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手術時間手術對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沭陽中興醫院收治的60例多發肋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根據手術時間不同分為A組(25例,骨折至手術時間lt;3 d)、B組(25例,3 d≤骨折至手術時間≤7 d)及C組(10例,骨折至手術時間gt;7 d)。記錄3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各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和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結果 A、B兩組患者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較C組均顯著縮短,B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A、C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B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C組,術后2周和1月時B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顯著高于A、C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A、B兩組患者術后7 d時血清白細胞計數(WBC)、C反應蛋白(CRP)顯著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結論 多發肋骨骨折在骨折后3~7 d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有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期康復,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手術時機;多發肋骨骨折;預后;生活質量;炎性細胞因子
中圖分類號:R6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11
多發性肋骨骨折多因外傷所致,近年來,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多發肋骨骨折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非手術治療能緩解胸痛,但非手術治療可能造成畸形愈合,還可引起肺不張,甚至低氧血癥。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目前多發肋骨骨折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法,能有效減輕胸痛癥狀[2]。近年來隨著內固定材料技術的發展,手術并發癥減少,安全性逐漸提高,但對于肋骨骨折手術時機的選擇仍未形成定論。既往有學者提出,骨折后3 d內是手術最佳時機,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3]。也有研究顯示骨折7 d以后手術亦可獲得較高安全性[4],李世健等[5]則認為骨折后3~7 d是手術最佳時機,但臨床對此尚有爭議。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近年來沭陽中興醫院收治的60例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對比分析,探討不同時機的手術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沭陽中興醫院就診的60例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手術時機不同將60例患者分為A組(25例,骨折至手術時間lt;3 d)、B組(25例,骨折至手術時間≥3 d且lt;7 d)和C組(10例,骨折至手術時間gt;7 d)。A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0.48±13.7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5例,高空墜落2例,摔傷8例;骨折斷端數2~6個,平均骨折斷端數(4.84±0.28)個。B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49.12±12.8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空墜落3例,摔傷8例;骨折斷端數2~8個,平均骨折斷端數(5.07±1.19)個。C組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50.62±14.15)歲;
致傷原因:交通事故6例,高空墜落1例,摔傷3例;骨折斷端數2~9個,平均骨折斷端數(5.51±1.26)個。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沭陽中興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CT和X線片檢查確診為多發肋骨骨折[6];②患者均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意識障礙史者;②合并有陳舊性骨折、顱內損傷或其他部位骨折者;③合并惡性腫瘤或妊娠哺乳期患者;④有嚴重肝腎基礎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完善胸部CT、肋骨三維重建及X線檢查,給予面罩吸氧。進入手術室后患者取側臥位,暴露胸壁,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胸部三維CT[飛利浦電器科技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國食藥監械(進)字2009第3300931號,型號:CTBrilliance 16]指引下確定骨折切口位置,消毒、鋪巾后做斜向切口,逐層切開后,探查胸腔,吸盡胸腔積液,清除骨折斷端血凝塊,暴露骨折斷端后,游離肋間肌,分離骨膜2~3 cm,再用毛巾鉗(新華手術器械有限公司,魯淄械備20140149號,規格:9~16 cm)將骨折端復位。根據骨折大小部位,采用鎳鈦合金環抱器將齒臂撐開,放置于骨折斷端,再用40~45 ℃溫熱醫用紗布熱敷3~5 min,收緊環抱器,固定骨折斷端。留置引流管,關胸。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②記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遲發性氣胸、肺不張。③分別在術前、術后2周及術后1個月時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進行評分[7],記錄患者生活質量。GQOLI-74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及心理功能共4個維度,評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④檢測血清炎性細胞因子分別在手術前和術后3 d時從患者肘靜脈采血3.0 mL,用離心機(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吉長械備20150081,型號:TD-A)以2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送檢。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以化學發光分析法檢測血清白細胞(WBC)。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x±s)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組內不同時點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行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3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切口長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3組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A、B兩組患者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較C組均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B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短于A、C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3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B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C組,其中B、C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60,P=0.006),見表2。
