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屬于一種禽類急性傳染病,其主要由冠狀病毒感染導致,容易對我國養雞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本文從IB流行現狀與原因入手,分析了其主要流行分支與難以防控的原因,并基于相關信息,提出了未來防控的主要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分析;現狀探究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屬于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禽傳染病,容易導致雞呼吸道出現組織損傷,甚至誘發腎臟病變,導致養殖雞大批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IB病毒可以在雞的輸卵管內進行復制,因此會對產蛋量與雞蛋品質造成負面影響。為明確IB的流行現狀與原因,需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以相關信息為基礎,探索未來防控IB的主要途徑,為提高養雞業發展穩定性打下堅實基礎。
1 我國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流行現狀與原因簡析
1.1現狀
1972年我國首次報道分離到IB病毒毒株,屬于Mass型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流行毒株。在初次分離后,該毒株開始在我國迅速流行,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不計其數。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受到客觀條件影響,我國對于IBV的流行性監測仍然處于匱乏狀態,相關數據信息存在缺失,因此無法客觀統計IBV的Mass分支流行情況。2011年,我國對1995—2009年時間段內流行的IBV毒株進行了調研,發現220個基礎種類。其中,188個毒株分為9個基因型,19個與1972年發現的Mass呈高度同源狀態[1]。另外,還存在13個毒株無法進行基因型方面的歸類,尚不明確其流行情況。在所有的分離毒株種類中,QX型占比達到了54.1%,證明在這一時間段內,我國存在數個基因型IBV流行,同時QX已經取代了經典的Mass毒株,占據了整體層面的傳染優勢。
QX毒株最早的原型株為QX IBV,其在我國境內于1996年發現,位于山東青島某養雞場雞群內。最早發現于2003年的歐洲L-1148毒株與QX IBV毒株呈現高度同源,因此被我國學界命名為QX型,又被稱為LX4或A2型[2]。根據監測情況分析能夠發現,在2009年后QX逐漸成為我國IBV病毒的絕對優勢毒株。某開放實驗室收集了2009—2015年的流行病學監測數據,發現150例IBV流行株中,QX占105株,達到了總數的70%。占比第二名的毒株為TW-I型,數量僅為14株,在競爭地位方面不占優勢[3]。除此之外,我國還監測到了CK、LSC、99I等IBV毒株類型,一些分離株受到樣本過少的影響,暫時無法劃入已知種類,可能為全新變異毒株。大部分毒株與對應的疫苗毒株具有同源特性,通過開展毒力測試,能夠發現其符合弱毒株表現,因此可以判定為對應毒株的重分離種類。現階段,我國QX毒株占比接近80%,因此屬于IBV病毒的絕對優勢基因型。
1.2原因
導致IB不斷傳播、造成雞養殖場受害的原因較為復雜,可以分為四個方面進行分析:①我國大陸流行的IBV與其它國家地域的種類存在差異,QX毒株占據絕對的傳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適用于其它地域的防控策略可能不適用于我國環境,導致相關防控活動難以展開;②一部分外來血清IBV病毒從多種途徑傳入我國,進一步增加了除QX毒株以外的毒株種類多樣性[4]。這一問題會嚴重影響防控工作的展開,不利于疫苗研發等工作效率提升;③我國養殖雞群IBV存在多種不同基因型、變異型共同傳播的問題。這些復雜種類相互交織,容易影響對地區流行防控的判斷,最終導致防控效果不理想;④我國對致病性IBV病毒的商品疫苗保護效果不理想,大部分種類主要不能有效防護血清型病毒,同時弱毒疫苗的數量較少,無法充分覆蓋基礎防控需求。以上四種原因共同作用,導致我國對IB防控的效果達不到理想標準,最終造成了如今的流行局面。
2 防控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策略途徑研究
2.1生物安全防控
為實現防控IB的理想目標,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生物安全手段的推行力度,從根源層面落實防控措施,確保其能夠與疫苗手段相結合,最大限度降低IBV傳播效率,使IB傳染速度得到有效控制[5]。生物安全防控主要以室內外環境消毒為主,雞養殖場需要定期利用酸、堿、甲醛、高錳酸鉀等消毒劑展開消毒,充分利用IBV的敏感性特征,實現殺滅病毒的防控目標,常用濃度標準如表1所示。通過施用消毒劑3~5min,即可達到滅活IBV的目標[6]。除此之外,生物安全措施還包括改善通風狀態、減少雞群應激等措施。通過降低氨氣濃度,可以有效避免雞群出現應激問題,有利于保護呼吸道黏膜,防止IBV入侵,實現防控IB的理想目標。
2.2疫苗免疫防控
