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從“現實的人”出發,將人的行為方式、思想活動以及所處的時代、空間與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相結合,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剖析影片如何以群眾史觀在歷史發展中觀照社會主體,不同的敘事結構如何突出作為人的現實意義,多元化的視聽語言怎樣實現以人為本的創作風格,總結概括新時代導演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對創作出突出社會主體的影視作品的啟示。
[關" 鍵" 詞] 社會主體;現實主義;賈樟柯;創作啟示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將社會主體的人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其包含兩種觀點:第一,將人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第二,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堅持群眾史觀。①賈樟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以最真實的鏡頭語言展示了中國社會最深層次的一面。②他用充滿人文關懷的客觀鏡頭,聚焦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人物,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滄桑變化聚焦在小人物身上,從群眾史觀的角度關注人的自由發展,摒棄英雄史觀,以客觀現實為載體,嘗試用類似紀錄片的創作方式展現底層人物在社會變遷中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運用社會主體的研究方法對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進行分析,深入剖析社會主體的行為方式、思想活動,有助于進一步闡明現實主義影視作品的創作啟示。
一、堅持群眾史觀,緊靠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一)觀照現實的人,促進人的自由發展
社會中的人都是現實的人,因此,在用社會主體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時,必然關注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寫實的而非虛幻的,抑或是賽博朋克的。以經典敘事形式英雄敘事為例,英雄人物以其無所不能的正面形象,被當作商業片的一大賣點而廣受追捧。而作為第六代導演典型代表的賈樟柯,反對以往的“英雄式人物”形象塑造,杜絕虛幻縹緲的寫意主義的描繪手法,主張展現人物極度平凡的現實生活。
現實的人也有不同的類型,從人類總體角度、個體角度、個體成長史角度總能劃分出不同的人群,但究其根本,社會發展的核心在于“現實的人”,是現實的、能動的。賈樟柯所構建的主人公,大多都是邊緣人群,幾乎都有不光彩的角色定位。如《江湖兒女》中的巧巧和斌斌。在賈樟柯的影片中,并沒有因為他們的特殊身份而避而不談,而是將重點放在對生活狀態的描述上,用鏡頭客觀表述人物原生態式的生活狀態。《江湖兒女》始終從個體成長史角度,用寫實手法貫穿影片始終,影片中的巧巧,在面對時代的變革和男友的背叛時,不得不向命運妥協,選擇遠離浮華的大都市,重新回歸小縣城謀生。除了對典型角色進行塑造,賈樟柯在人物形象的話語選擇上依然努力貼近現實生活,遠離浮夸、不切合實際的塑造方式。賈樟柯塑造的人物幾乎都是身材瘦削、五官平庸,并不讓人印象深刻,這是社會邊緣人的真實狀態。但是賈樟柯又通過人物的發型、動作、神情等打造“典型中的特殊”的形象,這是導演悄無聲息的匠心獨具,這些人物有著似曾相識的人生軌跡,都完成了從“與命運的抗爭”到“對現實的妥協”的蛻變,剝離了電影中人物的“特殊性”,重新賦予了影片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普遍性”,通過慢節奏的敘事,讓電影重回對“現實性”的探索。他遠離不切實際的華麗,展現人物本來的精神狀態,對現實主義題材中社會主體的展現方式具有借鑒作用。正如社會主體論中提到的,任何一個角色的塑造如果脫離社會這個載體,都是沒有活力的、虛假的,沒有說服力的。
(二)突出地理空間,人物命運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社會是由現實的人構成的,社會歷史過程就是現實的人的活動過程。①在賈樟柯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小人物的人文關懷,映射出時代變遷與人物之間的緊密聯系,將視聽語言對地理環境變遷的宏觀展現與刻畫人物性格的微觀敘事相結合,以此呈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賈樟柯電影中塑造出的人物還有一個最特殊的共同點,他們幾乎都來自賈樟柯的家鄉山西。回首賈樟柯導演的影片,都是在20世紀末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發生在山西偏遠縣城的多維度的小人物故事,展現了在這一空間里年輕人的叛逆、游離、迷茫。因此,在敘事中,也更貼近他所理解的生活,從而更加貼近現實。這也正如社會主體方法論倡導的:要維護“真實共同體”的利益,時代的發展要與記錄人、被記錄人、受眾的步伐和思想觀念一致。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注重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在現實主義影片創作中極度彰顯了這一點。賈樟柯作品的敘事緊靠時代背景,例如《江湖兒女》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01年的山西大同,電影的敘事橫跨五年時間,同樣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五年,電影以巧巧為主視角,帶領觀眾一起目睹了五年內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人物巧巧來說,她的丈夫有了新女友,曾經社會上留存的江湖氣息也隨著時代的洪流銷聲匿跡,觀眾能夠從賈樟柯緩慢平淡的敘事節奏中感受到小人物面對時代變遷的無奈與妥協,時代的印記也深深烙印在這些小人物身上。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強調用時間消滅空間,而在賈樟柯的作品中,沒有將時空進行對比,而是放慢節奏,將鏡頭聚焦在山西這一地區,通過長鏡頭、客觀鏡頭的記錄方式展現山西的人、事、情,正是這些紀實性的鏡頭使得電影打破了“第四面墻”,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影片中人物的發展在某一程度上與時代的節奏相對應。社會主體研究下的動人細節、形態塑造,都深深烙印在社會變動的圖景中,讓受眾難以區分虛幻與真實。
賈樟柯創作的作品從日常敘事入手,在堅持群眾史觀的基礎上將鏡頭對準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時代背景下底層人物的生活百態,這也正是電影藝術的魅力所在,借普通角色之手,展現人物故事、地域故事與時代故事,在他者化的客觀主體中感悟時代變化,彰顯時代芳華。
二、打造多元敘事結構,闡釋“自由人聯合體”的內涵
