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以前,當城市里的教師已經開始使用多媒體平臺上課時,農村的教師還在使用膠片幻燈機。張旭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一臺電腦、一臺29英寸彩色電視機、一個攝像頭組裝了一套多媒體教學平臺功能設備。雖然課堂上需要不時切換設備,但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張旭龍很滿足。后來,張旭龍調到一所新合并的鄉村學校——東里小學教書。適逢創建教育強鎮,當地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建新校舍,配置教學設備設施。“如今,鄉村學校的硬件條件提升了,再也不用發愁沒有好的教學設備了。”張旭龍對鄉村教育的探索也逐漸走向了更深的層面:如何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此,他圍繞“和”“樂”兩個字做文章,致力于實現鄉村教育從“硬件升級”到“軟件升級”的突破。
創建和諧怡樂的校園環境
每天,張旭龍都會帶著一把卷尺和一個小本子,穿梭于校園每個角落,測量、記錄,與老師比畫、與學生談笑……就這樣,一個個文化景觀、一面面主題文化墻呈現在校園里:儒學園、靜思園、悅讀園、勵志園、漢字演變石刻園、星光大道、科技長廊等,通過“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和感染,達到啟迪心靈、養成品質的目的,“這也是對學校內涵發展形象化的直觀展現”。
“景觀園的設計滲透著一定的和樂文化。”儒學園被確定為學校的文化源頭,園中設有一個小水池,池中立起一疊書,最上層展開的書卷上摘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池邊有一個小講壇,幾個小學生穿越歷史與孔子對話……又如悅讀園中有一間“誠信書屋”,孩子們可以在這里閱讀課外書。“園中設有十二生肖小石凳,孩子們坐著看書的同時,不知不覺間也學習到了有關十二生肖的文化知識。”
創設和美樂見的校本課程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也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的基石。”學校構建由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其中選修課程開設40多個項目,實行“雙制”形式:“選課制”,學生依據自身個性特長和興趣所向選擇適合的課程;“走班制”,參加每個選修課程的學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平時在自己的班級上課,到了每周規定的時間按照自己的選擇聚到一起上課。張旭龍說:“不僅打破了班級壁壘,而且打破了年級界限,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努力做到了‘我的課程我做主’,形成了一種動態、發展的課程結構。”
倡導和氣樂趣的課堂文化
張旭龍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注重教學與教材同步,根據學生不同年齡、不同發展水平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數學校本教材,力求兼顧趣味性、操作性、現實性、探索性、開放性、思想性。在他的課堂上,不見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只見學生爭先恐后的提問、回答、討論。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個個都說:“張老師的課我特別喜歡。”
“我們追求真實、樸實、扎實的課堂本色和簡約、靈動、高效的課堂境界。”在張旭龍的主導下,對學校必修課程實施“12345”課堂教學評價,即:備好1份導學案,展示生本對話和求真兩大特色,把握學習目標要明確、學習過程要展開、練習設計要科學3個重點,落實前置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交流評點與課堂檢測延伸4個環節,關注興趣調動、問題梯度、課堂評價、媒體使用及習慣養成5個要素,從而以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撐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特色發展。
營造和慧悅樂的教師團隊
張旭龍常說:“理解、信任、壓擔子——讓青年教師努力成長。”他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倡導“教中研、研中思、思中行”,鼓勵教師積極加入教研行列中。
有位青年教師準備參加區數學科目教學比賽,由于剛踏上講臺不久,備課、上課和課程整體過程的把控能力都不成熟。幸運的是“每場比賽都不是孤軍奮戰,成功背后有很多默默付出與支持的人”,在備賽過程中,張旭龍一直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他進行指導。“張校長特別尊重我們,他并不完全推翻老師們之前的備課,而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調整。”就這樣,原先并不成熟的教案完善了很多。接下來的每一次說課和試講,張旭龍的聽課本上都記得滿滿的。課后復盤時,他總是先表示肯定給予其信心,再不厭其煩地指出其中需要改進之處,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有時甚至連一個字都反復斟酌、查閱資料以后再確定。就這樣,這節課最終獲得區教學比賽一等獎。
培養和睦樂觀的學生群體
一次,張旭龍在教學《求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一個圓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徑是5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問題一出現,學生就分組進行探究,最后達成共識:圓柱的表面積=C底h+2S底=2πrh+2πr2,并解決了問題。就在張旭龍十分滿意地準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時,學生張金海卻說出了與大家不同的解法,即圓柱的表面積=C底(h+r)=2πr(h+r)。張旭龍未作任何評價,而是迅速調整教學內容,組織學生繼續分組討論。有的同學表示認可,理由是將公式2πrh+2πr2通過乘法分配律演算可得到2πr(h+r);有的同學表示反對,認為(h+r)不能表示哪個具體的量。就在大家對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時,張金海卻說出了大家意想不到的見解:把圓柱的兩個底面各剪成若干相等的小扇形(這是之前推導圓的面積時學過的),然后可拼成一個長是C底、寬是r的近似長方形,這個長方形與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可拼成一個大長方形,大長方形的長同樣是C底,而(h+r)便是大長方形的寬,因此C底(h+r)就是大長方形的面積,即圓柱的表面積。張金海邊說邊在黑板上歪歪斜斜地畫出他的理解圖。“好!好!”“對啊!”“我怎么就沒想到啊?”“了不起!”“你真棒!”同學們紛紛稱贊,大家也在討論中認可、理解、掌握了這種解法。張旭龍趁勢稱這種算法叫“金海公式”。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張旭龍說,“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留足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由發展,學生就能張開想象的翅膀,在學習的世界里快樂遨游。”
開展和愛快樂的素質活動
學校借助“三禮”(一年級開筆禮、三年級成長禮、六年級畢業禮)、“四節”(悅讀節、體育節、藝術節、創造節)及一些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素質教育活動。其中悅讀節引導孩子們主動把自己最喜歡的書帶來和同學們分享,并利用晨讀、大課間時間進行閱讀;體育節包括以“民族風”“迷你奧運”“和樂全運”等為主題的學生田徑比賽、拔河比賽、球類棋類比賽、花樣跳繩比賽等;藝術節包括文藝匯演、師生書畫作品展覽、學生自選項目比賽等;創造節開設機器人比賽、手工制作、創意搭建等項目。
共建和洽共樂的家校共育
張旭龍注重學校與社區、家庭的溝通,建立起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例如,舉辦“家校共育,健康第一”的戶外親子徒步活動和親子趣味運動項目比賽;舉辦親子創作展示活動,包括水果拼盤、蔬菜雕刻、變廢為寶等項目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而富有特色的親子活動,增進家長與孩子間的情感默契,促進親子情感培養。”張旭龍如是說。
和而不同,和諧共生;樂教樂學,快樂成長。目前,“和樂”文化已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共赴與共享。東里小學雖是新學校,但其前身則是創辦于1883年的徐家祠蒙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如何不斷賦予學校文化以新的內涵,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性,是學校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對此,張旭龍一直在探索,努力實現鄉村學校發展的再一次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