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缺失出現的自控力缺乏、自我文明修養缺乏、慎獨觀念薄弱等問題,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缺失進行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原因分析,提出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發揮家庭榜樣作用、強化校園建設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等一系列培養大學生養成自律意識的對策,以期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自律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自律意識缺失,成因分析,對策建議
新時代的青年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和群眾基礎,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各種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提高面臨著嚴峻挑戰,以至于部分大學生自律意識出現缺失的現象。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是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是提升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因此,當代大學生應把增強自律意識作為學習生活的重中之重,增強自律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樹立共同理想,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
(一)自控力缺乏
部分大學生在沒有其他人引導的情況下,不能有效地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規劃,他們沒能認清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的區別。表現為:有部分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做一些無關于課堂的事情,例如玩手機、做其他課程的作業、聊天甚至睡覺;大多數同學都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有一部分學生找各種理由晚交作業,更嚴重的是抄襲作業,誠信意識缺失,對待作業敷衍了事;還有少部分學生經常逃課,尤其是在公共選修課上,出現替點、代簽、曠課的情況;有的同學課前遲到,課后早退行為頻頻出現。當前大學生自控力缺乏這一問題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會影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自我文明修養缺乏
在平日的生活秩序方面,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了一系列不良的行為習慣。表現為:首先,環境衛生保持不好。部分大學生在對個人的環境衛生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仍然過度依賴他人,亂扔垃圾,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差,尤其是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作息時間紊亂,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做事我行我素,生活雜亂無章,辦事拖延至最后,忽視了時間成本。其次,生活備品不會管理。部分學生對于個人的外在很重視,打扮得光鮮亮麗,但是在寢室、圖書館、教室等公共場合缺乏自覺保持衛生的意識,隨意丟棄垃圾,與其外在嚴重不符。部分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也表現出不愛護、不珍惜,隨意浪費。還有些學生整天盯著手機,更加忽視周圍的生活環境。這一系列不良的行為習慣,阻礙了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提升與培養。
(三)慎獨觀念薄弱
慎獨是個人道德品質的最高境界,也是對自律的一種升華,然而,部分大學生慎獨時出現了道德與行為不相一致的現象。表現為:首先,表里不一。在公眾場所,在被人認識、被人發現的情況下,一般都表現出謙謙君子、斯文得體的形象;一旦只有他一個人在的場合,或者沒有被監督的情況下,簡直是大相徑庭、判若兩人,對于這種現狀,如果不及時地采取相對應的措施,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影響;其次,存在僥幸心理。部分大學生對于法律法規以及學校規定不屑一顧、置之不理,自認為沒人管就可以為所欲為,利用僥幸心理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慎獨觀念教育對于其自律意識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個人因素分析
絕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夠在意識上明辨是非,他們有著正確的并且積極健康向上的認識,不斷地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但是有少部分大學生對社會轉型的不良影響感到困惑和迷茫,出現道德認知的錯位,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判或有效的抵御,不能正確地看待社會現實中存在的不平等和腐敗現象,從而會導致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知游移不定。大學生目前最容易受到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煩擾和刺激,從而導致他們出現心理浮躁、缺乏學習動機和遠大理想。面對高校相對寬松的教育方式,部分大學生喪失了在高中努力拼搏的那股沖勁,逐漸放任自己,缺失了自我約束力,在學習上不思進取,隨隨便便交友,在網絡上迷失自我。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與自身因素相關聯的,要早日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可靠的接班人,必須增強自律意識,加強對自律意識重要性的正確認識。
(二)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環境是培養大學生自律意識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的性格和個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這個成長環境。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智商、輕情商”的品德教育誤區。家長只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把成績作為家長之間攀比的砝碼,忽視孩子的現實情況,使他們產生焦慮、厭煩、叛逆心理,從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阻礙了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二,家長的給予與孩子的實際需求存在著沖突,家長一味地用金錢來表示對孩子的關心和陪伴,沒有傾聽過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致使其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也不利于良好習慣的形成。其三,家長的陪伴和監督對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家庭由于經濟原因,只能背井離鄉,使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監督下的孩子,性格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性格孤僻,自卑,任性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監督是必不可少的,這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家庭因素對于大學生自律意識的提高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并會對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產生“立體的熏陶”。
(三)學校因素分析
高校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影響增強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的校園生活中,有的同學擁有自信心和上進心,能夠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能夠準確規劃自己的未來,自覺自律,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然而有部分同學缺乏自律意識,沉迷網絡游戲,自暴自棄,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高校的德育教學工作是影響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提高的因素,在管理學生工作方面,存在重視他律忽視自律的情況,注重處罰,不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在德育內容方面,主要是通過思政課來完成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以灌輸、填鴨式為主,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有利于教師而不利于學生,忽視了情感教育和個人道德的完善;在德育過程方面,大學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大多分離,影響教育效果。班主任不一定是任課老師,任課老師也不是班主任,任課老師上完課就走人,只負責教學內容,不會去管理學生的其他事務,一旦學生出現不良行為,直接推給班主任和輔導員去管理,這種教學與管理相分離的狀況勢必會成為阻礙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的原因。
