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哈爾濱二四二醫院收治的220例進行口腔修復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1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牙周整復術。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炎癥因子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牙周探診深度(PD)及附著水平(AL)、口腔功能評分。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45%,高于對照組的60.00%(Plt;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lt;0.05)。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2%,低于對照組的20.00%(Plt;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PD及AL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試驗組患者咀嚼功能、固位功能、美觀度、語音功能及舒適度等口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和口腔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口腔修復;牙周整復術;臨床效果;美觀程度
中圖分類號:R7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13
臨床上對于口腔修復學的定義為通過外在裝置對患者缺失牙進行替換和修補,幫助患者對其受損的牙齒組織和頜面組織進行輔助修復,使患者獲得與患病前相似的生理功能[1]。常規口腔修復對牙頜系統所缺損部分的結構和功能修復效果不佳,因為人工修復體與天然牙齒有本質上區別,目前大多數修復體無法真正替代和實現天然牙齒的結構和功能,種植義齒也無法實現[2]。口腔修復的目的是維護牙頜系統的相對穩定性,而牙頜系統的健康是通過系統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表現出來的。牙周整復術是主要對牙齦和牙槽嵴進行微型修整的手術,修復過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牙槽嵴的形態并及時跟進治療方法[3]。研究發現,該種治療方案能夠有效修復前牙牙周,達到美化牙齒整體結構的作用[4]。伴隨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目前臨床上牙周整復術主要使用高頻電刀,不僅能夠使手術位置更加準確,還能減輕手術帶來的疼痛和創傷。本研究主要選取口腔修復的220例患者,對其實施牙周整復術并對產生的實際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哈爾濱二四二醫院收治的220例進行口腔修復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1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50例,女性60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0.12±10.05)歲。試驗組患者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1.25±1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哈爾濱二四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因牙齒缺失或缺損須進行口腔修復患者。排除標準:①基本資料缺失者;②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③全身性系統疾病患者;④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⑤妊娠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①術前行全身檢查,確保患者無手術禁忌證。②行常規牙冠修復術。首先進行磨牙,將牙冠調磨成適宜尺寸。然后進行取膜,在牙齒上印出牙齒的模型,待材料凝固后進行脫模,并以模型完全覆蓋真牙為標準對模型進行打磨。最后,根據得到的模型制作相應的牙冠,將其安裝即可。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牙周整復術:①若患者牙頸緣位置較低,可以在手術正式開始前對牙槽嵴、牙齦進行簡單的修整。同時用染色劑將要切除的牙齦部位進行選擇和標記,便于手術期間進行定位。②手術正式開始時,首先使用鋒利的高頻電刀對提前標記的牙齦進行切除,再使用渦輪轉修整牙槽嵴和牙頸緣。③使用臨時冠,切開翻瓣,并確保其與擬定的金屬烤瓷間保持3 mm左右,再使用渦輪鉆對根面進行修整。④切除多余組織后,對周圍的牙周膜進行徹底地清洗,使其復位。縫合手術切口時可以應用牙周塞治劑,隔絕手術切口,防止感染。⑤術后注意日常的口腔護理,鼓勵患者每天進行3次口腔含液漱口,等待1周康復后即可拆線。觀察其恢復情況,若狀況良好,則可進行下一步的牙冠修復術。
1.3 評價指標 ①臨床療效。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判定,顯效為患者口腔情況良好,沒有出現牙齦紅腫、牙齒松動等情況;有效為患者口腔情況得到改善,牙齦出血紅腫或牙齒松動情況得到改善;無效為患者口腔情況無任何改變,牙齦繼續紅腫出血或牙齒松動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離心10 min,得到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③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牙齦紅腫、惡心、頭暈。④牙周探診深度(PD)及附著水平(AL)。用牙周探針探測牙周袋深度。牙周附著水平是指釉牙骨質界到袋底的距離,附著水平值是將探針深度減去釉牙骨質界至齦緣的距離。⑤口腔功能評分。采用哈爾濱二四二醫院自制的口腔功能表對患者咀嚼功能、固位功能、美觀度、語言功能及舒適度進行評分。每項滿分均為10分,評分越高,其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45%,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82%,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PD及AL水平對比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PD及AL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口腔功能評分對比 試驗組患者咀嚼功能、固位功能、美觀度、語音功能及舒適度等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5。
