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該文試圖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開設現狀的分析,探索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協同前行,構筑育人大格局。
關鍵詞: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就業指導;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3-0175-04
Abstract: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all kinds of courses should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form synerg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autho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w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ynergetic cultivation of the courses for and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reached and a curriculum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for energetic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big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universities; career educ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校作為一個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營地,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的教學理念。在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中,習近平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將思政課程融入學科教育是教育改革推進的主要方向。隨著國家綜合實力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于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畢業生在應聘時,企業不僅關注其是否具有優異的成績,更加關注其思想道德水平。大學是一個學生形成良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職業生涯教育中去,在指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的同時運用課程思政理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應用、貫穿到課堂中,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
一"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許多高校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其開設的專業教育是處于平行狀態下,彼此間隔絕、不交叉的。怎樣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貫穿到專業教育中,是新時代下高校急需解決的十分關鍵的任務,課程思政的提出是解決這一關鍵任務的突破口,也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有力抓手,在思政課程的引領下為專業課教學提供幫助,從而提高專業課的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實施。
(一)" 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
課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地貫穿于各個學科專業、教育教學、各項管理機制中,通過思政課程協調引領課程思政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思想。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注重將學生的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結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為國家學習、為民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引導學生充分發掘、發揮自身價值,找準社會定位,努力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并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修養,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德育水平
習近平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老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德育水平關系到課程思政的課堂質量以及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體實踐者,能夠接受、踐行課程思政,適應課程思政要求的教師,是學校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關鍵要素。教師在從事本專業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有主動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意識,適時主動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質。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教師能夠具有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技能,教師的育人技能和育人水平是決定課程思政最終效果的核心因素。教師借助思政課程的教學引領,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帶動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滲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更為高尚的人格。這既是高校教師新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德育水平,使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
(三)" 增強職業生涯教育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實現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彼此融合,不僅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總體的發展趨勢,還是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朝著縱深發展的體現。
課程思政的基本原則是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引領相結合,不是另外單獨設定部分課程或是單獨開展活動,而是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去,讓同學們在所有課程的學習中都可以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做好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前提是重視并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導向作用,將專業知識盡可能地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聯系起來,用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來考慮問題,用事物的普遍性來發現問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四個自信”教育內容與課堂知識、專業技能有機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式教學,有利于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根基,有利于把握好教育的政治方向,能夠增強教育所具有的思想引領,讓學生能夠形成更為正確的“三觀”。
(四)" 充實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內涵建設
把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融入至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教學中,給予了課程構建的方向,同時,也推廣了時代發展下的各個主旋律。社會需要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青年志士,通過課程教學中的思想價值引領,積極引導大學生合理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目標,端正就業態度,制定切實有效的行動計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通過思政課程的融入,教育學生遵守法律和紀律,同時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在工作中,自覺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但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也要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發揮積極效應的表現,也是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所需要的精神引領。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不僅有利于開闊大學生的求職視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發展的關聯,更有利于將學生個人理想與社會、國家理想統一起來,將學生的職業目標融入到社會發展的浪潮中,使學生的成長、成才和自身發展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系起來,為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擇業指明正確的發展方向,延長了職業生涯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學生在評估就業相關影響因素及個人職業選擇時有了更為長遠和深度的思考,有效提升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開設現狀
(一)" 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做到全覆蓋、全程化
目前,各大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但是該課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課程性質為公共選修課,且高校普遍存在重專業課、輕公選課的現象,這種認識使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教學被邊緣化,因此該課程的發展受到限制。與此同時,大部分高校并沒有意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也可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渠道、新載體,沒有給予其充分的重視。該課程的開設沒有得到普及、全覆蓋,沒有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職業生涯教育,同時課程的教學安排沒有實現全程化要求,大多數都是集中在某一個學期集中授課,沒有貫穿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活中,這與教育部對該課程的教學要求是不相符的。
(二)nbsp; 課程內容設置偏實務,缺少“思政”元素
