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曾藏于清宮南薰殿內的歷代帝后像中《宋代帝像》保存完備,在乾隆時期重新裝裱,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乾隆帝不僅喜好書畫作品,對書畫裝裱亦有個人的審美取向,裝裱品式與鑲料配色均需呈上御覽后遵旨制作或重裝,《宋代帝像》冊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宋代帝像》題材的特殊性,該冊頁的鑲料顏色也有別于其他冊頁。在古代主要使用植物染料對織物進行染色,因此文章使用傳統染色方法對裝裱鑲料進行染色,同時對五鑲冊頁裝裱形制的制作工藝進行詳述,嘗試復制《宋代帝像》乾隆重裝冊,希望能夠為修復或復制此類書畫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五鑲冊頁;染色;帝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3.008
1 概述
唐代佛教盛行,佛教徒眾多,卷軸裝佛經不便于佛教徒誦讀與翻閱,由此經過改良便逐漸產生了經折裝,也稱“折本”。北宋時期,雕版印刷不斷發展,書畫也逐漸出現了尺幅相對較小的作品,同時受到書籍裝幀形式蝴蝶裝的影響,蝴蝶裝冊頁因需而生。與古籍所說的蝴蝶裝不同的是,在冊頁裝裱中,蝴蝶裝每一開冊頁的背面是相互粘連在一起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歸田錄》①-一書中寫到:“葉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此處,歐陽修提到的“策子”及“葉子”便是如今我們所說的冊頁形制。明代周嘉胄所著《裝潢志》②中寫到:“前人上品書畫冊頁,即絹本,一皆紙挖紙鑲。今庸劣之跡,多以重絹,外折邊,內挖嵌。至松江穢跡,又奢以白綾,外加沉香絹邊,內里藍線,愈巧愈俗。”-即明以前上品書畫冊頁,即使是絹本,使用的也是紙(開身)做挖鑲進行裝裱,然而明代平庸、低劣的書畫作品則多用絹絲做鑲料,且裝裱奢華,對此周嘉胄并不認同,斥其庸俗。絹、綾的邊緣易磨損需進行轉邊或包邊處理,這一工序至清代依舊延續。
原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編著的《書畫裝裱與修復》-③中說:“如果畫心高大于寬,則以蝴蝶式為好。”以此畫心特點為依據,本文所要復制的《宋朝帝像》即為蝴蝶裝冊頁。通過查閱藏品圖片信息以及《書畫裝池之美》一書中所出版的冊頁圖片可以發現,《宋朝帝像》裝裱所用開身紙為五鑲裝裱的形制。五鑲蝴蝶裝冊頁,作為蝴蝶式冊頁的演進,在清代產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然而五鑲冊頁這一裝裱形制的制作相較于挖鑲冊頁更加困難,需要修復人員更加精細。
2 《宋朝帝像》冊的裝裱材料
自宋代以后,有大量帝后像實物留存至今,其形制也得以仿制。明朝時期,前朝的帝后像被存放于景神殿中④;而在清乾隆時期,前朝帝后像被收藏于紫禁城的南薰殿中。《日下舊聞考》卷十三《御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⑤載:“朕于幾暇,省閱內庫積儲,敬得展觀,則裝池之以歲久渝脫者已多矣。因思我朝崇禮前代,建廟京師,春秋禋享。……而況流傳有自,縑素猶新,日角珠庭,冕旒秀發,德容可挹,英表如生,其奚忍夷諸繪事供幾席珍鑒者比。爰命工重加裝潢,自太皞伏羲氏而下,帝后圖像為軸者六十有八,為冊者七,為卷者三,先圣名賢圖冊五。舉襲以緹錦,尊藏于紫禁西南之南薰殿。”曾藏于清宮南薰殿內的歷代帝后像中《宋代帝像》保存完備,據《宋代帝像》冊頁封面簽條上所書的“乾隆戊辰年重裝”可知在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重裝了這批書畫,包括手卷、立軸、冊頁等。
