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發生于雛雞群,成年雞偶爾也能感染,是一種嚴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該病呈世界流行,主要通過雞之間密切接觸傳播,病雞臨床以全身癥狀和出血性組織病變特征為主,傳染性非常強,危害較大;對此,本文從對健康雞群科學接種疫苗,加強養殖場的日常消毒管理和嚴抓細節化生物安全管控三個方面詳述了本病的預防方法,同時也分析了本病的對因、對癥治療方案,以期將本病發生率降至最低,為廣大養雞朋友帶來參考。
關鍵詞:雞;傳染性法氏囊;科學防控
傳染性法氏囊病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所引起,是家禽的一種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發生于幼齡雞,性成熟的雞偶爾也有感染報道,雞日齡越小病死率越高,對生產性能影響越大,嚴重阻礙了養禽業的發展[1]。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認識該病,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法氏囊簡介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上方,又稱“腔上囊”,是家禽特有的中樞免疫器官,也是多種免疫細胞成熟的場所。法氏囊在雛雞階段發育良好,性成熟前達到最大,以后會逐漸萎縮退化直到完全消失。法氏囊的內層黏膜形成數條縱褶皺,突入腔內,是誘導B淋巴細胞分化和成熟的場所。來自骨髓的淋巴干細胞誘導分化為成熟的B細胞,然后經淋巴和血液循環遷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參與體液免疫。如果法氏囊因某種原因受到損傷,其功能就表現下降,導致免疫接種失敗。法氏囊還有另外一種功能,即可以作為外周淋巴器官捕捉抗原和合成某些抗體,在法氏囊管開口處的背側能找到小的T細胞灶,故法氏囊也參與了部分細胞免疫。
2 傳染性法氏囊病毒
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能在10日齡的發育雞胚中生長繁殖,雞胚在感染后的3~5d內會出現死亡,同時也獲得大量的病原毒株。雞胚死亡后眼觀能見到皮膚充血,表面有小的出血點,腹部水腫,肝臟、腎臟有較嚴重的出血和壞死,脾臟顏色蒼白,表面有小的壞死灶,肺高度充血。本病毒對法氏囊有特殊的親嗜性,感染后主要破壞其中的淋巴細胞,如果將法氏囊切除則雞既不會感染,也不會產生免疫力。該病毒對熱有一定抵抗力,56℃條件下能耐5h以上,70℃環境中能存活30min,溫度達到90℃以上時不到1min即可死亡。大多數種類消毒劑都對其敏感,如甲醛、戊二醛、消毒酒精、碘附、過硫酸氫鉀、過氧乙酸、漂白粉、氫氧化鈉、84消毒劑等[2]。
3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較短,病毒感染后能很快轉移至法氏囊部位,并進行侵染和繁殖,24~48h內可表現出癥狀。用滴眼法人工接種3周齡的雛雞不到72h即可表現出特征性癥狀,先是采食量下降,飲水不足,羽毛蓬亂無光澤,精神萎靡,常臥于一角,容易被其他雞踩踏,肛門部位的羽毛被稀糞黏著,糞便惡臭。由于法氏囊發炎后局部有癢、痛等感覺,很多雞會頻繁啄自己肛門,不經治療的情況下,病雞最后可因脫水而死亡。對于3~5周齡的易感雞群,一旦病毒傳入,前兩天內雞群感染率接近100%,死亡雞只從第3天開始逐漸增加,第5~7天時達到死亡高峰,之后快速下降,最終死亡率在10%~20%之間,造成的損失較大。有些感染雞能耐過,但后期容易出現生長發育不良,且由于免疫系統受到過損傷,后期繼發感染死亡者較多。
4 剖檢病變
對病死雞進行剖檢,可見法氏囊腫大[3],體積是正常的2~4倍,表面發紫,如紫葡萄樣,剪開后囊內充滿液體,或有大塊的淡黃色干酪樣物質。有些法氏囊出血嚴重,囊內壁表面充滿褶皺,有出血、水腫特征。發病時間久的雞法氏囊還可出現萎縮,體積縮小至正常的一半左右,外觀呈現紡錘形或長圓形,重量僅為正常的30%~40%,觸之較軟,囊壁增厚。除了法氏囊外,病雞還可見到胸部、腿部肌肉發生斑狀或條狀出血,這是本病的一個診斷特征。腎臟腫大,表面有大量尿酸鹽沉積,雙側輸尿管增粗,管內同樣充滿尿酸鹽,外觀如兩根白色粗線。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帶,有時也能見到小腸、盲腸處的淋巴扁桃體出血。肝臟腫大,質地變脆,表面有土黃色壞死灶。泄殖腔黏膜也有出血,腔內充滿黃白色的稀糞。脾臟輕度腫大,表面常有均勻分布的灰白色小病灶。法氏囊發生病變后,骨鈣的溶解和吸收也受到影響,病雞有時出現類似佝僂病的癥狀,如肋骨和肋軟骨連接處形成串珠等。
5 診斷
根據雞群的發病特征、流行特點和病雞的剖檢病變即可對該病進行初步診斷。通常本病呈急性暴發,發病率高,病雞在死亡高峰后機體恢復也很快,法氏囊腫脹的特征性病變對診斷本病幫助很大。通過實驗室檢查可對本病進行確診,實驗室檢測常用方法有瓊脂擴散試驗、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分子生物學檢測等。其中前三種是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而設計的檢測方法,瓊脂擴散試驗是將抗原滴加在瓊脂梅花孔的中間孔,周圍孔加入被檢血清,如果血清中有抗體,則會在中間孔與周圍孔之間形成一條沉淀線,結果即為陽性。熒光抗體試驗是取可疑雞的法氏囊、盲腸扁桃體、腎臟或脾臟組織等病料,將攜帶有熒光的抗體與抗原進行中和反應,之后將病料制作成冰凍切片觀察,發現有特異性熒光者可確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通常有現成的試劑盒,取96孔板孵育檢測,通過檢查被檢血清中抗體來判斷是否有病毒感染。分子生物學檢測是通過設定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特異性核酸片段的引物,利用引物對病料中的核酸進行擴增,如果含有法氏囊病毒,則結果會呈現陽性,具有診斷效率高,結果可靠,檢測周期短等特點。
