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豬養殖時,腹瀉病有著較高的發生幾率。豬腹瀉病是豬具有腹瀉、拉稀等癥狀疾病的統稱,其病因病原復雜,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豬輕則生長發育緩慢,重則脫水衰竭致死,影響養殖效益,因此及早發現并診治病豬至關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豬常見腹瀉病的癥狀及治療方法;其次探討了豬腹瀉病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豬;腹瀉?。徊∫?;癥狀;治療;研究
豬腹瀉病,可發生于任何品種、性別、日齡的豬,病豬會出現明顯的拉稀癥狀,大部分腹瀉病具有傳染性,因此診治不及時極易造成全群感染發病,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降低病豬死亡率,及時做好診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豬常見腹瀉病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1.1 仔豬紅痢
仔豬紅痢,也被稱為豬梭菌性腸炎或傳染性壞死性腸炎,其病原為C型魏氏梭菌,常見于1周齡內的仔豬,致死率可達20%~70%。該病潛伏期為1~2d,潛伏期過后發病,最急性病豬大多發病當天死亡,拒絕進食,突然排血便,后肢血便污染。急性病豬體溫升高至40℃左右,病程一般持續2d,劇烈腹瀉,糞便呈紅褐色,并夾雜著一些灰色的壞死組織,后肢沾滿暗紅色血樣糞便,后期重度脫水衰竭致死。慢性病例則大多呈持續性、間歇性腹瀉,生長發育遲緩。
仔豬紅痢治療時,最急性和急性病例往往得不到及時救治進而死亡。針對慢性病豬,可注射青霉素2萬IU/kg·bw和鏈霉素1萬IU/kg·bw治療,亦可肌注2.5%恩諾沙星注射液0.1mL/kg·bw,早晚各1次,連續用藥3~5d。
1.2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屬于急性傳染病,也被稱為早發性大腸桿菌病,致死率較高。該病多發于在5日齡內的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發病率明顯降低,成年豬基本不發病?;加悬S痢的仔豬,其典型癥狀為出生后數小時突然拉黃痢,糞便呈黃色水樣狀,夾雜著一些凝乳塊,后肢沾滿黃色糞便,病豬食欲下降,日漸消瘦,小母豬患病后陰戶尖端呈紅色,病豬并且脫水衰竭昏迷致死。
治療仔豬黃痢時,需進行藥敏實驗,選用敏感性抗菌素進行治療。如:肌注卡那霉素10mg/kg·bw,早晚各1次;或肌注慶大霉素5mg/kg·bw,1次/d;或肌注青霉素2萬IU/kg·bw +硫酸鏈霉素1萬IU/kg·bw,早晚各1次;配合中草藥復方制劑“白頭翁散”治療效果更佳。
1.3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也被稱為遲發性大腸桿菌,其病原為大腸埃希氏菌,多發于1月齡內的仔豬,發病率雖高,但死亡率低。該病多發于春夏季節,飼養管理不到位、突然更換飼料、衛生差,會極大增加該病的發生概率。仔豬白痢,其糞便呈白色,有的呈灰白色,粥樣狀,腥臭味熏天,糞便中夾雜氣泡。病豬體溫、精神、食欲等基本正常,及時治療可快速康復,但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下痢加劇,后肢被糞便污染,此時病豬不愿進食,精神不振,日漸消瘦,繼發肺炎的病豬會出現咳嗽等癥狀,死亡率升高。
仔豬白痢治療時,以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為主。如:肌注青霉素2萬IU/kg·bw+鏈霉素1萬IU/kg·bw,早晚各1次;或口服慶大霉素10mg/kg·bw,早晚各1次;或口服乙酰甲喹15mg/kg·bw,早晚各1次;或口服土霉素0.3g,早中晚各1次;配合使用中草藥制劑“白龍散”效果更佳。
1.4 仔豬副傷寒
仔豬副傷寒病的病原為沙門氏菌,因此也被稱為沙門氏菌病,該病多發于2~4月齡的仔豬,春季和冬季是該病的高發季節。急性病豬發病急,高燒至42℃,不愿進食,呼吸困難,嘔吐,腹瀉,腹痛,糞便呈灰綠色、有血液、惡臭味熏天,一般在4d內死亡。慢性病例大多是由急性病例轉化而來的,典型癥狀為下痢,有的糞便呈灰白色,有的呈淡黃色,糞便為粥樣狀,夾雜著一些黏液、血液,咳嗽時糞便從肛門噴射而出。
仔豬副傷寒病治療時,可肌注土霉素40mg/kg·bw,1次/d;或口服新霉素10mg/kg·bw,1次/d;或口服鹽酸多西環素5mg/kg·bw,1次/d;或肌注恩諾沙星5mg/kg·bw,早晚各1次;慢性病例可用金銀花、連翹、黃檗、陳皮、黃連各30g,白頭翁50g共研細末,水煎灌服,1劑/d,連用5d即可[1]。
1.5 輪狀病毒病
豬輪狀病毒病,其病原為輪狀病毒,屬急性消化道腹瀉病。該病多發于8周齡內的仔豬,成年豬亦可發病,但大多以隱性感染為主。該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尤其在春秋和冬季發病率最高。該病潛伏期為12~24h左右,潛伏期過后開始發病,病豬吃奶后嘔吐,精神萎靡不振,糞便呈水樣狀黃色,有的呈糊狀灰色。病豬腹瀉較頑固,用抗菌素治療后無效。
豬輪狀病毒病的治療,目前并沒有特效藥,病豬應及時停止喂料哺乳,提供充足飲水,飲水中可加入黃芪多糖、電解多維,緩解腹瀉癥狀,并保持病豬體內電解質平衡。然后口服補液鹽,補液鹽由精制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0g+水10kg等組成,可有效降低豬脫水、酸中毒致死的幾率。此外,可注射慶大霉素、環丙沙星預防繼發感染。
1.6 球蟲病
豬球蟲病,屬腸道原蟲病,常見于7~21日齡的仔豬,發病率約為50%~75%,溫暖潮濕季節發病率顯著升高。成年豬亦可帶蟲傳播,不易于被發現。病豬食欲下降,日漸消瘦,持續腹瀉,糞便呈糊狀,顏色為黃白色,個別豬會出現血便,治療不及時病豬極易脫水致死,檢查回腸可發現急性炎癥。
治療豬球蟲病時,可用5%托曲珠利混懸液治療,按照20mg/kg·bw劑量口服,1次/d,連續用藥3~5d可起到不錯的效果;輔以中草藥制劑\"五味常青顆粒\"治療效果更佳。
1.7 鞭蟲病
豬鞭蟲病,也被稱為毛首線蟲病,屬盲腸寄生蟲病,多發于仔豬,夏季是該病的高發季節。輕癥病豬臨床癥狀表現不明顯,隨著寄生蟲數量的不斷增多,會導致病豬貧血,消瘦,被毛雜亂無光澤,精神狀態不佳,食欲下降,間歇性或頑固性腹瀉,糞便稀薄并夾雜著一些血絲,行走時搖擺不定,體溫升高,病豬臨死前排出血色帶黏液的糞便,最終衰竭致死。
