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牛養殖形勢一片大好,養殖規模日愈擴大,數量日益增多,與此同時,各類牛病的發病也更為頻繁,如此不但不利于牛體健康,也容易導致養殖損失。本文基于相關防疫實踐,就牛防疫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加以探討,以期經過更為系統化、深層次的研究,找到更為針對有效的防疫對策,讓牛只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生長。
關鍵詞:牛;防疫;問題
牛肉逐漸成為我國民眾主要的肉類消耗品之一,牛病的暴發除了會給養殖戶帶來養殖損失,更關乎食品安全,緊抓牛病防疫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那么,在牛防疫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 事先落實好必要的生物安全
全面細致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提高牛養殖安全系數的關鍵所在,亦是遏制牛病隱患的先決前提,具體而言,需著重注意以下幾點:①為打好養殖基礎,在選址建場時,最好將牛場建設在有一定地勢高度,背風且光照充裕,干燥不易受潮,還要遠離居民、工廠聚集區的區域,以防引發人畜感染問題,通風性和采光性也要有保障;②場內牛舍要規整有序,生產、生活、管理等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皆要以圍墻、柵欄等區分開來,選用吸水效果強、滲透性好的有機材料,以便維持干燥的環境;③為避免交叉感染問題,盡量避免牛場周邊存在與牛只容易有接觸的其他牲畜或動物,以防其將病菌傳染給牛只,增加疫病暴發的風險,配備好防范糞污、雨水融合的雨污分離排水設施;④牛場內要配備好專門的疫苗儲藏室,將疫苗分類存儲在無菌冷藏環境中,隔離區域同樣不可或缺,一旦發現病牛便將其隔離飼喂,切記不要將患病牛只同正常牛只一同混養,否則牛病很容易快速擴散[1]。
2 致力于基層防疫隊伍建設
現階段,各部門尤為重視基層畜禽防疫工作,尤其在十九大召開以后,接連頒布了諸多法規條例,給出了更為確切明晰的防疫要求,諸如要加快構建更為完善的基層防疫體系,配置專門的防疫協檢人員等。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牛養殖保障,使得各項防疫工作可以更為快速、有效地推進。然而在實際防疫工作中,基層防疫隊伍的專業素養普遍有待繼續提升,業務能力有限、老齡化問題突出、人員流動性強等是主要表現。面對上述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緊抓管培事宜,特別要強化對牛病防疫常識、防治技術的引導,重視日常的考核、監管工作,致力于創建一支思想覺悟好、防疫能力優、職責意識強的基層牛病防疫隊伍。此外,還需繼續優化基層防疫環境和工作待遇,提高防疫人員的經費補貼,配備便捷的防疫設施和前沿防疫技術,走出潛在疫病由于設施、技術限制難以檢出的困境,既要招得進人才,又要留得住人才。
3 嚴格落實好疫苗接種工作
3.1 選用合格的疫苗
當下給牛只接種疫苗是最為普遍且見效最為明顯的防疫手段,要將免疫接種視為重中之重,具體接種時,首先要就疫苗品質加以嚴密核查。通常而言,不達核查標準的疫苗很難發揮防疫成效。現階段,市面上各類疫苗五花八門,然而其品質卻參差不齊,好壞皆有,在做挑選時,相應人員務必要提高警惕,悉心衡量,仔細核查生產批號,挑選那些產自正規廠家、品質有保證的疫苗。嚴禁受利益誘惑、為貪小便宜而去購置那些廠家不正規、品質難保證的劣質疫苗的行為,這樣的疫苗在價格上確實有不少優勢,但給牛體帶來的隱患和副作用也是難以預估的,一旦有所疏忽,很可能因小失大,導致更大的損失。
3.2 把握好接種時機
接種時同樣需科學選定接種時間,方可全面顯現疫苗原有的功效,而對于具體的接種時間,養殖人員往往也有不同的觀點,有些覺得應在購買牛種前便要完成接種,有些則覺得要在牛種進場之后再行接種[2]。大多數情況下,購種前的牛只在品質方面很難保證,其中大概率包含一些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牛只,這樣的牛只現階段是無法接種的,因而,最好在牛只進場之后,先將其隔離飼喂一段時間,確保未觀察到異常后再對其進行接種。接種過程中必須做到一牛一針,接種之前可以先給牛體消毒,接種完之后將各項數據仔細記錄好,還要耐心留意牛只的狀態表現,如果發現比較明顯的異常情況,則需即刻給予必要的緊急處理。
3.3 幾種禁止接種疫苗的情形
