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質量影響著教育的質量。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下,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專業化水平仍未得到有效突圍,教師職業認同感不足,職業倦怠現象嚴重,進取心不強,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在職培訓的效果不理想等難以滿足農村教育及社會發展需求。為了努力突圍這種現實困境,有效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改革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農村教師績效教育機制,加強教師自身的反思實踐。
關鍵詞: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突圍路徑
教育是國家和全社會的事業,基礎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直接責任者是中小學校的校長和教師。[1]農村教育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之一,農村教育的短板在農村小規模學校,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直接影響到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農村文化的發展,關乎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要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必須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一)教師職業認同感不足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是否主動提升專業能力與是否愿意扎根農村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與任職兩三年的農村教師的訪談中發現,她們選擇農村教師這一崗位,是因為專業對口工作太少,農村教師招聘門檻相對低一些。她們說:“雖然農村學校近幾年的工資有所提高,但是天天奔波于學校和回家的路上,精力跟不上,不為自己,也要為將來的孩子著想。”幾位年輕的教師正準備考入縣、市學校。很顯然,她們理想的工作地方并不是在農村學校,迫于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工作的選擇,農村學校只是作為一個跳板,這種跳板對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
(二)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缺少專業發展動力
偏遠農村地區就業機會少,有些學齡兒童隨父母進入大城市,生源外流是農村教育發展最突出的表現之一,農村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小,教師的數量也隨之減少,但教師的教學任務卻隨之增加,有的學校出現了一個教室里有多個年級的學生,一個老師至少負責2門課程和承擔多個年級的教學任務,在這種情境下,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非常嚴格。教師們的身心每天都處于緊張的狀態。在學生管理這方面,更是難上加難,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困難,還有部分家長的不配合。同時學生經常秩序混亂,使教師以往的尊嚴、權威和榮譽逐漸消失,教師管理學生方面積極性下降,管可能會導致家長的誤會,不管感覺到自己良心過意不去。教師在學校要承擔多重角色,既要當班主任、代課老師,還要承擔生活老師、調解員等多重角色,這些就會消耗老師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各種例會和教研活動也必須參加,何談教師專業發展。
(三)教師進取心不強,缺乏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下,職業與自我之間互動不足。剛入職時自己的未來規劃與工作激情高昂,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和職稱評審難,就會出現對專業發展要求降低,加上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較低,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盡管國家政策傾斜,工資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過著穿梭于縣城與鄉村之間的“候鳥”生活,耗費著更多的經濟和時間奔波至距離很遠的農村學校上班。使他們難以平心靜氣地投入教育工作,導致教師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不高,有些教師來農村從教只是一個跳板,準備幾年內的調離。使得內在動力減弱,制約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四)在職培訓的效果不理想
教師的在職培訓是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主要是以學術研討和短期培訓為主,缺乏實效性。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如下:一是培訓形式單調,缺乏多樣性。現階段培訓大多采取短期集中式的培訓,缺少連貫性,加之課堂教學缺少培訓者和參訓者、參訓者與參訓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大大降低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對整體培訓效果的滿意度和認同感,以及主動參訓的積極性。二是培訓目標不精確,缺乏實效性。由于培訓方在設計目標前,沒有深入了解、調研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真正實際需求,總是按照固定的培訓模式來設計培訓目標。在培訓活動中,參訓老師只能被動地聽專家們講,專家講得眉飛色舞,而學員們卻心猿意馬,直到下課才發現自己什么也沒聽到。即便從培訓聽取一些理論知識,但也不知道如何解決現實的問題。三是培訓內容多以抽象理論為主,缺乏針對性。有些培訓專家雖然擁有精深的理論知識,但本身缺乏一線教學實踐經驗,對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真正需要什么摸不透,培訓內容多以理論的灌輸為主。這種理論和實踐不符的培訓,根本解決不了農村教師專業之需要。
(一)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教學基本功欠缺,教學能力有限
教師教育的基本功不僅僅包含精湛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廣泛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教師獨特的個人魅力,更不可缺的是具有教書育人的本領和無私奉獻的育人精神、良好的人文修養、駕馭課堂的能力、教育機智等。在實際教學課堂上存在專業知識的不足,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去教育學生,不能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淡薄,主動性差
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教師專業發展意識比以前有了改善,但主動性不強。其中教師意識能動性的高低體現在參加教師培訓的積極程度上,學校教師參加進修、培訓、教研一般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學校要求必須參加的,教師才會參與。老師們認為培訓沒什么用,都是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工作中根本無用。由于客觀因素的局限性使教師意識不到教師專業發展的緊迫性,農村小規模教師參加科研活動也是基于評職稱之需要,評完之后也不會主動去做科研了。教師對自身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把書教好,把學生管好,他們只是為教而教,進取心不強。反映出教師專業發展的滯后性,缺乏有效的激勵。
(三)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還缺乏專業技術支持
伴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撤點并校,學校的設備也完善起來,教室里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有些教師會使用,但多媒體稍微不合適,就束手無策。免于出現這種情況,老師們就不怎么去用。信息技術資源豐富,更新及時、交互多樣、通訊便利,在教師學習、科研、反思等方面沒有發揮其作用,計算機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優勢,使信息化建設成了名實虛有。教師課后也沒用去充電,更別提教學反思。
(四)教師考核評價滯后
農村小規模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形式趨于簡單,重教育教學技巧,輕綜合素質能力。注重學生的考分成績為教學的唯一成果,輕視了教書育人的過程;注重教師的專業技能發展,忽視了師德師風建設。國家政策教師鄉村支持計劃在教師職稱評審方面提出要重視傾斜農村教師發展,但不同地方仍然存在著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置若罔聞,致使政策針對性不強、傾斜力度不足、落實不到位等問題,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職稱評審中,高級職稱名額少之又少,依然無法逾越“唯論文”“唯分數”等不切實際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再者,自身發展的先天不足,農村小規模學校現實發展顯得更加羸弱,從而嚴重制約著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的公平實現。
