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職業院校教師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學歷與職業能力的辯證思考、深化“雙師型”教師能力培訓等問題,《教育家》采訪了山東外貿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刁建東。
學科式課堂不能完全匹配職業教育教學
《教育家》:刁院長,在一線教學過程中,目前職業院校教師發展主要面臨哪些困境?
刁建東:整體而言,教師面臨的主要困境有個體的認知困境、實踐困境以及組織上的保障困境。
個體的認知困境主要體現在對職業教育教學本質規律的認知上。多數教師對職業教育類型體系和特征要素認知不深,對職業教育教學原理和規律方法把握不夠,找不到改革創新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打造不出體現高質量職業教育教學水平的成果。
實踐困境主要體現在對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法的精準把握上。畢業于普通教育系統中的教師大多習慣用普通教育的學科式課堂代替職業教育行動導向、實踐能力本位的課堂,教不對法、不得法,甚至影響了對職業教育的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建設、課堂教學改革等系列教學建設和改革實踐。
組織上的保障困境主要體現在教師發展相關的制度與標準建設不夠完善方面。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職業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師資團隊,需要高質量的教師發展制度體系保障。職業院校要及時修訂完善教師發展相關制度體系,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有效解決方案。教師能力標準是個體成長發展的依據,教師的成果標準是教師工作質量衡量的依據,教師的績效標準是教師工作貢獻的依據,任何標準的科學完善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職業院校制度標準的完善制定需要系統化的框架設計和具體可操作的指南、方案,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對教師發展制度的建設和標準制定仍處在探索階段,理念方法和規劃設計水平等都需要改進提高。
職業能力不應被學歷代替
《教育家》:您認為對于職業教師而言,學歷是否有提升的必要?一名優秀的職業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刁建東:有必要,但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職業院校的教師而言,滿足以“雙師素質”為核心的職業能力標準是最主要的達標條件。職業院校的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要求教師能夠立足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突出實踐教學能力,能夠實現將職業崗位中的工作任務轉化到教育教學過程的教學任務。教師要能夠定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方法,這些能力的形成要在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積累。即使是博士畢業的年輕教師也需要扎根職業教育教學實踐,開展基于實踐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工作,提高職業能力水平。因此,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不是博士學歷能夠替代的。提升博士學歷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會有較大提高,對以科研工作為主的崗位也具有重要意義,但不一定滿足那些要求熟練的崗位工作經驗且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崗位。職業院校教師研究與改革能力的提升并非只有提升學歷一個途徑,高質量、系統化的教師能力發展培訓也是提升教師研究能力的關鍵途徑。此外,職業院校也應結合相應的崗位設置需要,進行結構化配置,實現教學團隊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等能力結構的協同,避免學歷浪費以及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接地氣。
一名優秀的職業院校教師應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類型學校教師的特點,應深刻理解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把握職業教育教學中包含的各類要素構成、聯系和發展動力,提升個人的教育教學水平、實踐動手能力、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數字技術應用、組織管理能力、專業建設和團隊合作能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和探索職業教育教學提升的方法和模式。除了以上職業能力要求,職業院校教師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熱愛職業教育,尊重學生發展,關愛和重視職業院校學生成長。
“雙師”能力不是職教教師的全部職業能力構成
《教育家》:針對以上問題,您可否對職教改革提一些建議?
刁建東: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來自產業變革、社會發展、技術迭代等多方面的問題挑戰。從本人自身的專業成長出發,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推動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標準體系。教育部發布了《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發展提供了基本依據,為職業院校建立更高標準提供了參照,但職業教育教師的“雙師”能力不是教師的全部職業能力構成,我國仍然需要對職業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標準體系進行系統的構建。世界上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都具有較為完善的教師職業能力標準,我國可在參照借鑒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制定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教師職業能力標準體系,聚焦教師的人本發展、人才培養需要和對職業教育的貢獻等維度對教師職業能力標準體系進行科學設計,將個人的事業發展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事業結合起來,為職業院校教師發展自我、培養人才和獻身職業教育確立明確有效的依據遵循。
深化教師能力發展培訓培育。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已經形成了國培、省培加校培常態化的三級培訓體系,每年有大量職業院校教師通過參加各級各類培訓提升專業能力。但培訓投入依然有限,部分培訓流于形式,培訓課程設計不盡合理,一些專題培訓不夠深入,講座式的培訓模式比較單一,導致一些教師雖然經歷培訓但依然感覺提高不大。建議各級培訓應該加強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的改革,強化問題導向的培訓教學,開展互動研討的多樣化培訓,并將考核和培訓后的落地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以確保培訓取得真正實效。
暢通教師多元發展的通道。職業院校應指導教師訂立職業生涯規劃,讓教師對服務職業教育教學的生命周期做好清晰的認知和路徑規劃。職業院校還應為教師個體能力和長處的發揮提供有效通道。可以將學校的職業能力崗位進行清晰的分類,對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每個崗位職責進行明確的定義,對每個崗位的勝任力標準進行科學的設定,對應人崗適配,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感興趣、有擅長的職業崗位競聘,讓每一位教師發揮個體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