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育人伴隨著網絡發展誕生,大學生網民數量的大幅增加、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網絡在給教育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造成一定的發展難題。微信公眾號是網絡育人的重要載體,它順應了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推動了網絡育人實踐的發展。雖然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想引領、輿論引導、人格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但受網絡育人精準度不夠、形式單一、內容同質等影響,沒有實現網絡育人效果的最大化,通過優化管理運行、提升內容質量、完善評價反饋等三方面優化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路徑,提升網絡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路徑
隨著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微媒體的大力發展和普及,微信公眾號的網絡育人價值逐漸被發覺并日益重視。網絡育人指高校教師以網絡為中心,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開展思想教育,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作用,推動網絡育人走深走實,是目前亟待探討的課題之一。
微信公眾號是騰訊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面向個人、企業、團體組織等的一種網絡平臺。它的基本屬性是“內容+鏈接”,實現個體、群體之間文字、視頻、語音、語篇等多樣化的溝通交流與互動。微信公眾號搭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新的網絡溝通管理平臺,借助微信公眾號傳播即時性、內容自主定制的特點,增強了網絡育人的趣味性、互動性,激發了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育人成效。目前,微信公眾號有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三種類型,本文所研究的為訂閱號。
(一)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適應了全媒體時代占領育人戰略高地的新要求
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度融合,網絡空間作為高度開放的信息平臺,其無國界、自由、開放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參與度極高,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相徑庭的角色觀點、各種思想文化以互聯網為載體,展開了激烈而又頻繁的交流爭鋒,網絡也成為各國經濟、文化領域博弈的焦點,也成為育人的戰略新高地。
網絡是我們培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也是西方對我國尤其是高校進行價值滲透的主要渠道。[1]西方國家利用網絡、信息和語言技術優勢,在傳播網絡文化、加強文化滲透等方面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文化認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加之個別大學生由于缺少足夠的文化自信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被西方文化輸出誘導,對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盲目追求。網絡意識形態的價值交鋒與爭奪,說到底是對青年的爭奪,是對青年之心的爭奪。微信公眾號的定制式服務內容,篩除冗余信息,弘揚正能量,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助于搶占網絡育人新高地,確保把青年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微信公眾號適應了全媒體時代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客觀需要
比爾·蓋茨在其著作《未來之路》中說,“信息高速公路將打破國界,并有可能推動一種世界文化的發展,或至少推動一種文化活動、文化價值觀的共享”。[2]網絡作為公眾思想、價值、理念碰撞交流的重要載體,打破了信息傳播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信息傳播更加開放、交互、多樣,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元、易變,信息傳播到哪里,網絡育人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微信公眾號即時性強、裂變型的傳播方式,拓展了全媒體時代網絡育人新時空,微信公眾號留言互動性的特點,回應了青年大學生的關心關切、解釋了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疑惑,增強了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較2021年12月提升2.6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65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636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手機作為微信公眾號呈現形式的重要載體,手機的大眾化為提升微信公眾號的網絡育人功能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微信公眾號的網絡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輿論引導、人格塑造。
(一)思想引領
凝聚網絡認同,鑄牢愛國主義情懷。微信公眾號的立德樹人的定位,通過針對性地轉發有關實時資訊、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推送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增強空間認同,形成對國家政權、大政方針、階級利益、重大問題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思想認同和一致看法,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合力,在凝聚網絡認同的同時鑄牢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看似是無形的,尤其是在網絡領域的愛國情懷,但它卻是最有力量的。這種力量可以喚起廣大青年大學生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激發歷史自覺和堅定前行的信念,匯聚成一往無前的強大合力。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更應該成為我們凝聚愛國主義情懷磅礴力量的新空間。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筑牢理想信念。當前資本主義文化及意識形態充斥著網絡世界的大部分空間,一些居心叵測的敵對勢力無時無刻不在利用互聯網的隱匿性和超越國際的特點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惡性攻擊,是青年大學生思想迷茫和信仰危機的嚴峻考驗。為此,要在網絡空間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引領網絡核心價值,利用微信公眾號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受眾覆蓋面和輻射效益,增進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線上線下都能在思想上、行動上保持一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輿論引導
在網絡空間中,一方面由于在制度體制、意識形態、利益訴求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政策、理念、價值上的沖突和矛盾在網絡空間中交叉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利益關系錯綜復雜,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立場。加之00后的青年大學生由于從小成長的地理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的不同,其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網絡空間中,很容易被網絡輿論所左右。微信公眾號由于有特定的受眾群體,在輿情發生后第一時間澄清事實,掌握突發事件輿論主導權,在微信公眾號內容選擇上緊扣校情學情,唱響主旋律,引導輿論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人格塑造
