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企業迫切需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思想的工匠型人才,高職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重要性逐步增強。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分析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意義,從推進課程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教師培育、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闡述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培育的方法與路徑,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人才培養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當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圣哲。“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經提出,受到廣泛的關注與重視,社會、企業、高校持續弘揚“工匠精神”。2020年10月,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充分肯定“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工匠精神”為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精神動力。為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必須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高職院校立足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將“工匠精神”培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培養一代代樹立“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尊重科學、開拓創新”思想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過程中提供優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于制造業的各領域,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我國制造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制造業規模大、體系全,然而與美、德、日等制造業強國相比,缺乏技術核心競爭力、創新型人才的問題突出。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在產業結構優化的背景下,需要大量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正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更是推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地。培育“工匠精神”不僅有助于學生專注學業、追求技能提升、勇于技術創新,也同步向社會輸送具有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推進企業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繼而提升學校人才培育知名度,實現高校、學生、企業、社會四方共贏局面。然而當前高職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操作等方面形式單一,缺乏思想引導和啟發式教學環節,在傳承“工匠精神”、塑造職業操守等方面有待提高。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相關崗位對于工匠型人才的要求,無法匹配現代化制造業發展步伐,需要進一步改進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德才兼備具有濃厚“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院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以實現培養高素質專業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培養學生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創新實踐的價值追求,培養學生對所屬專業的認同感,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把控精神、不斷鉆研的創新探索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內涵融入到學校教學環節中,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工匠人才的需求相結合,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可直接充實我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隊伍,在創新、生產等領域有極大的社會價值。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市場和企業對一線崗位的工匠人才需求明顯增加。受“工匠精神”培養的正向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明確職業定位,在工作實踐中錘煉個人能力,尋求技術創新的著力點,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將自身的能力和技術轉化為實際價值,為社會、市場和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為推動中國新時代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革命提供優質人才保障。
(一)完善“工匠精神”培養體系
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不足,根據高職院校辦學特點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專業實踐的力度不夠,沒有健全的“工匠精神”培養體系提供思想、理論和實踐基礎,以至于學生無法在教育教學中系統、全面地接收“工匠精神”熏陶。為完善“工匠精神”培養體系,首先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樹立“鑄匠心、練妙手、當匠人”三位一體教學改革思路。“鑄匠心”,引導學生領悟“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內涵,抵制社會浮躁氛圍,不斷錘煉自己的意志,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練妙手”,幫助學生不斷提升技術技能,將理論宣講與實訓操作深度融合,精心設計實踐教學項目,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與專業指導,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術業有專攻”的目標。“當匠人”,利用“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將個人職業發展與國家“制造強國”戰略相契合,向現在的“大國工匠”們學習,立志繼承他們的衣缽,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同時將思想引導與專業教學實踐相結合,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二)推進課程改革,融入“工匠精神”元素
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不斷升華,高校教學已不再局限于單純向學生傳授基礎理論知識,而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目標,在教學活動環節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訓操作緊密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轉化與實踐操作能力。在教育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導,詳盡宣傳學習大國工匠的敬業精神、勤學精神、鉆研精神,鼓勵學生將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發展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學習和實踐“工匠精神”,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在常規教學中結合案例教學法、微課視頻、情景教學等多種方式,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在理論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融入“工匠精神”元素,為學生宣傳當前中國傳統制造類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點:擺脫低端制造產業鏈,向國際知名制造類企業學習,加強技術創新,堅持智能化研發路線,引進先進技術,改良生產工藝,創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幫助學生樹立“提品質”“創品牌”的理念。同時以大國工匠的事跡為依托,以北斗衛星系統等大國重器工程為著力點,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專業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崇尚實業、秉承“工匠精神”,筑匠心、當匠人。在理論教學之中,并不缺乏“工匠精神”的元素,而缺乏合理運用“工匠精神”元素的方法。推進課程改革,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激發學生專業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以課堂教學踐行“工匠精神”培育,課堂將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主陣地。