(一)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要想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必須讓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能夠發自內心地認同和崇拜自己的神圣職業。首先了解她們想之所想,需之所需,盡一切力量落實她們的合理訴求。從物質上,增加這類農村教師生活補助,提高她們的工作環境和待遇水平。其次關注農村教師的精神需求,為他們繳納各種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讓他們進入到社會保障和福利之中,這樣才能激發其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使他們的壓力得到合理的釋放,讓他們安心從教,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最后使教師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偉大,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樣才能增強教師工作的信心,才能有自豪感,使教師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工作,提升他們的職業認同感。
(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
中央財政已經啟動專項資金,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領會中央財政關于教育專項資金的指示精神,認真研討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缺口,調整農村教育財政支出比例,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完善農村教育經費管理體制,加強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每月公示一次,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對專業能力強特別優秀的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要給予獎勵,以吸引有能力的教師能在農村踏踏實實地工作。這樣,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招聘不來,沒人想去,即使去了也留不住的現狀將得到大大改善,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將大大增加,[2] 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
(三)改革教師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關系著教育的發展方向,有效的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工作起監督、激勵等作用,然而,當前農村教師評價體系的主要標準仍然是以學生考試的分數為重要指標,其他皆無關緊要,這嚴重打消了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教學研究的激情與動力。因此,這種寡效的教師評價體系已不適合現代農村教育的發展需求,應加強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師的專業發展、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等指標一并納入農村教師評價體系,構建出綜合性的發展性評價體系。采取綜合評價法,對教師綜合性的進行評價,從而不斷激勵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這意味著教師評價必須改變以往評價者的生硬的態度,轉向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和關注;從指令性轉向和老師們的討論和溝通。讓教師參與到評價活動的每一個進程。[3]發展性評價的重要指標主要為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水平、育人的職責成就與育人的技能技巧。通過綜合的發展性評價,使農村教師能夠自我認知、自我革新和自我成長,促進教師的專業快速發展。有效地運用發展性評價,逐步增強教師的自信心,提升農村教師的成就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出專業差距,促進教師本人的快速成長,增進農村教師隊伍認同感,改善教學方法,增強農村教書育人的工作熱情,提高教學工作效率。只有這樣,為農村教師提供充足的發展動力,才有利于農村教師腳踏實地地扎根于農村,奉獻于農村,走出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困境,推動農村教育事業邁向新臺階。
(四)健全農村教師績效教育機制
在職培訓可以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但是多數教師反映效果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培訓機構的人員在培訓前深入一線調研農村教師真正的內在需要,廣泛征求教師的意見,制定適合農村教師的培訓創新項目。對于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來說,政府部門改變培訓策略,實行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的結合,可以安排教師寒暑假進行培訓,培訓機構針對教師的不同特點安排培訓內容,如老教師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等,對于新教師,需要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吸收豐富的教育經驗。培訓形式的多樣化,增加互動和討論環節,結合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背景,注重培養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增強培訓的實效性,以便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五)加強教師自身的反思實踐
教學實踐作為一種人為的存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相互統一,相互聯系的活動。[4]對于農村教師來說,教學實踐的效果很好,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針對不足去改進,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介入世界,我們才能發現世界是什么樣的。世界不是處在我們的理論和觀察彼岸的遙不可及的東西,它就是在我們的實踐中所呈現出來的東西。[5]所以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聽課外,關鍵是自己要走上講臺進行實踐。一節課講完后,對所講的課進行反思,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反思滲透于教師日常教學行為中,教師實踐知識的獲得僅靠別人的傳授和給予是不夠的,關鍵的是靠教師自己對自我的反思,有些知識是學不來的。教師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前提,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6]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關乎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目前農村教師職業認同感不足,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專業發展動力不足;教師進取心不強,缺乏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等,為此針對以上困境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幫助農村教師獲得更有效的專業發展[7]。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教育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21]GHB1808;2022年隴東學院青年科技創新項目“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專業素養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YSK2207。
參考文獻:
[1]徐繼存.嵌入現實教學中的教學論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4(1).
[2]單穎.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教師,2009(2).
[3]車麗娜.山東省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分析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5(12).
[4]徐繼存.教育研究意味著什么——兼論教學論研究者的責任與使命[J].課程·教材·教法,2015(2).
[5]蔡化健,張相學.鄉村初任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及其疏解理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8).
[6]符太勝,丘苑,王培芳.中西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危機與化解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6).
[7]毋改霞,祁占勇,羅淦勻.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改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2).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