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當今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普及的優勢,涵蓋“分級+分類”教學指導、“必修+選修”課程構架、“線上+線下”項目式教學、“課內+課外”教學實踐及“過程+結果”多元評價機制等五個方面。經過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實踐,該模式教學效果良好,實現語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精髓,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多元互動;項目式教學;大學英語;信息技術;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3-0100-05
Abstract: The Project-driven Instructional Model Based on Multi-interaction is propo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resources. The model includes five aspects, teaching guidance of \"grading + classification\", course framework of \"compulsory + selective\", project-based teaching of \"on-line + off-lin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class + after-class\",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cess + result\". After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the teaching effects are good. The model has realiz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and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multi-interaction; project-drive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 construction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網絡資源的不斷豐富為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帶來新挑戰和新機遇。在“互聯網+”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可通過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線上線下自主學習路徑和海量學習資源,形成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結合的多元互動教學模式。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項目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改變被動教學,創造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和探索創新的新模式。本文將多元互動和項目式教學有機結合,提出“多元互動項目式教學模式”,以期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新視野。
一"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核心理念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是在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網絡資源不斷豐富的背景下,以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1]為理論基礎,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提出的一個嶄新的課程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者的意義構建是一個多元的、交流與合作的互動過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多側面、多層次和多角度的。認知學習理論提倡“學習者為中心”的語言學習與教學理念,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發揮新型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各自具備的優勢,將教師放在引導與監督的角色上,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通過強調互動協同,有效激發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主動性,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該體系是一種基于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模式,其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學習材料和學習任務與真實的社會和生活環境相融合,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對所學知識現實意義的建構,從而達到“在做中學”的教學目的[2]。
二"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中的“多元”指的是課程設置的五個方面:“分級+分類”教學指導、“必修+選修”課程構架、“線上+線下”項目式教學、“課內+課外”教學實踐及“過程+結果”多元評價機制。“互動”指的是網絡教學平臺與課堂面授教學的互動、師生與信息技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項目式”指的是教學中采用的“網絡自主學習+課堂面授學習”的項目式教學,以及學生合作完成項目作為學習成果的教學實踐。該模式將大學英語教學的五大元素緊緊圍繞“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拓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體化目標,實現多角度、多層次和全方位的有機結合(圖1)。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的五大元素涵蓋了教學指導、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教學評估等環節,每個環節相輔相成,互為依托,體現了整個教學流程的連續性和統一性,能有效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首先,“‘分級+分類’教學指導”可以解決學生語言水平不一,學習需求差異的問題。通過分級教學,分類指導等手段,滿足不同語言水平學生對語言學習的需求,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構成“遞進式”學習結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分級教學,實施針對性的分類指導和契合學生語言水平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
其次,“‘必修+選修’課程構架”和“‘線上+線下’項目式教學”可以解決語言學習與專業學習相融合的問題及面授課時不足、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該模式通過完善課程設置,將公共英語、專業英語及文學文化類課程納入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夯實語言基礎,拓展文化視野,提升專業英語素養;另一方面,在當今削減面授課時的大環境下,該教學實踐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創建“線上+線下”的多元教學與學習環境,搭建平臺實現積極的師生、生生互動,將部分適合自學的講授內容轉移線上,極大延伸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小組合作、項目分析及成果展示等活動有助于鞏固和提升學習效果,提高學生使用語言解決問題、完成項目的實踐能力。此外,語言技能、文學文化及考試技巧類選修課課程,也拓寬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再者,“‘過程+結果’多元評價機制”和“‘課內+課外’教學實踐”滿足了全面客觀地評價教學成效和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需求。教師采用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手段,通過多元評價學生的項目成果,對學生開展過程性指導、全面地監督和客觀地評估、反饋,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獨立的自學能力和深刻的思辨能力。同時,通過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各類語言技能競賽和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實現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開發潛力的舞臺,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該教學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實現語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圖2)。具體而言,教師須增強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合理組織外語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同時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3]、結合校內語言教學情況,設計合理的校本教學大綱。通過建立規范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任務,布置科學的學習項目,促進學生課內外積極使用各種信息技術資源,切實做到“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的信息化和一體化,使信息技術真正融入教師的語言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經歷中,增加師生與信息技術的互動機會,提升學生對信息化學習的認知,改善其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技能,進而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標[4]。
三"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實踐
(一)" 優化分級教學,實施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根據筆者所在高校學生入學英語分級考試成績,大一新生分為發展(A級)、提高(B級)、基礎(C級)三個等級實施教學。各級別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評估機制、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各有特點,各不相同。教學中按照“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個性化教學”的原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分類、分層、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通過項目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應用能力。截至2020年,分級教學已在6個年級(2015—2020級)順利開展,收效良好。
