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師德師風建設直接關系到高校的長遠發展。新時代高校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文章結合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價值,深入分析了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實際情況提出相應解決對策。希望有助于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高校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關鍵詞: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問題,對策
高校作為教學、科研中心,承擔著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偉大使命,肩負著興國安邦的重任。據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顯示,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18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4.4%。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學生數量日漸龐大,如何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成為當務之急,而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自然成為重中之重。
隨著社會發展,人民對于高等教育的期望不斷增高,師德師風建設正成為重點關注內容。可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勢在必行。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普及,以及國家發展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實際需求,近年來,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關注持續提升,如何辦好令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已成為全民話題。任何一所高校的長遠發展都離不開強有力的師資隊伍,而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優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衡量標準。當前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刻不容緩,只有嚴格把好師德大關,才能肅正學風,切實提升高校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無論是在國家社會層面、學校層面還是學生層面,都具備極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興國立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國家層面上,立德樹人是振邦安民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中爭創文明城市更是引發了全國熱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這兩個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而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以思想道德建設促科學文化建設,正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公民”,提升全民素質,只有不斷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出一支德行高尚、風清氣正的高校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引領青年學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而助力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層面上,民眾普遍對于高校教師的道德素養抱以更高的期望。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高校教師群體的一舉一動本就具備示范、引領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說,強化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能在一定程度上凈化社會風氣,引領民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肅正學風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國外多元文化的涌入,以及各類平臺快餐娛樂文化的沖擊,均對我國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不良影響,導致部分高校學子學風散漫、缺乏自律。高校是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后一塊踏板,廣大高校教師能否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是高校的靈魂,同時也是學風建設的主導者,好的師風能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學生的向師性決定了優良師德師風的強大引領作用,在學習、生活各方面,一支高潔廉正的教師隊伍均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此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能夠有效避免教師失德行為對學生造成傷害。
(三)強校固本
教師作為高校各項工作的落實者,是學校的根本,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素養與教學水平。教師團隊是高校發展的基本資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僅能促進教師個人發展,還能幫助教師樹立正確教學觀,引導教師愛崗敬業、潛心育人,在傳道授業的同時促進學校發展。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校綜合水平提升,就必須穩步推進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打造品行過關、作風過硬的優質教師隊伍。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對高校教師職業規范做出了明確要求,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舉措。可見,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已成為社會重點關注問題。全國高校教師數量龐大,大多數教師都能愛崗愛生、以身作則,但也不能否認,個別教師存在思想滑坡、育人理念缺失等問題,導致學術造假等失德行為頻發。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行不一,疏于律己
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國高校均已將理論學習提上日程。每一學年都組織開展師德師風專題講座、培訓及理論學習,絕大部分教師都熟知教師行為準則及教師隊伍建設要求,但在踐行方面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知行不一,理論與實踐難以有效結合。“為人師表”是一名合格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在生活各方面充當表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但就目前來看,大部分教師難以做到嚴格自律,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也未能按要求完成,例如食堂就餐剩飯剩菜、教學樓內吸煙等。師德師風無小事,教師形象就是在一點一滴的瑣事中塑造起來的。部分教師不能擺正心態,給學生立規矩時,完全把自身排除在外,生活中完全把教師行為規范排除在外,寬于律己、嚴以待人,導致知行脫節,嚴重影響高校教師形象。
(二)工作分配不均,缺乏創新
當前,科研能力已成為高校教師各類考核和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全體教師都承擔著較大的科研壓力,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也不斷增加。然而廣大青年教師科研、教學經驗尚淺,工作精力有限,導致部分教師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為完成科研成果,部分教師對本職教學工作有所懈怠,只機械完成授課任務,不追求教學質量,具體表現為備課不充分,教學設計不合理,學生管理不嚴等,導致課堂氣氛散漫、學習氛圍差。這種為追求個人私利而枉顧教師職業規范的行為,既影響了學術風氣,也有損高校教師的正面形象。
