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荀子》是儒家經典,歷代學者為其做注。其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參”從古至今有兩種解釋,其一“檢驗”,其二為“同‘三’”,兩種釋義涵蓋語法、詞性、篇章多個領域。從《荀子》對《論語》的思想及內容繼承情況;“三”“參”相同的詞性分析,及“參省”一詞詞性辨析等角度,試說明“參”字應譯為單音節動詞“檢驗”義。
[關" 鍵" 詞] 勸學;參省;三省;辨析
一、古今學者研究綜述
唐代楊倞的《荀子注》是現今流傳最早的《荀子》注本。楊倞認為“參,三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該說法體現了荀子對儒家經典的直接繼承。楊倞的觀點影響深遠,清代盧宏弨《抱經堂叢書·荀子卷第十五》、王先謙《荀子集解》均沿用楊倞的說法。①清代王引之在《經義述聞·大戴禮記》中也認同此觀點,盡管這與下文將闡述的《大戴禮記》及其他注本的觀點有所不同。②
盧辯注《大戴禮記》將“參”釋義為動詞,因其認為《荀子》原作為“君子博學知日參己焉”,由于“省乎”一詞此處不存在,所以“參”字自然具有動詞詞義。后孔廣森撰《大戴禮記補注》雖改盧本而從楊本,即在文中加回“省乎”二字,但并未認同前人對“參”的解釋。孔寫到“參己者,學乎兩端以己參之”,可見其含義應為“檢驗”。清代俞樾則既認同《大戴禮記》中“省乎”二字的缺失,在《諸子平議》中寫有“荀子原文蓋作君子博學而日參己,參者驗也。”,又明確提到“參者,驗也。”
當代研究中,支持“參”同“三”者有以下理由:其一,與古代學者類似,認為荀子對《論語》思想和內容有所繼承,因此兩字相通③。其二,認為古漢語多單音節詞語,也罕見“參省”這個詞語組合,因此不可譯為動詞“檢驗”④。其三,從文字學角度,認為繁體“參”亦寫為“叄”,或二字同源,因此該字有數量詞“三”之意⑤。
其他研究者則認同“參”釋為“檢驗”及其近義者:如梁啟雄《荀子簡釋》言“歸納其義,參字實含‘征驗’”,章詩同《荀子簡注》言“參省,檢驗考察。”,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參:檢驗,一說‘省乎’二字為后人誤補。”,張覺《荀子校注》言“參,檢驗。”,楊柳橋《荀子詁譯》“按司馬貞《史記》索隱,參,驗也。”
可見,古今學者對于《勸學》“參”字的理解差異主要在于三點:其一,荀子《勸學》是否直接引用《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一句。其二,詞義上,“參”“三”什么條件可相通,以及“參”及“叄”“三”三字的關聯問題。其三,“參”“省”二字的詞性及含義是否一致,甚至缺一亦可。下文即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逐個分析。
二、從《勸學》篇對《論語》的引用及主題思想異同角度辨析
(一) 淺析《荀子》對《論語》的引用情況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重要的繼承者與發揚者,《荀子》一書引《論語》言論49次,與《論語》可互證者19條。①但需進一步說明的是,《荀子》對《論語》既有引用,又有內容上的延伸和豐富。總體來看,荀子對《論語》的引用不僅在于對儒家先賢思想的推崇,更在于利用《論語》中的言論進一步闡述自身對為人、為學、治國等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句在《論語·憲問》中獨立成篇,表達今人與古人學習目的的不同。《荀子·勸學》雖引用此句,但后文寫有“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等若干句,進一步闡述君子與小人之學究竟有何不同。所以說,荀子對論語內容和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論語》是荀子說理的重要論據,但荀子對其言論并非簡單的模仿與單純的傳承。
