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產動物免疫學是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專業拓展課,是水產動物醫學課程群的重要部分。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針對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斷從課程內容、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期持續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水產動物免疫學;課程建設;思政建設;教學團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3-0081-04
Abstract: Aquatic Animal Immunology is a professional expansion course of aquaculture in the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aquatic veterinary medicin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the author has constant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content of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realize the trinity teaching concept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impartment and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Keywords: Aquatic Animal Immu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teaching method
水產動物免疫學是我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專業拓展課,主要講授免疫學基礎、水產動物免疫學各論及水產疫苗等內容,旨在培養學生水產動物疾病綠色、可持續的防控理念,為水產動物養殖業培養適合現代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然而,由于課程的理論性和邏輯性都非常強,內容涉及較多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的理論,直接導致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時遇到諸多困難[1-2]。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難懂的理論簡單化,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這門課程急需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3]”。為充分利用好水產動物免疫學這一教學主渠道,教學團隊積極挖掘課程思政,探索思政的呈現形式,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融于教學全過程。
一" 課程內容建設
(一)" 參考教材選擇
目前,水產動物免疫學相關的教材主要有三個版本,每部教材都具有各自的編寫特色和側重點。教學團隊早期選用肖克宇主編的《水產動物免疫與應用》作為教材,該教材側重于水產動物免疫學各論和應用,免疫學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然而,由于水產動物免疫學研究起步較晚,相應的免疫學基本理論尚不完善且不成體系。因此,免疫學基礎內容的學習尤為重要,但教材中這部分內容相對薄弱、講解不夠透徹且邏輯順序不夠順暢,即便后來肖克宇主編的《水產動物免疫學》也同樣存在類似問題。這就導致講解的理論知識碎片化,許多環節學生難以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為加強免疫學基礎內容,教學團隊嘗試過多個版本的免疫學教材,經多方比較、篩選、商討和教學效果評估后,選定李春艷主編的《免疫學基礎》作為藍本,組織編寫免疫學基礎部分內容。再結合肖克宇主編的《水產動物免疫學》中的水產動物免疫學各論,形成完整的課程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充分掌握了免疫學基本理論、建立免疫學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再學習水產動物免疫學知識,更易于理解和掌握。2020年,蘇建國主編的《水產動物免疫學》編寫思路與筆者不謀而合,也加強了免疫學基礎的內容。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也根據這版教材,補充和強化了水產動物免疫學各論的最新內容。
(二)" 教學內容優化
水產動物免疫學是一門研究水產動物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免疫應答、免疫診斷和防治的生物科學。教學團隊在教學內容和授課順序等方面不斷優化,達到各部分內容循序漸進、銜接順暢。經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最終將課程內容分為四篇。第一篇為免疫學概述,包括緒論和抗原,讓學生初步了解免疫學相關概念及發展歷史,知道學科發展中的重要事件與杰出科學家,從一些重要的實驗設計和歷史故事中了解免疫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篇為免疫系統組成,包括免疫器官與組織、免疫球蛋白與抗體、補體系統、細胞因子、免疫細胞表面膜分子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學生重點掌握免疫系統各種“武器裝備”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為后續學習免疫應答儲備“原料”;第三篇為免疫應答,包括抗原提呈細胞及抗原的提呈、T淋巴細胞對抗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B淋巴細胞對抗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和抗感染免疫,學生主要掌握機體幾種主要免疫細胞的功能和宿主對“非己”物質產生免疫應答的具體機制,建立機體免疫應答的知識框架;第四篇為水產動物免疫學各論,包括貝類免疫、甲殼動物免疫、魚類免疫、其他水產動物免疫(自學)和水產疫苗,掌握三類代表性水產動物的免疫學特點以及水產動物疫苗的研究進展。
水產動物免疫學的研究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但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許多書本上的知識已經陳舊,跟不上學科的發展。因而,教學團隊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廣泛關注和追蹤水產動物免疫的研究進展,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前沿性知識,彌補教材知識滯后的不足。同時,組織學生現場或線上聆聽水產動物免疫學相關權威專家的專題講座,獲取最前沿的知識。此外,還可為學生推薦一些水產動物免疫學方面的權威雜志,如水產學報、中國水產科學和Fishamp;Shellfish Immunology等,引導學生自主追蹤和學習前沿知識,強化自主學習能力。
二" 課程思政建設
專業課程內容建設的同時,教學團隊也努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從免疫學理論本身和熱點時事[4]兩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將專業課程學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 免疫學理論中的思政
