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高新區教育教學研究室借助教科研訓于一體的優勢,結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以下簡稱提升工程2.0),通過“DNA研訓模式”(Direction,Nurturing,Accomplishment),即目標引領、教研扶持、成就激勵來激發教師成長的內驅力和自覺性,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區的教師發展管理之路。
目標引領
目標來自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提升工程2.0對管理層、普通教師和培訓團隊骨干教師三者都提出了非常清晰的要求。因此,教研室從提升工程2.0出發,為培訓團隊的老師們設定了清晰的目標:探索基于“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提高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的能力。
教研扶持
教研室通過“互聯網+教研”的方式進行幫助扶持,開展“線上+線下”的信息技術應用混合式系列研修活動,開設針對培訓團隊教師的個性化課程,通過“個體學習+團隊合作”的方式,幫助培訓團隊的老師實現專業成長。
在希沃技術的支持下,教研室基于全國名師工作室專區,自主開發了針對培訓團隊的信息化微課資源與培訓課程,包括極簡技術應用類課程、提升工程2.0系列課程、學科融合案例展示課程等3個類別共計42節微課,涵蓋多種教學元素。這些信息化教學微課程區別于傳統的章節性學習,也不同于網絡課程,以《交互式教學策略》課程為例,該課程一共有12節微課,每節課8分鐘左右,結合理念、技術講解和實際案例,讓老師們深入理解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方法與做法。充分體現信息化教育教學的便利性和實用性,最大程度地幫助區教育技術創新應用講師團成員提高了技術與學科融合應用的能力。
“DNA研訓”通過指導性管理,逐漸幫助老師們形成了自主學習和自我反思的習慣,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培訓授課能力。同時,豐富了教師專業培養的模式,生成了互動、立體、多維的發展平臺,點燃了老師們專業發展的激情。
成就激勵
在“互聯網+教研”的扶持下,教研室通過各種平臺,對老師們進行成就激勵。在高新區,教研員只要輕輕點擊鼠標,團隊老師們的各項數據就在平臺上一覽無余。
在區域教師的培養過程中,教研室利用區域教師發展平臺、名師工作室專區、希沃信鴿等平臺實時提取與分析老師們的各項能力指標,同時兼顧后臺的“活躍度”“累計學習時長”和“學員排行”,通過數據分析,制定考核標準,推薦適合的教師參與杏壇計劃全國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能力提升項目,以及各級展示課和培訓講課等,幫助不同層次的老師抓住實現自我價值的契機,切實助力老師們實現專業成長。
寧波高新區求實學校的游慧慧老師在學校設備較落后的情況下,通過“DNA研訓”,多次擔任全國各地信息化教學訓練營的班長,制作了許多優質的信息化融合案例在全國分享,并和多位省外名師一起開發了小學語文學科信息化融合培訓課程,實現了彎道超車。在高新區的信息化培訓團隊中,像游慧慧這樣的老師有41位,僅僅2年,他們開發了40多個微課程,承擔了200多場各級教育信息化應用相關培訓,累計培訓人數超過25萬人。
在區域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高新區教育信息化應用領跑全國》獲評“2021年度寧波市教育改革創新標志性成果”。延邊、成都、舟山、慶元等地的電教館、教研室紛紛邀請我區信息化培訓團隊通過遠程和線下的方式開展信息化教學相關幫扶活動。
“DNA研訓”模式拓寬了培訓團隊的研修路徑,夯實了策略探究過程,積累了教師研修成果,提升了信息技術能力,助力區域教育信息化應用得到了全面加強,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