根據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蔣復璁所寫《“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南薰殿圖像考》和學者賴毓芝所寫《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于南薰殿圖像的整理》可推知,南薰殿舊藏現大多被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到臺北后未曾對此批文物進行再修復,因此現存的裝裱形制可以認為是乾隆時期重裱的形制。學者們大多關注南薰殿舊藏的數量問題,卻鮮少有人對于其裝裱形制進行記錄與研究。
根據《書畫裝池之美》⑥一書中對《宋代帝像》冊的介紹,其畫心材質為絹本,四周的鑲料、冊頁面及外裝的織錦包巾均使用金黃色花綾進行裝裱。而《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6·秘殿珠林》⑦中記載:“(十一月)初六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首領文旦交歷代帝王像后像七十七軸,功臣像二十一軸,歷代帝王先圣名臣等冊頁二十八冊,宣德行樂等手卷大小三卷。傳旨著交薩木哈重裱收什,欽此……奉旨著將帝王后像掛軸,準用金黃綾,天地明黃,壽帶綾邊,其功臣像掛軸,準用藍綾,天地蘋果綠色綾,壽帶綾邊,俱照樣按單表做,欽此……”從中可了解到帝王后像準許使用金黃綾天地和明黃壽帶(即驚燕)綾邊進行裝裱,可見帝王后像的裝裱材料在當時為金黃色。
在清代,染色原料主要以植物為主,在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載了十余種植物染料,其中染黃色的原料有黃柏、黃櫨木、槐子及大黃。通過查閱檔案,發現在《乾隆四十年分銷算染作》中記載“金黃色緯二斤十一兩一錢七分四厘,染用明礬十三兩四錢九分二厘,槐子十三兩四錢九分二厘,黃櫨木四斤七錢六分一厘,木柴十斤十二兩七錢”⑧。雖然檔案中提供了染金黃色的染料配方,但并沒有工藝記載。因此,本文以檔案為依據,結合清代染金黃色染料配方,利用槐子與黃櫨木作為染色原料,借鑒傳統染色工藝和現代染色相結合的方法,對裝裱材料進行染色試驗。
3 五鑲冊頁的復制
冊頁的畫心尺幅較小,無論是挖鑲還是五鑲對畫心尺寸的準確度要求都較高,因此在畫心托命紙前,必須要對其進行裁方,以確定好畫心的尺寸。另外,為避免畫心遇水膨脹致使尺寸變化較大,要在畫心背面刷膠礬水后上墻晾干、貼平備用。
五鑲冊頁的制作主要有以下工藝流程:托墩子紙,根據畫心調配顏料染鑲料與宣紙,將染托好的顏色綾刷膠礬水,投冊頁,制作冊頁面,粘貼成冊,貼簽條。五鑲冊頁與挖鑲冊頁在制作中的區別主要在于開身紙,挖鑲冊頁的開身紙為一個整體,而五鑲冊頁的開身紙則由五個部分拼接而成。本文以黃櫨木與槐子作為染色原料,對冊頁鑲料染色的具體工藝以及五鑲冊頁的制作技藝進行詳細說明。
3.1 托墩子紙
墩子紙,即冊頁的底紙(也稱為褙紙),是由多層宣紙粘合組成。墩子紙普遍由七層或九層不等刷滿糨糊的宣紙托合而成,墩子紙的層數也有大于九層的,但紙的層數均為奇數,在托墩子紙時由下向上刷紙,托倒數第二層前(即正數第二層),需將托紙裁開,作為分心紙備用。墩子紙的大小需根據畫心與開身的尺寸確定,配料時應多留出2厘米作為廢邊,用做貼墻使用。五鑲蝴蝶裝冊頁的開身四周由上邊、下邊及左、右兩邊組成,其比例為6∶4∶5∶5,上下邊縱高相加共10厘米。若托七層墩子紙,需由下往上先托下面的五層整紙,再托第六層分心紙(即兩個半頁),中間需分開1~1.3厘米的距離⑨,若冊頁尺寸過大分心分開的距離也會適當增大,再托第七層,即最上層的整紙。托紙完成,每個墩子紙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第二層為分心紙,然后將墩子紙貼上墻晾干備用。
3.2 鑲料染色
鑲料配色是制作冊頁的前期準備階段,本次復制《宋代帝像》冊由于題材內容為皇帝像人物身份較為特殊,根據《書畫裝池之美》一書《宋代帝像》冊原件所使用的鑲料顏色為金黃色,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檔案所載染色原料為黃櫨木與槐子,因此本文將黃櫨木與槐子進行混合沸煮后提取染液。