荀子除了對《論語》有所引用,也頻繁引用《詩》的內容,僅《勸學》一篇就6次提到《詩》,其中3次引用《詩》中原文。如“《詩》曰‘嗟爾君子……介爾景福’”,在《詩經·小雅·小明》中,該句是一位長期苦行的官吏對他人的勸告,可感詩歌主人公的辛酸不易,而《勸學》僅用其提醒讀者注意品德修行,并無原文苦行慨嘆之含義。可見,荀子是善于通過引用來說理的,也擅長根據自身需要改變所引內容的側重點。因此,《勸學》“日參省乎己”一句的靈感或源自《論語》,但是否為“三省吾身”,從形式到內涵的直接引用有待考證,若僅因其形似,就斷定為是荀子對《學而》的直接引用略顯偏頗,更應關注兩篇內容在思想和內涵上的相似程度再做定論。更推之,僅因荀子或直接引用《論語》內容便視“參”可通“三”,論據略顯單薄。更可能是荀子根據《勸學》的主題需要,在引用后又對內容有所修改。
(二)從《勸學》篇的主旨思想觀“參”同“三”的可能性
《勸學》的主要思想在于闡述學習的價值與方法,《論語·學而》內容更為豐富,包括學習、修身、交友等多個領域的做人之道。具體到“三省”所在句,內容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不同版本的《論語》注解中,學者對“三”字的理解并不一致。或認為“三”為確數,即指后文所列三項內容:替人做事是否盡心;與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學后是否復習,如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提道:“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或認為“三”為概數,表多次,做頻率副詞。如楊伯峻著《論語譯注》:“‘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則該句強調的是君子每日反省自身的頻率和力度,后文或可理解為多次反省時的內容舉例,即包括但不限于此三項。“直接引用”說可追溯至楊倞,不過楊倞并未說明此處的“三”字應作何理解,僅強調《勸學》中“參”字出自《論語·學而》。
假設“三”作確數理解,與《勸學》的主旨思想有所偏差。《學而》中“省”的內容里“為人謀”“與朋友交”與學習無關。若“日參省乎己”句為“三省吾身”句的直接引用,則“省”不僅是對學習內容、學習態度的反省,更是對為人處世之道的反思。如此就會與《勸學》“君子為學”的態度及方法這個主題思想有所出入,從而顯得突兀且“畫蛇添足”。假設“三”為概數,表示多次,則該句含義為:君子要廣泛地學習并且每日對自己多次反省。這樣解讀,沒有點明反省的內容,根據前后文可理解為反省應與學習相關。由此觀之,“三”為概數,表示多次,既能解釋《學而》所強調的多反思,又合乎《勸學》的主題,但后文將從詞義探究的情況說明,若“三”表概數,并不符合與“參”相通的條件。
因此,當“三”表確數,直接引用后與《勸學》的主題不通;而當“三”表概數,看似兩篇內容均可成立,但后文將說明此用法有誤。再者,《學而》中的“三”詞義尚無定論,更說明“直接引用說”下得出的結論值得推敲。筆者認為,此句并無對《學而》的直接引用,而是特用“參”字,與“省”結合,突出學后自我檢驗、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至于兩個動詞可否連用,也在后文進行論述。
三、“參”“三”可相通的情況辨析
(一)詞義上,“參”“三”相通的前提
在先秦時期早于《荀子》的作品中,的確可見“參”“三”相通的情況。如《周易》“參天兩地而倚數”,再如《左傳》“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但可舉之例的“參”含義均為確數,即數字“三”。文字學著作方面提到“三”“參”相通的是《廣雅·釋言》,但原文及后注本皆未提及“三”作何意。