6 預防
6.1 對健康雞群免疫疫苗
對易感雞群接種疫苗是預防本病最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市售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油乳滅活苗兩種,以前者應用最為廣泛,普遍使用的毒株是B87。弱毒活疫苗雖然對抗原株進行了致弱處理,但仍保留了一定毒力,為了降低副作用,臨床通常經飲水方式免疫。由于3~5周齡是本病的高發期,建議2周齡時對雞群統一飲水免疫一次,之后在4周齡時加強免疫一次即可獲得較強的免疫力。油乳滅活苗由于其中的病毒株已經被完全滅活,僅保留了免疫源性,具有安全性高,不會引發散毒的特點,適合免疫母雞群。母雞接種后體內能很快產生抗體,抗體經蛋傳遞于后代雛雞,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6.2 加強日常消毒管理
消毒能及時殺滅環境中存在的法氏囊病毒,以減少雞接觸感染的風險。該病毒對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都敏感,建議每日至少帶雞消毒一次,消毒劑可使用刺激性小、殺菌力強、效力維持時間久的0.2%過硫酸氫鉀溶液,消毒方式以霧化法為主,盡量在中午進行消殺,降低濕度突增帶來的應激。舍內墻面定期用石灰乳涂刷,地面可撒生石灰,不僅起到消毒效果,還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使舍內環境保持干燥,減少其他病原混染的幾率。所有外來人員和車輛拒絕進入生產區域,實在需要進入的必須按照程序嚴格消毒。免疫疫苗時應注意相關器械和工具的消毒,防止發生散毒。曾發生過本病的雞舍空舍時間必須延長至1個月以上,期間通過甲醛熏蒸徹底對環境實行凈化。
6.3 嚴抓細節化生物安全管控
生物安全管理是所有養殖場必須嚴格遵守的一種管理方式,且養殖量越大,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要求就越高,本病流行的幾率就越小。有本病流行的地區建議對雞場進行封閉管理,即使是易感性較低的成年雞場也要定期對雞群進行檢查,防止病毒通過雞蛋擴散。所有病死雞尸體必須焚燒或深埋無害化處理,焚燒最好使用密閉焚毀爐,深埋地點也應離生產區至少200m。運輸尸體、糞便必須使用專用的工具,不可和飼料車、健康禽運輸車等混用。糞便清理后可進行堆肥發酵,通過生物熱殺滅其中的病毒。獸醫人員需加強巡場,發現有疑似癥狀的雞果斷隔離,之后全場進行消殺。不同批次和品種的雞禁止混合飼養。所有一線員工要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到同行養殖場、屠宰場、活禽交易市場和禽肉加工廠等拜訪,減少外出。獸藥、疫苗、飼料、養殖設備等廠家的業務人員應在遠離雞場的地方接待,禁止隨意入場。
7 治療
目前沒有特效的化學藥物能夠治療本病,最佳的藥物是高免卵黃抗體,這是通過對母雞群進行疫苗接種,待體內產生合格滴度的抗體后,這些抗體能隨體液進入卵黃中,通過產蛋方式進入雞蛋,這種蛋被稱作高免卵黃蛋。取高免卵黃蛋的卵黃,通過瓊擴試驗測定其中抗體含量(效價),之后用無菌生理鹽水將其效價稀釋至1:32~1:64之間,加入青鏈霉素溶解后對病雞進行肌肉注射,抗體會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組織,對體內攜帶的法氏囊病毒進行中和,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除了抗病毒治療外,病雞還需對癥用藥以降低病死率。飲水中按照0.05%的比例加入魚肝油全天飲用,飼料中可拌入電解多維和黃芪多糖粉,以促進法氏囊黏膜修復和提升機體免疫機能。
8 討論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主要流行于上世紀,因中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較多,管理不規范,也無正規的疫苗接種程序,導致本病長期流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消費需求帶動了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本病流行顯著下降,很多地區甚至多年未再報道過,只是偶發于小型養殖場。但筆者建議對該病的防控一定不能松懈,幼齡雞和種雞仍需按程序完成疫苗接種,減少本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梭四,楊清梅.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178.
[2] 蔡亞瑋,李宇薪.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點、診斷與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0(12):28-29+16.
[3] 邱淑紅.雛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診治[J].中獸醫學雜志,2019(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