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愛心樹》是由美國詩人謝爾·希爾弗斯坦創作的暢銷世界的經典繪本。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這個故事有不同的解讀。東方文化背景的人常將愛心樹與男孩之間的關系理解成親子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則常將其解讀為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從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文化對故事的不同理解切入,分析這些解讀背后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關" 鍵" 詞] 《愛心樹》;中西文化;差異研究
一、引言
《愛心樹》是由美國詩人謝爾·希爾弗斯坦創作的經典繪本,出版五十載,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是世界繪本的經典作品之一[1]。繪本講述了一棵有求必應的愛心樹與一個男孩之間耐人尋味、慰藉心靈的故事。希爾弗斯坦以簡潔的文字和利落的線條,為各年齡段的讀者創作了一則令人動容的寓言。該書在美國本土銷量超過1800萬冊,入選美國教育部評選的百部受教師和孩子喜愛的書。中文版銷量突破70萬冊,入選2005年度全國十佳童書。
文化是心靈的軟件,它決定了人們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故而生活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對于這個故事自然會有不同的解讀。例如,東方文化背景的人常將愛心樹與男孩之間的關系理解成親子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西方人則往往將其解讀為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故本文從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文化對故事的幾種不同理解入手,分析這些解讀背后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二、東西方文化視角下的不同解讀
(一)親子關系
中國人常常將有求必應的愛心樹理解成父母,而西方的親子關系則有所不同。為了孩子的發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可以犧牲自己當下幸福的程度高低,主要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的長期導向性和短期導向性有關[2]。中國屬于長期導向性文化,人們往往選擇克制現時的需求,傾向面向未來,追求長遠的回報。而孩子正是自己的未來,自己是即將過去的“現在”。與“未來”相比,“現在”是微不足道的[2]。所以中國人可能會由愛心樹聯想到父母。而西方屬于短期導向的文化,注重當下和短期的成功和利益,傾向于追求現時生活的美好。在中國,父母為了子女的成功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幸福的事情屢見不鮮。對于萬千個中國家庭來說,孩子一直是家中的“頭等大事”,從孩子的升學到工作,每個家庭都付出了無限的心酸和努力[3]。也有調查顯示,中國家庭在對子女教育時存在“四怕心理”,即怕孩子學壞, 怕孩子不成才,怕孩子不孝順,怕孩子生病死亡,這無一不反映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操心與付出[4]。然而西方大多數孩子在18歲上大學后就離開家庭,自己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早早就脫離了父母的懷抱,追求自己的生活。這同時也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觀。中國人認同“家”本位,普遍認為和諧美滿的家庭是個人一切成就的基礎。“家和萬事興”也反映出家庭在個人生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5]。從稱呼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人慣用“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等家庭稱謂來稱呼他人,反映出中國人重視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6]。而在西方人更認同“個人”本位,家庭并非自己生活的重心,每個人都應當關注自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許多剛接觸中國文化的西方人都會對中國家庭式的稱謂感到奇怪,因為西方人更習慣直呼其名。
(二)師生關系
1.教學角度
有部分東方人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將愛心樹理解為傳播知識的教師。中國的傳統教育將教師的職責歸納為 “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往往用講授的方式將知識教給學生,學生也期待教師能解答相關科目的所有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非常重要的來源,所以中國人可能會將毫無保留的愛心樹理解成知識的來源者——教師。而在西方,教師常常扮演著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通常不會將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設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并得出結論的環境。在西方,發現式教學和支架式教學都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在中國的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生一般通過聽講、記筆記的方式來掌握知識。課堂上的多數時間教師是一人獨白。科目的講義往往就是考試的內容以及標準答案。而在西方課堂中,教師則負責引導、啟發、組織、示范、簡化任務,給予情感支持和提供反饋,并創造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環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更多。
2.師生關系角度
有東方文化背景的人從師生關系的角度,將愛心樹解讀為教師。在中國,我們鼓勵教師在師生關系中注入親情般的關愛,用“辛勤的園丁”來形容教師。社會普遍倡導“愛生如子”,被譽為楷模的教師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故而中國人可能會將無私奉獻的愛心樹理解成教師。而西方師生關系的核心則是法理文化的尊重。在中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校長媽媽”這樣的稱呼,越來越多的學校鼓勵教師將“親情”注入師生關系中。有的學校還設置有“校內家長制”,讓每位教師與固定的幾位學生建立“親子關系”。許多教師甚至犧牲自己的午休時間和雙休日,為自己負責的幾名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補習和輔導。而與之相反,西方的教師在課外并不給學生補習。學生在學校只需遵守底線規則,成才與否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似乎西方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而中國教師則事無巨細地關心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
(三) 朋友關系
東方人還會將愛心樹與男孩之間的關系解讀為朋友間的關系。因為中國人大多認為朋友之間有牢固的情感紐帶,同時期望朋友能夠承擔一些責任和義務。古代儒家思想將朋友關系納入“五倫”中,將朋友關系視為社會倫理的基礎之一。同時以“信”作為朋友之道的核心準則,強調“契約精神”是朋友關系最重要的特征。中國人大多講究“哥們兒義氣”,期待與朋友能“情同手足”,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做朋友的“愛心樹”[7]。在中國,人們常常用兄弟關系來理解朋友之道,君子之友可以以兄弟稱之。所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古代士人間朋友關系的最高境界是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論語·子路》)[8]。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就是中國古代朋友情誼的典范。中國許多老百姓也十分看重朋友義氣,朋友間的關系達到生死與共的程度[9]。
