為只有空洞的口號般的《公職倫理確定宣言》,卻缺乏配套的反腐機制構建、職權獨立專一的反腐部門、人員、法律支持等,雖然也根據憲法設立了總統所屬的最高審計機構“審計院”和最高監察機構“監察委員會”,但由于監察部門本身沆瀣一氣,機構設置上早已形同虛設,并沒有實際運行,因此也導致了《公職倫理確定宣言》的“口號”局面。
此外,李承晚時期還有一個“高薪養廉”的反腐措施。李承晚單純地將韓國腐敗猖獗的根源歸咎于公職人員工資待遇不高,因此增加薪資待遇成為了其反腐的主要實際措施。“高薪養廉”本身確有可取之處,但“高薪養廉”措施與早已腐敗猖獗的當時韓國的政治環境似乎并不協調。一方面政府內部早已層層腐敗,甚至公職人員通過腐敗所獲得的錢財早已遠超工資待遇,為了增加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待遇就放棄利潤頗豐的腐敗所得,彼時的公職人員自然沒有這種行動自覺。何況,韓國政府也僅僅提出“高薪養廉”,卻并未對貪腐行為給予懲處,更缺乏系統的反腐機制、系統構建,因此“高薪養廉”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由于在反腐上毫無作為,加之經濟、社會、政治等等領域在李承晚主政時期起色不大,經濟上混亂無序、社會上苦不堪言、政治上貪腐橫行……在李承晚試圖謀劃繼續連任之時,1960年韓國爆發了“4·19革命”, 迅速引發了國內政局的強烈震蕩,李承晚于4月28日以平民的身份由景武臺移居梨花莊。至此,李承晚所統治的第一共和國正式宣告結束。
(二)李承晚政府的反腐敗評價
從《公職倫理確定宣言》到“4·19革命”,縱觀李承晚的執政經歷可見,“第一共和國是造成體制腐敗的政權, 也是因腐敗和獨裁倒塌的政權。”[7](118)韓國建國初期在美國指導下,照搬西方政治民主制度,在天然的不協調、不適應背景下,腐敗是李承晚執政的法寶之一。政治上漠視、默認腐敗行為的發生,進而以相互勾結、與腐敗共存的行為推動黨同伐異、結黨營私;通過任人唯親、相互勾連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不斷鞏固權力、形成獨裁統治的基礎,最終保障了李承晚連任三屆總統的政治謀劃。然而,長達十二年的統治讓韓國一直處于經濟衰退、社會凋敝之中,失望的民眾早已不滿無能昏聵的政府,更對政府漠視、默認腐敗行為卻不嚴厲打擊反腐的政治表態與施政行為怒不可遏,最終演化為對無能政府、獨裁統治的強烈反抗。不過,從政府行為、法律層面等角度而言,《公職倫理確定宣言》雖然并沒有對反腐起到相當的作用,但也從政府公開宣布的文件規范層面,表明了政府對于腐敗的態度,某種意義上也算從政治層面駁斥了“腐敗是經濟潤滑劑”等歪曲的思想風氣。總結李承晚政府的反腐敗情況,有以下特點:
政府層面對腐敗問題的漠視、默認等理念態度導致反腐敗有名無實,難以實踐。從歷史發展角度而言,李承晚政府的首要任務確實不應該、也不能夠是腐敗。從現代化的歷程而言,李承晚政府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搭建整個韓國的制度框架,先將韓國現代化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來,并且推動其運轉,而后國家事務的優先級是恢復、促進經濟的發展與增長。整體而言,李承晚時期的韓國政府在國家事務的優先級上有著鮮明的特征,基于戰后國內百業待興和美蘇對峙的雙重背景,如何更快速地搭建韓國現代化政治制度的框架以及推動整個國家運轉、經濟恢復與增長,是李承晚時期的核心任務。因此反腐在國家事務的優先級中并不占據優勢。不僅如此,建國初期維持國家運轉的人才隊伍在前文也有過論述,其中不少來源于日本殖民時期的遺留親日勢力以及親美勢力等等,這些復雜的勢力群體充斥著韓國政府的方方面面,在人才隊伍不足的情況下維持國家運轉已然不易,要想大力懲治腐敗,總體而言缺乏合適的環境與時代背景。更何況,李承晚作為建國初期的核心政治人物,其對權力、利益的渴求也早已超越其對政治民主的期望,在黨爭權斗中逐漸喪失初心,最終深陷黨爭與獨裁的泥潭而無法自拔。總體而言,由于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國內環境與美蘇對峙的國際局勢的雙重影響,加之李承晚政府的執政理念與心態,反腐并不在國家事務的優先級中,因此在客觀上造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腐敗的泛濫,腐敗嚴重地侵蝕到了治安、司法、銀行、稅收、海關等各級政府的各個部門”。[8](5)