①患病牛,存有疑似病癥或明顯病癥的牛只一般禁止接種,此時接種,除了難以發揮疫苗功效,甚至還會引發一些副作用,必須確保牛只病癥得以改善,恢復至健康狀態之后再給其接種;②亞健康牛,牛群當中同樣存有不少表面看似健康未表現出病癥但處在亞健康狀態的牛只,接種之后很可能給予牛只更多的應激刺激,致使牛只發病,對于這些牛只,應先對其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強化其免疫力之后再行接種;③妊娠期母牛,大部分疫苗皆明確標注不適用于妊娠期母牛,部分未標注的也要慎重接種,尤其在母牛懷孕前后階段,給其接種很容易引發難以預估的應激刺激,使得母牛流產的可能性大大提升;④兩月齡之內的新生犢牛,此階段的犢牛吸食母乳便可以獲得所需的母體抗原,機體免疫能力較好,通常不需要另行接種疫苗,若是過多接種,除了難以發揮免疫功效,甚至還可能影響到牛體的正常發育[3]。
4 設置科學的衛生防疫制度
緊抓牛舍衛生管理是預防各類牛病最為顯著的手段,配備科學全面的衛生消毒方案,進行嚴謹細致的清潔、消毒能夠將牛舍環境中潛藏的病菌消滅掉,是阻隔蔓延渠道、避免病菌傳人、抑制傳播速度的關鍵所在。保育牛舍中的犢牛在出欄后,必須對飼喂器具、牛舍各處逐一噴施消毒,可以借助于高壓水槍,對牛舍地面、墻壁、飼槽、飲水槽等處充分沖洗,之后再選用污染性小的綠色廣譜消毒劑全面消殺,一周后方可繼續轉入其他牛只。如果要帶牛消毒,需事先將牛舍內的一應雜物仔細清理好,諸如牛糞、殘料、灰塵等,清理完畢后選用對牛體刺激性小、綠色環保的藥劑按流程帶牛消毒,平時最好施行“全封閉”管理,嚴令禁止外來人員、車輛、器械的隨意進出。
防疫部門也應恪盡職守,一是要致力于強化對轄區范圍內牛場的檢疫監管,立足于區域實際以及牛場狀況擬定與之相宜的牛場衛生防疫制度;二是要緊抓落實,強化監督,督促各牛場按部就班依循制度辦事。針對那些在檢疫中不達標的牛場,及時給出整改建議,跟進諸項整改事宜,促使其優化衛生管理,一絲不茍地根據各項衛生管理要求采取清潔消毒措施,以期最大化提高防疫效率[4]。
5 注意牛舍環境的合理調控
縱觀多年來的養殖實踐,牛體的健康與否同其身處的環境溫度也有不小的聯系,因而,如果想提升防疫效果,很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牛舍溫度的調控,通常而言,除去特殊狀況,牛舍內的溫度以10~18℃為最佳。若是溫度低于8℃,牛只一般會采取多攝入飼料的辦法,以供維持體溫所需,若是溫度高于26℃,牛只本身的進食欲望會降低,長此以往,牛體體重便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也給養殖戶帶來一些啟發,除了要合理調控牛舍內部溫度,避免過大的溫差外,還要定時進行通風,保證舍內空氣的清新,要及時清除牛糞,以免氨氣濃度太高。
其中犢牛對于牛舍溫度最為敏感,在犢牛進入牛舍前務必要將溫度調控好,一般來看,初期溫度最好在30℃上下,之后每隔一周便將溫度調低2~3℃,一直降低至22~24℃為止。
在保溫措施方面,最好選用那些對環境干擾較小的熱源,比如說紅外線保溫燈、加熱燈等,煤炭等容易引發大氣污染的熱源必須嚴令禁止,在通風方面,牛舍通風面積要達九成以上。此外,還需科學調控好牛舍內牛只的飼喂密度,一般要給牛只留出1m2左右的活動空間,若是牛只飼喂密度過大,牛舍內部的空氣很容易受到影響,牛只患上各種呼吸器官牛病的概率將會大增[5]。
6 探索綠色高效的中藥療法
縱觀過往防疫史,臨床上對于各種牛病的治療大多使用抗病毒、廣譜抗菌藥物,如此在最開始確實可以起到較好的療效,然而長此以往,病毒對于藥物的耐藥水平也隨之強化,藥物的療效大大弱化。為此,在日后的防治管理中,應多多探索中藥在牛病防治領域中的更多作用,代替西藥的使用,例如當歸、黨參等藥材可以強化牛體免疫機能,蒼術、青皮等具備較好的強健脾胃、疏通氣機功效等。中藥材以綠色天然、高效無害等特征,有助于強化牛體免疫機能,將病根逐步祛除,在發揮藥效之余不會殘余太多的有害成分,將藥物對牛體的負面作用、對牛肉品質的影響降至最低,一舉多得。還需強調一點,中藥防治本身有一定的療程要求,如果存在劑量有限、用藥中斷、療程過短等情形,通常無法發揮應有的療效,因而在以中藥防治時通常需用藥7d以上,方可確保療效。
7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穩中求好地抓好牛病防疫,獲得更多養殖收益,便要將需要注意的問題解決好,緊抓防疫要點,探尋突破路徑,致力于為牛只創設更為適宜、更為衛生、更為安全的養殖環境,方能提高防疫成效,降低養殖損失。
參考文獻:
[1] 包開漢·喬漢.牛防疫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7):133-134.
[2] 王義軍,耿德猛,楊久春,等.養牛防疫應注意的問題[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12):50.
[3] 王慶華.牛防疫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J].農家參謀,2021(8):99-100.
[4] 阿不都熱合曼·牙孫.育肥牛防疫保健對策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1(5):84-85.
[5] 看著措毛.淺談養殖場種牛防疫工作的管理[J].農業工程技術,201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