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腸毒血癥作為羊群的常見疫病之一,其病原為D型產氣莢膜梭菌,該菌在羊腸道內大量繁殖,并產生毒素引起病羊腹瀉,胃腸功能紊亂,毒素中毒,甚至死亡。該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等特點,若防治措施不當,則會造成疾病的迅速蔓延,導致羊群大批量死亡,給養羊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有效遏制羊腸毒血癥的發展和蔓延,本文對該病的發生特點、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進行綜述,以供肉羊養殖相關的從業者參考。
關鍵詞:羊腸毒血癥;發病特點;實驗室診斷;綜合防治
羊腸毒血癥是由D型產氣莢膜梭菌感染引起的病羊腹瀉,胃腸功能紊亂,甚至死亡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患病羊死亡后剖解可見其腎組織軟化,故又稱軟腎病。該病在各國均有感染病例報道,在我國北方區域時有發生,且該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季節性明顯等特點,若預防措施不當,則會造成疾病的快速傳播,導致羊群大批量死亡,甚至地方性流行,給養羊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有效遏制羊腸毒血癥的發展和蔓延,本文對該病的發生特點、診斷方法及綜合防治等方面進行綜述,以供肉羊養殖相關的從業者參考。
1 羊腸毒血癥的病原及發病特點
羊腸毒血癥的病原菌為D型產氣莢膜梭菌,又稱魏氏梭菌,該菌是梭狀芽孢屬中的一種革蘭氏陽性厭氧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人類和動物胃腸道中存在,土壤中也廣泛存在。由于該菌可形成芽孢體,對外界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根據其產生的四種主要毒素,即α(CPA),β(CPB),ε(ETX)和ι(ITX),該菌分為五個型,即A,B,C,D和E[1]。產氣莢膜梭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種條件性致病菌,當羊食入產氣莢膜梭菌芽孢污染的飲水或飼料后,腸蠕動及腸道內的正常菌群會抑制其生長,所以并未出現腸毒血癥的發生;但是當羊健康狀況下降,或出現天氣突變、飼料更換或斷料等應激因素,腸道內菌群失調,無法抑制該菌的生長,則該菌就會在腸道大量繁殖,產生毒素。隨著毒素在腸道內蓄積,腸道的通透性隨之改變,毒素進入血液循環中,引發全身毒血癥,加之毒素對神經元和內臟系統的損傷,機體最終休克、死亡[2]。
羊腸毒血癥從發病特點來看,該病流行范圍廣,在世界多個國家均有發生;可引起多種動物感染,且綿羊多發,尤其是羔羊更容易感染。該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且明顯的季節性等特點。該病在英國、印度、中國等國家均有發生,給養羊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在我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也常有流行。D型產氣莢膜梭菌可產生α和ε兩種毒素,可引起山羊、綿羊、牛及灰鼠等動物的腸毒血癥,綿羊感染羊腸毒血癥較為常見,所有年齡段的綿羊均能受到腸毒素血癥的影響,但10周齡以下的羔羊最易感[3]。該病多在春、夏兩季發生,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可能與春夏兩季氣溫多變,雨水較多,有利于該菌的繁殖,更多的飲水和多汁綠葉受到污染有關。該病病程極短,往往來不及采取治療措施就已經死亡,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尤其是受污染的羊舍,存在大量病原菌,若防治措施不當,則會造成疾病的迅速蔓延,造成羊群大批量死亡。因此,對于該病的防控中預防措施是關鍵措施。
2 羊腸毒血癥的診斷方法
常見的羊腸毒血癥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涂片鏡檢、毒素檢查法、細菌學檢查法、細菌培養法等檢測方法,其中涂片鏡檢是羊腸毒血癥鑒別診斷的關鍵步驟[4]。根據病羊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初步懷疑為羊腸毒血癥,然后通過取樣涂片鏡檢予以確診。鏡檢步驟如下:無菌條件下,對部位病灶進行取樣,然后進行涂片,并固定及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觀察到大量被染為紫色,菌體呈兩端鈍圓、有莢膜、無鞭毛的桿狀的革蘭氏陽性菌,則確診該病羊患有羊腸毒血癥。毒素檢查法常應用于羊腸毒血癥與巴氏桿菌的鑒別診斷中,因兩種菌在鏡檢中較難區別,所以在初步診斷后,采用毒素檢查法進行進一步鑒別診斷。方法如下:取病羊腸道內容物50mL,加入生理鹽水稀釋后,離心并過濾至透明,然后將濾液注射到小鼠體內,注射后1h小鼠出現死亡,即可確認該病。細菌學檢查法,就是利用產氣莢膜梭菌可以分解葡萄糖、乳糖和果糖,產生硫化氫氣體的特點,將菌液接種于含葡萄糖、乳糖和果糖培養管中,觀察產氣的現象,同時結合鏡檢特征予以判定。細菌培養法也常用于該病的診斷,方法如下:無菌取病羊肝臟、腎臟等,接種于10%血瓊脂平板中,放置于厭氧培養箱中,37℃培養24h后觀察,可見白色半透明菌落,表面濕潤,且有溶血環。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被染為紫色,菌體呈兩端鈍圓、有莢膜、無鞭毛的桿狀的革蘭氏陽性菌,即可確診患羊腸毒血癥。
3 羊腸毒血癥的綜合防治措施
3.1 加強飼養管理