“自由人聯合體”是由馬克思劃分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的第三階段,實質就是一個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高價值目標的“自由人”與“聯合體”、個體與整體有機統一的和諧社會。②作為典型的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影片不同于以往第五代導演關注情節沖突,而是將重點放在“無法解決問題的開放式結局”上,以真實客觀的拍攝方法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最大尊重,印證了依靠人民群眾落實現實發展的不同路徑,開拓了受眾視野,將影片重點落在探討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中。
賈樟柯的影片很多采用了綴合式團塊和板塊組合式的敘事結構,主要表現為非連續性的、統一的中心貫穿情節,將碎片式的、非因果關系的段落連接成劇情主體。
影片《江湖兒女》中,兩位主角都經歷了人生的失意與無奈,巧巧替斌斌頂罪出獄后,歷經磨難終于找到自己的丈夫,卻發現物是人非,他已有了新的女友,斌斌經歷了傷病后身體殘疾被新女友嫌棄,無處可去的他只能去找巧巧。兩人最終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巧巧遭到斌斌嫌棄后,選擇重新回到山西經營自己的棋牌室,斌斌最后依然離開巧巧,去過他所向往的生活,影片留下開放式的結局,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二人都遵從自己的內心,實現了自由發展的最高人生目標。
無論是綴合式團塊結構還是板塊組合式結構,殊途同歸,都深刻反映了賈樟柯式影片的主旨,表征通俗,內涵卻發人深省,這一層面的社會主體開始發揮個人的能動性,開始有了不同的目標,但歸根結底,每一個目標都將凝聚成性格各異的普羅大眾,他們將在個人的人生旅途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追求個人的發展,把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具有現實意義。
三、多維度呈現視聽語言,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風格
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性力量①,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在這一發展進程中,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杰出人物,就會有渺小人物,賈樟柯導演以弱小人物為載體,深入剖析人民群眾的關鍵性力量,通過關注現實中小人物的生存與掙扎,塑造了樸實且渺小的人物群像,在影片中展現了時代變遷下人物的主觀能動性,而正是每個小人物的選擇才推動了時代的變遷,時代屬于人民,人民造就時代,這正是蘊含在賈樟柯眾多電影中的唯物史觀。
賈樟柯有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尤其在聲音的運用上,更是獨樹一幟。自有聲電影出現以來,聲音一直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時至今日,聲音肩負著影片的敘事功能。賈樟柯的作品遵循著現實主義的審美原則,將對現實的理性和感性思考有機結合。②電影中各種聲音元素相互交織,既可以向觀眾進行直接的情感表達,也可以進行間接的情感隱喻。《珍重》作為影片《山河故人》的點睛之筆,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敘事。這首歌在本片中一共出現了五次,但是與其他影片不同,每每到了高潮部分,歌聲戛然而止。賈樟柯曾提到他每次聽到《珍重》時,都會淚目。或許觀眾聽不懂歌詞,但是能感受到其中的“哀而不傷”。恰到好處的情歌,雖然讓你感受到歇斯底里的心痛,但是又會給你希望。
除此之外,聲音還可以暗示劇情的發展趨勢,讓劇情更加清晰。在影片《江湖兒女》中,賈樟柯使用了多首標志性的經典音樂來塑造時代感,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視聽體驗,同時音樂隨人物心境而律動,電影在用音樂講述人物的故事與內心糾葛。在巧巧對前途感到迷茫時,電影選擇使用《靜置SILENCE》音樂,用空靈的旋律曲調凸顯人物迷茫的內心。縱觀賈樟柯的幾部電影,在配樂方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音樂有“復現”規律,大量引用電影中所流行的歌曲,例如《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上海灘》《永遠是朋友》等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一方面因為電影制作經費緊張,另一方面,賈樟柯認為音樂是時代的音樂,描繪一個時代時要把這個時代的聲音反映出來,在導演心中,音樂儼然變成一個展現時代的工具。賈樟柯作為第六代導演中極度追求個性的一員,聲音的運用盡顯獨特之處,他用聲音反映了中國社會轉型期底層民眾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體現了時代變遷中人物生存的困境,為居于社會主體地位的人物形象彰顯、影片劇情走向、現實主義內核的體現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觀眾也能從那一首首熟悉的曲調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最重要的是,賈樟柯對影片聲音的運用有自己的理解,聲音像是他創作時的一臺攝像機,捕捉他想要展現的事物,又不斷向主題靠攏,最終回歸到對人本身的關注。
賈樟柯式電影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客觀鏡頭、長鏡頭、經典老歌……這些元素缺一不可,導演在拍攝時塑造著個人風格,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在塑造著導演的形象,這是創作者與被創作者之間的無形互動,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前提下,讓社會主體形象更加立體的重要一環。
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堅持群眾史觀,始終以客觀的視角,記錄著獨特生活空間的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促進人的自由發展。同時,個人在時代發展中的作用有大有小,賈樟柯導演不僅記錄了時代發展中的杰出人物,還記錄了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得出了在堅持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的視角下,創作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時可以從觀照社會主體、展現作為社會主體的敘事方式、以人為本的視聽語言入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不同時代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蔣越(1993—),男,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作者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