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鴨圓環病毒是鴨類的一種新的傳染病,破壞鴨的成長,對養殖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臨床表現食欲下降、突發性脫毛、呼吸困難、免疫力低、與其他疾病混合感染。
關鍵詞:鴨圓環病毒;病原學特征;臨床表現;防治措施
鴨圓環病毒?。―uCV),是由鴨圓環病毒引起鴨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可以感染不同品種的鴨子,病鴨表現生長發育遲緩、羽毛凌亂、脫落,貧血、體重下降甚至零星死亡,主要通過破壞免疫系統引發其他疾病造成死亡。
1 病原學特征
屬于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的新病毒,無囊膜,單股環型DNA結構,直徑為15nm左右,單股環型DNA結構,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鴨病毒,由于不能對病原進行分離培養,所以對其病原特征的研究有限。
2 臨床表現
2.1 免疫力下降
圓環病毒會侵害鴨只的內臟器官,鴨群在患病后,其容易出現精神萎靡、活動力下降等癥狀,這是由于鴨群免疫力不足而導致。同時,圓環病毒還會直接損傷鴨只的免疫系統,抑制其免疫機能,進而誘發大腸桿菌病、鴨疫里氏桿菌以及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如圖1)。
2.2 混合感染
圓環病毒具有防治難度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容易在養殖場內呈現隱性傳播,造成大量鴨群感染該病。同時,由于該病會影響鴨群的免疫機能,進而與短喙侏儒綜合征混合感染,形成毛刺鴨(圖2)。在鴨群混合感染后,死亡率更高,尤其對于雛鴨,死亡時伴有身體僵直、全身抽搐等癥狀(圖3)。
2.3 發育遲緩
在鴨群感染圓環病毒后,會對鴨只的組織器官和內臟器官帶來影響,而隨著病毒的擴散和加劇,病鴨開始出現器官病變以及組織腫大等癥狀(圖4),影響其正常休息和飲食,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圖5)。
2.4 貧血和呼吸困難
被圓環病毒感染的病鴨,會出現貧血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其原因為:病毒會影響鴨群的呼吸道和氣管,進而出現呼吸困難。而當病鴨無法正常呼吸和進食后,則會伴隨著貧血癥狀。
2.5 突發性掉毛
在鴨養殖中,掉毛屬于較為常見的問題,引發掉毛的原因較多,例如正常換毛、天氣變冷以及相互攫啄。在感染圓環病毒后,病鴨會出現突發性掉毛,羽毛粗糙凌亂(圖6)。當病鴨開始掉毛后,養殖戶則要及時治療,否則天氣驟變會導致病鴨體溫下降甚至誘發其死亡。
3 防治措施
3.1 控制規模
基于圓環病毒的傳染性能力較強,在規?;B殖下,會導致養殖場內的鴨群患病,因此,養殖戶要轉變飼養模式、控制飼養規模。根據養殖場面積控制飼養數量,不能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擴大規模。
3.2 加強消毒
消毒是切斷圓環病毒傳播途徑的關鍵,養殖戶要將消毒工作落實到各個環節中。首先,定期組織人員對養殖場內外進行徹底消毒,重點對食槽、養殖器具以及飲水槽進行消毒,確保鴨群的生長環境安全;其次,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并且嚴格按照計劃內容執行消毒工作,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藥劑能夠優化消毒;最后,進出往來養殖場的車輛和人員都要經過消毒,尤其是鴨群和飼料的運輸車輛,要在門口設置消毒池,利用消毒池對車輛消毒。
3.3 控制濕度
圓環病毒主要在空氣流動性差、潮濕的環境下生存,針對病毒的這一特性,養殖戶要對養殖場內的濕度進行科學控制。首先,合理控制養殖場內的濕度,地面不能存在積水,可噴散一層生石灰,起到吸潮和防潮的作用,避免內部濕度過大;其次,每天定時通風,將鴨舍內的濕氣排放到室外,處理好溫度和濕度的關系,不能為了維持鴨舍溫度而導致濕度過大;最后,可在鴨舍內安裝濕度傳感器,對濕度進行動態監控,便于養殖戶做好濕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