(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傳承“工匠精神”
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缺少對學生職業素質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存在重專業知識教學,輕學生思想引導的情況。應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對專業行業介紹、大國重器工程品鑒、大國工匠人物事跡學習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專業認同感,為傳承“工匠精神”打下基礎。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融入“工匠精神”培養,重點在學生技術技能培養中進行沉浸式的學習熏陶。讓學生深度認知高職院校畢業的人才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了解所學專業在生產實踐中的深度應用,幫助學生樹立對所學專業的嚴肅態度與對職業的敬畏精神。要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與專業特色,探索“工匠精神”的共性點,在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之中實現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目標。同時加強實踐環節中“工匠精神”引導,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學策略,實踐教學中模擬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將專業知識、技能技術、職業素養融入到實踐教學各環節中,以企業工作標準嚴格規范學生,幫助學生提前感知企業環境,養成追求卓越的習慣,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
(四)加強教師培育,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情懷的教師隊伍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更好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專業教師協同配合,打造一支情懷深、專業強、實踐化的“工匠精神”培育隊伍。此教師隊伍除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外,更應當通過企業的實踐鍛煉、項目開發和技術服務等途徑,進一步了解“工匠精神”實質,領悟“工匠精神”內涵,以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深刻的工匠意識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師資隊伍是傳遞“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高職教師不僅提升理論知識水平,更要加強與企業的深入交流,通過定期邀請企業工匠大師到學校講課,派遣教師到企業針對性實踐鍛煉,促進教師“工匠精神”培育。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聚集高素質人才資源,建立校外兼職教師隊伍。以專業領域“大國工匠”的成就為切入點,以教師言傳身教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工匠精神”認同感。同時提升教師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探索專業領域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技能,打造一支具有濃厚“工匠精神”情懷的教師隊伍,成為“工匠精神”文化的合格傳播者。
(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工匠精神”熏陶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一個系統工程,除在校期間的培養外,“工匠精神”的培育還有賴于長期工作實踐中的文化熏陶。企業是工匠與“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陣地,高校應與企業充分合作培養新時代工匠與“工匠精神”,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成為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關鍵手段。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不能閉門造車,更需要開放性地與企業交流合作。高職院校從自身實際特點出發,將企業對工匠型人才的要求轉換為人才培養方案,在高職院校日常教學中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與企業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實現高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無縫銜接。高職院校可邀請企業優秀工匠代表,講授他們的職業經驗和“工匠精神”理念,以實際成果為襯托,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工匠精神”榜樣。通過產教融合,學校和企業可雙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實現校企合作共贏。
(六)“工匠精神”培養與就業價值引導形成合力
與“工匠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是至關重要的民生工程,在當前就業環境嚴峻、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時卻暴露出就業觀不正、缺乏就業價值引導的問題。導致大學生“工匠精神”意識淡薄,缺乏扎根基層、從底層做起的思想熏陶,趨向于短期利益,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國家“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開展了“工匠精神”培養,也實施了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的就業價值引導工作。然而,就目前狀態來看,兩者更多為單一教育,沒有深度地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必須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提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認同感,同時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特點,引導學生于一線技術崗位,沉下心磨煉技術、提高個人水平。在傳授專業知識的課程中通過詳細解析各專業對應的就業方向與就業優勢,以直觀、真實、立體的形式將就業崗位與專業課程聯系起來,幫助高職學生找準優勢、了解特長、學以致用。將“工匠精神”培養與就業價值引導形成合力,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同時,引導與幫助高職畢業生確立良好的職業發展目標,立志成為大國工匠。
高職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工匠精神”,引導學生以“制造強國”戰略為使命。職業教育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工匠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需要我們傳承并發揚光大。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于教學的各環節。不僅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更關注學生職業素養提升,有助于高職院校培養滿足國家、社會、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貢獻力量。
本文系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與就業價值引導融入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ZX2133019。
參考文獻:
[1]王立濤.現代裝備制造業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4):163-164.
[2]崔興艷,王海濤,姜濤,張宇,劉曉春.新時代工匠精神引領下高職電氣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20(15):112-114+118.
[3]吳國中,秦詠紅,李鎮.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02):181-183.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