此外,遍觀全國高校,絕大部分青年教師學歷都在碩士及以上,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由于經驗尚淺,部分教師難以結合實際學情靈活開展教學工作,授課內容多局限于課本知識理論傳授,不能根據學生實際接受情況適當調整教學設計,導致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青年教師由于經驗欠缺,科研、教學兩手抓較為吃力,加之對學校“傳幫帶”工作貫徹不到位,科研創新能力也亟待提升。
(三)師生寡交,情誼不深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了,才會信任老師所說的,主動接受老師的教育。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理想教育的催化劑。然而高校教師普遍上課來,下課走,與學生課堂外零交流。大部分教師只專注于教學工作,常常一學期的授課任務結束,還不能認全本班學生,師生情感自然無從談起。甚至有些班主任也只認識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少與普通學生一對一交流。師生交流不夠,直接導致教師缺乏學情了解,自然無法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工作。
(四)師德師風評價機制不健全
全國大部分高校都已經制定了較為科學的師德師風評價機制,但仍存在方案落實不到位、評價指標不健全等細節問題。此外,師德師風與“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銜接不密切,考核結果應用范圍有限。
師德師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務之急。學校要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位,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相關工作。要穩抓教風、學風,強化各部門督導、引領作用,多管齊下,保證學校師德師風建設高效、有序開展。
(一)加強教育引導,提升教師自律意識
學校在開展常規教育培訓的同時,應著重增大宣傳、引導力度,將調動教師積極性作為主要目標,營造上下齊心整師風、全員參與講師德的熱烈氛圍。對于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來說,輿論氛圍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利用正面輿論力量,廣泛應用校園官網及公眾號等網絡平臺,采用圖文結合、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開展相關報道,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教師中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牢固樹立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良好師德師風,實現以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為內容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顯著提高,培養一支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的教師隊伍。[1]
其次,豐富活動形式。例如,組織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知識競賽、辯論賽、征文活動;開展教師節不忘初心,重宣誓活動;開展師德師風詩會、沙龍、合唱比賽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導教師自覺參與到師德師風建設中來,鞏固初心,不斷提升自律意識。
此外,學校要著重加大激勵措施,評選一批師德師風先進典型,在全校起到模范、引導作用。高校教師是社會中較為獨特的群體和階層。因此,在高校師德建設工作中,運用激勵方法具有特殊作用。[2]學校要充分挖掘本校教職工的典型事跡,并通過先進事跡表彰大會、宣講會、座談會等形式大力宣揚,充分利用儀式教育的帶動力量,不斷增強全體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與責任感,強化教師自律意識培養,從而全面推進校園師德師風建設。
(二)增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待遇
青年教師難以做到科研、教學兩手抓,歸根結底仍是綜合能力欠缺。因此,學校要切實增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一方面,可著手打造高校教師繼續教育職業發展中心,全體教師根據自身崗位需求選擇相應課程進行自主學習,與其他教師交流學術、共享經驗。此外,可組織建立不同層次教師研修班,保證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發展需求。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作為新時代高校教師,必須要具備終身學習意識,緊跟學術發展,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及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課堂上,熟練應用教學理論知識,豐富教學設計,做學生喜愛的好老師;科研上,潛心鉆研、態度嚴謹,爭做學者型人才。另一方面,學校要切實做好“傳-幫-帶”工作,對于青年教師來說,課程帶頭人、返聘教師、客座教授都是幫帶青年教師的優厚資源,因此,學校要強化督查機制,切實保障“傳-幫-帶”工作落到實處,真正達到以老帶新、教學相長的濃厚氛圍。
此外,提高教師待遇,強化制度保障。當今社會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部分教師教風浮躁、科研功利化與此密切相關。因此,相關部門要在合理范圍內著力提升高校教師待遇水平,解決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的實際困難。
(三)強化師生交流,建立深厚情感
師生的雙向尊重與情感溝通,是有效教育的基本保障。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也是成為一名優秀高校教師的基本前提。現如今,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課下交流少之又少,學生對教師少了親近感,課堂上也就少了積極性與專注度。因此,強化師生交流應作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學校要充分發揮統籌、引導作用,通過“三進兩聯一交友”、輔導員團隊化等多種形式促進師生交往、交流。此外,要組織高校教師盡量多地參與到學生活動當中,例如出席主題班會、參與元旦晚會、運動會等,拓寬師生交流途徑,讓師生情感在活動交流中慢慢升溫。師生情誼既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師生交流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注重自身言行,將師德師風內化到生活中的每個方面。
(四)建立科學體系,優化評價機制
師德師風建設遠非一朝一夕的階段工程,構建科學客觀的評價機制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保障。學校要不斷加強師德師風督導,動員學生主動參與到師德師風建設當中。教師表現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學校要牢牢把握住學生群體,通過開設師德師風投訴信箱,改進學生評教系統等,著力提升師德師風評價學生參與度,將學生參評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要明確師德師風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既要與時俱進,也要科學、全面,囊括教師教學水平、道德品質、科研能力、為人師表等各個方面。將師德師風建設與金課打造、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以師風促教風、肅學風。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是社會期望,也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所在。要想收到實效,就必須在順應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下,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將師德師風建設與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工作相結合,構建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師德師風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推動師德師風建設順利開展,構建積極、和諧、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錢煥琦.教師職業道德[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韋詩業.論高校師德教育的主體間性轉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74-76.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