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邊界病是由邊界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導致羔羊出生體重降低、體質差、出生時被毛過長,母羊繁殖障礙,嚴重影響綿羊的正常繁殖和育種。2012年以來,我國多個省市的羊群檢出了羊邊界病毒,對我國羊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本文對羊邊界病的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等進行綜述,為羊養殖一線羊邊界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羊;邊界病;流行病學;診斷;防控
近年來,國內市場對羊肉、羊奶以及各種羊副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多,促進了我國羊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但隨著羊養殖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地區羊貿易更加頻繁,導致各類羊疫病頻發,制約著羊養殖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1]。羊邊界病是一種可導致綿羊和山羊先天性感染的病毒病,該病最早的報道見于1959年英格蘭和威爾士邊界的羊群,因此被稱為邊界病,患病羊群主要表現為繁殖障礙,如母羊不孕、流產、產死胎或弱胎,羔羊出生后會出現身體震顫、身體構造異常和羊毛過度生長等病癥。目前,邊界病在土耳其、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部分國家均有報道,但該病的嚴重暴發較為少見。我國于2012年從安徽和江蘇持續腹瀉的山羊血清和組織樣品中首次分離到邊界病病毒,同年在江蘇綿羊血清樣品中也分離到羊邊界病病毒。2012年江蘇省5個地區檢測羊邊界病病毒抗體總陽性率為44.38%,其中綿羊和山羊的陽性率分別為33.33%和46.32%;2017年中國有報道發現甘肅省瑪曲縣、祿曲縣、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西藏林芝等地綿羊血清中邊界病病毒抗體陽性率為18.29%(400/2187)[2]。本文對羊邊界病的流行病學、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等進行綜述,為羊養殖一線羊邊界病的防控提供參考。
1 病原特點
羊邊界病的病原為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邊界病病毒,該病毒與豬瘟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屬于同一病毒屬,并且上述病原之間存在血清抗體交叉反應。邊界病病毒粒子直徑為40~60nm,呈球形,有包膜,基因組為由約12,300個核苷酸組成的單股正鏈RNA,基因組編碼一個開放閱讀框,包括4個結構蛋白(衣殼蛋白和三種囊膜蛋白)以及7~8個非結構蛋白。目前已報道邊界病病毒有8個基因型,其中基因1型主要分布于美國、英國和新西蘭,基因2型主要分布于德國,基因3型分布于法國、奧地利、瑞士、中國、印度、意大利,基因4型分布于西班牙,基因5型分布于法國和意大利,基因6型分布于法國,基因7型分布于意大利,基因8型分布于瑞士和意大利。此外根據分離的邊界病病毒感染后對細胞產生病變的能力將其分為致細胞病變型和非致細胞病變型兩種生物型,其中大多數邊界病是由非致細胞病變型引起的。邊界病病毒不同毒株之間的毒力和交叉保護力可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不同毒株引起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也可能不同。在體外培養邊界病病毒常使用羔羊的原代和傳代細胞,牛源細胞也可用于該病毒的分離,但初代分離的病毒對牛源細胞不敏感。邊界病病毒對外界抵抗能力較弱,對氯仿和乙醚極度敏感,在pH=3的酸性環境中和50℃的溫度下病毒可被迅速滅活[3]。
2 流行病學
目前,羊邊界病呈世界傳播,在世界主要的羊養殖國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但不同地區抗體陽性率差異性較大,約為5%~50%。綿羊和山羊均可感染邊界病病毒,病毒主要通過垂直傳播的方式在羊群中傳播。胎兒感染后被母羊正常分娩后可形成持續感染羔羊,其邊界病病毒抗體檢測為陰性,但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向外界排毒。毒牛、豬和部分野生反芻動物也可感染邊界病病成為潛在的傳染源。此外,有研究報道從綿羊虱蠅體內檢測出邊界病病毒,其也可能在叮咬羊過程中導致病毒的傳播,但該猜想仍需進一步驗證。目前,研究人員仍未構建出實驗動物成功感染的報道,但用病料接種妊娠早期的母羊可使其發生流產[2]。
3 致病機制
懷孕的母羊在感染邊界病病毒后可產生病毒血癥,并通過血液循環傳至胎盤引發胎盤炎。邊界病病毒可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在母羊妊娠60~85d之間,胎兒能對邊界病病毒抗原刺激做出反應,在免疫反應啟動前病毒可侵害外胚層組織導致胎兒死亡,胎兒的病死率一般為50%左右。在妊娠早期病毒感染胎兒后可擴散至胎兒的所有器官,使羔羊對病毒感染具有耐受性,從而產生持續感染。持續感染的羊不會產生炎性反應,其通常終生帶毒,中樞神經系統髓磷脂缺陷從而產生神經癥狀,持續感染羊皮膚,初級羊毛濾泡數量增加,次級羊毛濾泡減少,引發長毛癥或羊毛粗糙。在持續感染的羔羊出生2個月后開始出現病毒血癥,2個月內由于存在母源抗體可導致病毒無法檢出。通常持續感染的母羊繁殖能力和身體素質都比較差,產生的羔羊均可出現持續性病毒血癥。
