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責任意識得到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為“三下鄉”社會實踐提供了更多的方向,推動了高?!叭锣l”社會實踐的創新與發展,也為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賦予了新意義。文章總結了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開展的不足,提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創新與探索,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新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不斷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推動育人體系的全面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完成農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歷史任務和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時代問題的發展戰略。[2]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學以致用,觀察、了解中國鄉村社會,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3]這一戰略的提出,推動了校企、校村的合作,同時,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了更多實現科學研究、開展社會服務、鍛煉品格和毅力的平臺與機會。
在鄉村振興這個大背景下,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拉近了大學生與農村、農民、農業的聯系,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震撼與不易,完成從思想到實踐的轉變和成長,賦予了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全新的意義。
(一)在實踐中增強理想信念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物資充裕的和平年代,理想信念教育僅僅依靠課堂的理論學習遠遠不夠。鄉村振興背景下,“三下鄉”社會實踐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融入基層,開展實踐的廣闊平臺。大學生與實踐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能感受基層群眾之難,急群眾之急,想群眾之想,深入地了解鄉村社會,增強責任意識和擔當。同時,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學生志愿服務的主陣地,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成長,實現人生價值,獲得思想洗禮,能夠增強志愿服務精神。
(二)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素養
大學生通過暑期“三下鄉”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不僅能夠加強對社會的整體認識,而且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在加深大學生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鄉村振興打開了大學生的視野,為各種專業的大學生提供了展示專業能力的平臺,如電子商務的學生可以進行農村電商業務的實踐,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可以為鄉村村落布局出謀劃策,師范專業的學生能夠施展自己的教學才能等??偠灾?,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三)在實踐中轉變就業思維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們在就業選擇和就業心態上都遭遇巨大挑戰。一直以來,高校都鼓勵學生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支持畢業生們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希望學生們目光放長遠,轉變自己的就業思維,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大學生通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去到農村,下到基層,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開展社會實踐,親身經歷產業鄉村振興的過程,在實踐中樹立起對基層工作的全新理解,轉變就業觀念,形成新的就業思維。
“三下鄉” 作為培養合格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日益顯示出它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專業學習、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等方面的功能和優勢,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與發展,成為高校暑期社會實踐的主要途徑。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高校能夠培養出思想端正,品格堅毅,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學生。然而,隨著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深入發展,一些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出來。
(一)“三下鄉”社會實踐規劃不合理
首先是社會實踐時長規劃不合理。據統計,高校暑期“三下鄉”的社會實踐時長,包含前期統籌和下鄉實踐,集中在15天左右。在開展過程中,存在實踐團隊因還未做好前期調研和系統的部署,就已經下鄉開展實踐的情況。這極易導致學生因時間緊、任務重、實踐方案不成熟產生疲憊感,甚至對實踐的過程產生懷疑和疑惑,最終導致實踐育人的效果不佳。其次是實踐地點規劃不合理。在前期調研的過程中,高校沒有深入評估“三下鄉”的實踐成本以及實踐的地方是否具有教育意義,為后期實踐工作的開展帶來很多阻礙和隱患。另外,很多高校每年更換一個實踐地,無法與實踐地達成長期的深入合作,后期工作開展不到位,實踐成果得不到鞏固。
(二)“三下鄉”社會實踐與學科專業不匹配
社會實踐也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有別于課堂教學,但又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同時也是學生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的最好平臺。然而,一些高校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設計出的方案與專業的銜接度不夠,只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專業性考察,導致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無法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一定程度上還會打擊到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有悖于實踐育人的教育宗旨。
(三)“三下鄉”社會實踐形式老舊
近年來,高校暑期“三下鄉”形式愈漸統一,支教和調研成為主要的活動形式。實踐形式固定、程序固化、主題陳舊、缺乏創新,無法取得實踐育人的應有成效。每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都會有全新的活動主題和專項計劃,社會時政熱點在更新,實踐的形式也應該同步改變。只有讓大學生們感受到實踐與主流價值觀的同步,才能讓學生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取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因時、因勢、因事地去創新內容與形式,才能夠將實踐的育人效果充分體現出來。
(四)“三下鄉”社會實踐宣傳力度不夠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群體中很受歡迎,學生都愿意加入這個活動。但是由于宣傳的力度不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育人成效大打折扣。首先是前期宣傳不夠,導致學生不知道何時、何種途徑才能加入到這項活動中來,因此錯過報名時間,錯失參與機會。其次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中期宣傳力度不夠,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實踐成果得不到實時的反饋,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正面的肯定與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是后期宣傳跟不上,很多高校在“三下鄉”結束之后,沒有進行后續宣傳報道,導致活動的影響范圍不廣,意義也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宣傳工作的開展應該同時兼顧線上與線下,利用學院宣傳欄,學院微博、微信、短視頻官方網站進行同步宣傳,既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過程,也能夠在實踐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實現人生價值。