網絡在為人民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也誘發種種道德問題,例如網絡空間呈現出多種道德標準或多元價值標準,青年大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道德評判標準和道德評判能力,加之好奇心、獵奇心的心理,他們很容易在紛亂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迷失自我,從而帶來道德認知紊亂,不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微信公眾號通過對學生關注的熱點時事的追源梳理,通過微信公眾號的點贊留言等功能,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微信公眾號通過推送青春榜樣的事跡,讓青年大學生在感悟榜樣力量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促進了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一)形式單一化
學生群體關注的微信公眾號類型排序依次為休閑娛樂、知識科普、校園生活、信息服務、新聞評論、其他,其中除新聞評論類及其他類外,均關注度超過 50%,休閑娛樂類與知識科普類超過了60%。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首先由于部分網絡育人公眾號推送的思想教育類內容偏少,形式單調,未對網絡育人內容和活動方式進行深入挖掘,缺乏獨特的視角和傳播形式,加之未對傳播內容加工成學生喜愛的“網言網語”,導致無法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引起共鳴,影響了網絡育人效果。其次,未能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的網絡育人優勢,雖然學校、學院、學工部、團委、課程,甚至學生黨支部都設有自己專屬微信公眾號,但門類眾多、內容重復性強、整合性差的微信公眾號,大大降低了網絡育人效果。最后,個別微信公眾號質量低劣,為了博眼球進行虛假宣傳,影響了微信公眾號在青年大學生中的信譽,降低了青年大學生對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進而影響了公眾號的育人效果。
(二)內容同質化
一般運行較好的微信公眾號往往以內容為王,一方面注重推送議題的選取,另一方面注意學情分析,以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推送,但是由于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微信公眾號質量出現良莠不齊的狀況,例如不少微信公眾號出現內容同質化、簡單化的特點,甚至很多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多以粘貼復制轉載為主,缺少任何形式的創新,這不僅無法激發大學生瀏覽的興趣,更失去了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的本意。
(三)評價不量化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高校運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大多持積極態度,但實際的思想教育效果卻并不理想。當看到高校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時,僅有33.33%的大學生表示會點開仔細閱讀。由于微信公眾號是一種訂閱號,大學生只能通過閱讀、關注點贊、微信公眾號留言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無法量化的學習,無法檢驗微信公眾號學習質量,更無法激發大學生學習微信公眾號的興趣,降低了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的實效性。
(一)優化運行管理
微信公眾號作為輿論宣傳的重要載體,優化運行管理前提是明確網絡育人的定位,必要條件是提升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素質。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微信號的運行管理主要由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負責,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雖然素養過硬、專業功底深厚,但部分運用微信公眾號的教師態度需要端正,能力需要提升。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樹立線上線下混合式立體式全方位育人觀,以積極的心態運營微信公眾號;其次,積極參加微信公眾號運行、攝影、剪影、編輯等相關培訓,提升公眾號運行能力;最后,加強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學情,以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運營公眾號。
(二)凝練內容質量
在微信推廣領域,一直有“內容為王”的說法,而根據相關的宏觀報告,內容有價值,內容有趣和情感觸動,是促成用戶微信分享資訊的三大要素。因此,提高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實效性,就必須增強公眾號內容的價值性、趣味性、情感性。
首先,微信公眾號內容要源自熱點,正面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的討論、有引導性的評論、有說服力的講解,幫助學生正確判斷熱點中關系及觀點的正確與否。
其次,微信公眾號內容要貼近大學生實際,聚焦大學生密切關注的學習生活、興趣愛好、情感心理等內容,發揮微信公眾號跟帖交流的功能,及時與大學生溝通,提升微信公眾號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最后,微信公眾號內容要凸顯引領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強國夢,筑牢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時代新人。
(三)完善評價反饋
評價機制是指根據思想教育的目標,依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運用定性、定量、統計分析等評價方法,對思想教育的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與機理。微信公眾號雖然是訂閱號,但可以運用定性、測試、問卷調查的統計方法對微信公眾號育人成效進行評價。
首先,將高校形勢與政策微信公眾號納入形勢與政策成績考核,在閱讀量和留言數量方面,設置最低門檻,通過這種定性分析,擴大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其次,以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為基礎,設計相關選擇題,對學生進行測試,通過這種定量分析,校驗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內容學習的成效。
最后,根據微信公眾號后臺數據和調研問卷的資料,以統計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閱讀量、留言量等內容進行分析,根據結果增加學生關注度較高類別的推送,改進學生關注較低的內容的呈現方式,吸取大學生改進微信公眾號的建議,提升高校微信公眾號的針對性。
全媒體時代高校微信公眾號,提升了網絡育人的實效性。微信公眾號有助于搶占網絡育人的制高點,推動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同時微信公眾號還在思想引領、輿論引導、人格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微信公眾號運用過程中的形式單一化、內容同質化、評價不量化的短板,微信公眾號運行團隊需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提升運用微信公眾號的能力、優化微信公眾號內容、完善評價反饋,推動微信公眾號網絡育人走深走實。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高校思政專項“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SZC37;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項目“思政課‘一體兩翼’教學法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JJYB202004;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項目“新醫改背景下高校醫學生醫德培育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018070416Y。
參考文獻:
[1]駱郁廷,付玉璋.論高校網絡育人協同機制構建的時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24-134.
[2]比爾·蓋茨.未來之路[M].辜正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32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