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禽前殖吸蟲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屬的前殖吸蟲寄生于雞、鴨、鵝等禽類輸卵管、法氏囊、泄殖腔等部位的一種吸蟲病,主要引起輸卵管炎,繼而造成家禽產蛋能力下降,蛋品質受損,嚴重時可因腹膜炎導致病禽死亡。本文對禽前殖吸蟲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診斷與防治進行綜述,為禽前殖吸蟲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禽;前殖吸蟲病;診斷;防治
禽前殖吸蟲病是又名“蛋蛭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屬的前殖吸蟲寄生于雞、鴨、鵝等輸卵管、法氏囊、卵巢、泄殖腔和直腸內引起的一種吸蟲病,前殖吸蟲寄生常引起輸卵炎,導致病禽卵形成能力和產卵功能下降,使家禽產蛋率下降、產畸形蛋,嚴重時可引發腹膜炎導致病禽死亡。前殖吸蟲病在世界家禽群體中廣泛分布,在我國華南和華東地區較為常見[1]。
1 病原特征
禽前殖吸蟲病的病原為前殖科前殖屬的前殖吸蟲,可感染家禽的前殖吸蟲種類較多,但卵圓前殖吸蟲和透明前殖吸蟲分布較廣,楔形前殖吸蟲、魯氏前殖吸蟲和家鴨前殖吸蟲也較為常見[2]。
1.1 卵圓前殖吸蟲
卵圓前殖吸蟲可寄生于雞、鴨、鵝鴿和麻雀等多種禽類的腔上囊和輸卵管,偶見于蛋內。卵圓前殖吸蟲體前端狹,后端鈍圓,呈梨形,體表有小刺。蟲體長3~6mm,寬1~2mm,口吸盤小,呈橢圓形,位于蟲體前端,腹吸盤較大,位于蟲體前1/3處。卵圓前殖吸蟲睪丸不分頁,呈橢圓形,位于蟲體中后部,卵巢分葉,位于腹吸盤背面,生殖孔開口于口吸盤左前方,子宮盤區于睪丸和腹吸盤前后,卵黃腺位于蟲體的前中部兩側。蟲卵較小,長22~24μm,寬13μm,棕褐色,有卵蓋,另一端有小刺,內含卵細胞。
1.2 透明前殖吸蟲
透明前殖吸蟲可寄生于雞、鴨、鵝等多種禽類的腔上囊和輸卵管。蟲體呈長梨形,體表有小刺,分布于蟲體前部分,長5.85~8.67μm,寬2.96~3.89μm。透明前殖吸蟲的口吸盤和腹吸盤形狀為圓形,大小相近。盲腸的末端可至蟲體后部,睪丸為卵圓形,卵巢分葉位于腹吸盤和睪丸之間,卵黃腺分布自腹吸盤后緣至睪丸,子宮盤曲在蟲體的后部,并超出腸管外側。蟲卵長25~29μm,寬11~15μm。
1.3 楔形前殖吸蟲
楔形前殖吸蟲可寄生于雞、鴨、鵝等禽類的腔上囊和直腸。蟲體呈梨形,長2.89~7.14mm,寬1.7~3.71mm,體表有小棘。口吸盤比腹吸盤小,咽呈球形,盲腸末端伸至蟲體后1/5處,睪丸呈卵圓形,儲精囊越過腸叉,卵巢分3葉以上,卵黃腺自腸管分叉處伸達睪丸之后(每側有7~8簇),子宮越出盲腸之外。楔形前殖吸蟲卵長22~28μm,寬13μm。
1.4 魯氏前殖吸蟲
魯氏前殖吸蟲可寄生于雞、鴨的腔上囊。蟲體呈橢圓形,長1.35~5.75μm,寬1.2~3.0μm。口吸盤比腹吸盤小,食道長0.26mm,睪丸位于蟲體中部兩側,儲精囊伸過腸叉,卵巢分為5葉,位于腹吸盤后,卵黃腺前緣起于腹吸盤后緣,越過睪丸伸達腸管末端,子宮分布于兩盲腸之間。魯氏前殖吸蟲長24~30μm,寬12~15μm。
1.5 家鴨前殖吸蟲
家鴨前殖吸蟲可寄生于雞、鴨腔上囊。蟲體呈梨形,長3.8mm,寬2.3mm。口吸盤與腹吸盤的比例為1:1.5,盲腸伸達蟲體后1/4處,儲精囊呈竇狀,伸達腸叉與腹吸盤之間,卵巢分5葉位于腹吸盤下方,卵黃腺每側有6~7簇,子宮環不越過腸管。家鴨前殖吸蟲蟲卵平均長23μm,寬13μm。