第一步,提取染液。將槐子與黃櫨木清洗干凈放入水中浸泡1小時后進行沸煮并提取染液,重復三次,沸煮三次的染液分別放置,備用。
第二步,染綾子。使用后媒染劑法,將綾子由淺入深依次浸入染液中進行高溫煮染,再使用礬水低溫固色,最后將三次染液混合,再對綾子煮染并固色,取出晾干,備用。
第三步,染宣紙。按照傳統書畫裝裱染紙工藝,使用剩余的混合染液加入適量膠水后,對宣紙進行染色(圖1),晾干,備用。
第四步,托綾子。將顏色綾與顏色紙托在一起,上墻貼平,備用。托好的顏色綾遇水仍會出現脹開的情況,從而影響原本的尺寸大小,使尺寸發生變化,因此托好的顏色綾也需要刷上膠礬水,盡可能減小水的影響。
3.3 投冊頁
對于投冊頁,五鑲冊頁與挖鑲冊頁的工藝流程有一定的區別。首先,將前文所述上墻貼平的畫心與鑲料下墻進行裁方。根據畫心的尺寸,分別將冊頁的上下邊、左右邊及分心進行裁方;左右兩邊及分心的縱高則須與畫心同高,而上、下邊的橫寬則須大于兩畫心、分心與左右兩豎邊橫寬的總和,與整開冊頁寬度一致即可。本次所使用的綾子是云鳳鳥紋綾,應注意雙鳳的飛行方向須保持一致,裁料時須做好標記。
其次,準備墩子紙。將事先已做好的墩子紙用清水潤潮,備用;再用較稠的糨糊刷滿墩子紙,確保墩子紙上的糨糊足夠且均勻,一方面在投鑲料與畫心時方便調整位置;另一方面,避免上墻晾干后出現空鼓的情況(圖2)。
再次,為五鑲冊頁制作中最重要的工序—投冊頁。五鑲冊頁相較于挖鑲冊頁步驟相對復雜。挖鑲冊頁的畫心邊緣與開身紙挖鑲處為一刀裁下,但五鑲冊頁很難做到同時裁切,因此裁口時對工具及工藝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
五鑲冊頁投鑲料時順序很重要,首先應先確定好上邊的位置,并用手撫平,使上邊的鑲料與墩子紙充分粘合,無需壓死,需注意留出廢邊的距離,為上墻貼平留出余地;然后將中間分心的綾條對折出中線并與墩子紙的分心中縫及上邊的下邊沿碰縫對齊,固定好位置。中間分心的位置處于整開冊頁的正中,確定好位置后盡量不要隨意挪動(圖3)。中間分心固定好后,將兩側畫心分別投于墩子紙上;先將畫心與中縫相碰的一邊對齊固定,再將畫心平鋪于墩子紙之上,若畫心的上邊沿與上邊的下邊沿無法剛好碰上,應適當調整上邊的位置,減少手與畫心的接觸,保護畫心的安全;兩側畫心固定好后,再將左右兩邊鑲料投于墩子紙(圖4),同樣,優先投好與畫心相碰的一邊,再與上邊的下邊沿碰縫對齊;然后,將下邊的上邊沿與分心、畫心及左右兩邊鑲料的下邊沿碰縫對齊,投冊頁工序基本完成(圖5)。
最后,檢查碰縫。將冊頁舉起對準光亮處,查看鑲縫是否有疊壓或縫隙,若有則需再次調整,以保證兩邊緣恰好碰到。調整完畢在墩子紙的外邊緣(即廢邊)處貼上紙條防止粘黏,將潤潮、未投畫心的墩子紙放在投好的冊頁正面,整體翻轉,用墩刷及棕刷對其進行排實(圖6、圖7),避免冊頁空鼓,然后將投好的冊頁上墻貼平⑩。
3.4 組裝成冊
冊頁干后下墻,在每開冊頁正面襯一張平整的白報紙,在襯紙上蠟砑活。準備一定厚度的紙條,與局條寬度相當即可,潮水至半濕,將冊頁分心對準紙條放好,用裁尺對準冊頁中縫,用骨壓子劃印,然后裁尺保持不動,用手將一側適度折起后,再將冊頁完全對折。
根據單開冊頁對折后的尺寸準備灰紙板,將每開冊頁與上、下灰紙板按次序放好,整體裁齊,再對冊頁面進行制作。《宋代帝像》的冊頁面是由綾子包灰紙板制作而成。冊頁面制作完成與每開冊頁進行粘連,再將簽條貼在左上角,五鑲蝴蝶裝冊頁就制作完成了(圖8)。
3.5 問題與分析
按照傳統工藝制作過程,有以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染液的酸堿度對畫心是否安全;二是傳統植物染料的固色問題;三是糨糊的稠稀問題。
首先,染液酸堿度問題。經過多次測量,植物染液為中性或偏弱堿性,因而可以保證畫心的安全。