而西方人則更注重個體的獨立性,認為朋友是一種情感,而不是義務,人們的友誼通常廣泛而不深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相對松散。西方社會崇尚 “獨立自主”,與朋友相處時,注重互相尊重隱私,并且人們不愿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所以從表面看,西方人會被認為不如中國人對待朋友那么投入。其次,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也將所謂的“平等”觀念灌輸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之中,使人際關系中摻雜進了冷漠的精打細算[9]。再次,西方人樂于“求變”,人們的職業、居住地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流動性都比東方人更大,這也使西方人習慣于保持相對淡薄的朋友關系。在西方,人們頻繁地更換居住地與職業,這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新朋友,“朋友圈”也隨之改變[10]。這同時也造成了西方的朋友關系不如東方的朋友關系那么深入。所以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國人抱怨西方朋友的關系不夠持久,分開后很少保持聯系,而西方人又會覺得中國朋友太過熱情,對他們的私生活介入太多[7]。
(四)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還有中國人將愛心樹與男孩的關系解讀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將男孩理解成祖國,將愛心樹理解為個人。這與霍夫斯泰德的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維度有關。中國屬于集體主義文化。把個人看作集體的成員,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歸屬與忠誠[4],個人理想應當以社會理想為指引,倡導每個人都應當在服務人民和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比如中國古代的“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舍小家為大家”,這樣的觀念都深入人心。并且在中國人心中,英雄的偉大與否,是以他們為集體所做貢獻的多少作為標準來衡量的。而美國屬于個體主義文化,把人看作獨立的存在,注重個人的權利以及自我的實現。我們可以從“洋蔥理論”的象征符號——廣告語的角度來對比這一差異。中國的廣告,比如海爾,中國造。(海爾)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發水)[11]。這些廣告正是用集體的影響力來增強廣告的說服力。而這些廣告語在西方卻未必會贏得人們的青睞。比如從耐克的Just do it(想做就做),我們就已經感覺到濃濃的個人英雄主義之風。又如這則輪胎廣告語,如:Even its footprint tells you it’s different,同樣如出一轍[11]。
(五)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西方人一般將愛心樹與男孩的關系解讀為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在西方文化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是征服自然,即人有能力去改造自然,自然應當為人類所利用。在西方中世紀主導的自然觀中,強調人類是自然的使用者,常常用機械論的觀點看待自然。比如笛卡爾曾說:“給我運動和廣延,我就能創造世界。”正是受這類征服自然觀的影響,近代西方出現理性主義思潮。這種思想后期演化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出現了人類至上的觀念[12]。這類觀念也導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人們輕視自然,向自然界無休止地索取,人與自然絕對對立的趨勢愈演愈烈。不可否認,近代西方現代化飛躍式發展源于科技理性,但工具理性的極度膨脹又構成了對科技理性的逆反,并阻礙了社會發展[13]。它既作為思想指引,帶領西方走上科技發展的道路,同樣也是如今西方文明走向衰弱的文化癥結[12]。
而在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直是強音,是主流。比如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古人追求天人協調。張載、程顥都指出人與天地萬物本為一體,但因人的私欲作怪,往往只將小我視為我,不懂得天下無一物非我的道理[12]。同時,中國古人也并不否定人對自然進行改造。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人認為不僅需要改造自然,同時也應當適應自然,但不將統治自然視為人類活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是期望通過改造,使自然更好地滿足人類的需要,同時也不能破壞自然,使萬物都能生存發展。
中國古典建筑的大屋頂和四合院中的天井設計,也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3]。而在當代中國社會強調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人們普遍認同只有在尊重規則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人類的根本利益。
三、結語
從愛心樹的不同解讀中,我們看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我們在閱讀繪本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天馬行空地想象與創造,讓繪本的內在意蘊被無限延展與再生[14]。當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接觸與交流比以往更頻繁。人們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應對這些“葉徒相似,味實不同”的愛心樹更加敏銳,并能夠意識到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2]。在交際中,主動采用“文化相對主義”態度,創造出跨文化交際中相互平衡的“第三空間”。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期待“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謝爾·希爾弗斯坦.愛心樹[J].世界兒童,2006(11):1-2.
[2]張世濤,徐霄鷹.跨文化交際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3]張渲婷.中美家庭觀之差異[J].科技信息,2011,391(35):460.
[4]曾澍瑞.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探討[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6(3):88-90.
[5] 馮瑜革,劉建,宋雨惠.從國產家庭劇《少年派》看中式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沖突”和“雙向成長”[J].采寫編,2020,170(3):158-159.
[6]于志學.從中西家庭觀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內涵[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9):28-29.
[7]祖曉梅.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8]周玄毅.跨文化倫理研究視域中的朋友關系:以先秦儒家和古希臘哲學為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5(3):15-18.
[9]楊適.“友誼”(friendship)觀念的中西差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33-40,129-130.
[10]王治紅.從奧運口號談中西友誼觀[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2):163.
[11]梁璐茜.淺析中西文化差異在廣告語中的體現[J].中學生英語,2017(22):127-128.
[12]石海兵,劉繼平.天人合一與征服自然:中西自然觀的比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79-81.
[13]馬爾庫賽(Marcuse,H.).單向度的人[M]. 張峰,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8.
[14]馬曉紅,魏青.繪本的“內在意蘊”與幼兒社會性發展[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34(2):5-9.
作者簡介:
熊珈玄(1999—),女,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國際教育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二語習得。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