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標RCEP經貿規則,是構建中國特色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以高水平開放促進自貿港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化保障要求。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核心在于構建開放型經濟的法治保障機制。實施RCEP經貿規則,重在推進自貿港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發展機制。RCEP已是自貿港高水平開放的新標桿。推動制度集成創新是自貿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創新焦點,更是自貿港法規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國際化發展的法律定位,是實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自貿港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自貿港法規制定權的運用,既要與RCEP規則相銜接,又要注重符合中國特色和海南實際情況,兼顧“入鄉隨俗”的法治本土化。
關鍵詞:自貿港;RECP經貿規則;高質量發展;法治保障
中圖分類號:D99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28X(2023)02-0060-10
Abstract:Benchmarking RCEP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for free trade po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a legal guarante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ports through high-level openness. The core of building free trade por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Hainan lies in building a legal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open economy. The implementation of RCEP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free trade ports. RCEP has become a new benchmark for the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free trade ports.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innovation is the focus of legal innovation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port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free trade ports. The legal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legal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ports through high-level opennes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ight to enac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free trade port should not only be in line with the RCEP rule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conform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aina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f “doing as the Romans do when in Rome”.
Key words:free trade ports;RCEP economic and trade rules;high-quality development;legal guarantee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門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內容。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自由貿易港(簡稱自貿港)新標桿。當下海南自貿港全面對標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實施RCEP是海南自貿港全面融入全球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的關鍵戰略樞紐;融入RCEP,海南自貿港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從兩種不同開放模式所產生的開放疊加效應的發展機遇來看,海南自貿港利用政策與制度優勢,發揮制度集成創新作用,先行實施RCEP相關條款,釋放出了更多發展潛力。但是,在RCEP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趨勢下,高度統一的經貿秩序將促成在國內形成統一的商品要素大市場,在關稅優惠、市場準入、監管標準、人員流動等方面形成相對近似的貿易投資規則,也會對自貿港“境內關外”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域的政策和地位產生一定挑戰。
RCEP實施進程中自貿港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已成為學界廣泛討論的對象,總的來看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首先,RCEP生效后海南可利用與RCEP各成員國地緣位置相近的優勢深化與東盟各國的務實合作,將自貿港打造成為中國與東盟各國間合作交流的市場交匯點。參見遲福林:《RCEP下的海南自由貿易港》,載《中國經濟報告》2022年第2期,第22-23頁。其次,研究如何利用海南自身的政策優勢,在國內率先試行RCEP相關條款,使其成為國內實施RCEP規則的先行示范區,將其打造為中國全方位全領域開放的綜合“試驗田”。參見王勝、黃丹英:《RCEP背景下深化中國(海南)與東盟開放合作的策略》,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第42-44頁。再者,還有部分學者從地緣政治、制度文化差異、經濟基礎和比較性視域角度,研究海南自貿港的應對策略。參見廖民生、張麗:《RCEP的簽署實施對海南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應對策略》,載《南海學刊》2021年第3期,第39-41頁。由此可知,當前對于RCEP與海南自貿港的相互關系,學界主要的研究大多聚焦在經貿發展層面,將RCEP重點規則作為海南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壓力測試對象,探討RCEP為海南推進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發展定位、投資貿易自由便利、市場準入、優勢比較、人文交流等層面分析海南如何推進高水平開放。同時,也對海南在實施RCEP規則上對展現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提升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方面的話語權的意義作出部分探討。筆者針對RCEP高質量、互補性、靈活性的投資貿易規則的重點條款對海南自貿港法治建設的影響,從法治路徑的角度切入,以構建自貿港開放型法規體系為目標導向,研判RCEP規則的差異化與兼容性,探究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法治價值、高標準經貿規則體系、高質量發展的經貿規則效應等,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簡稱《自貿港法》)為基礎,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彰顯海南特色的自貿港法治體系。