(二)" 設置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相結合,配套語言技能、文學文化及考試技巧類選修課的課程構架
在大學英語課程構架中(圖3),公共英語課程包含聽說、讀寫及翻譯等技能的訓練,著重夯實語言基礎、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專業英語課程以醫學英語為主,旨在提高專業英語技能,提升未來職業發展能力和科研學習能力;選修類課程旨在提升某項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思辨能力和人文素養;三類語言課程互相依托,融為一體,體現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實現學生語言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三)" 采用“線上+線下”即“網絡自主學習+課堂面授學習”的項目式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
項目式教學(圖4)包括線上學習每兩周2學時,以項目為驅動,進行有目的、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線下面授每周2學時,教師基于教材,活用教材,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式教學。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在課堂上精講重難點詞匯、句型和篇章,組織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活動,歸納單元學習內容,布置學習任務;同時,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單元主題,從網絡教學平臺甄選符合教學大綱、順應學習需求和學生興趣的項目主題。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資料,在資料分析、整理的基礎上制訂項目計劃,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互聯網的海量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和項目探究,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后,通過小組會議、網絡論壇、微信和QQ群等方式對成果進行匯總和凝練,并共同制作項目成果。最后,教師安排2個學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并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和反饋。為配合線上自主學習的開展,筆者所在高校目前使用Unipus網上學習系統、WeLearn隨行課堂、句酷批改網、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iTEST大學外語測試與訓練系統及iSmart大學英語視聽說詞匯智能測試系統等網絡學習平臺。網絡學習平臺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鞏固了教師語言教學的效果,提高了學生語言學習的成效,提升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 豐富第二課堂課外實踐,完善教學與實踐的相互融合
筆者與教學團隊積極組織和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課外實踐活動和英語技能比賽,包括外教英語角活動;廣東省“聯盟杯”本科高校英語寫作大賽;“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閱讀、寫作大賽;“嶺南杯”英語寫作技能大賽和世界中醫翻譯大賽等。努力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交流和鍛煉的渠道,通過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式,發掘學生潛能,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五)" 建立客觀、公正的多元評價機制
筆者與教學團隊采用“教師+網絡平臺”的形成性混合式課程輔導與考核評價模式(圖5),利用網絡平臺記錄、監控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一方面,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線上提問和討論、完成課后教學平臺學習任務及參與班級QQ群和微信討論等方式,實現師生、生生有效及優質的互動;另一方面,教師根據線上測驗結果、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討論參與度和學習平臺任務完成情況的統計數據,以及每個單元主題的項目評價(圖6)[2],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習效果,并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實現教學相長。
四"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特色
首先,該模式強調語言教學的持續性和發展性。“分級式教學”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基于“線上+線下”的項目式教學提升了教師的授課質量,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公共英語+專業英語+英語類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涵蓋了對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人文情感、人文素養和人文理想的培育;“融合教學和實踐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多元評價機制”公正客觀地監控和評估學習過程,促使學生不再單純看重考試分數,而轉向重視學習過程。“多元互動項目式”教學模式有效保證了教師語言教學的優化和學生語言學習的發展。
其次,該模式采用分級教學實現了因材施教的針對性教學。分級教學確保學生能夠根據英語水平的發展變化和自身的語言需求,選擇合適的、可理解的語言學習輸入,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
再者,該模式有機整合了線上線下、多元互動、項目式等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過程,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略高于現有能力水平的學習任務,在接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同時,習得新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既發揮了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的長處,又利用了豐富的網絡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教育技術,有利于開展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時,該模式設置三類英語課程,既注重語言能力的提升,也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公共英語、專業英語和英語類選修課的課程設置,促使學生在提高各項語言技能的同時,融合語言與專業的學習,并通過課堂面授、項目討論、自主學習和網絡學習等多元學習途徑的有機結合,全方位提升語言綜合能力,培養廣博的人文情懷與國際視野。
此外,該模式強調客觀全面的評價機制。“教師+網絡平臺”的混合式課程輔導與考核評價模式,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了解和監督,體現了評估系統的實時性和科學性,調動了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通過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可監控學生在線學習情況、查看教師在線記錄、任務發布情況及師生在線互動情況,有效提高了教學監管效率,增加了教學督導的客觀公正性。
五" 結束語
基于多元互動的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模式在廣州醫科大學的大學英語課堂實施以來,成效良好。該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通過積極創建多層次的課程設置體系、多維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多元的評價手段和互動實踐,全面提升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同時,該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不僅契合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要求,滿足高等教育開展研究性與實踐性教學的需要,也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性,有利于學生高水平思維的發展,提升信息時代所必需的多元能力[5]。今后,筆者與教學團隊將在如何提高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成效方面繼續實踐,并探索該教學體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Pfeifer R,傅小芳.項目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一書.醫學院校大學英語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構建初探[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20(1):73-76.
[3]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秦麗莉.信息技術環境下語言教學/學習活動系統的“生態給養”轉化有效性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2):251-262.
[5] 張文蘭,張思琪.網絡環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2):38-45.
基金項目:2021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外語學科專項”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語言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路徑研究”(GD21WZX01-07);2022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教育專項) “基于互動協同理論的外語學習焦慮研究:語言輸出的視角”(2022GXJK303);2019年廣州醫科大學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醫學院校大學英語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第25項)
第一作者簡介:周一書(1980-),女,漢族,浙江諸暨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