豬鞭蟲病治療時,可口服伊維菌素25mg/kg·bw,1次/d;或口服阿苯達唑20mg/kg·bw,一般36h后可將寄生蟲排出;或口服左旋咪唑7.5mg/kg·bw,1次/d;或泰樂菌素150g+鹽酸多西環素200g+伊維菌素500g混飼,全群連續飼喂1周即可。
2 豬腹瀉病綜合預防措施
2.1 加強營養補充
生豬養殖時,要認真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合理配置日糧,保證日糧營養均衡,適口性好。要定期補充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礦物質,滿足生豬生長對于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高豬的抗病力,有效降低豬腹瀉病的發生幾率。日常喂養時,應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定時定量定人飼喂,禁止突然更換飼料,禁止用泔水喂豬,防止豬腹瀉病的發生。
2.2 嚴格落實防疫
防疫工作落實是否到位,是影響生豬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因此養殖人員要充分意識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完善的防疫制度和計劃并嚴格執行。要保持圈舍干燥、衛生,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及時排出圈舍內的污染氣體。要及時清理圈舍糞污,減少病菌滋生。要重視消毒工作,定期用高錳酸鉀、氫氧化鈉、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對圈舍、墻面、地面、槽具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營造無菌的圈舍環境,降低豬腹瀉病發生概率[2]。
2.3 堅持自繁自養
自繁自養,對于養豬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保證生豬健康生長的一項重要舉措。必須要引種時,要提前對引種豬場進行嚴格的健康檢疫,確保無病的情況下再引種。引種時需做好防護工作,提前飲水喂食維生素和黃芪多糖,減輕應激反應。引種豬需隔離飼養3~4周再合群,避免過早合群暴發腹瀉病。
2.4 注意仔豬保暖
新生仔豬,身體各項功能發育不完全,抵抗力弱,如遭遇冷應激,極易誘發腹瀉病,所以做好對新生仔豬的保暖工作至關重要。養殖人員在寒冬季節,應為圈舍設置門簾,必要時可設置增溫設施,營造溫暖的圈舍環境,防止仔豬遭遇冷應激,降低仔豬腹瀉病的發生幾率,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2.5 及早喂食初乳
仔豬出生后,應及早喂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體,通過哺乳的方式,可讓仔豬被動獲得免疫抗體,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腹瀉病的發生幾率。一般情況下,仔豬出生后最好在2h內喂足初乳,尤其是一些瘦肉的仔豬,養殖人員應輔助哺乳。需注意,哺乳前應擦拭清潔母豬的乳房及乳頭,避免仔豬吸入雜物、病菌造成腹瀉[3]。
2.6 重視免疫接種
接種疫苗是目前防治豬腹瀉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養殖人員要高度重視免疫接種工作,結合豬常見腹瀉病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接種各類疫苗,包括: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G5型)三聯活疫苗等。要控制好疫苗接種時間、方法、劑量,確保達到理想的免疫效果,降低腹瀉病發病率。同時,要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每年春季和秋季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等藥物驅蟲,降低因寄生蟲病誘發腹瀉病的幾率。
2.7 隔離治療護理
養殖人員應密切留意豬群健康狀況,如發現有腹瀉、拉稀等癥狀,應及時進行隔離診斷,并結合診斷結果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治療時要做好護理工作,營造舒適的圈舍環境,喂食易于消化的食物,飲用干凈無污染的飲水。要對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工具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細菌病毒的傳播擴散,避免病情加重。
3 結語
綜上所述,豬腹瀉病高發背景下,要充分意識到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有效降低腹瀉病發病率。針對患病豬,則要及時做好診斷治療工作,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保證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幫助病豬及早恢復健康,推動養豬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利輝,韓順榮,包艷麗.仔豬紅痢、黃痢、白痢和痢疾鑒別[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5):52.
[2] 楊錦昌.豬腹瀉疾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9(4):31.
[3] 司志永.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病學、鑒別診斷與防控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9(9):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