現階段,IB疫苗主要以減毒活疫苗為核心種類。其能夠通過噴霧、滴鼻或飲水方式投放,配合滅活疫苗注射,可以達到最佳的IB防控效果。弱毒疫苗需要利用抗原性優秀的毒株,通過連續傳代方式培養,實現制備凍干成品的目標。利用熱處理方式,可以降低病毒的雞胚傳代次數,有效降低實際毒力,提高疫苗制作效率。現階段,我國已經批準的活疫苗包括兩種血清類型。常見的H120、M41等均屬于Mass分支,LDT3-A屬于tl/CH類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篩選,確保免疫防控效果達到理想標準。
采用單一IBV疫苗對雞群進行多次免疫,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異源血清型毒株的病毒載量。同時,實驗室數據也能夠證明,注射多種IBV疫苗可以有效提高對異源病毒的防護效果。因此,未來疫苗免疫防控應當合理利用交叉保護方案,使雞群可以獲得不同毒株的主要抗原,最終達到遏制IB傳播的目標,如聯合應用Ma5、4/91疫苗等。
對于我國現階段流行的QX毒株,傳統Mass與LDT3-A疫苗防護效果不理想,注射疫苗后仍然致病的案例逐漸增多[7]。因此,未來需要在應用組合免疫方案的同時,繼續研發對QX毒株免疫效果良好的疫苗。通過將IVV QXL毒株接種至雞胚進行傳代培育,可以獲得QXL87毒株。該毒株對于養殖雞的卵巢、輸卵管不存在攻擊作用,屬于理想的弱毒疫苗選擇。QXL87毒株的致弱機制與傳統氨基酸突變存在差異,其主要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因此,未來疫苗的研發探索需要結合多個基因點位的突變進行分析,并研究QX IBV的疫苗候選株,確保其能夠得到有效應對。
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對IBV的抗感染效果較為良好,因此未來需要繼續沿用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相結合的防護方式,確保IB傳染得到科學防控。現階段,我國滅活疫苗主要以防護Mass型的M41為核心種類,在缺少活疫苗免疫的情況下,單獨采用滅活疫苗一般無法達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需要至少在養殖周期內應用2次弱毒疫苗接種,確保生長周期較短的養殖雞可以得到有效防護。而對于生長周期較長的養殖雞,如黃羽肉雞,則可以適當調整為3次弱毒疫苗接種防護方案。蛋雞或種雞應當在育成階段采用2~3次弱毒疫苗接種方式,確保其能夠形成基礎免疫,并在開產前再次應用滅活疫苗,實現理想的加強免疫效果。
隨著生物工程技術不斷發展,針對IBV的防護疫苗開始轉向全新的研發方向。以S1基因為核心的工程載體疫苗,開始得到研究學界的廣泛重視。通過積極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未來可以研制全新的核酸疫苗或亞單位疫苗,活體病毒疫苗也能夠發揮一定程度的防護作用。在探索疫苗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量其安全性與批量生產適應性,確保疫苗能夠得到有效應用,為IB的科學防控打下堅實基礎。
3 總結
通過客觀分析我國IB流行現狀與主要原因,能夠明確其未來防控方向與關鍵點,可以為我國雞養殖業提供重要的技術參考,具有正面影響意義與支持意義,有利于促進經濟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澤秀.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診斷與防控[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23):38-39.
[2] 周琰.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危害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23):50-51.
[3] 馬占邦,許麗文,王芳芳,等.不同來源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誘導SPF雞發病的免疫機制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2021,48(12):4628-4640.
[4] 龔振華,金國棟,王麗萍,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免疫防控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21,42(11):85-89.
[5] 鄧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防控要點[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11):66-67.
[6] 夏彬,榮世陽,張令玉.肉雞發生呼吸道病的原因與防控措施[J].畜禽業,2021,32(10):60-61.
[7] 武小琰,張瀟,何旭暉,等.江蘇地區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核酸檢測及其病毒分離株鑒定和基因序列分析[J].畜牧與獸醫,2021,53(10):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