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部分,“微時代”下原本的傳播渠道和途徑都發生了變化,青年大學生之間的社交相較于以往也發生了改變。為了更好地迎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在微時代背景下創新性地開展傳統教育、實踐教育等內容,充分挖掘高校現有教育資源,開展更具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探索創新方式和方法,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時代,愛國主義,大學生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主力軍,身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里,愛國是當代大學生立身的第一要義,青年大學生應該樹立愛國奮斗的理想信念,努力提升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對如何加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明確要求,為新時代高校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指明了目標和方向。[1]當前“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更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如何把愛國主義的思想、責任和擔當融入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是高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內容。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5G等移動互聯技術應用,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平板和電腦等電子信息設備?!拔r代”正是因為電子信息技術更新換代,所帶來的媒介傳播過程變化而產生的概念。當前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社交軟件關聯緊密,每個有設備連網絡的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微小”的自媒體平臺,且具備開展傳播信息的能力。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成為青年人的主要社交媒體,“微時代”背景下改變青年人之間信息傳播的方式,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效率。
“微時代”是當前大學生之間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具體分析其架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傳播主體的“微”,具體是指當下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信息傳播平臺,通過手中電子設備及時地獲取和發布各類信息;二是傳播渠道的“微”,具體是指當前互聯網社交軟件上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平臺所構成的虛擬社交微時代,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平臺;三是傳播信息所產生效能的“微”,是指在微平臺和微渠道的架構下,各類信息通過這些渠道傳播,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輿情監控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微”力。
愛國是中華兒女的民族魂和自信心,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的強大精神動力。新時代大學生正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一些狹隘思潮的影響。這就需要在廣大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持續開展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青年群體心中牢牢扎根,不斷發揚光大。高校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大學生的“全程教育”,切實通過相關途徑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思想政治的引領
當前高校的首要育人的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于他們的思想引領。開展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首先就是要在學懂和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來理論指導具體的實踐環節;其次新時代大學生的最重要理論學習任務就是學懂和學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各類重要講話精神,并付諸在日后學習和生活的具體實踐過程中。
(二)民族意識的培養
在新時代下,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以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意識為核心。現階段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近些年國際和國內局勢動蕩給全球帶來了許多的影響,這讓我們看清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近些年來敵對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網“攪亂”,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比較容易受到這類負面信息的影響,更需要在大學生群體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更需要增強大學生對于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正確認識。
(三)歷史發展的領悟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更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近幾年高校都按照要求開展了圍繞“學習四史”的主題教育學習活動,特別是當前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世界局勢變化復雜,大國之間的合作博弈、地緣政治變化等因素都更需要讓青年大學生讀懂讀透歷史的發展進程,看清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高校需要通過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深入學習歷史,引導青年大學生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四)文化傳承的發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之源,也是華夏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扎實根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自身就肩負著延續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面對現在多元的文化內容影響,大家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和魅力。需要不斷加強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感,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吸收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營養,延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持續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讓愛國情懷透過文化認同根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內心深處。
當前的國內和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給高校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愛國要成為大學生成人成才路上必備的基本素養。在“微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中,各類信息充斥在學生周圍多變且復雜,同時獲取的途徑也發生了改變,這對如何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路徑,就是要適應時代和群體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需要開展方式和方法的不斷創新。
(一)發揮傳統愛國教育主渠道
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有一些傳統的教育渠道,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各個高校也有著現有的育人環節,但是在微時代背景下傳播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要結合新的傳播方式開展創新。
1.傳統課堂的環節
