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科研、教學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近幾年相關論文異彩紛呈,但教學方面實證研究較少。該研究立足教學實踐,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詳細的教學實施方案。首先,探究教材和思政元素文本融合。其次,構建思政項目活動,達到外線知識點和內線價值觀雙線作用模式。實現家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項目教學法;項目實施;文本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3-0109-04
Abstract: Under the pattern of the great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spite relevant papers have been in abundance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fewer empirical studies on teaching. Thu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ly,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xtbooks and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econdly, construc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to achieve the role of externalizing knowledge points and internalizing values. Finall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patriotic feeling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ext fus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大學生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課程,各類課程均有責任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英語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必修課,課時多、時間跨度長、教學對象廣,且教學內容多來自西方,易使學生受西方思潮和文化的影響。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重大,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
一"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問題透視
(一)"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
課程思政以各類課程為載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學科知識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源于“全人教育”理論和“軟實力”理論。“全人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國教育家Miller提出,主要內容包括全面挖掘個人潛力,實現人的整體發展;超越“基本技能”,強調人生經驗對個體發展的意義;注重培養人文精神;提倡跨學科之間的互動及知識的交流融合;注重價值理性,強調道德始終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目標。“軟實力”這一概念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他認為“軟實力”有三大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落實“全人教育”理念和“軟實力”理論提供了時機。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文章來看,有探討高校課程思政理論構建的論文;還有涉及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和實施路徑的論文。然而,有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相關論文卻不足,目前的文獻有從宏觀上圍繞著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必要性、策略研究進行探討;有從微觀上結合特定教學理論對具體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實施初探;還有文章聚焦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總體來看,這些論文把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探討了較宏觀的實施路徑和育人效果評價,但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并未提供詳細的實施方案。
(二)" 項目教學法解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困境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媒介、以能力為目標、以社會為背景且相對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通過教學項目,把學生融入到完成有意義的任務過程中,學生可以開展合作和探究式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從而獲得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教師需要在項目的不同階段為學習者提供機會去關注語言的流利度和準確度;學生可以與小組的其他成員合作共同完成項目;項目的評價同時基于過程和結果;項目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能夠幫助學習者樹立自信,提高參與的主動性。
二" 研究設計
(一)" 研究對象
依據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智慧版)教材內容和課后作業分析,設計課程思政項目,完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學習。本研究希望嘗試探討項目教學模式如何作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和具體的實施路徑,旨在使大學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協同互補的效應,推動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協同發展、相得益彰,助力本校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二)" 研究內容
1" 教學目標
實現知識技能目標和育人目標結合,以第一冊書第一單元“Fresh start”為示例。
Academic Skill Objectives(知識技能目標)。
1)How to write a paragraph with a topic sentence.
2)Write a paragraph with the given topic.
3)Prepare for oral presentations.
Value Objectives (育人目標)。
1)The given topic for writing, \"food shortage\". Compare the food situa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Africa's situation. We love our great country.
2)Oral presentati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Suppose you are the leader in Union, how to change the lack of food in the world.
2" 教學內容
實施途徑:梳理教材和思政元素融合點。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外現知識點實現顯性目標,內化價值觀實現隱性目標。通過教學任務巧妙地將價值觀融入語言輸入與輸出活動中,使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言學習與應用中掌握知識,掌握價值觀的精髓和要義,并開展價值思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思想交流和交鋒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使學生在知、情、意中實現價值觀從內化到外化的轉變,即“行”的執行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行動。
本研究深挖教材、確定思政結合點、調動學生興趣、重新思考課堂設計,以期對課程建設具有一定貢獻。分析教材單元和課后作業,為設計思政項目作準備。梳理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內容,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打造學習共同體。梳理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內容,依據教材內容和課后作業,建立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框架,為項目教學法構建類目做準備。梳理內容見表1和表2。