一、RCEP規則強化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法治價值認知
尋求包容發展、求同存異的多邊經貿合作是RCEP的核心理念。RCEP發展成員國多維度、深層次領域的經貿人文交流機制,亟待海南自貿港以此為契機,促進自貿港國際化發展,構建與RCEP經貿規則相適應的自貿港經貿法治體系。
(一)RCEP凸顯多邊經貿規則治理體系的新價值
RCEP充分彰顯新時代多邊主義治理新格局,體現出開放包容、漸進靈活的新發展理念,有力促進和捍衛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的全新發展模式。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英國“脫歐”、多邊貿易危機、單邊貿易主義勢力抬頭等“逆全球化”風潮涌現,以RCE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為代表的多邊貿易的區域主義增強并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參見韓升、王朋朋:《RCEP背景下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選擇》,載《長白學刊》2022年第3期,第103-104頁。因此,為了順應“新型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新趨勢,中國通過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不斷踐行多邊主義,融入RCEP區域自貿網絡之中,形成相互聯動的高質量開放效應。
在各種不利因素的阻礙下,中國和東盟各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而RCEP已極大提升了各國發展多邊貿易的信心,成為推動世界各國融入“新全球化”發展趨勢的新動能。新型區域間的經貿合作,也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新主流。構建自貿港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需要推動國際化發展,更需要依法推進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RCEP序言中的開放、包容與互惠以及兼顧不同成員國發展差異等原則所體現出的多邊經貿理念,與海南自貿港打造自由便利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國際化發展理念高度吻合。對標RCEP經貿規則體系,是中國未來融入更高水平、更高標準、更為嚴格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先行先試基礎。吸納借鑒RCEP的核心開放價值理念,為構建以自由便利為核心的自貿港政策和法律制度提供制度供給,促使自貿港實現國內法與國際法間的兼容,形成與RCEP多邊經貿規則相適應的自貿港法治秩序。
(二)RCEP彰顯發展多邊貿易理念的法治秩序新價值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與經濟形勢進入了動蕩變革時期,俄烏沖突也給國際經貿體系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面對著當前國際治理體系的不確定性與動蕩性,WTO傳統的爭端解決機制已無法解決當前復雜且充滿危機的貿易糾紛,亟需重構國際經貿規則治理體系。RCEP成員國包含了部分欠發達國家,例如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等國。而RCEP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精神,不僅在協定第一章的初始條款和一般定義中得到體現,承認各國間的水平差異和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而且在服務貿易、競爭政策、監管一致性、透明度、經濟技術合作等章節條款中,也給予欠發達國家特殊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平等權利,增強了區域內部分欠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自主性,有助于改變過去欠發達經濟體為了實現現代化發展而要付出國家自主性代價的不平等局面,提升了新興國家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的規則主導能力。參見陳柏峰:《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23年第1期,第11-12頁。
《自貿港法》第1條明確了海南要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高層次的開放新格局,體現了開放性法治理念。《自貿港法》積極對標RCEP等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打造海南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的法治秩序,推動海南自貿港加速融入全球高標準的自由貿易體系。RCEP倡導自由貿易平等性、包容性與兼容性,這與自貿港自由便利制度的核心價值相吻合。自貿港“境內關外”的規制政策,將加速推進自貿港融入RCEP多邊貿易體系的法治秩序之中。RCEP通過整合不同制度類別成員國的利益主張,促成RCEP多邊貿易規則制度體系的發展。自貿港吸收、融合和發展RCEP的核心理念,從多方面、多領域對標RCEP多邊貿易規則,并積極推進自貿港經貿規則國際化、法治化發展。
(三)RCEP凸顯國際貿易多邊化發展的法治新秩序
RCEP形成了高度開放、自由便利的國際投資與貿易新模式,在保持傳統的貨物貿易自由便利化的基礎上,打造全面覆蓋的貨物貿易“零關稅”制度,但又同時保持了一定時效期限。由于各成員國為保證協定的開放性和整體兼容度,也考慮到部分欠發達經濟體本土市場對協定生效后即刻履行“零關稅”承諾的可承受性,以及暫時無法應對外來商品對本國市場造成的競爭壓力,各成員國的關稅承諾中除了少量商品可以實現立即零關稅外,對大部分商品都規定了一定的過渡期限,力爭在10年內實現大多數商品零關稅。在服務貿易和投資促進上,由于考慮到區域內各成員國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RCEP采取了以負面清單為主的市場準入模式,對部分成員國實行由正面清單向負面清單逐漸過渡的方式,分階段放寬投資準入限制,"RCEP第八章“服務貿易”致力于消除跨境服務貿易的限制性、歧視性措施,其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7個國家使用負面清單進行承諾,中國等8個國家采用正面清單的方式,同時承諾協議生效6年內,把服務貿易承諾開放的正面清單轉為負面清單。使各成員國本土的經貿體系逐步與RCEP經貿體系相吻合。
