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談起日本家庭片導演,就一定會提到是枝裕和。作為日本大師級導演,回望他的電影作品,很少能看到激烈的斗爭場面,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樸實的生活畫面,為人們呈現“平淡”的生活。以其創作的家庭電影出發,分別從沖突構建、空間呈現、主題表達三個方面對這種在平淡中體現復雜情感和所引發的深刻思考的創作方法進行研究,旨在對該類型電影的劇本創作提供幫助,在平淡中尋找令觀眾內心波濤洶涌的真相。
[關" 鍵" 詞] 是枝裕和;家庭片;平淡敘事
與大多數商業片不同,是枝裕和的影片并沒有較多的商業元素,而是將鏡頭對準平民百姓,展現他們的日常生活。從1995年的《幻之光》到2008年的《步履不停》,再到2015年的《海街日記》、2018年的《小偷家族》,“家庭”是是枝裕和在電影創作之中從未放棄的元素。在他的電影作品中,人們往往會貼上“節奏慢、平淡”這樣的標簽,不過即便如此,其作品仍然飽受關注、好評如潮,緣由在于影片的敘事滿足了觀眾由共鳴到共情所產生的觸動和思考。
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是枝裕和的大多數影片在敘事視角、敘事空間、敘事方法等方面都是極其特殊的,這種特殊化的呈現與導演早期的觀影經歷有關,同時,這種特殊化也并沒有背離對現實生活的模仿,可以說他的電影不僅僅是模仿,更是對生活的還原。是枝裕和往往能夠抓住社會生活中的時事熱點問題,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展現社會、家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讓觀眾通過身邊熟悉的真實事件與影片快速建立聯系,并在影片平靜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人物洶涌澎湃的情感。然而,這種強烈的情感給觀眾帶來的觸動并不完全是是枝裕和真正所要表達的內容,在對是枝裕和的采訪記錄《再次從這里開始》中,他曾說到,真正所要表達的是在這種感性體驗過后的深刻思考。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能讓觀眾引起對生活、人生意義的思考和追問的并不是說教,而是雜糅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正是這些稀松平常的小事與觀眾產生共鳴,引發思考。列斐伏爾在其《日常生活批判》中寫道:“人歸根結底不是經濟人、理性人、技術人、勞動人、政治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日常生活與人之間的關系,展現了由于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對人的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筆者認為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同樣是對人和人的日常生活的一種思考和呼喚,并且通過影片讓觀眾能夠認清生活的本質,認同自我。是枝裕和正是抓住了這樣一種不易察覺卻又真實存在的力量,通過寫實的拍攝手法記錄日常生活,展現典型人物在典型困境之中的典型行為,這使觀眾在劇中人物擺脫困境的過程中得以反思。
一、不易察覺的矛盾沖突
在傳統的矛盾沖突構建過程中,劇作者往往認為矛盾沖突越激烈,人物就越鮮明、豐滿,故事也就越精彩,于是多數編劇在編撰故事情節的過程中,通過夸張的方式對矛盾沖突進行修飾以達到緊張刺激的表現效果。但回過頭來反觀是枝裕和的影片,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對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烹飪、購物、看比賽……
在電影《海街日記》中,影片用了大量鏡頭展現了四姐妹用餐時的場景,如制作沙丁魚泡飯、釀制梅子酒等等,這里既有溫馨的場景也有爭吵,這種遠離喧囂的寧靜生活不僅讓觀眾神往,同時也將人物間的矛盾沖突融入其中,并且在這種類似紀錄片的敘述中感受到強大的情節張力。這種矛盾沖突往往不易察覺,是非顯現的,是隱匿在人物之間的,是需要我們深入挖掘的。作為電視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裕和在電影創作中仍能體現記錄之感,并且在記錄之中展現生活的平淡無奇、樸實無華。但是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其對人物的塑造和設計則是大有考究的。
電影《小偷家族》中,是枝裕和從互不相識的重組家庭的視角入手,展開了一系列有趣的生活片段。其中,這里的“家族”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家族,這就打破了我們對常規家族的認識,這是影片獵奇感的體現。這種獵奇感一方面吸引著觀眾關注影片的情節推進,另一方面,是枝裕和將矛盾沖突隱現于人物和人物關系的設置之中,當設計本身存有不和諧的矛盾時,即使是人物日常的行動也能引發強烈的沖突。就如同當夫妻二人將小女孩帶入“家庭”之后,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原有生活,最后在警察局中才真相大白,令觀眾驚訝、惋惜。這樣沒有血緣關系的“一家人”嘗試著和普通家庭一樣的生活方式,懂得如何陪伴,懂得如何關照彼此,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抗、對比與諷刺?