3" 教學方法
依據教學內容,構建項目教學法類目如下。
1)科技創新項目,如中國航天、我國的數字化教學和中國教育發展等。
2)人文素養項目,如講述中國道德和誠信,孔子、鄭和下西洋、為人誠信、以和為貴和中國孝道文化等。
3)中國傳統項目,如中秋節、七夕節,太極拳、中國書法和中國刺繡等。
4)中國夢項目,中國國民幸福指數、中國生態保護、中國城鄉發展等。如圖1所示。
三" 研究實施
(一)" 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任務推送模式呈現
課前,教師推送思政視頻和布置小組項目任務,學生領取任務,組成成員討論學習;課中,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外線知識點,內線價值法觀,學生在課堂進行項目匯報,參與組內外討論,汲取反饋意見,進行進一步完善;課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內化為思政動力,具體如圖2所示。
(二)" 師生組成任務共同體,完成項目實施
1" 教師網絡提供清單
1)第一次課視頻主題:耶魯大學校長2021年開學演講:世界身陷火海,讀書意義何在,When the world is on fire. 作為大學新生,開啟人生新階段,我們讀書意義何在? 通過此視頻學習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及身負責任感。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XIykU2riQn8YrW 6YL61qOw。
2)第二次課視頻主題:Xijinping was attending the Beijing meeting(NPC and CPPCC) and said something about food safety. 發布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參加農業界會議討論觀點和建議展開(視頻發布2)。假如你是河南省農民委員或者北大荒糧倉委員,請提交議案,如何保證中國糧食安全。作為大學新生,展望未來,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如何解決糧食問題,請準備presentation。網址:https://mbd.baidu.com/ug_share/mbox/4a81af9963/shar e?tk=2cca75a9407d750f2d6be1d78ce7a283amp;share_url=htt ps%3A%2F%2Fivomzm.smartapps.cn%2Fpages%2Fin dex %2Findex%3F_swebfr%3D1%26blog_id%3D474514722 3376910%26_swebFromHost%3Dbaiduboxapp。
3)推送文獻三個。①習近平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網址: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7/08/c_1126211499.htm。②荀子《勸學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The gentleman says: Learning should never cease. Blue comes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itself. Ice is made of water but is colder than water ever is…. If the gentleman studies widely and each day examines himself, his wisdom will become clear and his conduct be without fault.③《禮記·大學》:You are now here in the university, starting a new lif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Let's see how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thought.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
2" 學生準備
①預習本單元文章;②閱讀本單元的摘要,概括摘要研究的主要內容;③從文中列舉的信息出處,找相關文獻資料,學習文獻和記憶文獻內容。
四" 討論
(一)" 教學內容融合需要多元評價檢驗
檢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合是否在立德樹人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學生學習自信是否增強,家國情懷是否得到培養,需要教師在項目教學法基礎上,作出全方面綜合衡量和評估。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屬于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的結合,不宜進行簡單化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價內容上:根據教材內容和思政元素內容,設計具有價值導向的測試題,充分發揮測試內容的思政功能,在進行課堂即時評價時,如果發現學生的價值導向有偏差,要適時引導。評價主體上,評價主體多元化,利用自評和互評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評價他人的能力。評價方式上,單元思政內容必要性評價、學生思維方式轉換評價、執行任務中價值觀評價和學習態度評價等。同時虛心聽取各方面反饋,學校、學院和督導聽課評價,學生反饋,問卷調查和訪談等,以便檢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否落到實處,是否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二)" 師生共同體和諧運作需要進一步完善
本研究采用外線知識點、內線價值觀的雙線教學模式,師生組成“項目教學法共同體”,提倡個人知識的獲取有助于集體知識的增長,集體知識的增長又能反過來促進個人知識的水漲船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是“知識傳授者”,又是“價值引領者”。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能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提高分析并解決問題及溝通合作的能力。思政元素可以通過這種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可以通過自我管理、教育、決策和執行獲得成就感。如此,學習過程從“有問題”到“沒有問題”再到“想問問題”,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而非僅表面知識的記憶。但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師生共同體構建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達到科學化、民主化。
五" 結束語
高等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渠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堅持融知識、素質和能力為一體的素質教育。當前以人為本,推行素質教育提上大學英語教學日程。大學英語需要改變工具性目標,加強人文性和國際化外語培養目標,讓新生代大學生在國際舞臺上擲地有聲。
本研究基于學生的行為屬性,如自主、合作、探究、創造和共享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以便更好地考量學生應用、分析和創造能力。鑒于此,課程思政項目類目構建呼之欲出,構建科技創新項目、人文素養項目、中國傳統項目和中國夢項目等。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保障實施工作舉足輕重,需要嚴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不同階段分別起到導學、幫學和評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三生.約瑟夫·奈中國軟實力研究評析[J].國外社會科學,2016(2):45-53.
[2] 高寧,張夢.對“課程思政”建設若干理論問題的“課程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10):59-63.
[3] 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9(10):130-134.
[4]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5]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6]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7] 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33-135.
[8] MILLER J P. Holistic Curriculum [M]. Toronto: OISE Press, 1988.
基金項目:2021年河北省高校教改重點項目“PCT教學模式下學術英語課程思政融合機制研究”(2021YYJG);2021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科研啟動基金資助“OBE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學生成果資源庫建設”(XQZX20220014)
作者簡介:張秋爽(1972-),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和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