RCEP“零關稅”的區域自由貿易的新理念和新規則,呈現出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新秩序、新發展和新趨勢。自貿港“614”制度的核心,“614”制度,即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規定,海南自貿港構建6個自由便利制度(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1個現代產業體系和4個配套制度(稅收制度、社會治理、法治制度、風險防控體系)。重點在于實現“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RCEP與海南自貿港都采取了“漸進推進式”的方式來實現貨物商品全面零關稅的目標。因此,以“零關稅”為主要特征的貿易制度設計有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性活力和投資積極性。自貿港的制度設計出發點,就在于通過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等,降低生產性成本和約束性管制,加速各大資本要素匯聚以助力自貿港建設。RCEP關于貨物貿易的“零關稅”制度設計,體現了科學合理、開放靈活的基本特征,已成為值得對標的國際經貿規則。海南自貿港在封關運作前,可以推進有關貨物貿易進出口管理方面的立法創新,尤其是借鑒RCEP稅制設計結構,用好用活《自貿港法》規定的自貿港法規立法權,打造符合國家稅制改革方向和自貿港發展趨勢的關稅法制體系,促使自貿港在封關運作后實現貨物商品全面零關稅的目標。參見羅施福、孟媛媛:《RCEP對電子商務的規制:規則、影響與中國因應》,載《中國海商法研究》2022年第3期,第82-83頁。
二、RCEP促成自貿港高水平開放的經貿法治新規制
海南自貿港作為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其建設和管理的根本原則在于對接國際最為開放的經貿規則標準,融入更為寬泛的自由貿易規則體系。自貿港對標RCEP經貿規則,成為中國未來融入國際更高開放水平經貿規則的先行實踐方案,也是推進經貿規則國際化發展的法治路徑。
(一)RCEP強化自貿港高水平開放的經貿法治理念認同感
海南從建省辦經濟特區到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其核心在于不斷推進國際化發展。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當下重在對接RCEP經貿規則,全面推進發展開放型經濟。海南自貿港最大程度融入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浪潮,亟需堅持思想不斷解放、改革不斷創新、市場不斷開放、發展不斷提質、法治不斷完善的系統性推進。
RCEP除了在貨物貿易上采取零關稅+負面清單的制度和在服務貿易上采取以負面清單為主、部分采取一定過渡期的正面清單模式,在投資準入的規制上也采取了國際通行的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方式。關于構建自貿港法規體系的新秩序新規制,《自貿港法》也規定了對跨境服務貿易采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外商投資采取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模式。由此可知,為了更好地促進投資貿易自由便利化,自貿港需要制定一個經濟活動高度自由、市場主體經營較為便捷并符合國際化動態趨勢的制度體系。參見韓龍:《論〈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對我國法治的重大發展》,載《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第74-75頁。例如RCEP第十章“投資”中第17條“投資便利化”規定了獨立的外商投資協調處理機制,明確了成員國應當設立各種聯絡點、一站式投資中心、聯絡中心,向經營者提供投資便利方面的幫助,同時在可能的范圍內幫助解決締約方投資者在投資活動中的投訴或困難。基于此,《海南自由貿易港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第6條規定了營商環境問題處理機制,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設立投訴平臺等方式受理市場主體的問題反映和投訴,解決影響營商環境的問題,提高投資經營者滿意度。當下實施RCEP規則,更要強化自貿港法治先行與法治創新的認知理念,有效推動自貿港重點領域的開放型立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新格局,全面優化自貿港法治化營商環境。海南自貿港作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試驗區,擔當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先行先試重任,應用好用足中央賦予的較大的改革自主權,服務于國家發展大戰略。參見盛斌、黎峰:《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載《開放導報》2022年第4期,第15-20頁。
(二)RCEP明釋自貿港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法治建設方向
建設海南自貿港,并不是將經濟特區發展的模式簡單升級,而是打造更高開放水平的新示范和法治創新的新標桿。海南自貿港的發展理念、開放導向與RCEP的原則精神基本吻合。RCEP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的規定上強調循序漸進的履行方式,分階段逐步實現區域內90%商品零關稅以及在服務貿易上采取從正面清單逐漸向負面清單過渡的方式。參見徐保昌、許曉妮、孫一菡:《RCEP生效對中國—東盟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載《國際貿易》2022年第10期,第55頁。同時在原產地認定程序上,對于無門檻的原產地自主聲明采取較長的過渡期,對柬埔寨、老撾、緬甸等不發達成員給予20年的實施過渡期。
RCEP第三章第16條第2款規定:“澳大利亞、文萊達魯薩蘭國、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應當在本協定對其生效之日起10年內實施第一款第(三)項。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緬甸,應當在本協定對其生效之日起20年內實施第一款第(三)項。”分階段、分步驟推進自貿港政策和構建制度體系,也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準備工作的基本發展思路,即在封關運作前在洋浦保稅港區內試行“一線全面放開,二線有效管住”的貨物貿易管理制度,對服務貿易采取正面清單引導和負面清單為主的方式,在2025年封關運作后則將全島劃為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全面實施商品“零關稅”制度和創新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參見劉云亮:《中國特色自貿港法規體系構建論》,載《政法論叢》2021年第6期,第23-26頁。RCEP共有20個章節和4個市場準入承諾附件,體現了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區域集團化的新型國際發展模式。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有望成為對內依附國內14億人口內需市場和對外連結東盟6億人口外需市場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的重要交匯點。RCEP有助于推進海南新一輪開放理念和法治理念的融合發展轉變。首先,服務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的升級建設和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海南自貿港不斷升級開放理念,樹立制度型開放的新思路,促進中國與東盟間的要素高效流動、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國內與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對接,全面發揮海南自貿港在雙循環格局中的關鍵作用。其次,推動自貿港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理念的融合發展。構建自貿港法規體系,更進一步融入RCEP等國際經貿規則。
