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迪-維斯納病是由梅迪-維納斯病毒引起的成年綿羊和山羊發熱的接觸性疾病,該病潛伏期長,病程緩慢,臨床病羊主要表現出慢性間質性肺炎(梅迪病)或腦膜炎(維斯納病),可導致病羊體重降低,生產性能嚴重下降,最終導致病羊死亡。本文對羊梅迪-維斯納病的病原特點、流行病學、致病機理、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進行綜述,為該病的防控奠定基礎。
關鍵詞:羊;梅迪-維斯納病;流行病學;診斷;防控
羊梅迪-維斯納病最早的報道見于1915年的南非,1929年在美國有記錄該病引起的綿羊進行性肺炎,1939年在冰島首次報道了梅迪病,后又診斷出維斯納病[1]。該病主要發生于南非、荷蘭、美國、冰島等國家,我國于20世紀60年從外國引進種羊傳入該病,1985年分離到病毒毒株,該病在我國新疆、內蒙古、青島等地已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梅迪-維斯納病主要感染兩歲以上的綿羊和山羊,表現為腦膜炎(維斯納病)或間質性肺炎(梅迪病)。病羊患病后病程時間較長,病羊衰弱消瘦,最終死亡。
1 病原
梅迪-維斯納病的病原為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的梅迪-維斯納病毒,該病毒是一種外源性非致瘤病毒。病毒的基因組為單股RNA,成熟病毒粒子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80~120nm,具有囊膜和纖突。囊膜糖蛋白gP135可誘發中和抗原,核心蛋白P30具有特異性抗原決定簇,這兩種抗原與山羊病毒性關節炎-腦炎病毒的gP135和P28具有強烈的交叉反應[2]。病毒可在綿羊脈絡膜叢、肺、睪丸、腎和腎上腺、唾液腺細胞中繁殖,形成多核巨細胞。梅迪-維斯納病毒對乙醚、氯仿、乙醇、過碘鹽酸和胰酶敏感,在pH 7.2~9.2的環境中較為穩定,在-50~70℃可存活數月,4℃存活4個月,20℃存活9d,37℃存活24h,50℃可存活15min,56℃經30min即可滅活,在培養物中可存活4個月。
2 流行病學
羊梅迪-維斯納病主要發生于綿羊,山羊也可感染,各品種、性別均可感染,維斯納病多見于2歲齡以上的成年綿羊,梅迪病主要見于3~4歲的綿羊,粗毛羊比細毛羊更易感染該病。羊梅迪-維斯納病的傳染源為帶毒羊和病羊,其腦、脊髓、肺、唾液腺、糞便和鼻液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并且可終生帶毒。易感染羊主要通過吸入病羊呼吸出帶有病毒的飛沫或與病羊直接接觸感染,經胎盤和乳汁也可垂直傳播,公羊精液也可傳播病毒,吸血昆蟲也可成為該病的傳播者。羊梅迪-維斯納病一年四季可發,多為散發,具有地方流行性,潛伏期較長,病死率可高達100%[3]。
3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羊梅迪-維斯納病的潛伏期較長,一般為2年以上。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常將羊梅迪-維斯納病分為維斯納病(神經型)和梅迪病(呼吸道型)[4]。
維斯納病主要見于2歲以上的成年綿羊,臨床癥狀以神經癥狀為主。患病羊體重減輕、后肢發軟,經常掉群,距關節不能伸直,常用跖骨后端著地,四肢麻痹,行走困難。部分羊唇和眼瞼震顫,頭歪向一側,隨后出現癱瘓或完全麻痹。該病的病程時間較長,通常為數月,有時可達數年,部分羊可呈波浪熱。病羊臨床癥狀有時可輕度緩解,但最終以死亡為結果。剖檢病死羊,其內臟器官無明顯的病理變化,后肢肌肉常出現萎縮現象。少數病例可見腦膜充血,白質切面有灰黃色小斑點,中樞神經的腦膜下和腦室膜下出現浸潤和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增生。臨床癥狀較為嚴重的病羊的大腦、腦干、腦橋、延髓和脊髓白質存在廣泛的損傷,膠質細胞浸潤形成大片的浸潤區,并且有壞死和形成空洞的趨勢。髓磷脂變性通常較為輕微,軸索完整。膠原纖維輕微機化,病部伴有廣泛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構成血管嵌邊,外周神經有彌散性淋巴細胞浸潤,髓磷脂變化輕微。
梅迪病主要見于3~4歲的綿羊,并發主要發生進行性肺部損傷,隨后逐步加重導致病羊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癥狀。病羊的臨床癥狀發展十分緩慢,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在患病初期,病羊容易掉群,隨病情加重病羊呼吸困難,體重降低,掉毛,消瘦和衰弱,并常保持站立姿勢。聽診病羊的肺部可見啰音,叩診時肺部出現實音。病羊最終常因呼吸障礙導致的缺氧以及繼發急性細菌性肺炎死亡。剖檢病羊可見其肺臟體積增大,肺臟增重2~4倍,各肺葉之間以及肺和胸壁粘連嚴重。肺組織致密,質地結實,呈淡灰色或暗紅色,觸摸有橡皮感。膈葉變化最為明顯,其次為心葉和尖葉,部分羊肺小葉間隔增寬,呈暗灰色網狀花紋,網眼中出現針尖大小暗灰色小點。支氣管淋巴結增大,質量增加,切面均質發白。胸膜下散在許多針狀大小半透明暗灰色的小點,嚴重時突出胸膜表面。組織學病理學變化為慢性間質性肺炎,由組織細胞、纖維細胞、平滑肌細胞、膠原纖維或肺泡立方上皮細胞增生造成肺泡間隔增寬,肺泡間隔淋巴樣細胞增生,支氣管和血管周圍的淋巴樣細胞浸潤,細支氣管上皮增生,有時鄰近的肺泡發生解體和上皮化,肺泡的巨細胞胞質常見球形包涵體。
4 診斷