2 生活史
前殖吸蟲發育需要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和第二中間宿主各種蜻蜓及其稚蟲。前殖吸蟲成蟲在腔上囊、輸卵管等寄生部位產卵后,卵隨后隨糞便和排泄物排出體外,蟲卵被第一中間宿主吞食或蟲卵遇水孵出毛蚴,毛蚴在螺體內發育成胞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從螺體內逸出游至水中,遇到第二宿主蜻蜓的稚蟲時由稚蟲的肛孔進入肌肉中形成囊蚴,稚蟲越冬或變成成蟲時囊蚴在其體內仍保持活性,家禽啄食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蟲或成蟲感染,囊蚴的囊壁在宿主體內被消化使童蟲逸出,經腸道進入泄殖腔,再傳入輸卵管或法氏囊發育成成蟲[3]。
3 流行病學
前殖吸蟲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目前我國已有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發現該病,并且在南方地區該病較為流行。前殖吸蟲病的流行時間與蜻蜓活動時間基本一致,每年在4—5月份蜻蜓稚蟲聚集在水塘岸邊等地區,爬至水草上變為成蟲,放養的家禽或將水草喂食家禽時極易捕食到感染的蜻蜓稚蟲或成蟲從而感染前殖吸蟲。當感染的家禽將含有的蟲卵排出體外后可污染水體,而使第一中間宿主和第二中間宿主感染[2]。
4 致病作用
前殖吸蟲寄生于家禽的輸卵管內用吸盤和體表的小刺刺激輸卵管腺體影響其正常功能,殼腺被破壞致使形成蛋殼石灰質的功能亢奮或降低,從而破壞蛋白腺功能引起蛋白質分泌過多。由于過多的蛋白質聚集使輸卵管正常收縮運動障礙,影響卵的通過,從而產生軟殼蛋、無殼蛋、無卵黃蛋、無蛋白蛋、變形蛋等畸形蛋或排出半液態的石灰質或蛋白質等。當病禽患病嚴重時由于輸卵管炎癥的加劇,從而導致輸卵管破裂或逆向蠕動,輸卵管內的炎性分泌物、蛋白質、石灰質等進入腹腔引發腹膜炎導致病雞死亡。家禽感染后可對前殖吸蟲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當其再次寄生后蟲體不再侵害輸卵管,隨卵黃經輸卵管的卵殼腺部分與蛋白質一起被包入蛋內,因此蛋中可存在前殖吸蟲。
5 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前殖科的吸蟲主要引起蛋雞發病,鴨感染后的癥狀較為輕微。蛋雞感染前殖吸蟲后的臨床癥狀與前殖吸蟲寄生的部位和數量有關,產蛋雞的輸卵管內寄生的蟲體臨床癥狀更為明顯。在前殖吸蟲感染早期,病雞食欲和產蛋均正常,在感染1個月左右后病雞產蛋率明顯下降,逐漸出現畸形蛋或無殼蛋等,該現象可持續1個月左右,隨后病雞食欲下降、消瘦、羽毛雜亂并脫毛,產蛋停止,部分雞可通過泄殖腔排出卵殼碎片或石灰水樣液體,腹部膨大,肛門潮紅,周圍羽毛脫落,嚴重時可導致病雞因腹膜炎死亡。剖檢病雞可見病理變化主要位于生殖系統,表現為輸卵管炎,輸卵管黏膜充血、增厚,黏膜上可見蟲體。病死雞可見腹膜炎,腹腔內有大量黃色混濁液體,臟器被干酪樣物粘連,腸管間可見卵黃,漿膜充血、出血。部分雞還可出現干性腹膜炎[4]。
6 診斷
在蜻蜓活動的季節出現家禽產蛋率下降,并且家禽可接觸蜻蜓成蟲和稚蟲時應懷疑為前殖吸蟲病。可對病禽進行剖檢,若在其輸卵管、泄殖腔等部位發現前殖吸蟲的蟲體即可確診,也可用水洗沉淀法檢查病雞的糞便,若發現前殖吸蟲蟲卵也可確診該病。此外,還應與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產蛋下降綜合征等可導致家禽產蛋下降或產畸形蛋的疾病進行區分[5]。