此外,RCEP在中國的全面落地生效,給國內大部分區域在稅收優化、服務貿易與投資準入上帶來諸多開放的優惠政策紅利,使得國內大多地區基本夠享受到與自由貿易試驗區類似的優惠經貿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南自貿港特殊優勢地位所產生的國內競爭力。因此,海南自貿港在國內對接RCEP經貿規則上要對接得更快、更早、更超前。當務之急應立足于法治先行路徑,以《自貿港法》為引領,堅持和國際先進規則相銜接,圍繞海南“三區一中心”的戰略目標,打造自貿港國際化、法治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對標RCEP等國際經貿規則,提高自貿港進行對外開放壓力測試的能力。例如,為了優化政府國際化服務職能和加快國際人才引進,提升政府國際化服務能力和優化境外人才認證標準,《2020—2025年海南省全面提升公務員外語水平行動方案》《海南自由貿易港境外人員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管理辦法(試行)》《海南自由貿易港境外人員執業管理辦法(試行)》相繼出臺,這與RCEP鼓勵成員方就互認專業資質開展對話談判的要求一致。除了大力倡導海南省公務員提升外語水平、加快建設與自貿港相適應的國際化公職人員隊伍外,海南省還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簡稱《自貿港方案》)確立了“614”制度,重視與知名自貿港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治理理念相接軌。
(三)RCEP促成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機制的法治引領
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本質上是一種全球首創的制度集成創新模式,致力于構建一種有別于西方自貿港,具有高水平、國際化且符合中國特色的政策和制度體系,并促成一套全新的自貿港經貿法律法規體系。制度集成創新是促進自貿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關鍵,而對接RCEP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打造以“境內關外”為主要特征的自貿港法律法規體系,其本身就是一種制度集成創新的全新探索。《自貿港法》頒布以來,不僅在頂層制度設計上形成了“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簡稱“1348”戰略框架),“1348”戰略框架,即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為根本遵循,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自貿港方案》《自貿港法》為制度基石,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為目標定位,以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體系、社會治理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組織領導體系為穩固支撐。而且不斷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積極推進自貿港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出臺了19部與自貿港建設相關的配套法規,以此構建具有國際定位、中國特色和符合海南實際的開放型經貿制度體系。
在自貿港法規體系內容和RCEP規則相對接的基礎上,須實現自貿港與RCEP成員國間各項要素自由便利的流通。RCEP有序開放的窗口機遇期,促進了自貿港自由便利制度的實施,促成了相互交融發展的最佳機遇,應充分把握時機實施RCEP高度便利的貨物貿易“零關稅”規則、高度靈活的“原產地管理”規則、高度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推動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實現自貿港法規體系與RCEP經貿規則的精準對接,打造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的法治保障機制。
此外,在實施好、落實好《海南省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條行動方案》的基礎上,需要緊密關注《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一體化發展進程。CPTPP是一項體現制度型開放、代表著高水平經貿規則的自貿協定。與RCEP下的鼓勵性義務相比,CPTPP下的義務更具有強制性和義務性,涉及的領域和參與的經濟體范圍也更寬廣。自貿港在對接RCEP經貿規則的同時,更要優先考慮試點對接CPTPP有關經貿規則,將CPTPP中關于負面清單和監管一體化的強制性內容,轉化為地方法規里的硬法規范,同時考慮自身壓力測試的發展階段和中國的政治底線。參見劉云亮、盧晉:《中國特色自貿港對接CPTPP經貿規則的可行性基礎及法律對策研究》,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第57-58頁。
三、對標RCEP促成自貿港高水平經貿規則體系"對接RCEP經貿規則,是自貿港統籌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凸顯出RCEP規則的活力和生命力,而且關系到自貿港能否順利實現封關運作以及中國未來進行CPTPP簽署談判能否把握規則話語權。當下自貿港進行對接RCEP經貿規則的壓力測試,可以從如下領域空間先行先試,構建自貿港法治新秩序。
(一)自貿港聚焦RCEP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調法調規導向