免疫學課程本身蘊含著諸多思政元素,在講授課程理論的同時,恰如其分地引入思政教育,可以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緒論中學習到免疫的概念和基本功能,免疫是機體識別“自己”與“非己”物質,對“自己”物質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物質產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生理條件下,免疫功能會維持機體的穩態;但異常條件下,卻會導致某些病理過程。以當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為例,闡述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病毒感染引發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了“細胞因子風暴”,最終導致病人病情加重,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讓同學掌握免疫功能的雙重性,懂得辯證看待問題,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以及平時生活中該如何防護自己及水產動物,將大規模疾病爆發的危害降到最低。
水產疫苗章節,首先以“人類為何要接種疫苗”“疫苗可否100%杜絕疾病的發生”等問題引發同學思考,再講解我國當前的水產養殖現狀。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水產養殖產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國水產養殖總量高達5 224.2萬噸,產值超1萬億元[5]。然而,隨著養殖產量的逐年增長、養殖密度的持續增加及養殖環境的不斷惡化,水產養殖病害頻繁爆發,化學藥物的長期大量使用,引發了耐藥病原形成、水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藥物殘留等諸多問題,提示學生建立水產疾病的綠色安全防控措施迫在眉睫。目前,國外已有百余種商品化的水產疫苗進入到產業化生產與應用環節,使許多魚類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藥物的使用量大大降低[6]。然而,我國目前僅有7種水產疫苗獲得了新獸藥證書,這其中只有2種疫苗獲得生產批文,而真正在養殖生產中推廣使用的只有草魚出血病活疫苗1種,這與我國的養殖生產需求之間存在巨大鴻溝,要讓同學不要因為養殖大國地位而沾沾自喜,要認清我國養殖實踐中存在的主要短板,激勵大家投身于科研事業,未來綠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依靠在校大學生,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同學的歷史使命感。
(二)" 免疫學理論相關的時事思政
將免疫學課程內容與相關時事案例相結合,開展思政教育,引起同學的共鳴。例如,細胞因子章節講到趨化因子受體不僅可以介導與趨化因子的相互作用,其也會被艾滋病病毒利用,作為入侵宿主細胞的供受體。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人類的相應基因敲除掉,達到預防艾滋病的目的呢?從而引出2018年震驚整個學術界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給同學講解事件始末以及受精卵基因編輯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培養學生要遵守學術倫理、學術規范和法律規范,不能成為“科研瘋子”。
(三)" 其他時事思政
課程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融于免疫學課程相關的時事案例,教學團隊還會篩選一些課程期間發生的重大時事,進行思政教育。例如,2021年9月中旬,丹麥法羅群島一夜獵殺海豚近1 500頭,這可能是世界范圍內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獵鯨類活動,獵殺場面殘酷至極,引起全社會的強烈譴責。然而,如此殘忍的捕殺行為,在法羅群島延續了幾個世紀。目前,在挪威、日本和冰島仍存在合法的商業捕鯨活動。在講授課程內容前,先與同學分享這則新聞,激發同學的思考。然后,再簡短分享幾則我國近年來由于海洋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和海洋水質環境的改善,南方近海頻繁出現布氏鯨、中華白海豚等鯨豚類動物的案例。呼吁同學們敬畏自然、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
三" 教學團隊建設
(一)" 課程群組建
為充分發揮團隊的協作優勢,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以水產動物病害防控為目標,將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學實驗、水產微生物學、水產微生物學實驗、水產動物免疫學、漁藥藥理學和魚類病理學等內容緊密聯系,內在邏輯性強,屬于同一培養范疇的幾門課程組織起來,組建水產動物醫學“課程群”。采用“課程群”模式對教學體系中的課程進行管理,可以使課程的培養目標通過課程群來實現,課程本身的獨立性得到弱化,而各課程之間的聯系性越來越緊密,交互性更強。因此,實行“課程群”教學體系,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二)" 教學能力培養
教學團隊通過多項措施,促進“課程群”任課教師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①實行“傳幫帶”制度,充分發揮教學經驗豐富教師的引領作用,為青年教師或教學能力薄弱的教師配備優秀的教學導師,全面負責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供堅實的保障;②教學團隊每學期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大綱修訂和教學改革方向等進行集中討論,明確具體措施和內容;③團隊教師每學期集中聽課,通過上課、聽課和評課等活動,使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④團隊成員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會、教學名師講座和觀摩教學大賽等,充分發揮優秀教學案例的引領示范作用,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⑤團隊教師走向生產一線,進駐水產動物動保相關企業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和對相關領域的認知。
四" 教學方法探索
(一)" 優化課件、形象生動
課件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一份條理清晰、圖文并茂的課件能極大地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課件優化方面,教學團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重新理順每章節知識的邏輯順序,增強內容的連貫性,使理論層層遞進;②將每章節的內容劃分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個等級,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學生更易抓住重點;③每章或篇內容講授完,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回顧或小結,使得各部分內容間的條理更加清晰;④簡化文字內容,強化圖像、視頻等資料,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以增強視聽感受,加強對相關知識和理論的理解;⑤轉變授課方式,避免教師唱獨角戲,降低教師對課件的依賴性,通過課堂討論、隨機提問等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學生的參與度。
(二)" 案例教學、培養興趣
