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幼兒園之一——南京市鼓樓幼兒園建園百年紀念日,創辦人是陳鶴琴。這一天舉辦了以“迎百年,向未來: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幼教道路堅守的100年”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從一個人、一所園出發,討論中國學前教育的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如何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意蘊深刻、影響深遠。
我想起關于傳統的一段論述:“幾乎任何實質性內容都能夠成為傳統”,傳統既是“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又是一種“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沉淀”。因此,傳統是“過去時”,也是“現在時”,還應當是“未來時”,當然,對傳統要作時代意義的闡釋,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100年前,教育家陳鶴琴懷著“愛國、愛社會、愛兒童”的大情懷,懷著中國人能辦好自己幼兒園的理想信念,創辦了南京市鼓樓幼稚園。他高高舉起一面大旗: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這9個大字至今熠熠閃光,并且光照未來。在新時代,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一定會成為“未來時”。
陳鶴琴,這位從外國留學回來的教育家,對福祿貝爾、蒙臺梭利等西方主要教育理論進行批判性吸收,加以創新,既分析了他們的優勢,也指出了他們的不足。他毫不含糊地指出,關注國情是我們的立足點、出發點,只有結合國情、符合國情才能產生科學有效的教育。立足點,就是國家立場;出發點,就是為了讓中國兒童受到科學有效的教育。中國化教育就應以此為立足點和出發點。
陳鶴琴確立了中國式幼兒教育的目標:“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辦學之始就如此鮮明,彰顯了強烈的愛國志向和愛國情懷,顯現了對時代、未來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這一培養目標至今仍然閃爍著新時代的光芒。可見,教育家是胸懷國之大者。
陳鶴琴奮力尋找文化的源頭。他說:“我們辦幼稚園教育就是要大田種麥,讓全國城鄉的幼稚園都能受到科學的啟蒙教育。大田種麥需要麥種,這麥種從哪里來?當然可以去外國買,但從外國買來的麥種能適應中國的土壤和氣候嗎?我們辦鼓樓幼稚園就是要為大田提供中國的麥種。”“麥種從哪里來?”振聾發聵的追問;“提供中國的麥種!”價值的澄清、自主培養的信念,如此堅定,其方向性、召喚性、鼓舞性猶如一聲面向中國現實又面向中國未來的呼喊和召喚。
這就是幼兒教育的中國化,是充滿生命力的“活教育”。但又何止是幼兒教育呢?《道德經》里說,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大。是啊,天地之間有那么多道路,選擇什么樣的道路,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命運,決定著我們的未來。我們選擇中國式教育,推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這一偉大戰略決策,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陳鶴琴的選擇正是中華民族的初心,中國式現代化根植于中華文化之中,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又面向世界和未來,中西融合。對此,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我們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
請別忘記大麥田。大麥田,意在中國式教育要扎根中國大地,深植中國土壤,吮吸中國的營養,讓教育之花綻放在中國田野。大麥田,旨在培養中國麥種,好似袁隆平一粒中國的種子讓中國人端好自己的飯碗。大麥田,又志在面向廣大鄉村,幫助鄉村幼兒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和能力,讓鄉村幼兒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當一所幼兒園像南京市鼓樓幼兒園那樣,都有“大麥田”計劃時,當3—6歲的兒童成為“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幼苗時,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的教育便指日可待。
我們是刻苦、勤奮的現實主義者,又是新時代具有豐富想象力、創造力的理想主義者。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需要我們共同去建設。陳鶴琴等教育家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們,我們也將是胸懷國之大者,堅定地走向中國式的教育現代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