7 防治
禽前殖吸蟲可使用吡喹酮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10~20mg/kg·bw,一次口服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出現腹膜炎的病雞應采取淘汰處理[6]。
禽前殖吸蟲病的防控重點在于預防,主要采取藥物驅蟲和切斷前殖吸蟲的生活史。首先,對于經常流行前殖吸蟲病的地區或養殖場,應在每年蜻蜓活動頻繁的季節進行藥物驅蟲預防該病。有條件的地區可使用藥物對前殖吸蟲第一中間宿主進行殺滅。在籠養的家禽養殖場由于養殖環境相對封閉,接觸蜻蜓成蟲和稚蟲的幾率較低,因此一般流行率較低,而在散養的養殖場,家禽接觸蜻蜓稚蟲和成蟲的幾率較高,應防止家禽捕食蜻蜓及其稚蟲,尤其是在夏秋兩季不要在清晨、傍晚以及雨后到池塘附近進行放養。發現禽群中有患前殖吸蟲的病禽時應及時檢查飼養環境,看是否存在可接觸到中間宿主的地方,對其進行處理,切斷主要的感染途徑,同時對全群進行驅蟲治療,降低前殖吸蟲病的發病率。對于病雞的糞便應進行生物發酵或其他無害化處理,避免其污染水源從而切斷前殖吸蟲發育的中間環節。
8 結語
前殖吸蟲病是一種在散養家禽養殖場中較為常見的寄生蟲病,主要影響家禽的產蛋率和蛋品種,嚴重時也可造成病禽因腹膜炎死亡,從而給家禽養殖場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隨著家禽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程度越來越高,該病的發病率也隨之下降,在農村、山區等以散養為主的地區,該病十分常見,尤其是養殖場附近臨近池塘等水源的地區,該病的發病率相對更好。為了降低禽前殖吸蟲病的發病率,減少由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要要求家禽飼養管理人員了解前殖吸蟲病的相關知識,降低家禽群體捕食蜻蜓及其稚蟲的幾率,在該病流行的季節做好驅蟲工作,同時處理好家禽糞污以免污染水源。目前前殖吸蟲病的治療以使用吡喹酮等驅蟲為主,應合理使用相關的驅蟲藥,注意藥物的休藥期,避免出現藥物殘留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中波,羅春光,堯國民,等.一例雞絳蟲與前殖吸蟲病混合感染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4):129-130.
[2] 王金全.蛋雞前殖吸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診斷和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2021(1):155-156.
[3] 王曉艷,劉艷偉,蔡瑩玲,等.散養雞前殖吸蟲病的臨床診療及防治方法[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10):51-52.
[4] 韓宇.放養雞前殖吸蟲病診斷與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5):151-152.
[5] 王秋生,張勇,呂英軍,等.蛋雞前殖吸蟲病的診治[J].現代畜牧獸醫,2020(12):39-41.
[6] 王紀寶,于克媛,陳立符.雞前殖吸蟲病的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