自貿港本質核心在于實現經濟發展自由便利、市場高度開放、產業發展現代化等目標,這要求自貿港要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以更高站位實施制度集成創新。海南自貿港主動聚焦RCEP,是其區別于國內其他地區的重要特征。注重打造與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是海南自貿港制度創新的核心之一,而實現市場的充分開放與自由,是適應先進國際經貿規則的具體表現。RCEP有助于重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有利于促進疫情之后的全球經濟恢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完善全球治理以及致力于打造成員國之間高水平的開放環境,實現各成員國之間人員、貨物、資本的自由流通。參見張乃麗、馬榮國:《營商環境優化對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載《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93-94頁。《自貿港法》已將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基本制度框架法治化,確保自貿港建設于法有據,但目前僅有一部《自貿港法》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基本框架法,仍缺乏系統的具有相關配套制度的自貿港法規體系。因而,為了加快構建自貿港面向東盟各國開放的“泛南海經濟圈”,疊加RCEP機遇效應,實現全面高水平開放,促進自貿港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聚焦RCEP經貿規則,重點在于推動自貿港實施相適應的調法調規工作。
自貿港在有關數字經貿、服務貿易配套措施保障的制度創新方面,與RCEP各成員國實現開放、透明、靈活的投資規則相比,仍有進一步優化的制度創新空間。例如,以RCEP有關電子商務和自然人移動的規則為例,RCEP規定的關稅減讓規則不僅會使傳統的貨物商品實現零關稅,還將逐步取消締約方實質上所有的數字貿易關稅及非關稅壁壘,RCEP第十二章第11條第1款規定:“每一締約方應當維持其目前不對締約方之間的電子傳輸征收關稅的現行做法。”適應當今全球數字經貿發展的新趨勢;并且實施涵蓋眾多服務部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造寬松便利、人員范圍廣泛的跨境自然人移動機制,根據RCEP第九章第2條至第5條的規定,各成員國承諾對于區域內各國的投資者、公司內部流動人員、合同服務提供者、隨行配偶及家屬等各類商業人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上述人員可獲得一定居留期限,享受簽證便利,開展各種貿易投資活動;并且承諾適用范圍擴展至服務提供者以外的投資者、隨行配偶及家屬等協定下所有可能跨境流動的自然人類別。創造區域內自由、便利和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充分彰顯了RCEP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特征。《自貿港法》
第42條明確了自貿港有關數據安全有序交易的內容,然而如何構建自貿港數據安全有序交易的法律制度,卻仍是未知數。海南自貿港可考慮借鑒RCEP有關數據流通交易的規則,構建安全便利的自貿港數據信息跨境傳輸法治體系。參見王淑敏:《全球數字鴻溝彌合:國際法何去何從》,載《政法論叢》2021年第6期,第4-7頁。海南自貿港的調法調規工作要提高站位,系統研究、對標RCEP等高水平經貿規則,探究創新立法、變通立法的內容及其路徑,推進落實RCEP有關優化區域營商環境、擴大服務貿易和投資部門開放的義務性條款,提高國內法律規則與RCEP經貿規則的兼容度,發揮出自貿港對接RCEP國際義務的先行先試價值,彰顯自貿港調法調規的國際化站位,著力建設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
(二)自貿港對標RCEP構建“614”制度的政策制度體系
《自貿港方案》明確了“614”制度架構,凸顯自貿港核心制度價值,聚焦自貿港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圍繞“614”制度,構建自貿港法規體系,成為自貿港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法治保障。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是體現自貿港全球最高水平開放形態的應有之義。應充分認知和把握海南自貿港與RCEP的“自由便利”政策的疊加效應優勢,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交匯點。RCEP經貿規則是海南自貿港“614”制度國際化發展的參照系,自貿港對接RCEP亟需發揮自貿港立法權的開放屬性功能。參見劉云亮:《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優化營商環境的法律途徑》,載《社會科學輯刊》2021年第1期,第191頁。《自貿港法》第10條規定了自貿港立法授權模式。海南自貿港充分利用自貿港立法優勢對接RCEP重點領域經貿規則,把握自貿港統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關鍵環節,拓展自貿港法規對投資、貿易及管理活動的立法事項的創新規制,明確自貿港“614”制度的具體內容范圍、規范秩序及程序邊界等。參見張鹿蘋、丁如:《論RCEP制度多樣化條款對多邊經貿規則重構的啟示》,載《江淮論壇》2022年第1期,第124-127頁。運用自貿港立法權推進實現RCEP有關經貿制度的本土法治化改造,自貿港法規制定權與立法變通權的行使,也應遵循憲法規定和法制統一原則,受到上位法基本原則的約束。而如何把握好自貿港立法權運用的限度和對接RCEP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尺度,協調中央與地方立法權的關系,成為自貿港立法創新規制的重點難點問題。
RCEP是一個開放領域較廣、涵蓋內容和規則標準超出WTO范圍的巨型自貿協定,不僅涉及傳統貨物貿易的關稅和投資貿易制度,還涉及電子商務、知識產權、數據跨境傳輸等新型服務貿易內容,這些是充分運用自貿港法規制定權,促進對標國際經貿規則的主要聚焦對象。例如RCEP電子商務中的數據跨境傳輸條款,不僅觸及國家信息網絡安全事項、知識產權保護事項,而且涉及國家的基本民商事法律制度、自然人移動等內容,也涉及中國出入境管理及海關基本法律制度等。雖然RCEP有關基本條文概念的原則也過于抽象化,但可充分利用自貿港立法權制定相關法規,對接RCEP核心規則,順應全球經貿規則革新趨勢,化解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涉及的改革創新與法制統一的制度困境。制定自貿港法規還觸及法律保留事項的批準生效條件與法規備案制度等有關程序內容,這涉及自貿港立法程序創新規制問題。《自貿港法》已經明確規定中央有關部門會同海南省制定自貿港建設和管理的規范性文件,說明央地會同立法的新形式,在重大事項立法溝通協商機制下,可以界定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的權力邊界,明確法律保留與非保留事項。因此,當前自貿港“小切口,短立法”的立法模式與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的發展要求仍有一定距離,亟需優化自貿港立法創新體制和拓展立法創新空間。
(三)對標RCEP促進自貿港開放型經濟先行先試的法治化發展
RCEP是中國作為國際法主體自愿參與締結的國際自貿協定,中國受到自身所作承諾的內容事項條款義務約束,有義務實施RCEP經貿規則。促進自貿港對標RCEP,應全面推進自貿港在實施RCEP經貿規則上先行先試。對接RCEP,其用意在于推動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實現法治化。海南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融入RCEP體系,率先對接RCEP市場,先行實現自貿港國際化發展。RCEP是中國參與的自貿協定中開放水準最高的多邊自由貿易安排,面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和中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自貿港以其“614”制度的獨特優勢,以及與RCEP核心成員國地理位置較為臨近的區位優勢,可以成為中國實施落實RCEP規則的實踐先行試驗平臺。參見劉云亮、盧晉:《RCEP視域下中國特色自貿港國際化建設的法治路徑》,載《廣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第75頁。