根據羊梅迪-維斯納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2歲以上的綿羊體重降低,無體溫變化,出現呼吸道癥狀或神經癥狀可懷疑為該病,但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可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采集肺臟、腦和血液等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可直接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測和病毒的分離鑒定,也可使用電鏡觀察和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進行羊梅迪-維斯納病毒的病原檢測,也可進行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熒光抗體技術等血清學檢測方法。在診斷時應注意與蠕蟲性肺炎、肺腺瘤病等具有相似病理變化的病進行區分[5]。
5 防控
目前,該病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措施,并且由于病原已突變,因此尚未研發出有效的疫苗。羊梅迪-維斯納病的防控主要采取檢疫淘汰的方式凈化羊群。對于需要進口引入或跨地區引進的羊場,應做好新引進羊的檢疫工作,不從流行羊梅迪-維斯納病的地區引進新羊,引入的新羊還應進行至少1個月的隔離觀察,發現病羊應及時處理。此外,從國外或跨地區引入胚胎、精液等也應進行嚴格的檢疫,防止羊病原引入羊場。對于經常流行羊梅迪-維斯納病的地區,應做好羊群中該病的定期監測工作,尤其是成年羊,發現病羊應及時淘汰。對于出現患病羊的羊群也應進行全群的病原檢測工作,以有利于發現隱性帶毒羊。對于感染羊梅迪-維斯納病毒的母羊產下的羔羊應進行嚴格的檢疫,羔羊產下后立即隔離飼喂,并禁止使用病母羊乳進行喂養,最好是在母羊配種和妊娠前進行病原檢測,有利于降低該病造成的損失。對于患病羊使用的羊舍及養殖器具應進行全面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病羊的糞便、血液或其他分泌物應進行無害化處理。此外,獸醫人員在診斷或其他醫源性操作時應做好消毒處理,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防止通過人為操作傳播該病毒。吸血性寄生蟲也可傳播羊梅迪-維斯納病毒,因此在吸血性昆蟲活動頻繁的季節做好羊舍的驅蟲滅蟲工作。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還應做好羊群的飼養管理工作,根據不同階段羊的營養需求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和干凈的飲水,對于羔羊、待產母羊等特殊階段的羊應采取隔離飼喂,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護理工作,防止該階段的羊接觸病原導致疫病的發生。羊舍的墊料、墊草應及時更換,定期進行羊舍的糞污清除和消毒工作,以降低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數量,能有效降低相關疾病的發病率。
6 結語
近年來,我國羊養殖業發展迅速,市場對羊肉及相關產品的需求量也日益提高,有利于我國羊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但與傳統的養殖方式相比,現代羊養殖方式更加集約化、規模化和程序化,養殖數量也大大增加,再加上交通運輸越來越便利,動物貿易活動愈加頻繁,因此,各種羊疾病發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趨勢。羊梅迪-維斯納病是一種主要危害成年羊的疾病,病死率較高,可給羊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該病在國內呈地方性流行,因此部分羊場對該病的了解有限,不利于該病的防控。因此,相關部分應進行羊梅迪-維斯納病的危害、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等相關知識的科普工作,提高對該病的防控意識。對于經常流行該病的羊場應做好定期病原檢測和羊群的凈化工作,患病羊或隱性感染羊應及時淘汰,防止病原的傳播。此外,由于羊梅迪-維斯納病毒易于突變,導致目前仍無疫苗可用,因此科研人員應加強對羊梅迪-維斯納病毒致病機制和遺傳突變機制的研究,了解該病毒的傳播變異方式和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從而為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述誥,M.Dawson.綿羊梅迪和維斯納病[J].國外畜牧科技,1981(6):47-52.
[2] 趙玲,王振玲,史曉娜,等.內蒙古地區綿羊梅迪-維斯納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定與分析[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21,43(11):1140-1145.
[3] 馬亮.羊梅迪-維斯納病的診斷與防制[J].獸醫導刊,2019(5):66-67.
[4] 彭遠義.羊梅迪-維斯納病[J].中國獸醫科技,1987(1):60-61.
[5] 孫麗麗.羊梅迪-維斯納病的診斷[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