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片吸蟲病,是羊養殖常見病,會對羊的健康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的會致死,降低養殖效益,同時也不利于養羊業的有序發展,因此積極做好診治工作至關重要?;诖?,本文以實例探討了羊肝片吸蟲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羊;肝片吸蟲??;診斷;治療;研究
羊肝片吸蟲病,也被稱為肝蛭病,是羊養殖常見寄生蟲病,亦是人畜共患病。患病羊會出現明顯的無食欲、消瘦、貧血、腹下水腫等癥狀,因此養殖人員應密切留意,及早發現并治療,降低死亡率和經濟損失。
1 發病情況
臨洮縣某養殖戶李某,家中飼養山羊30余只,平常以放牧為主,舍飼為輔。2020年5月份,其中3只羊最先發病,病羊不愿進食,非常消瘦,貧血,可視黏膜蒼白,有黃染,眼瞼、頜下以及腹下等多個部位水腫,并陸續有多只羊出現同樣癥狀,養殖戶自行使用青霉素、磺胺類藥物治療無效,其中1只羊病重死亡,養殖戶隨即電話約診。
2 臨床癥狀
對病羊進行實際檢查,發現精神狀態不佳,食欲下降,其中兩只羊食欲廢絕,測量體溫在38.5~41℃之間,呈稽留熱,反芻次數減少,磨牙,胃腸蠕動遲緩,眼結膜蒼白,有黃染,形體消瘦,貧血,呼吸80次/min以上,心跳70次/min以上,糞便稀松帶黏液,惡臭味熏天,頜、胸腹部下方水腫癥狀較嚴重,行走時搖擺不定,不愿站立,觸摸肝臟等部位病羊有疼痛感,被毛雜亂無光澤,其中兩只泌乳期母羊患病后泌乳量明顯減少[1]。
3 剖檢變化
對其中的一只病死羊尸體進行解剖,發現腹腔內部有大量的積液,肝臟腫大,顏色變淡,膽管肥厚。將肝臟切開后發覺質地硬,炎癥表現明顯,按壓肝臟流出一些污黃色液體,呈黏稠狀。膽管內有大量蟲體,同時充滿污濁棕褐色液體。肺臟出現硬結節,內容物呈半液體狀,顏色為暗褐色。肝臟及膽管內部有棕白色偏平葉片狀的蟲體,膽管內的鮮蟲呈棕紅色。
4 實驗室檢測
取適量病羊新鮮糞便,然后在一塊載玻片上滴3滴甘油和3滴水,接著用棉簽蘸取適量糞便均勻涂抹在載玻片上,然后蓋上蓋玻片并利用顯微鏡進行檢查,可發現有卵圓形的肝片吸蟲的蟲卵,顏色為黃褐色。或取病羊直腸糞便5g,加入水100mL混合均勻,接著50目銅篩進行過濾,將濾液放入三角燒瓶當中沉淀半小時,然后去掉液體保留沉渣,并加入適量水混合,在沉淀,反復數次直至液體透明后吸取沉渣進行涂片,利用顯微鏡檢查可發現有卵圓形的蟲卵,顏色為黃褐色。
結合病羊臨床典型癥狀表現,病死羊尸體解剖變化,實驗室檢測結果,最終診斷為肝片吸蟲病。
5 治療方法
5.1 西獸醫治療
口服阿苯達唑15mg/kg·bw,首次用藥后間隔1周再用藥1次;口服硝氯酚5mg/kg·bw+阿苯達唑20mg,間隔2d后再用藥1次;口服三氯苯達唑10mg/kg·bw,可有效驅殺各階段蟲;口服碘醚柳胺15mg/kg,對成蟲驅殺效果顯著;飲水灌服吡喹酮50mg/kg·bw,間隔1周后再用藥1次;上述任一藥物治療時,均需配合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VC 0.5g+青霉素3萬IU/kg·bw,1次/d,連續用藥3d即可。
5.2 中獸醫治療
中獸醫治療羊肝片吸蟲病,需遵循驅殺寄生蟲、固本培元、補充營養、提高免疫力等為主。具體可使用下述方劑治療:“肝蛭散”,其成分為甘草20g,肉豆蔻、龍膽草、貫眾、木通、茯苓、澤瀉、蘇木、檳榔各25g,厚樸30g,將上述中草藥研磨成粉末狀后加入適量開水沖調溫后灌服,1劑分早中晚3次服用,連續服用3~5d即可;或用甘草15g,厚樸、蘇木、車前子各20g,貫眾、烏梅、使君子各30g,檳榔片、南瓜子各50g,將上述中草藥加入清水1,000mL文火煎熬成藥液去渣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服用3~5d即可[2]。
5.3 綜合治療
發病羊群決定采用中西獸醫結合方法予以治療,首先口服三氯苯達唑10mg/kg·bw,1次/d;其次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VC 0.5g+青霉素3萬IU/kg·bw;最后輔以中草藥方“肝蛭散”治療,綜合治療2d,病羊癥狀明顯緩解,繼續治療2d,病羊康復。
6 預防對策
羊肝片吸蟲病,在夏季和秋季等高溫多雨的季節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任何品種、性別、日齡的羊均可發病,羔羊及綿羊患病后有較高的死亡率,常年在低洼、沼澤地帶放牧的羊群發病率高且嚴重,因此養殖人員要認真做好預防工作。
6.1 消滅中間宿主
羊肝片吸蟲病預防時,要充分意識到消滅中間宿主的重要性,落實中間宿主消滅工作,是降低發病率的重要舉措。羊肝片吸蟲病的中間宿主是椎實螺,養殖人員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及洼地改造,破壞其生存環境,減少椎實螺的繁殖。尤其是一些放牧的養羊場,在春季放牧前需認真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準確認真地檢查牧地是否有椎實螺。如發現牧場有椎實螺,可噴施硫酸銅5,000倍液將其殺滅,有效防止寄生蟲病的傳播。同時,放牧時可增加禽類動物,通過捕食椎實螺的方式,減少其數量,降低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病率,同時也有助于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6.2 加強日常管理