自貿港建設的首要目標任務,就是要實現投資與貿易的高效便利化。RCEP第四章“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的規定,不僅強化了各締約方法律法規適用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簡化其海關程序,而且規定允許給予成員國履行承諾的過渡期限。中國就RCEP的一致性規定內容的“五年的過渡期”,作出國內還未完全統一落實的承諾說明。自貿港建設先行先試全面對接RCEP推進貿易便利化建設,有助于消除貿易壁壘。海南自貿港也基于自身功能定位,優化營商環境,落實貿易便利化措施,簡化貨物通關手續。海口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海南口岸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為31.04小時和0.89小時,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參見《2023年1月19日2022年海南外貿情況暨海口海關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新聞發布會》,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口海關網站2023年1月28日,http://www.customs.gov.cn/haikou_customs/605780/605782/4817675/index.html。海南自貿港先行先試了RCEP投資便利化規則方面的有關措施,《自貿港法》首先規定了海南逐步實施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在此基礎上,2022年12月2日海南省政府又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市場準入即入制管理規定》,進一步放寬市場主體準入門檻,表明自貿港開始實施更高水平開放的市場準入新規則。
推動發展自貿港開放型經濟,構建與自貿港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法治體系,能夠為將來對接更高水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助推中國加入CPTPP創造更大范圍壓力測試的法治創新空間,促進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貿港。
四、對標RCEP完善推動自貿港高質量發展的法律建議
(一)運用自貿港立法權,制定與RCEP經貿規則相適應的自貿港法規
《自貿港法》已為構建海南自貿港法規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對標RCEP經貿規則,積極打造自貿港法規體系,既是自貿港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實現國際化的重要支撐。海南自貿港既要聚焦全球化視角,彰顯海南自貿港發展定位,又要凸顯對標RCEP經貿規則的主動性和協調性。應以RCEP經貿規則為參照標準,積極融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縮小自貿港法規規則與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間的差距,提升自貿港法規的自由便利化和開放性程度,充分顯現開放型經濟體制。參見蘇海平、陳秋云:《法治視野下的自由貿易港立法權研究——基于央地立法權限互動的視角》,載《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第72-76頁。
立法創新是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的法治保障和根本要求。立法創新有助于推動形成自貿港新政策、新制度和新法治,構建自貿港法治體系的新秩序。自貿港立法先行,重在探尋自貿港立法體制的創新,保證改革創新的路徑獲得法制保障。海南自貿港要發揮自貿港立法優勢,充分融合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的新發展和新方向,營造一個體現制度型開放、有利于全方位吸引RCEP各成員國進駐自貿港投資興業的法治環境。例如結合RCEP與數字經貿發展有關的電子商務章節的規則,探索如何運用自貿港立法權制定適應數字經貿活動的新規則,在中央授權范圍內研究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管理規定”,在全國試點區域放寬部分非敏感性數據的跨區域流動。與此同時,應當利用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提升發展海南本地民族特色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保障。制定有關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鼓勵民族地區對外開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加深與東南亞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往來,推動海南黎錦服飾等優秀文化遺產邁向國際化道路,提升島內民族地區國際化建設水平。
此外,積極強化自貿港的容錯機制立法,圍繞自貿港2025年封關運作前的主線任務,推動RCEP經貿規則落地實施,系統整合海南自貿港地方法規,將打造法治化、國際化、現代化的自貿港營商環境等任務內容貫穿于容錯機制立法內容之中。當前自貿港封關運作工作已進入了關鍵準備期,對標RCEP等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壓力測試任務面臨著任務重、難度大等現實困難,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的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工作也可能存在執行與理解適用上的錯誤,需要在立法體制構建上予以創新和細化。政府部門等公權力機構及其人員是自貿港實施落實與推廣宣傳RCEP規則的主要職能部門和關鍵主體,應制定出臺對于自貿港公權職能機構及其人員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進行國際化改革創新試驗的容錯性保障立法,激勵其發揮“大膽闖,大膽闖、自主改”的敢闖敢試精神。海南省省委在2020年出臺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公職人員容錯糾錯辦法(試行)》(簡稱《辦法》),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進行了相關規定,但缺乏對具體容錯情形的明確指引,而且作為一份試行性的黨內法規,在適用范圍與規制主體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應進一步運用好自貿港法規立法權,將容錯情形轉化為具體的立法內容。《自貿港法》第10條規定了對于投資、貿易及相關管理活動的立法權限,對自貿港廣大公職人員在推動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實施落實的容錯機制的構建嚴格意義上也屬于投資、貿易及相關管理活動的情形。待《辦法》試行檢驗運作成熟之后,應將其過渡到具體明確且可操作性強的自貿港法規種類之中,將《辦法》中的容錯糾錯內容予以制度化、規范化與程序化,為自貿港構建系統科學的容錯糾錯機制提供法制保障。
(二)構建彰顯中國特色與RCEP價值理念相融合的自貿港法治制度
