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化是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發生物理、化學及生物降解,從而轉變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羊的主要消化方式分為物理消化、化學消化和生物消化三種,每種消化方式并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相互間的一種配合,使飼料消化得更加充分;臨床提升飼料消化率的方式主要有科學使用微生態制劑、優化飼喂方法、注重飼料性狀及搭配等;實際生產過程中對飼料消化率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且多為綜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羊場管理者應認真總結每一批羊出欄后的數據指標,通過完善管理制度來促進消化率的提升,使養殖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羊;飼料;消化率;提升;措施
消化是指飼料中的營養物質進入畜禽消化道中,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分解作用,將大分子化合物轉變為可被腸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飼料消化得越充分,其被利用得就越徹底,越有助于養殖效益的提升。那么臨床實際生產過程中有沒有提高飼料消化率的訣竅呢?筆者以羊的飼養為話題和大家探討一下提高羊飼料消化率的措施。
1 羊的消化方式簡介
要想提升羊的飼料消化率,首先需要了解羊的消化方式。羊屬于反芻動物,其對飼料的消化包括三種方式,即物理消化、化學消化和生物消化,每種消化方式并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相互間的配合,從而使飼料消化得更加充分。
1.1 物理消化
物理消化是通過機械式的磨碎、咀嚼、切斷、蠕動、混合等方式將飼料進行加工,最終將顆粒較大的飼料原料轉變為顆粒較細,能充分與消化液混勻,比表面積增加,進而為化學消化做更充分準備的一種消化方式。物理消化僅僅是改變了飼料的物理性質,并未對化學性質產生改變,從口腔一直到大腸,物理消化一直存在。對于口腔來講,物理消化主要是對飼料的咀嚼,當飼料進入食道后,吞咽作用將飼料擠壓而進入瘤胃,瘤胃的蠕動作用以及反芻動作又會使飼料進一步被咀嚼和混合,進而確保消化的順利進行。飼料經瘤胃會再進入腸道中,腸道通過縱向蠕動、橫切、擠壓等推動食糜下行,也是物理消化的方式。
1.2 化學消化
化學消化是飼料通過消化酶作用,將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可供吸收的小分子的過程,和物理消化相比,化學消化已經改變了飼料的分子結構[1]。淀粉經化學消化轉變為葡萄糖,蛋白質經化學消化轉變為氨基酸,脂肪經化學消化轉變為甘油和脂肪酸等。化學消化也是貫穿整個消化道,口腔中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對精料中的玉米等原料進行初步分解,皺胃中含有胃蛋白酶和胃酸,胃酸主要是提供酸性環境使胃蛋白酶保持高活性,從而將精料中的餅粕類蛋白原料分解為多肽,十二指腸道中含有膽汁,能將脂類物質乳化為更小的乳滴,并進行初步的分解。空腸、回腸中含有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腸蛋白酶、腸淀粉酶、腸肽酶、脂酶等,參與飼料后期的消化。化學消化占整個消化中的比重較大,對羊的生長發育產生直接影響。
1.3 生物消化
生物消化顧名思義是依托生物媒介進行消化的一種方式,對于羊來講,其消化腺并不能分泌分解飼料粗纖維的消化酶,而這些酶微生物可以產生和分泌,相應地反芻動物都有一個瘤胃,瘤胃液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真菌、纖毛蟲等,這些微生物可以分泌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從而幫助飼草中的粗纖維成分降解,獲得產物有機酸,有機酸再通過機體的糖異生作用最終轉變為血糖及糖原。生物消化是羊最主要的消化方式,同時又受到其他消化方式的影響。
2 提升消化率的措施
了解了羊的主要消化方式之后,就需要采取具體的一些措施來提升消化率,從而促進羊的生長,縮短育肥期。
2.1 科學使用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是一種飼料添加劑,其主要成分為益生菌、益生元等。益生菌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釀酒酵母菌、丁酸梭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等。益生元則是能促進羊體內原本存在的益生菌繁殖的物質,通常以寡糖類為主。正常羊的消化道中都有益生菌存在,這些菌與有害菌形成相互抑制,同時又能分泌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促進粗纖維的分解和吸收[2]。