羊養殖過程中,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影響羊群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所以養殖人員要提高日常飼養管理意識。首先,放牧時,應選擇地勢高、通風好、干燥的位置,禁止在低洼沼澤處放牧,防止接觸中間宿主椎實螺。其次,應實行輪牧,科學合理的劃分牧場,并按順序放牧,降低感染寄生蟲病的幾率。最后,針對一些放牧和舍飼混合養殖的羊場,應增加營養補充,尤其是在牧草飼料較少的情況下,應改放牧為舍飼,并科學配置日糧,保證營養均衡,適口性好,滿足羊群生長對于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提升羊群抗病力,降低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病率。
6.3 定期驅蟲
加強驅蟲管理,是預防羊肝片吸蟲病的關鍵手段,養殖人員結合當地、本場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病規律、流行特點,制定科學完善的驅蟲計劃與方案,一般要在每年的2—3月份、10—11月份分別驅蟲1次,必要時可在夏季增加一次驅蟲計劃,減少寄生蟲對于羊體的營養消耗,提高羊群膘情,保證肉質。此外,驅蟲時要合理地選用驅蟲藥劑,達到理想的驅蟲效果。如:硝氯酚是羊肝片吸蟲病常用、首選預防藥物,服藥時需空腹灌服5mg/kg·bw,1次/d,連續服用3d即可起到不錯的預防效果。需注意,羊驅蟲后所排出的糞便,應采用生物熱法統一處理,防止糞便有中殘留的寄生蟲傳播擴散。
6.4 加強糞便管理
羊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及蟲卵,如處理不當,極易導致肝片吸蟲病的傳播擴散。所以在羊養殖時,應認真做好糞便管理工作,每日應及時的清理羊舍內的糞便和污水,清水沖刷墻面和地面,統一堆放發酵糞便,高溫殺滅寄生蟲及蟲卵,然后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資源利用率。要積極推廣應用發酵床養羊技術,實現糞便零排放、零污染,營造干凈衛生的羊舍環境,有效降低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病率。
6.5 定時定期消毒
羊養殖時,做好消毒工作至關重要,是降低疫病發生的重要舉措。養殖人員要充分意識到消毒的重要性,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提升消毒效果。消毒時,應結合不同的位置、物品靈活使用消毒藥劑。如:養殖場內的金屬設施設備,可采用火焰消毒法或蒸熏消毒法;圈舍、車輛、場地,可采用2%燒堿消毒;飼料墊料,可采用焚燒、深埋處理法;糞便,可采用生物熱消毒法;皮毛,可采用甲醛熏蒸消毒法。要輪換使用消毒藥劑,防止出現耐藥性,并控制好用量,避免產生毒害,確保羊群健康生長。
6.6 保持飲水衛生
羊群日常放牧或舍飼時,需飲用大量的水,水的質量亦是影響羊群健康的重要因素。養殖人員要高度重視飲水衛生管理工作,禁止讓羊群飲用死水。盡可能的飲用流動河水、自來水,并定期監測水質,保證水質衛生度、清潔度等達標,如發現飲水重金屬含量超標,則禁止讓羊群飲用。每天應及時清理水槽,保持水槽水干凈,防止沾染羊毛等雜物。必要時,可使用消毒用品對飲水消毒,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質[3]。
6.7 病死羊處理
針對病死羊,要嚴格按照《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等要求,通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方式處理病死羊、污染物、攜帶蟲體的肝臟等。禁止將病死羊及其尸體隨意丟棄到河流、荒野當中,防止疫病的傳播擴撒,同時也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6.8 加強人員防護
羊肝片吸蟲病屬人畜共患病,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所以要高度重視人員防護工作。要注意飲食衛生,禁止食用生羊肉,生熟食品的切割刀具、洗滌用具以及其他容器禁止混用。要加大羊肝片吸蟲病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宣傳和羊肝片吸蟲病預防相關的知識和技術,提高其防疫意識。針對患病人員,則要積極做好治療工作,吡喹酮是當前羊肝片吸蟲病治療的首選藥,效果顯著。此外,養殖人員禁止直接接觸病羊,要佩戴防護用具再處理病死動物和污染物,避免人感染肝片吸蟲病。
7 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羊肝片吸蟲病呈現出高發趨勢,嚴重影響養羊業的健康發展。基于此,養殖場戶要充分意識到肝片吸蟲病預防的重要性,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降低羊群患病率。針對病羊,則要及時做好治療工作,降低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保障養羊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連勇,程廣波,劉小艷.一例羊肝片形吸蟲病的診斷和治療[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5(6):123.
[2] 王立威,吳殿豐.一例羊肝片形吸蟲病的診治與預防[J].現代畜牧科技,2017(10):223.
[3] 張忠湛,江希玲,孫亮.一例山羊肝片吸蟲病的實驗室診斷體會[J].當代畜牧,2017(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