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抗戰為背景,將戰爭和歷史相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講述,為故事增添了別樣的色彩,在閱讀中能夠發人深省。小說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比較獨特,并非宏觀地講述整個時代發展,而是立足低層老百姓,以老百姓的生活作為切入點,將重點放在生活故事的敘述上,并適當穿插戰爭和歷史背景,使整個故事背景若隱若現。宏觀的講述以及細節的處理為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品讀作品的獨特意義的同時,感受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審美價值。從小說《四世同堂》的文學價值入手分析其文學敘事特點的有效策略,挖掘作品的真正內涵。
[關" 鍵" 詞] 《四世同堂》;文學敘事;話語結構
《四世同堂》作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蘊含著老舍先生的思想內涵,且作品在創作形式上別具色彩,具有濃厚的個人特色。小說圍繞北京市民生活展開,以小人物作為切入點,通過描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傳遞作者的思想文化,并將愛國情懷滲透在字里行間,讀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作者的情感內涵。另外,《四世同堂》文學風格獨特,受到作品內容的影響,“京味”色彩濃厚,使小說更具吸引力,從寫作結構來看,其與傳統文學不謀而合,從字里行間也能夠一覽世界文壇的氣息。作品在問世之后廣受推崇,尤其是在文學領域受到高度重視,作者在閱讀的基礎上對小說的結構以及敘事方式展開深入分析,以尋求更大的突破。
一、小說《四世同堂》作品賞析
《四世同堂》作為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是一部表現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小說。在這部小說中,聚焦北平小羊圈胡同,將復雜的矛盾透過幾家人之間的糾葛進行彰顯。這樣的描述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從這些普通人的形象中以小見大,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反抗和順從的選擇以及個人和國家的選擇,種種復雜的選擇纏繞在一起,就構成當時社會背景下普通人所走過的道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被稱之為文化批判的高手,他的寫作妙處就在于自然。在這部文學作品中有諸多巧妙手法的應用,他透過小人物看待整個抗日戰爭,通過抗日戰爭思考民族文化,進而對民族文化進行理性的批判和繼承,讓讀者在不知不覺間感受到老舍傳遞出來的情感。這樣的藝術效果是老舍對敘事內容進行再處理之后達到的。
《四世同堂》除前面的序外,分為三部,分別為: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饑荒》。
在整部作品中,小人物是他表現的本質,人物的性格和生存命運反映了作品的主題思想?!端氖劳谩愤@部小說中描述的人物多達數百個,其中重要的人物有三十多個。人物涉及行業非常廣泛,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但是可以將人物形象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老者、繼承者和明天這三類形象,他們代表著過去的守舊派、在守舊中的繼承派、即將迎來美好明天的創新派?!端氖劳谩冯m然描述的是各個人物的生活和生存狀態,但每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運都與文化有關,就是文化對人物所產生的影響。在這部作品中,人物受到傳統文化、北京地域文化等的共同影響,每個人物的命運都是那樣的不同,小說文學敘事的研究價值非常突出。文學的發展來源于文學創作,文學作品的研究和文學創作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其中非常值得關注的就是在這部小說中,作者通過微觀藝術化的形式彰顯了抗日戰爭這個宏大主題,借助小羊圈胡同市民的生活縮影,顯示出抗日戰爭給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帶來了各種沖擊與影響。另外在整部小說中,各個人物的角色關系脫出了老舍對傳統文化的憂思,每個人物的發展都是在側面彰顯老舍對民族文化和民族命運的思考。例如市民的角色就向讀者傳遞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敷衍、懦弱、腐朽,也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無限的新生力,有著無限的張力。在小說中有格外重要的一個敘事特色,也是整個作品生命力最明顯的表現,那就是屬于老北京的市民風情,濃郁的文化、鮮明的特色讓整個作品充滿了老北京味兒。圍繞著實際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四世同堂》中的文學敘事是一個宏觀的論述,通過敘述能夠讓讀者跨越時空與作者展開交流,圍繞《四世同堂》中的文學敘事風格和特點進行賞析,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敘事技巧來彰顯敘事主體的。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帶給讀者的不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賞析,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和認知。
二、小說《四世同堂》文學敘事研究