無論是益生菌還是益生元,應用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加入飼料中后,通過分泌酶的作用促進飼料的分解,分解得越充分,飼料消化率就越高。第二個是這些益生菌能通過競爭空間和營養的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率,疾病發生率下降后有利于全程育肥。在很多基層養殖場微生態飼料添加劑已經作為常用成分進行添加,一般視規格大小,添加比例占飼料總比的0.5%~5.0%。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使用發酵中藥的羊場,發酵中藥中也有大量的益生菌,此時可不使用或少使用微生態添加劑,以節約成本。總之,只要每日飼料中添加有益生菌成分,就能幫助飼料消化而提升消化率。
2.2 優化飼喂方法
不同的飼喂方法對羊的消化能產生一定影響。有些羊場采用定時定量投喂法,一般是上午喂一次,下午再喂一次,個別羊場夜間再飼喂一次作為補充。這樣的飼喂方法優點是能對羊每日采食量進行把控,便于數據統計和生產性能評估,另外,飼料在飼槽中儲存的時間也不長,每次基本都能吃干凈,不易出現霉變等情況。相對于定時定量投喂法,有些羊場選擇的是自由采食法,即將飼料完全擱置在料槽中,羊一旦饑餓隨時可以采食,料槽中也時刻保持有料狀態。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省時省力,同時羊的采食是一個連續的狀態,利于機體的育肥。這種方法也有弊端,首先是料槽中長期存料,很容易出現霉變,并容易遭老鼠、野鳥等采食,對飼養管理不利。其次是羊有一個和其他動物不同的行為特性,就是飼料一旦被某只羊踩踏或觸碰,那么就會帶有這只羊的氣味,其他羊便不會食,這個習性很容易造成飼料的浪費,反而會增加養殖成本。
不同的飼喂方法都有利弊,為了提升飼料的總體消化率,建議采用定時定量和自由采食相結合的方法。定時定量法在保育期和育肥前期使用,保育期因羔羊剛斷奶,瘤胃微生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定時定量法有助于瘤胃的發育和微生態的建立。育肥前期定時定量飼喂的羊進入育肥期后需要重新分圈,分圈后又需要對新環境進行適應,此時易出現應激反應,定時定量飼喂有利于控制采食,減少腹瀉等疾病發生。當羊進入育肥中后期時,建議采用自由采食法,因此期需要快速地不間斷育肥,而飼料在不間斷供應的情況下,羊群中的羊也不會出現搶食,避免了大羊排擠小羊的行為,有利于出欄體重整齊,育肥效果也會更優。為了減少自由采食時出現的飼料浪費現象,建議將飼料多點擱置,同時對于飼草盡量懸空,防止因踩踏而導致不食。
2.3 注重飼料性狀及搭配
羊在育肥過程中一般是粗料配合精料進行飼喂的。粗料以青草、秸稈、植物藤秧等為主,這些飼料的可消化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飼料組成、收獲時期、水分含量、貯藏加工和制作工藝水平、適口性、各類營養成分的配比、植物生長所處的環境等。對于羊來講,粗料中的蛋白質和粗纖維含量對飼料的影響最大,蛋白水平決定著含氮物質的含量,關乎著羊肌肉蛋白的合成,粗纖維則最終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分解吸收,關乎著脂肪的合成儲存,這兩種物質對育肥的影響是最大的。另外,礦物微量元素、維生素等也能產生較大影響,建議粗料以青綠飼料為主,尤其是春季、夏季和秋季初,青綠飼草多,趁機多喂育肥,冬季牧草干枯,為了防止掉膘,可通過青貯飼料進行替代,也能起到較好的育肥效果[3]。青綠飼料中含有高含量的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適口性好,是育肥的最佳選擇。
在飼料性狀方面,秸稈類及植物藤秧類要進行切斷飼喂消化率才高,切斷時不可太碎,也不能太長,一般2~5cm為宜,切得過碎不利于羊的反芻,而切得過長不利于草料和瘤胃液的混合,都會導致消化率不高。水分方面也要控制,一般水分越高,表明飼草越新鮮,適口性就較好,但不利于儲藏。水分越低,適口性就會下降,但能較長時間儲存。有些牧草水分不高不低,這種草是新鮮牧草收割后水分未完全脫去導致的,往往韌性較強,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建議羊場在春夏季青綠飼料較多的時期多飼喂一些植物性的草料,隨著天氣轉冷,進入冬季后開始用脫水的秸稈類飼料替代。除了粗料外,精料也得配合使用,精料的主要原料有玉米、豆粕、維生素、礦物微量元素、藥物添加劑、載體等。精料建議和粗料混合飼喂,或按照先粗后精的順序投料,這樣有助于消化率的提升。
3 討論
消化率指已經被消化的食物與食入的總食物的比值乘以百分之百,對于動物來講,消化率越高,飼料就被利用得越充分,相應的投入產出比就越低,有助于動物提前出欄,提高經濟效益。臨床實際生產過程中對飼料消化率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且多為綜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消化率低的羊場主要表現育肥周期長,料肉比高,糞便中含有未消化完全的飼料以及消化道疾病頻發等,管理者應多注意觀察,認真總結每一批羊出欄后的數據指標,通過完善管理制度來促進消化率的提升,使養殖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慧娟,莊二林,田秀娥,等.羊常用粗飼料小腸消化特性研究[J].家畜生態學報,2019,40(3):29-34.
[2] 計接權,李川,歐陽克蕙.微生態制劑在反芻動物生產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20(1):1-5.
[3] 辛志圖.青貯玉米秸稈飼喂肉羊增重效果試驗[J].甘肅畜牧獸醫,2017,47(1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