電影《步履不停》是導演是枝裕和2008年創作的一部家庭電影。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良多攜妻兒回老家拜訪父母、祭拜兄長的故事。影片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展現了良多老家淳樸的鄉村風光、熱鬧的家庭團聚時光,以及居住在鄉村的父母簡單而又古樸的社會生活。就是這樣僅僅展現了一次回老家拜訪父母、祭拜兄長這樣的平常之事,卻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其核心矛盾在于男主人公良多在婚姻和人生大事上違背父母的意愿,成了一個平庸且飽受爭議的中年男子。圍繞這樣一個設定,導演僅僅營造了一場返鄉探親的情境,就將影片中這種潛在的矛盾沖突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體現出陪伴和接受平凡的影片主題。
因此我們會發現對于該類題材的電影劇本創作,情節的推進不必刻意設計矛盾沖突和事件,僅僅通過日常的生活狀態就可以展現這種潛在的、原生的沖突。其實,不難發現是枝裕和所構建和設計的人物往往是悲劇式人物,其目的是打破某種家庭關系。影片中主人公的設定一般為離異或是遭遇不幸,實際上這與他的創作理念有著重要的關系,就像前文所說,是枝裕和展現的不僅僅是家庭本身的情感羈絆,更多的是這種羈絆背后讓人們不得不進行的深刻思考。
二、家庭片敘事空間的典型化與細節化
(一)敘事空間的典型化
“敘事空間”這一詞其實并不陌生,從1969年托多羅夫正式提出“敘事學”這一概念開始,對敘事空間的研究就隨之展開,并試圖在敘事和空間之間找到某種聯系,通過對敘事空間的逐步研究,對其概念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其中最直觀的解釋莫過于西方敘事理論學家戴維·赫爾曼所說的“敘事空間這個概念總結為故事內人物角色移動與生活的環境”。其實這種環境更像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情境,即規定情境。情境中的人物在情境的限制下不斷行動,產生故事情節,并使故事情節得以推演下去。
是枝裕和的大多數家庭片都將敘事空間集中在了一個家庭或者是兩個家庭之間。例如在電影《海街日記》中,影片將敘事空間聚焦在一個沒有父母,四姐妹相依為命的這樣一個家庭之中,展現了姐妹間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且感人的故事。電影《無人知曉》講述的是一群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在一個被遺忘的房間中艱苦度日,大哥為了生存四處討生活的故事,其敘事空間也是圍繞這四個孩子所構建的所謂的“家庭”而展開。電影《小偷家族》則展現的是幾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臨時組建的家庭靠偷盜日用品為生的故事,影片也同樣是聚焦到一個沒有血緣的家庭上,展現了這個由陌生人組建的家庭中產生的一系列日常故事。同樣,在電影《步履不停》中,導演通過良多回老家給哥哥掃墓而和父母短暫團聚這樣一個契機展現了這一家人在團圓這一天發生的故事。很顯然,敘事空間同樣限制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之中。
在對是枝裕和影片的不斷了解中,筆者發現,影片中的敘事空間是典型的,這種典型體現在“家庭”本身,不僅具有普遍性,同時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枝裕和所描述的家庭問題、家庭風貌是普遍的,更是涵蓋了與之相似的眾多社會家庭。是枝裕和通過模仿與再現現實生活,讓觀眾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找到了和自己類似的生活印記,從而和影片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在普遍性的基礎上,根據人物及故事情境的設定,展現了一個個表面平靜實際暗藏風波的“家庭”生活。
(二)敘事空間的細節化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敘事空間是細節化的,其細節化體現在場景布置、鏡頭語言的使用兩個方面。
在場景布置上,是枝裕和力求將觀眾帶入真實的家庭生活之中,并用寫實的創作手法,將更多的影片信息傳遞給觀眾。筆者認為敘事空間的細節化的營造離不開場景布置,例如場景中的做舊處理。在《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兩部電影中,敘事空間都聚焦在生活了數十載的家,家中的場景布置略顯陳舊,再加之家中老物件和舊電器的安置,這樣的環境不僅能夠讓人物對環境中的人和事產生感情,同時也會讓觀眾對這種經歷了時間沉淀后的家庭本身產生共鳴和共情。其實,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實際上是導演的精心設計。在他的電影世界中,其影片敘事空間的設計充滿了細節感。通過不易被人察覺的細節,讓影片所展現的故事情節更加真實、生動,這也是為什么他所創作的影片能在平淡中攪動觀眾內心。