圍繞這部作品,在對文學敘事進行研究時,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史詩敘事、角色敘事和環境敘事。
(一)史詩敘事
《四世同堂》屬于抗戰題材的作品,且在此類題材作品中占據著里程碑式的地位。作者在敘述主題的過程中選擇了史詩體這一形式,從宏觀的社會入手,講述了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聯,為作品故事的展開做好了鋪墊。在內容上跨度較大,小說中涉及諸多歷史事件,敘事方式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主線,不同人物在不同時間段出場,由于小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且涉及的事件眾多,簡單的脈絡線索式的敘述,難以呈現出理想的效果,因此,作者選用史詩敘事展開描述。從小說內容來看,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通過細微的小事展現了抗日戰爭對百姓產生的危害,使戰爭的殘酷浮現在讀者面前,作品中也涉及對于人性和文化的描寫,整個描寫過程中并沒有強烈的批判和譴責,與以往描寫戰爭場景的腥風血雨有所不同,作者從底層人物著手,從微觀角度展現宏大主題,能夠發人深省[1]。借助史詩敘事來描寫底層生活中提到這樣一句話,正是在描寫北平陷落這一歷史事件。小說中寫道:“天很熱,而全國的人心都涼了,北平陷落。”老舍將北平陷落這一歷史事件融入整個小說中,但他并沒有像其他人描述故事場景那樣把整個事件詳細地描述出來,而是一筆帶過。他沒有花更多的筆墨去描述這一事件,而是將戰爭所帶來的憋屈、窒息與北平人的生活相聯系,這樣的描寫折射出了戰爭與百姓生活之間的聯系,將敘事的視點轉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描述方式就不會讓整個作品顯得那般晦澀難懂,而是讓人們在感受普通家庭變化的過程中,逐漸聯想到整個戰爭,意識到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
小說選擇了北京城中幾個普通的家庭,在描寫其家庭成員時,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所塑造的人物角色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和反差性,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物成長的過程,對其情感也做了詳細的描述,透過這部作品能夠一覽整個抗日戰爭對百姓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另外,從敘事的角度來看,作者以抗日戰爭為線索,將其作為整個故事發展的背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將諸多歷史事件穿插其中,但是對于戰爭的場面并未做詳細的描述,而是另辟蹊徑通過群眾的眼睛,結合其內心變化來展現戰爭的產生、發展及結果,不費筆墨就呈現出戰爭的殘酷。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四世同堂》這部作品,能夠了解到作品內容與戰爭息息相關,但是深究細尋能夠發現,作品中關于戰爭場面的描寫寥寥無幾,這種超越歷史的寫作思路為作品增添了一抹色彩[2]。
(二)角色敘事
老舍先生的文章對于人物塑造尤為重視,他認為人物是小說的主題,若想要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就需要注重對小說中人物的把控。以《四世同堂》這部文學作品為例,在閱讀中能夠了解到其中涉及多重人物描寫的片段,在對這些片段展開深入分析后,能夠洞察作者在人物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內涵,即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視,從人物描寫片段中能夠了解到不同人物在行為方式、處事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所塑造出的人物栩栩如生,且性格特點鮮明。這部小說中塑造了一百多個人物,職業多種多樣,通過對不同職業人物角色的塑造能夠展現社會百態,而人物與人物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細究之后能夠感受作者的憂思。在眾多人物中,作者會塑造幾個主要人物,詳細描寫人物之間的關系,比如小說中老者的形象,這些老者皆為愛國志士,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傳統文化影響深遠,且人物所具備的良好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在對《四世同堂》中涉及的人物展開分類后發現,“承繼者類”人物的描繪尤為顯著,以祈家為例,三兄弟的出生以及成長經歷類似,但是其性格特點存在較大的差異,“五四運動”之后的思想覺醒浪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通過三兄弟的對比可以呈現出思想覺醒的重要性。三兄弟按照年齡排序,分別是瑞宣、瑞豐和瑞全,老二瑞豐性格特點鮮明,從這一人物身上能夠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糟粕以及帝國主義對于普通百姓的影響,瑞豐和瑞軒兩者的對比能夠體現出中西文化碰撞,以及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沖擊,辯證地看到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瑞全作為小兒子,結合小說中所描寫的事件以及人物形象特點,能夠初步判斷這一人物是傳統文化精華的凝練,而瑞全對西方文化持接納的態度,與瑞豐所接受的帝國主義思想截然相反,瑞全所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精華。從三兄弟的人物形象中能夠了解到作者的態度,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需要棄其糟粕[3]。