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以知識和方法的傳授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外部工作世界探索和決策及行動等。教學未涉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等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并未告訴學生個人發展、社會發展間所具有的關聯性,沒有將個人發展同國家民族利益緊密結合。同時,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跟專業課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僅通過傳統的思政課程來開展,而職業生涯教育僅是單純地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點以及傳授就業指導的技能、方法等,未能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真正結合到一起。由此可見,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設置是缺少“精神”和“靈魂”的,沒有起到思想引領行動的作用,直接影響了該課程“思政”教育功能的發揮。
(三)" 師資隊伍不穩定,專業性不強
承擔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大部分是各二級學院學生工作干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及其他行政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且均為課程的兼職任課教師,流動性較強,師資隊伍不穩定。此外,教師隊伍中沒有專職從事課程教學研究且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大多數教師所學專業與該課程沒有任何關聯,導致課程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同時,該課程有關生涯教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都是借鑒國外,理論來源西方化,理論研究背景、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與我國實際國情存在偏差,且目前我國專職、專業化教師隊伍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進行系統的、本土化研究較少,還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大學生特點的學科體系,因此該課程缺乏本土化理論基礎,本土化研究及教學經驗很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更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挑戰,也是職業生涯教育本土化研究的關鍵點。當前大多數教師沒有做到這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單純地講授專業知識,沒有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
三"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 注重價值引領,加強課程頂層設計
課程目標的設計要把好政治方向,強化思想引領作用,凸顯課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使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模塊內容相結合,與課堂知識技能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職業生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必需環節。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教學更需要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生活中,做好大學生分階段、分年級的教育和指導,在教育教學中需明確教學對象,注重差異講授。例如,針對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喚醒同學們的生涯規劃意識、傳授科學的生涯規劃方法和技能,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將個人理想與社會、國家理想相結合,為自身的生涯規劃及職業發展指明正確的方向;針對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幫助同學們了解紛繁復雜的外部工作世界、獲取求職信息、掌握求職技能、完成角色轉變等,同時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引領畢業生主動對接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需求,鼓勵、引導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投身到國家需要的各個地方和行業。
(二)" 挖掘思政元素,延伸教育教學內容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挖掘其所具有的思政元素,找出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間所具有的融合點。對于“認識職業生涯規劃”這章內容,在講解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及學習的重要性時,需要激勵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把個人的理想逐步滲入至中國夢的各項實踐中,使個人的發展規劃與祖國的發展同向同行。在“自我探索——技能”章節講授個人技能的探索方法時,結合學科專業技能,引導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刻苦鉆研、持之以恒的精神。通過舉例“中國制造2025”以及“芯片”制約事件等,讓學生知道“技能”是核心競爭力,通過不斷地培養、提升個人技能,在提高自身求職競爭力的同時,也為國家早日實現科技強國目標貢獻力量。在“自我探索——價值觀”章節講授價值觀探索方法時,通過舉例時代楷模、身邊的英雄等實際案例,形成更為正確的“三觀”,將自己的職業理想與國家需要彼此結合,讓學生能夠為自己的生涯規劃、社會發展給予更多的努力。在“探索外部工作世界”章節教授學生獲取招聘信息、了解職場信息的渠道、方法時,需要參照“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等國家重大、重點發展戰略,引導大學生到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就業創業。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章節,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學生進行政策解讀,引領大學生主動對接國家及區域發展戰略需求,鼓勵、引導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投身到國家需要的各個地方和行業就業。同時,將黨和國家有關大學生就業政策及時向學生傳達到位,鼓勵學生報名參加“大學生選調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特崗教師計劃”等基層就業項目。在“職業適應”章節,應注重培養職業精神,提升職業能力。邀請關鍵行業、領域的部分專家、管理人員給學生共享自己的體會、感悟,增強學生愛崗敬業等方面的職業精神,在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出現矛盾時,需要學會處理,從而達到適應、統一。
(三)" 加強師資隊伍構建,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
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勇于開拓創新的理念。通過鼓勵,調動每一位任課教師參與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加快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師應充分挖掘職業生涯教育教學內容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豐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適時為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生涯指導。同時要將課上“言傳”與課下“身教”相統一,不僅要在課堂上用課程思政的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更要注重課堂外的素質表現,加強修身立德,無論是在專業學習方面還是日常生活中,爭取成為大學生的榜樣力量和正確“三觀”的引領者。
一是依托學生工作隊伍培育專業授課師資團隊。選拔、培養一批學生工作經驗豐富、政治素養過硬、自愿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學生工作干部,提高其職業生涯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課程教學研究能力;二是鼓勵、吸引專業課教師加入課程思政師資團隊。培養教師們的課程思政意識,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職業生涯教育水平。引導教師們有意識、有重點、科學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的教育教學中。結合課堂上專業知識的講授,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確立職業目標,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間,合理安排、規劃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充分發揮課程思政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也不是在課程設置中分出幾節課時用來單純講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而應當是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及家國情懷逐漸滲入到專業課程內容里。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的融合,并非是機械的融合,而是有機融合、彼此促進、一同發展,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唯有不斷地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充分使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同時,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實施也不是立竿見影、朝夕可成的,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研究、探索、挖掘生涯教育課程教學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培養出真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 張繼偉,胡兵.課程思政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的有效融合[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82-85.
[2] 王曉蕓.“課程思政”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9(6):58-59.
[3] 侯士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職業教育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141-144.
[4] 林娜,李龍娟.“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40-42.
[5] 劉笑.就業指導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1):55-56.
[6] 王茹.“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路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1):194-195.
[7] 彭萬秋.“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4):137-138.
[8] 何藝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16):47-48.
[9] 陳周慶.高校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思政教育[J].文教資料,2019(13):180-181.
[10] 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
基金項目:2021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專項“‘課程思政’視閾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路徑研究”(21CSZJ43);山東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研究”(SZJYY-20136);2020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SZ2021007)
第一作者簡介:劉梅月(1982-),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