(四)社會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地發展,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人們的思想也隨之更加獨立化、多樣化、差異化。這有利于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創新意識、獨立意識,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負面影響。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既滿足了大學生的生活需求,又帶來了利益、欲望的膨脹和社會上的誘惑,使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在部分大學生中滋生開來,這更容易使大學生迷失自我,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傾向于功利化、世俗化。加之受到互聯網的負面影響,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具有虛擬性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使其與現實世界脫軌,與社會準則相違背。由于大學生的網絡認知能力較差,在網絡信息的沖擊下,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對權威信息的辨識能力,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對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具有不容忽視的阻礙作用,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自律意識的提高。
(一)加強自我修養,樹立自律意識
一方面,強化“內省”、倡導“慎獨”。所謂內省,就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反思,檢查有沒有過失,并且做到及時改正。內省這一途徑是大學生自律意識培養的關鍵,是大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日趨正確和合理的不可跨越的階段。強化內省,大學生就會重新審視自己,反思今天、規劃明天,不斷超越和完善自我,使自己的自律意識逐漸增強。倡導慎獨,逐漸引導大學生提升自覺性和自制力,在沒人監督的狀況下,遵守紀律,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做主,提高自身修養。
另一方面,增強自我管理意識。要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就是要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有步驟地做好一件事,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處事能力,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要給予學生自我管理的權利和職能,學生的位置從輔助逐漸轉變成中心,不同年級的學生要對自我管理進行不同的規劃,讓學生自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激發出隱藏在內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還需要高校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來實現,使大學生適應自主化管理模式。
(二)加強家庭教育,發揮榜樣作用
家長應當好孩子的向導。家庭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是影響當代大學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1]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家長仍有重要的義務幫助孩子使其更好地成長成才,因為家庭是孩子在邁向社會前生活最久的地方,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起點。因此家長的一舉一動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形成影響,所以家長應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當好孩子的向導。當孩子進入大學后,有些家長把家庭教育的作用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賴于學校,很多學生由于不太適應大學的環境,出現了心理問題和情感問題,以至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響。因此,家長應和孩子經常保持聯系,多溝通,多交流,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做好孩子的向導。
(三)堅持因校制宜,加強校園建設
一方面,應發揮課堂教學作用。在教育內容上,不但要貫徹落實黨關于高校思政教育課的方針政策,而且還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分階段、有計劃地給學生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先進事跡和優良傳統,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從他律逐漸轉化為自律,培養學生具有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的價值觀。課堂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循善誘的過程。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思政課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教育平臺,給學生上傳積極正面的案例,發揚公眾人物正確的價值觀念,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環境能夠深刻地影響人、塑造人,環境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是漫長的、和風細雨式的,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必定對良好的道德養成產生巨大作用。客觀外部環境影響當前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加強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校園文化是由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兩方面所構成的,其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方式,是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方式。因此,高校應建設優美和諧、基礎設施完備的校園物質文化來充分彰顯學校教學特色。并且在建設校園物質文化的同時也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通過外在的物質文化建設來體現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師資力量、人文精神才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最主要內容。要做到物質與精神相統一,才能避免有知識沒文化這種現象的發生,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
(四)凈化社會環境,營造良好氛圍
一方面,要凈化網絡環境。客觀環境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物的發展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2]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有利于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網絡上的低俗內容不但會阻礙學生的成長,而且會引發一些犯罪行為,給家庭和社會都會帶來危害。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出現一定的弊端。因此,要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強輿論平臺的建設,防止流言肆意擴散。要加大網絡管控力度,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形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另一方面,加強新聞媒體的引導作用。在這個信息時代,大學生通過各種信息媒介了解和認知社會,然而,由于新聞媒體自身的行業特點,通常會將一個小事件擴大化,更為嚴重的是有一些新聞媒體會將某事件過度炒作,突破道德底線,這樣會使大學生誤解社會評判標準,因此,必須對新聞媒體行業進行整頓和規范,增強新聞媒體行業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等,使其朝著規范化方向邁進,給大學生提供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使大學生了解更多正能量的信息,為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添磚加瓦。
大學生的自律意識是評判其綜合素質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才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推動高校思政課更好開展。但是,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緊迫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培養當前大學生的自律意識應發揮全社會的各種力量,社會和家庭應創建一個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環境,高校應加強機制建設并完善德育教學體系,大學生更要發揮其重要作用,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其成長中不斷增強自身的自律意識并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水仙.提升當代大學生自律能力的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9.
[2]張寧.網絡環境下大學生道德自律意識培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9.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