其次,關于植物染料的固色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經過多次試驗,最終選擇使用后媒染劑染色法對鑲料染色,即先煮染后固色。鮮艷的色彩出現掉色不可避免,即使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繪畫顏料也無法保證完全不掉色,在投冊頁時,墩子紙中的水分有限,一般不會對畫心造成影響。另外,在染紙時,需在顏料中加入黃明膠水,一方面足夠的膠水保證刷染時顏色均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固色。
最后,糨糊的稠稀度與開身紙、畫心的膨脹及碰縫問題都有著直接關系。本文復制五鑲冊頁所使用的材料為紙畫心與綾開身,材料本身存在差異,若糨糊過稀,綾子與紙畫心接觸墩子紙后的伸脹度存在差異,在上墻貼平晾干的過程中畫心與開身紙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縮從而影響碰縫效果,會出現未碰上的情況,因此準備的糨糊應適當稠一些,且在投冊頁之前,需對綾開身及畫心刷膠礬水,以減小伸縮度。
4 結論
由于冊頁畫心尺幅大小及形制的限制,大多置于書案上或收藏于書閣之中。將帝后像制作成冊頁,不僅要體現出人物的地位,還要具有一定的裝飾效果。雖然周嘉胄在《裝潢志》中并不贊同使用綾、絹作為開身材料的做法,但對于此類較為特殊的題材,筆者認為綾子的顏色及紋飾不失為人物地位與權力的象征。乾隆帝對書畫的癡迷眾所周知,對于書畫裝裱的形制與配色更會親自審閱樣本,這不僅體現出皇帝對前代君主形象留存的重視與崇敬之心,更重要的原因是體現出皇帝的權威與皇位的正統。正如《日下舊聞考》卷十三《御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k中載:“既竣事,因備紀之,勒石前榮,以示帝統相承,道脈斯在,朕之隨在盡其誠敬,不敢茍且褻越有如此。”
本文以檔案記載為依據,嘗試使用傳統植物染料利用傳統織染方法對綾料進行染色,并詳細記述五鑲蝴蝶裝冊頁的制作工序,希望通過對傳統植物染料染色的探究與五鑲裝裱技藝的詳述,為修復工作提出新的思路。
(特此鳴謝: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侯雁老師對本文的支持與指導。)
注釋
①歐陽修.歸田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6.
②周嘉胄,尚蓮霞.裝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6:115.
③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書畫的裝裱與修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64.
④丁勤.視覺闡釋:中國古代帝王圖像的文化意蘊與社會功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142.
⑤k于敏中,瞿宣穎,左笑鴻,等.日下舊聞考:卷十三[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175.
⑥劉芳如.書畫裝池之美[M].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2016:100.
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6:秘殿珠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7-108.
⑧王業宏.清代前期龍袍研究(1616—1766)[D].上海:東華大學,2015:187.
⑨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書畫的裝裱與修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97.
⑩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書畫的裝裱與修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