《自貿港法》第9條明確海南自貿港要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革新的新趨勢,RCEP經貿規則是當下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主流之一,構建融合RCEP經貿規則和凸顯中國特色的自貿港法治制度,是自貿港法治創新的重要內容。RCEP核心內容在于構建15個成員國貿易投資自由便利的多邊機制,實現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的高度市場化、高度貿易自由化的經濟一體化治理模式。這些屬性特征,與海南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屬性要求相吻合,也正是海南積極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貿港的根本要求。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新路徑,須將RCEP經貿規則的涉外規范移植融入本土法規體系的優化改造之中,加快自貿港法規體系建設與RCEP經貿規則等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相接軌、相融合。將RCEP經貿規則自由便利的制度理念,吸納到自貿港法規體系中,有助于實現自貿港經貿規則法治的具體運用。顯現RCEP經貿規則的法律移植價值,核心在于法律移植是經濟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參見童光政、趙詩敏:《論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的開放屬性》,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51頁。海南自貿港以投資貿易自由便利為核心的五大自由便利制度,外加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制度體系,充分與RCEP開放、合作、包容與共贏的基本理念相吻合。
因此,自貿港封關運作之際的壓力測試,關鍵要素在于如何更好對接適應RCEP規則的發展新趨勢,充分凸顯RCEP元素的法律移植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自貿港法規體系的特色。
此外,自貿港對接RCEP規則,尤其要注重符合中國特色和海南實際情況,兼顧本土化需要,做到“入鄉隨俗”。面對將經濟特區法規體系發展升級為自貿港法規體系,構建與RCEP規則相適應的自貿港法治體系的需求,海南需要一個壓力測試的合理試驗過渡期。應對域外法治規范進行剖析,使其漸行漸近地融入自貿港涉外法治和本土法治的建設之中,促成自貿港法規體系和法治體系特色化發展。海南自貿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自貿港,特殊地緣區位和制度型開放等優勢條件決定了海南自貿港的法規體系和法治體系的開放性和特色化。在海南自貿港對接RCEP規則之際,需要解放思想,推進制度集成創新,促成自貿港調法調規,既要修訂與RCEP規則不相符的地方法規,又要緊密結合國家有關海南自貿港的戰略定位,推進構建與RCEP相適應的自貿港法治體系。
(三)構建與RCEP自由便利制度相吻合的自貿港央地會同立法協同機制
海南自貿港對接RCEP經貿規則,全方位推進國際化建設,是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涉及領域廣、工程量大、任務繁多,需要多方面共同推進。2022年1月26日商務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落實RCEP規定的市場開放承諾,高質量實施RCEP,推動落實國際合作標準。海南充分利用自貿港政策先行先試的優勢效應和與RCEP的疊加效應,發揮對接RCEP經貿規則的自貿港調法調規便利機制優勢。自貿港政策往往涉及數個部門的職權運用和調整事項,例如,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涉及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關稅稅制和海關通關程序涉及海關總署,人員跨境流動等出入境事項涉及公安部等部門。RCEP事項內容具有全方位、寬領域、廣聚焦等特征,需要有關部門整合相關規范,對自貿港實施放權或會同規范,運用會同立法的新形式。此時會同立法中的法本意并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硬法,而是指中央有關部委辦會同海南省商定的自貿港政策措施等規范性文件,屬于軟法屬性。自貿港央地會同立法的軟法規范,客觀上也有助于促成自貿港硬法法規。諸如《自貿港法》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海南省制定具體辦法。例如,《自貿港法》第13條規定海南自貿港禁止、限制進出口貨物物品清單由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海南省制定;《自貿港法》第56條規定在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之前,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和海南省可以根據該法規定的原則,按照職責分工,制定過渡性辦法。諸如,在封關運作前,海南省可會同教育部或司法部根據RCEP中專業服務附件中對于各成員專業資質認定的規定,制定一系列有關RCEP專業服務中的專業服務人員進行跨境服務提供的專業資質互認的具體辦法,可會同公安部、海關總署根據RCEP自然人移動章節的規定,對進入海南自貿港從事投資、商務訪問的RCEP各國人員的范圍界定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或具體辦法。因此,應強化自貿港央地會同立法協同機制,加快制定自貿港封關運作前分階段試行RCEP的過渡性辦法。同時,要強化中央部門常態化監督機制,開展實地調查和指導監督工作,系統評估落實協定內容的相關情況,及時上報實施RCEP所存在的問題。在會同配套規定不斷實施落實成熟后,可考慮將其通過自貿港立法權或經濟特區法規立法權轉化為具體法規形式。參見劉云亮、許蕾:《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法治創新研究》,載《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35-136頁。
海南要優化與自貿港央地會同立法密切相關的溝通協調機制。自貿港全面對接RCEP有關關稅減讓、服務貿易、原產地累積規則等內容安排,關系到封關運作工作的階段性任務和未來中國加入CPTPP的長遠規劃,是一項國家層面的戰略任務。優化自貿港實施RCEP經貿規則的溝通協商機制,緣于自貿港法規制定權可能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11條的法律基本保留事項。《自貿港法》第10條第3款規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規涉及依法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或者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事項的,應當分別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國務院批準后生效。”因此,自貿港對標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的立法論證,應積極主動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報告變通立法的意見和建議,提高自貿港對標RCEP經貿規則的立法質量和效率。
(四)實施與RCEP規則相適應的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的法治保障機制