高校的傳統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現階段要求除了要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必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之外,其他的專業課程中也需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把原本思政課程轉變到課程思政的新格局。在“微時代”背景下,首先要把握住高校的傳統課堂環節,創新課堂教育的內容環節,多利用現在學生比較喜歡的互聯網技術,線上線下課程同步開展,課堂內容形式的不斷創新,鞏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的優勢;其次是打造一支素質高、專業強的教師隊伍,當前高校把師德師風的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微時代”背景下教師隊伍的好壞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第二課堂的內容
高校的第二課堂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另一個重要陣地,學生第二課堂的豐富程度以及是否能迎合新時代學生的需求是反應第二課堂是否能起到有效育人作用的關鍵。“微時代”背景下,第二課堂的互動可以多種多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的班會、活動及其他內容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利用好信息技術時刻跟蹤學生的思想走向,現在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有網絡展臺,可以利用好班會等活動結合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第二課堂的方方面面。
3.文化氛圍的營造
當前整個社會都在提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各個高校都在打造自身特有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可見文化自信的重要程度,愛國是社會的旋律,一定是主流的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需要從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的角度思考,如何從宏觀構架上打造校園愛國主義教育文化。在微時代,傳播的途徑和渠道都在發生變化,高校的愛國主義文化的營造可以很快通過網絡媒體傳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能讓這種文化氛圍作為高校開展自身宣傳的重要途徑,兩者相融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志并轉化為行動的力量。
(二)構建創新愛國教育新陣地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較之前是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傳播渠道和途徑的改變為高校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針對當前微時代的變化,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構建自身的新陣地。
1.占領網絡新領域
“微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是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占領的新陣地,當前互聯網內部的領域也在發生轉變,大學生之間的網絡社交也在發生變化。大學生群體間之前通過QQ、微信的社交,現在慢慢轉向到抖音、快手等微視頻社交。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及時跟進這些網絡社交的新領地,當前很多央視的主流媒體都開通了最新的抖音等賬號,關注的粉絲量都很高,這給開展網絡陣地教育提供了新思考,傳統的教育應該與新鮮的事物相結合,愛國主義教育更應該占據青年學生所熱衷的網絡陣地,這樣愛國主義教育才能更好在青年學生的心中扎根。[2]
2.建立溝通新渠道
“微時代”背景下注重的是與青年大學生之間的溝通,當前大學生與學校、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溝通都在轉變,往往在老師身邊經常溝通交流的學生是少數,很多學生存在“社交恐懼”,害怕面對面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活在自己虛擬的社交世界里。利用互聯網形式,更需要把握住“微時代”這個背景下拉近與所有學生的距離的渠道。很多學生更愿意關注新媒體,更愿意在這樣的新媒體上開展互動,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更要抓住這樣的溝通新渠道,特別是當前很多年輕人的榜樣,例如奧運冠軍谷愛凌等都喜歡在微博或者抖音與年輕人開展互動,這樣的方式值得我們去思考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溝通渠道,可以利用時下學生所愛看的抖音、微信和微博等網絡社交媒介,及時開通校園賬號上傳內容恰當的愛國主義題材短視頻,人物事跡和故事。利用好線上宣傳新渠道,不斷提升校園內愛國主義話題熱度。
3.創新載體新形式
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前的狀態是我們注重活動過程和內容,受益者往往是參與活動的學生群體。但是隨著微時代的到來,讓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載體發生了變化,利用線上互動,事后宣傳可以擴大現場教育活動的影響力,讓原先的教育活動不只是個簡單的活動,還可以成為宣傳的素材和互動的載體。例如很多愛國主義實踐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從活動策劃到后續的開展新媒體都要跟蹤報道,讓沒有參與的學生也能感受到活動的意義,微時代背景下更要通過新形式的載體,開展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靈活的全過程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信息媒介傳播已經發生變化的“微時代”背景下,開展好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重大。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開展積極有效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一定要精準落實的部分,其影響深遠。
(一)有助于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立德樹人,德育成為高校育人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從原先開展德育工作的思政課程,到后續的課程思政概念下的教學變革,再到開展各類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都是在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前高校青年學生群體正處于思想意識層面塑造的重要階段,必須要加強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只有牢牢把握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才可以幫助正在人生成才時期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情懷的理解和認同。
(二)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內涵化
“微時代”背景下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近代革命歷程中的奮斗實踐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和人物,為高校開展積極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拓展了思路和創新了方法,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和內容再結合當前“微時代”背景下傳播方式和方法的改變,可以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更加深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內涵化。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育人教育的實效性
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口,在新的傳播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越來越多樣化,可以是傳統課堂、可以是實踐教學、可以是學生活動、可以是線上活動等,豐富的形式可以激發大學生把所受教的內容轉變成自身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自信心,達到良好的高校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1034;2022年鹽城工學院黨建思政研究會黨建研究會立項課題《“微時代”助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路徑研究——以鹽城工學院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02218。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光明日報》,2019-11-13(3).
[2]李娜.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強化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58+86.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