免疫學的概念和理論抽象難懂,極大消減了同學們對該課程的學習熱情。把身邊的免疫學案例穿插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免疫學知識離生活并不遙遠,切切實實就在身邊,為更好地生活服務,可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7]。案例教學在課程教學中得到廣泛地應用:案例可以作為引子引出教學內容,如通過社會廣泛關注的組織器官移植的話題,引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課程內容;也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拓展,如趨化因子CCR5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其也可被艾滋病病毒利用作為其入侵細胞的輔助受體,現在全球治愈的兩例艾滋病病人,治愈原因在于其都接受了CCR5基因突變人類的骨髓或造血干細胞移植;此外,選擇適當的案例,也作為思政教育的內容,如上述的“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法羅群島獵殺海豚事件等。
(三)" 問題式教學、引發思考
以具體的問題引出授課內容,讓同學們帶著思考進行課程的學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以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章節為例,通過《殺破狼2》《殺破狼:貪狼》等熱門影視作品引出組織器官移植話題,與大家探討組織器官移植的現狀、器官買賣的原因等,激發學生對組織器官移植的興趣。接下來拋出問題:“同種組織器官移植最大的免疫學問題是什么?”很多同學會給出排斥反應及相近回答。那么,排斥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呢?這時大部分同學可能都回答不出來。排斥反應的本質是一種免疫反應,是受體動物對供體組織器官的免疫反應,而引起排斥反應的主要抗原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也就是我們這章要學習的內容。大家再來思考一個問題:“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存在的生物學意義是什么呢?它們就是為了排斥反應而存在的嗎?”通過本章節的學習,以上問題都會得到解答。通過以上問題的設置,牢牢把同學們的注意力拉到要學習的內容上,調動起大家學習的積極性,避免被動的填鴨式灌輸。
此外,緒論部分可以通過提出一些日常免疫相關的事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大家帶著問題與興趣學習后續內容,如“提倡母乳喂養的免疫學原理是什么?”“不同血型之間為什么不能相互輸血?”“不同個體或類群之間組織器官移植為什么會出現排斥反應?”“疫苗能提供長期保護的機理是什么?”等。
(四)" 教學反饋、調整教學
獲取教學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非常重要。教學團隊主要通過以下渠道獲取教學反饋:①通過課堂小測,確定學生對近期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對于錯誤率比較高的內容,及時進行返工;②通過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平臺收集上課學生的日常反饋和信息員的中期反饋,以及日常上課過程中同學們反應的問題,對同學們普遍反應的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③對于學校或學院領導、督導和同行的聽課評價,以及學期結束時學生評價中的信息高度重視,及時調整下一年的課程;④考試結束后,分析試卷情況,確定學生的掌握程度及主要的問題,下次課程過程中重點講解。
(五)" 利用微信、建立交流平臺
微信是目前學生群體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通訊工具,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微信群工具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①開課前,建立課程群,向選課同學介紹課程信息,任課教師情況,調查同學們的選課目的,以及通過課程的學習想有什么樣的收獲等,讓學生對課程有初步認識,授課教師也能初步掌握學生的情況;②課程過程中,給同學解疑答惑、補充延展的課程知識、發送課程相關的熱點新聞等,擴充第二課堂;③期末考試后給大家點評考試情況,講解分析錯誤率較高的試題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面對面建群進行點名,快捷高效、節約時間。
五" 多元化考核方式
早期的考核注重期末考試,成績占比很大,而忽略了過程考核的重要性。目前,課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各占50%。平時成績由考勤、課堂小測、課后思考題和PPT展示組成。對重點章節內容進行課程小測,檢測大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適時復習和鞏固。課后思考題主要是一些開放性問題,主要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文獻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是否可以通過疫苗來防控蝦類的疾病、B細胞是否具有吞噬能力等。PPT展示主要是課堂講授內容的延伸,如水產中草藥或益生菌/微生態制劑的研究進展、我國第一個水產疫苗的研發歷程等,通過團隊合作、查閱文獻理清了思路,并做PPT跟大家分享,既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也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
六" 結束語
通過長期的水產動物免疫學教學探索、改革與實踐,我們形成了穩定的教學團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不斷提升,課程理論和思政教育內容與方法日漸成熟、交相融合,同學們對課程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攀升。近些年,課程評教分數都在90分以上,其中2021年同學們的評教分數達到96分,學院教學排名第一。同時,通過備課和教學,教學團隊也在不斷梳理免疫學知識,對水產動物的免疫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開展后續的教學與科研都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蓓,王忠良,蔡雙虎,等.結合水產養殖專業特色提高水生動物免疫學教學質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6):71-73.
[2] 程順峰.水生生物免疫學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信息,2009(19):136.
[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4-0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4] 黃蘭香,潘國慶.《動物免疫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蠶學通訊,2021,41(3):50-53.
[5]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21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6] 吳淑勤,陶家發,鞏華,等.漁用疫苗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14,4(1):1-13.
[7] 劉碧源,陳麗麗,覃麗,等.案例教學在臨床免疫學及檢驗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7):27-29.
[8] 劉莉,馬萍,吳賢波.問題式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4(1):29-30.
基金項目:華南農業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水產動物免疫學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G22045)
第一作者簡介:李言偉(1984-),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免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