制度集成創新是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根本路徑和發展動力,也是自貿港建設的突破口。要做到自貿港制度創新,更要強化法治創新保障,做到重大改革立法先行、于法有據。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不僅需要創新政策體制,更需創制新型的自貿港經貿法治體系,并發展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新內容、新思想。自貿港必須發揮法律的指引和規范作用,做到各項制度集成創新有法可依,為實現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提供充足的法治保障。首先,海南自貿港可根據RCEP規則中對推動投資貿易自由便利化的高標準要求,不斷創新自貿港的稅收立法,進一步擴大關稅減讓的商品覆蓋范圍,為促進自貿港對外貿易自由便利化提供相應的稅收法治保障。其次,要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中的營商環境優化標準。海南自貿港不同于國內其他自貿港試驗區的突出特征之一在于其積極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的營商環境經貿規則。RCEP正在打造成員國之間高水平開放的營商環境,使各成員國之間人員、貨物、資本的流通基本實現自由化和法治化,自貿港應積極主動對標RCEP投資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電子商務中與優化營商環境相關的經貿規則,將其轉化為自貿港法治體系中的標準特色內容。另外,自貿港對標RCEP經貿規則,更要聚集推進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集成創新內容的法治化。中國和東盟各國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自由化,而RCEP簽署生效,極大提升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發展多邊貿易的信心。《自貿港法》第3條所使用的“中國特色”“國際經驗”“海南戰略定位”“海南優勢”“改革創新”“風險防范”等關鍵詞,是自貿港建設的主題詞。自貿港國際化發展的法律定位,是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法治保障。RCEP提升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國際話語權,所倡導的開放主義和共商共建理念,有助于改變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不平等國際經貿關系格局以及俄烏戰爭沖突下造成的非理性國際秩序,建立新型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新格局。參見曹遠征:《跨越俄烏沖突陷阱:重新思考以規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載《文化縱橫》2022年第3期,第27-28頁。
根據RCEP對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影響的新趨勢,以“美國優先”為主導的國際經貿規則的地位將會被動搖。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轉移,亞太國家將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力量和新主力。RCEP打造了亞太區域內有較大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區,將在全球經濟新一輪的發展變革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自貿港更將會成為區域高水平開放的試驗區和鮮明旗幟。有專家建議將海南打造為單獨關稅區,在遵循國家主權統一原則和堅持黨的領導下,參照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標準,在法治框架內授予海南更多經濟自主權。參見張玉屏、韓龍:《自由貿易港與單獨關稅區的關系辨析與啟示》,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第33-37頁。因此,自貿港治理機制應依據“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理念,創新構建科學行政區劃設置。應促進政府職能轉型,簡化行政職權,強化政府職能“放管服”,推動自貿港全面深化體制改革,實施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更加強化自貿港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增強自貿港資源配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自貿港市場主體自由便利機制,提升RCEP機制下海南自貿港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五、結語
RCEP給自貿港政策和法律制度建構帶來的影響,需要理性、辯證、全面地看待。RCEP部分規則確實短期內會給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優勢帶來一定挑戰,但RCEP會帶給自貿港更多發展機遇。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后,通過疊加適用RCEP開放式的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和對接締約國之間關于投資自由便利化的規則,將促進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海南自貿港在醫療、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的開放水平和政策優惠力度,已超出RCEP開放范疇,能夠成為中國履行RCEP義務的先行開放示范區。《自貿港法》和RCEP內容都包含著一套體系化的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的規則,覆蓋領域較為寬泛,海南自貿港是高水平開放的自主創新平臺,RCEP是各大主權經濟體相互協商談判達成的自貿安排。自貿港實施的零關稅政策中的零關稅是包括進口環節稅的廣義的零關稅,RCEP零關稅是狹義的零關稅,僅指進口關稅并包含了一定時期的規則緩沖過渡期。因此,海南自貿港可將挑戰轉變成發展的新機遇新契機,將被動轉化為主動。自貿港更要放膽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挑戰,敢于推行制度集成創新。立法先行,先行先試,推進法治創新,爭創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機制。充分利用海南自貿港立法權,探究自貿港對接RCEP經貿規則的法治創新模式,努力營造海南自貿港更高水平的開放形態與法治環境,實現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機制,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與制度競爭力的中國特色自貿港。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立法體制創新研究”(20XFX023),2022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創新課題“海南自由貿易港調法調規制度創新研究”(Qhyb2022-04)
作者簡介:劉云亮,男,海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法學科負責人;盧晉,男,海南大學法學院自由貿易港法專業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