4 臨床癥狀
根據感染毒株的不同,病羊的臨床表現可出現較大的差異,但一般呈持續性感染癥狀,有時也可引發急性感染。
通過人工試驗感染健康的新生羔羊和成年綿羊后感染羊只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在感染后的4~11d可檢測到病毒血癥,感染羊僅表現出現輕微的發熱和白細胞減少,之后可檢測到中和抗體。部分基因型的邊界病病毒毒株感染后可導致羔羊出現發熱、持續性白細胞減少、厭食、結膜炎、流鼻涕、呼吸困難和腹瀉等,發病率約為50%。
在母羊妊娠階段感染邊界病病毒可導致胎兒死亡,在妊娠早期感染胎兒死亡率更高。在胎兒較小時感染邊界病毒后母羊不表現出明顯的流產癥狀,此時胎兒流產很容易被忽略。在妊娠中期母羊感染邊界病病毒,羔羊可出現嚴重的神經癥狀、運動失調和骨骼發育異常。在妊娠后期感染的母羊可產下外觀正常的羔羊,出生時可能不攜帶病毒但有較高滴度的邊界病病毒抗體,部分羔羊體質較弱,在幼齡期死亡,幸存的羔羊成年后不孕率較高。羔羊感染邊界病病毒后臨床表現瘦弱,站立不穩,后肢和背部肌肉劇烈收縮導致羊出現劇烈顫抖,部分病羊羊毛異常,變得粗糙,生長過長,在背部和頸部更為明顯。部分病羊可出現遲發型病毒血癥,表現為頑固性腹瀉、消瘦、流鼻液,有時呼吸困難,并且可從患該型的病羊腸道分離出致細胞病變型邊界病病毒[4]。
5 病理變化
對流產的胎兒進行剖檢可見腦部出現明顯的壞死性炎癥,小腦損傷、發育不全,積水性無腦和腦空洞畸形,胎盤有灶性壞死點。組織病理學檢測可見脊髓和小腦髓鞘質形成的減退和消失,白質中細胞增多,神經膠質細胞異常。羔羊皮膚初級羊毛濾泡數量增多,次級羊毛濾泡數量下降。發生遲發型病毒血癥,病死的羊回腸、結腸和盲腸末端可出現嚴重局灶性增多,腸壁增厚。
6 診斷方法
邊界病的初診需根據羊群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等進行判斷,應注意與衣原體病、沙門菌病、彎曲桿菌病等可導致母羊流產的疾病以及羊銅缺乏癥、細菌性腦膜炎和遺傳性綿羊小腦癥候群病等可導致羔羊神經性疾病進行區分。由于大部分成年羊感染后不會表現臨床癥狀,部分持續感染的羔羊外觀也無異常,因此該病的確診仍需進行實驗室診斷。可采集病死羊或流產胎兒的脾臟、甲狀腺、胸腺、腎臟、腦、淋巴結、腸道或血樣中的白細胞分離病毒,也可用直接熒光抗體技術或免疫過氧化物酶染色試驗鑒定組織中的病毒。使用邊界病病毒NS2-3單克隆抗體采取免疫組化技術檢測皮膚、腦、胸腺和口腔黏膜中的病毒。也可采取血清學檢測方法,常用的檢測方法有病毒中和試驗、ELISA和瓊脂擴散試驗。單克隆抗體抗原捕獲ELISA可檢測白細胞和脾臟懸液中的邊界病病毒,可用于羊持續感染病毒血癥的鑒定。此外,反轉錄PCR是當前用于邊界病病毒檢測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針對邊界病病毒的5'UTR區的普通PCR以及巢氏PCR。
7 防控
目前,羊邊界無特效治療藥物,歐洲已有商品化的邊界病病毒滅活疫苗,但是國內尚無相關疫苗上市,因此國內對羊邊界病的防控以預防和凈化為主。首先,應加強羊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從流行邊界病的地區引入新羊,對于胚胎、精液等可能帶有病毒的生物制品也應進行相關檢測。在流行該病的地區應定期采取血清學和病原學相結合的方法監測羊群感染邊界病病毒的情況,對于感染的羊應及時隔離淘汰凈化羊群。此外,在進行疫苗注射、輸液等操作時應做好消毒工作,盡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在羊體外寄生蟲活動頻繁的季節做好驅蟲工作。
8 結語
羊邊界病在2012年開始在國內被陸續檢測到,目前主要流行的基因型為邊界病病毒3型,未見其他基因型的報道。由于羊邊界病是近幾年才在國內發現的疾病,部分養殖場對該病的認識水平有限,不利于羊邊界病的防控。此外,羊感染邊界病病毒后主要以隱性持續感染為主,僅從外觀無法判斷羊是否感染病毒,因此也不利于該病的防控。因此在經常出現母羊流產、羔羊出現神經癥狀和多毛癥狀的羊場應首先考慮該病,并且在檢測時應對全群進行檢測,從而能更加準確的評估羊群感染情況。在未流行該病的地區,應做好羊群的生物安全管理,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防止邊界病病毒的傳入,提高對羊邊界病的防控意識,以降低羊邊界病的發病率和病毒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龔磊.養羊場中羊疫病防治的綜合措施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 2021,23(10):39-45.
[2] 王瑩,趙明,淑娟,等.邊界病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學報, 2021,41(1):169-174.
[3] 李運娜,黃海碧,王冠,等.邊界病的研究進展[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22,43(3):122-128.
[4] 彭程,王素春,莊青葉,等.山東省外觀健康羊群中檢出羊邊界病病毒[J].中國動物檢疫,2015,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