可見,只有“參”做確數時,“參”“三”方可同義。若《勸學》中“日參省乎己”翻譯為“每日對自己三次反省”(因表確數,則僅能為三次)是不恰當的。所以《勸學》中“參”并不符合通“三”的前提。
現代辭典方面總結出“參”“三”相通的情況為“‘三’‘參’有時通用,‘參’僅在表示‘三分’或‘并列成三’時讀作同‘三’”①。可見,現代辭書承襲了古代“三”“參”相通的詞義前提,即“參”翻譯為確數時,可同“三”,除此之外,未有明確承認的相通之含義。
(二)“參”“叄”與“三”的關系
如前文言,今亦有論者因繁體“參”與大寫“叁”共有異體字“叄”等原因,誤將此與《勸學》中“參”“三”含義直接掛鉤。
首先,“三”字從甲骨文時期就已出現,先秦的諸多作品均直接使用“三”字,在若干版本《論語》與《荀子》中,均使用“三”字,所以不存在原作者使用大寫“叁”或異體字“叄”從而與繁體“參”同義的可能。其次,據記載,自唐武則天后,才有“叁”等數字大寫的規定② ,且“叁”作為“三”大寫的前提亦為“三”表示確數。最后,《康熙字典》記載“參,古文‘叄’,如《左傳》‘自叄以上’”通過翻譯即可得知,此處“叄”仍為確數,含義為數字“三”。所以,無論“參”字是何種寫法,與“三”相通,都須為確數,也不會因與后世使用的“叁”共有異體字,則改變用法。
所以,以此三字關系為由,解釋《勸學》中“參”“三”含義相通,實為誤讀。
四、“參”“省”二字單雙音節問題辨析
(一)“參”“省”詞性問題分析
如前文,有學者認為文言中多單音節詞,少雙音節詞,且少有單音節動詞連用的慣例,所以從詞性的角度反對“參省”可理解為雙音節詞,或“參”與“省”均為動詞,從而反對《勸學》中“參”譯為“檢驗”。針對“參省”的詞性問題,筆者也認為“參省”一詞非雙音節詞,但應為含義相近的兩個單音節詞的連用,起強調作用。
若“參省”為雙音節詞,則缺失一方含義,有質的改變或無法承擔句子中的某個語法成分。如上文言,俞樾等學者曾言《勸學》原文僅有“參”字而無“省”字,該異文可信度本文不論,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句子的深層含義,但此說法體現了“參省”一詞并非雙音節詞,這兩個字在該句中可獨立存在,即均為動詞用法。從“日參省乎己”所在句的含義分析可知,本句強調做學問不僅要學得多,即“君子博學”,更要多做檢驗與反思。“參”若譯為“檢驗”,則與“省”(譯為反省)兩個動詞直接連用,組成意思相近的聯合結構③。
詞性相同,詞義相近仍重復出現的原因在于這兩個詞各有強調。“檢驗”意為個人與某一標準之間的比勘。一般來說,所謂“標準”往往是客觀的外物,在該句中可理解為君子將所學的內容作為檢驗標準,對照自身行為,這種行動即為“參”。“省”字更強調內心的反省,是經過與標準的對照后,對自我得失的反思與批評。這兩個行為一前一后、一內一外,并非無用之重復,而是荀子為凸顯以學為鏡,加強反思的重要性的表達方式。因此,“參”“省”組合宜理解為各有側重的單音節動詞的連用。
(二)古文中單音節動詞連用情況列舉
古文中含義相近的單音節動詞直接連用雖然少見,但也可列舉一二。如《左傳·成公十四年·五》“大夫聞之,無不聳懼”,其中“聳懼”二字皆為動詞,含義均為“恐懼”。《荀子》中也有其例。如《不茍》篇“揚人之美,非諂諛也”,其中“諂”“諛”二字均為動詞,均有“奉承,獻媚”的含義。兩者同上文所言,為動詞連用的“聯合結構”。與《勸學》篇“參省”組合相同,后世文言作品也少見“聳懼”“諂諛”這個詞語組合,但不可因其少見而否定存在的事實。《荀子》一書注重語言的美感,講究對仗及抑揚頓挫,所以這類單音節詞的連用也可看作是調理音節之需要。
五、結語
當“參”表示數詞(確數)“三”時,古文有“參”“三”相通的用法,但《勸學》“日參省乎己”中的“參”不可翻譯為數詞“三”。同時,荀子雖對《論語》的思想和內容有所繼承,但“日參省乎己”未有充分證據釋為“三省吾身”的直接引用,從而說明“三”“參”相通,因此該字更準確地翻譯應為單音節動詞,含義為“檢驗”。
作者單位: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