(三)環境敘事
在小說故事情節中,環境的創設至關重要。在《四世同堂》這部小說中,作者對環境的營造耗費了大量的筆墨。小說以北京城為敘事背景,以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對北京城的底層百姓展開了細致的描繪,讓讀者從字里行間了解到老北京獨特的風情,認識到地區的傳統風俗。在分析作品的敘事方式時,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只有在此基礎上閱讀文學作品,才能夠在作品中找到作者的親身經歷,作者在創造文學作品時也會無意識地融入自身的經歷。從作者的生平經歷能夠感受到其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四世同堂》這部作品中也涉及諸多描寫傳統文化的片段,從不同人物的處事方式中得以展現。比如,在深入分析后能夠理清整部作品以祈老的壽誕為線索,在饑荒年代為馬上過壽誕的老人送上白面饅頭,平凡人物身上所具備的尊老愛幼的優良品質顯露無遺[4]。
《四世同堂》以北京城為背景,“京味”色彩濃厚,作者成長的環境對其思想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作者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也會無意識地流露出老北京文化,流露出作者對于這座城市獨特的情感體驗?!端氖劳谩分腥宋锏膶υ捊允潜本┰?,這種人物對話能夠使讀者了解北京市民的氣質和性格,幽默的語言對于人物的性格刻畫能夠起到推動作用。除此之外,作品中關于地理環境的描寫在北京城中皆有對照,真實的環境對民俗文化的發揚頗有助益。其中護國寺、北山等都是真實的地理環境,經由作者的編撰躍然紙上,為故事的發生創設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生動細膩的描寫能夠帶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同時為作品主題的呈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小羊圈胡同為例,作者賦予了胡同別樣的色彩,其象征意義濃厚,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皆有助益。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老北京三個字是他作品的靈魂,真實的地理名詞是他在創作時所保留的一種特有方式。在老舍筆下,老北京非常真實,他把老北京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店名胡同淋漓盡致地彰顯在讀者面前。讀著老舍的文章,就仿佛跟隨著作者來到老北京,聽著老北京人的話語,看著老北京的胡同,老舍把真實的背景搬進自己的小說。在《四世同堂》中,常常將真實的地理環境作為小說開展的主要場地。在這樣的特定情景中,生活著這么一群人,這群人好像和讀者的現實世界有一定的聯系,他們在這里生存、繁衍。這樣真實的場景和人物有機結合,彰顯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細節,也會讓整個作品都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能夠貼近人們內心真實的需求的,真正讓讀者感受到親切、真實,而不是和人們產生距離感和隔膜,這才是這部作品的成功動人之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作家在創造文學作品時會無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為作品賦予更濃厚的文化氣息。其中出自老舍先生筆下的《四世同堂》更具代表性,小說以抗日戰爭為主線,以北京城為故事框架,描述了北京城底層老百姓苦難的生活,讀者在思考分析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在閱讀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能夠感知到老舍先生的憂思,以及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態度,能夠了解到老舍先生對于青年一代的希冀。在分析和鑒賞小說文學敘事思路的過程中,從史詩、角色和環境三個角度入手,借此了解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內涵。在這部作品中,透過理性分析,能夠看到老舍先生在抗戰時期的傳統文化思想。他通過對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希望青年一代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地繼承與發揚,讓傳統文化涅槃重生,這是老舍對民族文化、民族命運的信心和希望。
參考文獻:
[1]柳金平.小說《四世同堂》賞析及文學敘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8):13-16.
[2]黎荔.時空意識與老派市民家國觀念的更生和嬗變:以老舍小說《四世同堂》為中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9(11):52-55.
[3]續靜.英語世界對老舍長篇小說的敘述學研究分析:以《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84-94.
[4]路瑤.小說《四世同堂》的倫理敘事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姚志松(1974—),男,漢族,河南汝南人,教育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大學語文教育、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駐馬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