2.3 3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前3組間患者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3組患者術后2周和術后1月時GQOLI-74評分比較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術后2周和術后1月時B組患者GQOLI-74評分均顯著高于A、C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3組患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3組間患者血清CRP和血清WB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7 d時3組患者血清CRP、WBC水平均較術前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術后7 d時A、B兩組患者血清CRP、WBC顯著低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多發肋骨骨折可破壞胸廓完整性,引起低氧血癥和呼吸功能衰竭等嚴重后果。因而,其治療原則在于促進骨折復位,恢復胸廓完整性,以保護肋間神經和呼吸功能,減輕疼痛[7]。本研究所采用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能有效恢復正常解剖結構,保護肺功能,已在臨床廣泛應用。Meta分析也證實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較非手術治療更有利于肺功能恢復[8]。但目前臨床對手術時機的選擇尚未形成規范。
既往有研究認為應在傷后3 d內手術,早期手術能避免纖維骨結痂,從而降低手術難度[9]。甚至有學者認為應盡早手術以控制損傷,防止肺功能惡化[10]。但近年來有報道顯示,過早手術并未能減少手術創傷,反而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1-12]。這可能是因在骨折后3 d內,胸壁充血水腫嚴重,遮蔽手術視野,影響手術操作,進而增加了手術操作的創傷風險。多發肋骨骨折可引起肺挫傷,使肺泡萎縮,肺功能降低。在骨折后2~3 d內病情持續惡化,在此時手術,手術創傷可進一步破壞肺組織,增加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風險。另外,在骨折后72 h內,機體處于高度應激狀態,此時機體難以承受手術的二次打擊。而若在骨折1周后再行手術,此時纖維骨痂已逐漸形成,骨折斷端顯露難度又會增加,加大了對胸膜和鄰近組織的損傷[13-14]。
本研究顯示,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C兩組,且住院時間顯著縮短,提示在骨折后3~7 d手術并發癥少,術后恢復時間短,有助于縮短術后住院時間。這可能是因骨折后3~7 d時既可規避肺挫傷的嚴重階段,又減小了對胸膜和鄰近組織的刺激,進而減少術后并發癥。本研究還顯示,B組患者術后2周和術后1月時GQOLI-74評分均顯著高于A、C兩組,提示在骨折后3~7 d手術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這可能是因為此時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有關。另外,術后3~7 d手術能減少術中操作性損傷,防止肺功能持續惡化,促進術后呼吸功能的早期恢復,這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外,多發性肋骨骨折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可使炎癥因子大量分泌,并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促進兒茶酚胺的釋放,誘導免疫抑制,影響康復效果[15]。因此,應早期手術以糾正免疫抑制。本研究顯示,A、B組患者術后7 d時血清CRP、WBC水平均顯著低于C組,而A、B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對于多發傷骨折患者,在骨折后1周內是安全可行的,在骨折后3~7 d手術時,應注意控制炎癥,緩解機體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效果可靠,在骨折后3~7 d手術有助于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改善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何哲, 喬貴賓, 查露露. 華南地區國人肋骨骨折的流行病學調查[J]. 海南醫學, 2015, 26(7): 1072-1074.
張玉春. 急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救治46例多發肋骨骨折合并血氣胸的效果探討[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29): 3666-3667.
蘭綱, 王細勇, 郭大為, 等. 手術治療時機對多發肋骨骨折內固定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8, 39(5): 564-567.
國建飛, 張濤, 邢琳琳, 等. 爪形接骨板內固定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98例效果觀察[J].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6, 28(8): 44-47.
李世健, 邢萬紅.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外傷性多發肋骨骨折臨床療效及手術時機評價[J]. 中華創傷雜志, 2016, 32(6): 533-535.
陳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學[M]. 8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360-362.
李娜, 王國紅, 崔娟. 個體化心理干預對多發肋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 中國傷殘醫學, 2017, 25(9): 26-28.
曹伯雄, 李琴, 盧明水, 等.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非手術治療多發肋骨骨折療效的Meta分析[J]. 中華創傷雜志, 2017, 33(3): 275-280.
胡文鋒, 洪偉. 不同手術時機對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患者圍術期安全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20, 17(30): 95-98.
高紅霞, 齊書山, 祁昕, 等. 不同手術時機肋骨內固定術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的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20, 15(14): 84-86.
王金城, 田永彥, 王金玲, 等. 肋骨骨折復位內固定不同手術時機的效果對比[J]. 世界臨床醫學, 2019, 13(4): 46, 49.
楊彥輝, 曾小飛, 王毅, 等. 不同手術時機治療多發肋骨骨折對患者免疫反應及并發癥的影響[J]. 創傷外科雜志, 2021, 23(2): 103-107.
何偉偉, 楊異, 吳偉銘, 等. 多發肋骨骨折患者手術時機和合并傷聯合手術的臨床研究[J]. 上海醫學, 2020, 43(7): 407-412.
林鑫, 劉慶, 吳按明, 等. 多發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時機選擇對患者恢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1, 25(12): 46-49, 53.
任清泉, 郭建峰, 楊揚, 等. 不同手術時間對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預后的影響[J]. 創傷外科雜志, 2020, 22(6): 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