羊腸毒血癥的發病率與飼養環境的好壞有直接聯系,潮濕污濁的環境會促進該病的發生。加之,該病發病急,無足夠的時間救治。因此,注重日常預防措施是防控該病的重要措施。對于圈養養殖模式,應加強飼養管理,在養羊過程中,首先必須加強羊場的環境衛生管理,改善飼養環境,杜絕環境受到該菌的污染,防止飼料和飲水中受到污染,保證舍內環境溫濕度適合,羊舍夏天要注意降溫,及時消滅蚊蠅,保證圈舍的清潔衛生,注意飼養密度,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其次,定期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尤其是受到污染的羊舍要徹底清洗消毒。一周消毒兩次,場內一月消毒一次,消毒過程中要交替使用消毒液;針對水源及飲水槽等進行消毒,避免水源污染,同時,定期對羊只的飲用水進行細菌學檢測,觀察是否存在水質超標。再次,注意飼料營養均衡,杜絕突然更換飼料造成應激,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好通風和保溫工作,避免溫差過大。對于放牧飼養模式,應注意要選擇地勢高燥的草地,防止羊群接觸可能含產氣莢膜梭菌的飼草、飲水和土壤,從而切斷羊群與傳染源的接觸機會,降低疾病發生概率。
3.2 免疫接種
鑒于產氣莢膜梭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的特點,所以控制和預防腸毒血癥的最佳措施是免疫含有D型產氣莢膜梭菌類毒素的疫苗[5]。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及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癥三聯滅活疫苗是目前我國預防該病的常用疫苗,每年的春秋兩季各給羊群進行1次預防接種,可以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加強對規模化養羊場的疫病監控工作,根據本地區和周邊地區的疫情,結合羊群抗體水平及抗體消長規律,建立適合的科學免疫制度,是預防該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3 提高羊群自身抗病能力
定期對羊群進行抗生素、維生素及微生態制劑保健,提高羊群自身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對產氣莢膜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阿莫西林、頭孢噻呋鈉、林可霉素、苯唑西林鈉、磺胺間甲氧嘧啶等,但因受耐藥性影響,建議在預防性給藥前需要做藥敏試驗,從而增強投藥的效果。同時,注意抗生素的休藥期。常見的微生態制劑如丁酸梭菌和凝結芽孢桿菌等,投喂微生態制劑可降低動物腸道pH值,改變腸道內環境,從而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對產氣莢膜梭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羊群的飼料中適當添加,可起到預防和降低羊腸毒血癥發病的作用。針對羊腸毒血癥發病有季節性的特點,在疾病高發期前,對羊群進行健康檢查,同時用藥物保健,增強羊群的抗病力[6]。同時,加強高發階段的消殺工作,徹底切斷傳播途徑,從而降低該病的發病率,避免患病后給養殖場造成經濟損失。
4 小節
綜上所述,羊腸毒血癥的病原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且該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明顯季節性等特點,另外,該病的發生與飼養環境的臟亂差有直接關系。因此,為有效遏制該病的發生,務必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及加強高發階段的消殺工作,徹底切斷傳播途徑,從而降低該病的發病率,加強預防措施,及時免疫含有D型產氣莢膜梭菌類毒素的疫苗是防控該病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熊彬欣.羊腸毒血癥的流行特點、實驗室診斷和防控措施[J].畜禽業,2022,33(4):116-118.
[2] 韓坤,王霞.羊腸毒血癥的綜合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6):72-73.
[3] Nazki Salik,Wani Shakil A,Parveen Rafia,et al. Isolation,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valence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 sheep and goats of Kashmir Himalayas, India.[J]. Veterinary world,2017,10(12):1501-1507.
[4] 郭建強,毛紅彥,胡士林.一例小尾寒羊腸毒血癥的診斷與防治[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24):123-124+262.
[5] 劉雪慧,韋良孟,柴同杰. D型產氣莢膜梭菌致病機理及疫苗研究進展[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微生態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4:87-89.
[6] 徐義雙.羊腸毒血癥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措施[J].飼料博覽,2021(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