在鏡頭語言的使用上,是枝裕和常常用小全景的方式,將家庭這個“小空間”一覽無遺地展現出來,并且嘗試用一種客觀的方式展現一段意義非凡的生活。對于影片敘事空間細節化的處理,是枝裕和往往能夠通過鏡頭語言有意識地告知、引導觀眾,引發觀眾對影片情感的觸動、主題的思考。這種小全景的拍攝方式,也讓空間中導演有意安排的細節盡顯。
因此,通過上述對敘事空間典型化和細節化的研究,筆者認為,平淡僅僅是導演在藝術創作上的障眼法。在表象背后,細膩的敘事空間設計已然成了人物解決矛盾和發泄情感的有力保障。
三、主題呈現
縱觀是枝裕和的家庭片不難發現,其電影關注當下的時事熱點、社會問題,主題大多圍繞“陪伴”二字展開。無論是《小偷家族》還是《無人生還》,抑或是《步履不停》《比海更深》,“陪伴和自我認同”是影片揮之不去的主題。而這樣的主題也與人類的情感相互輝映,引起了觀眾對當下社會家庭陪伴缺失的深度思考。這也是為什么影片能在平淡的敘事之中耐人尋味。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如果僅僅是記錄一段生活景象,沒有主題的表達、情感的宣泄、社會問題的思考,那么前文所說的一切都將是空談,正因為有了影片主題的引領,即使在平淡舒緩的故事情節之中,觀眾仍然能夠有所思考、有所獲得。
主題是藝術作品的主腦,它體現在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核心和深層次的意義。一部藝術作品的主題越深刻就越有價值。清代文論家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提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也從創作的角度對主題的價值意義做出了肯定。主題是創作者通過藝術媒介傳遞給受眾的,具有啟發性、深刻性等特征。是枝裕和的電影主題不是照本宣科以達到教化、凈化的作用,而是通過情節的推演,將故事主題和所引發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陪伴與自我認同是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一定要表達的主題,他揭開了現代社會愈演愈烈的人文傷疤,期望人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能夠回歸家庭,感受家庭文化給人帶來的溫暖。自我認同則是讓人能夠找到自己確切的定位,從而在社會各種壓力中積極面對生活。細細咀嚼,筆者發現,這些主題實際上都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所共同追求的哲學命題,這種主題立意深遠、易于引起共鳴。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是枝裕和的影片之所以在平淡的敘事表達中能夠讓觀眾耐人尋味、引人深思,是在主題的設立和表達上都下了功夫。
四、結語
從影片敘事的角度來說,是枝裕和通過模仿與再現的方式展現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通過影像方式將日常生活與影片主題相結合,并將矛盾沖突交融于人物的行動之中,讓觀眾欣然沉浸在影片所描繪的日常生活中。在導演娓娓道來的背后,感知情感的波濤洶涌與主題呈現所帶來的深刻思考,也是其影片敘事特有的風格,值得相關類型影片創作者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何志峰,杜紫蘭.是枝裕和電影的敘事風格研究:以《比海更深》為例[J]. 戲劇之家,2021(33):149-150.
[2]萬黎明,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 :從重談“模仿說”說起[J].當代電影,2019(5):120-124.
[3]付凱茜.是枝裕和電影空間敘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4]李龍蓮.是枝裕和電影藝術特征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4.
[5]項仲平.影視劇的影像敘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6]趙琳.是枝裕和電影敘事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
[7]蔣正一.“物哀”美學視域下是枝裕和家庭電影的敘事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1,31(4):80-83.
[8]是枝裕和.是枝裕和:再次從這里開始[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9.
作者單位:沈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