第二,機制層面的制度構建缺失,缺少獨立的專門的反腐敗部門,反腐敗工作無從開展。李承晚政府在構建韓國建國初期的政治、法律等制度框架時,雖然仿照美國三權分立政治理念設置了總統所屬的最高審計機構“審計院”和最高檢察機關“監察委員會”等相關職能部門,但是由于照搬美國政治民主制度,加之反腐并不在韓國的國家事務優先級中,所以從反腐實踐角度而言,“審計院”“監察委員會”等職能部門的存在更像是在宏大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環境下虛掛了一個反腐的招牌。一方面,“審計院”“監察委員會”內部公職人員在腐敗叢生的大環境中自身可能也存在腐敗行為;另一方面,“審計院”“監察委員會”等職能部門向上負責的最高權力——總統本人也對腐敗行為并不重視,甚至覺得無甚大礙。除此以外,“審計院”“監察委員會”等職能部門缺乏強有力的執行力量來遏制腐敗行為。韓國建國初期的社會環境十分混亂,戰爭剛剛結束后建立的新生政權,其統治核心其實是武裝力量、暴力機關,“審計院”“監察委員會”在不掌握軍警等暴力執法力量的情況下,不僅難以對腐敗行為進行執法,甚至還可能被腐敗人員所恐嚇、威脅,執法行為缺乏必要的力量與威懾力。因此,在缺乏統一有效的反腐機制建設、缺乏最高權力的支持,以及自身滋生腐敗等多重復雜因素的影響下,專職反腐的“審計院”“監察委員會”等部門實際流于形式,對韓國早期的腐敗遏制毫無作用。
第三,黨派層面以腐敗進行黨同伐異、相互勾連,喪失在野黨等的政治監督作用。韓國建國初期,親日勢力、親美勢力等各派勢力錯綜復雜、政治局勢比較混亂,各個黨派、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陷入黨爭局面,從而對政治局勢的崩壞與坍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忠誠’成為李承晚政權最重要的用人標準,私人關系的遠近成為當時官員晉升的重要依據。”[9](9)一方面,政府內部也存在不同的勢力,如李承晚執政黨內部也存在著保守主義與革新主義等不同派別,不同勢力為了各自利益必然會進行權力斗爭。因此,在政府內部,一項政策、措施的推行也必然面臨著博弈與掣肘,無法凝聚人心的政府如同一盤散沙,必然主導和推動不了反腐工作的進展,更何況整個政府內部貪腐橫生、沆瀣一氣,一旦開始真正反腐勢必人人自危,政府土崩瓦解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作為監督政府的重要角色——在野黨為了爭奪權力成為執政黨,也陷入了權力斗爭的漩渦,其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攫取權力和利益,一邊和執政黨明爭暗斗,一邊借助議員等身份勾結商人等勢力,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試圖增大增強其政治影響力。在這種局勢下,反腐雖然成了在野黨攻擊執政黨的一個武器,但也僅僅如此而已,因為在野黨的目的并不是懲治腐敗,而是希望通過這一議題對執政黨發起攻訐,爭取上位。然而,在野黨執政后依然會陷入爭權奪利的惡性循環。可以說,在建國初期混亂無序的政治環境下,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對于腐敗問題的理念都是不正當的,對于執政黨而言,腐敗莫名其妙成了推動政府工作的某種動力;而對于在野黨而言,反腐敗則成為推倒執政黨爭取上位的手段。但相同的是,無數的政治精英都將腐敗當成己方爭權奪利的因素,卻并沒有一個群體將腐敗問題關聯到國家的未來、社會的民生。
四、結語
縱觀李承晚長達十二年的執政生涯,李承晚政府在韓國建國初期面臨國內百廢待興、民生凋敝,國外美蘇對峙等復雜情況下,為了盡快組建新生政權,照搬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以搭建韓國現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動國家運轉、社會恢復為核心目標,因而反腐敗問題在國家事務排序上并不占據優勢。加之李承晚個人的權力欲膨脹、獨裁統治的維持等因素,造成了李承晚政府時期對反腐敗的漠視和反腐的有形無實,最終使韓國早期陷入“腐敗共和國”的政治困境。因此,從最終效果來看,毫無疑問,李承晚政府時期的反腐敗是非常失敗的,其反腐態度與理念也是非常消極負面的,這造成了韓國早期局勢混亂、社會動蕩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趙利濟:《韓國現代化:奇跡的過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韓]金泳三:《開創21世紀的新韓國》,鄭仁甲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3]潘志:《第一共和國時期韓國經濟發展及啟示》,《黑龍江史志》,2015年第9期。
[4][韓]樸正熙:《我們國家的道路》,陳琦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
[5]王生、駱文杰:《韓國歷屆政府反腐敗治理的經驗及借鑒研究》,《東疆學刊》,2019年第1期。
[6][韓]樸泰均:《李承晚政府時期官僚組織的形成及其特點》,《韓國行政學會學術發表論文集》,2012年。
[7]王偉等:《中國韓國行政倫理與廉政建設研究》,北京:國家行政出版社,1988年。
[8]馬占穩:《揚湯止沸:韓國現代化中的早期反腐敗——韓國現代化進程中反腐敗問題研究之一》,《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9]任勇:《韓國反腐敗進程及其經驗》,《國際資料信息》,2007年第4期。
[責任編輯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