(五)“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為了激勵大學生全面發展,高校會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支持學生加入社會實踐服務當中。在活動的宣傳和組織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部分學生會將“三下鄉”社會實踐僅僅看作一個獲取實踐分數,以便申請獎助學金和其他榮譽的平臺,而不是全面提升自我的成長渠道。這種帶著功利心態參與活動的做法,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和人格培養無益。再者,許多大學生對“三下鄉”社會實踐缺乏基本的認識,缺少活動經驗,對活動中的潛在危險和突發情況無法預見,安全意識淡薄。在“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活動中,服務的對象可能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殘障人士、退伍軍人、鄉村干部等,學生們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平等地思考問題并及時做出反應。因此,高校在活動前期籌備的過程中,要加強對隊員的考核和對團隊的培養,確保實踐隊伍素質過硬。
(一)前期統籌工作程序化、系統化
前期籌備工作的開展要程序化、系統化,主要包括實踐地的考察與選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方案的確定和實踐隊伍的招募與培訓。首先是實踐地的考察與選擇,充分考慮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選定適合大學生開展“三下鄉”活動的,能夠實現鄉村振興目的的實踐地點。高校應全力考察當地社會、自然環境及資源的整體狀況,結合院校專業優勢,開展后續工作。同時,為了保障“三下鄉”社會實踐安全有序的開展,負責單位應提前與當地政府和相關單位做好銜接,提前部署,制定下鄉路線、劃定開展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以及大學生住宿等的基本方案。其次是實踐方案的確定。根據前期對實踐地的考察,結合學?;蛘邔W院專業特色,將實踐方案與專業完美融合,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幫扶、科技幫扶、文化與衛生的幫扶。最后是實踐隊伍的招募與培訓。在招募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生活技能、應急能力和專業能力的考察,如師范類專業的學生,要求板書工整、教案邏輯清晰、對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強。另外,學生對火災、洪災、滑坡、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救險措施也要清晰了然,如若發生緊急情況能夠及時避險。因此,對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進行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前期工作程序化、系統化開展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持續加大宣傳力度
宣傳工作的開展,應該貫穿整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始終?;顒忧捌诘慕y籌,都應在三微一端、宣傳欄等渠道上進行同步宣傳,讓學生知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籌備和具體情況,并得到其他師生的支持與關注。實踐內容與專業優勢環環相扣,能夠吸引相關專業學生加入社會實踐,擴大實踐活動的宣傳力度。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學院官方平臺對實踐隊伍的事跡進行報道、分享隊員的實踐心得、感恩實踐活動中的溫暖瞬間,也讓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主體——學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評價,充分給予學生體驗式教育的主體地位,推動了主體的成長。社會實踐結束之后,實踐隊伍不斷加強實踐成果轉化,并且通過向中青網投稿、評選優秀“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和隊員等方式來擴大實踐活動的后續影響力。同時,院校內部也可以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成果匯報,為來年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提前做出宣傳。
(三)創新實踐周期,形成長期合作模式
每年暑期“三下鄉”的時間都相對較短,無法與實踐地形成長期深遠的合作,導致實踐團隊與當地民眾剛剛建立的情誼,因實踐活動的結束而不再延續,實踐目的和成效不斷削弱。因此,高校建立起對同一實踐地定期的、長久的幫扶機制十分必要。一方面,在長期幫扶機制下,大學生能夠連續性地開展科學、教育、文化與衛生的志愿服務,增強理想信念,提升實踐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長期的幫扶機制本身是對以往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創新與突破,能有效地檢驗實踐團隊的實踐質量、完善實踐方案、調整實踐方式,打造長期穩定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
(四)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發揮實踐育人作用
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實踐育人的充分體現。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支持。家庭的理解與支持,能夠讓學生堅定信心,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作為高校,應廣泛動員全校師生員工,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形成一支由專家講師、行政人員、本-碩-博士組成的專業實踐團隊,充分給予專業理論支持,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指導。同時,也要加強社會即實踐地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聯系,充分了解實踐地可提供的資源與機會,獲得地方政府和群眾的支持與理解,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此外,要充分發揮已有科研平臺的作用,切實加強實踐成員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叭锣l”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任一環節都要把育人的教育目的放在優先位置。前期統籌工作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匹配度、考慮實踐地點的現實狀況與大學生生活技能的匹配程度等。在社會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帶隊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服務意識,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五)專業優勢與活動形式充分結合
根據院校專業優勢,因地制宜地設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既能夠激發實踐隊伍的主動性,也能促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與創新。如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因為受過專業師范課程的指導,在教育方面優勢突出,能夠承擔起教育幫扶的重擔。同時,由于各個師范類學科的學科特性,每個專業都會有特定的思維方式、教育原則和方法以及學科內容,提供的教育幫扶形式會有所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興的專業與行業在不斷涌現,高校應充分結合專業前景和鄉村振興大背景,因地制宜地制定富有專業特色的實踐形式,發揮創新的優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依靠理論課堂,也需要加強對社會實踐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實踐育人的作用,充分挖掘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在實踐中得到鑒定,人生理想在實踐中得到升華,身體素質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創新思維在實踐中得到拓展。實踐是行走的思政課,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調動起師生對社會實踐的能動性,也就是調動起師生對中國實際的思考與認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2]王東,王木森.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共享理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第3期:1-9.
[3]李倩.淺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J].黑龍江糧食,2002:108-110.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