3 討論
臨床上對于口腔修復的定義指的是對患者口腔內部組織和頜面部組織缺失的部分通過修復體填充、替換來加以完善[5],其中也包括對牙周病和下頜關節處各類并發疾病的治療。口腔修復是根據口腔生理結構及對應的生理功能,對口腔內存在的缺損進行有效修復,其主要包括對牙體的修復及對牙齒排列的修復等方式。牙體缺損指的是由于外在破壞等因素造成的牙體破損和崩壞,使得牙齒的正常生理外形出現不完整,這不僅會降低牙齒整體的美觀程度,還將影響牙齒的正常咬合功能,使牙齒的生理功能受限。另外,齲齒和牙周疾病也會造成牙體缺損。頜面缺損指的是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導致面部肌肉組織受到損傷。嚴重的面部缺損和先天發育缺陷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下頜關節功能,會在咀嚼過程中給患者帶來強烈的疼痛感,嚴重時會導致患者出現開口障礙和關節彈響等癥狀。臨床上常見的牙周疾病主要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兩種并發癥都有可能導致咬合性創傷[6]。
口腔義齒在進行治療過程中由于操作失誤,可能會帶來牙齒錯位、牙槽畸形變化等情況,不僅會導致口腔修復效果明顯變差,美觀程度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口腔修復術前,醫護工作人員通常會采用牙周整復術先解決牙齦不美觀的情況。由于該項技術目前已經十分成熟,所以不會對患者口腔的整體結構帶來較大創傷,很少造成劇烈疼痛、牙齦出血等情況。使用牙周整復術后,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牙齒不發生位置錯亂,能夠有效固定牙齒位置[7]。
目前臨床上口腔修復不僅指的是創傷性修復,還包括對于牙齒生理功能的恢復和牙齒、牙齦美觀度的修復[8]。在牙齒修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對存在畸形、變形的牙體進行修復,還可以針對牙冠顏色和形態不夠美觀、整齊的牙體進行外在干預。美學修復過程中的功能性修復指的是對于患者牙齒缺損的情況進行修補,使得牙體更為完整、生理功能較為完善,避免患者在用牙期間出現食物嵌塞的情況。治療性修復則是對于牙體內存在的牙髓相關癥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在患者進行根管治療后,通常會出現牙體脆弱的情況,臨床上一般采用全冠修復進一步強化牙體結構,對患者牙齒關節處的紊亂情況進行及時調整。有相關的醫學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患者在進行口腔內部的修復手術前就已經患有牙周疾病,在接受口腔修復手術后,患者的牙齒仍然會出現光潔度不足的情況,使其修復效果和美觀程度不能達到預期[9]。所以針對有牙周疾病的患者,在進行口腔修復之前,需要提前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牙周疾病治療方案,再行使口腔修復術。
牙周整復術通過對缺損的牙周組織進行外在修復,不僅實現對患牙牙齦的修復,還能實現對義齒的修復。如果患者牙齦存在偏短的情況,可以使用對牙齦頸高度修復的方式,從根本上確保口腔修復術后牙齒間的協調和美觀程度。臨床研究和調查報道顯示[10],若患者牙齦形態普遍較差,則可以運用牙周整復術對患者不良的牙齦形態進行矯正和修復。在手術進行時,將患處牙齦進行完整切除,并對牙槽進行填充、修復。在進行口腔修復前,采用適當的牙周整復術能夠使患者牙齒整體排列更整齊,牙齦形態更完整,術后修復效果更明顯,降低術中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
進行口腔修復后,許多患者表示都出現了牙齦萎縮的情況,但如果在口腔修復的過程中配合使用牙周整復術,能夠明顯改善牙齦萎縮的問題。牙周整復術的根本目的是分散牙齒的合力,消除創傷,建立和諧的咬合關系,修復松動、缺失的牙齒,促進牙周病變組織的愈合,恢復咀嚼功能,恢復對牙周組織的生理刺激,從而維持牙周組織的健康。接受口腔修復術后,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應采用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口腔護理,包括采用正確的刷牙方式等。由于組裝的義齒與患者原本的牙槽存在一定的距離范圍,所以運用正確的刷牙方式能夠從根本上減少牙周疾病的發生概率。本次研究中,在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的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加用牙周整復術能夠提升修復效果,減少不良反應。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AL及PD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表明加用牙周整復術能夠抑制炎癥反應,牙周改善效果更好。試驗組患者咀嚼功能、固位功能、美觀度、語音功能及舒適度等口腔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加用牙周整復術能夠從咀嚼、美觀、固位等方面改善口腔功能。
綜上所述,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和口腔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參考文獻
石平. 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急救醫學, 2018, 38(z1): 192.
杜凌晨, 閆志剛. 牙周整復術輔助口腔修復對患者的療效及牙周指標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22, 19(27): 110-113.
李丹. 關于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手術的臨床研究[J/CD].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22): 166.
賀鵬, 段莉. 口腔修復應用牙周整復術治療療效及對患者牙周指標周圍齦溝液牙炎癥因子和功能評分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20, 26(9): 1482-1486.
韋沛忠. 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的治療效果分析[J/CD].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20, 20(37): 90, 96.
劉芬, 張娜. 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術可提高修復治療效果及減少牙齦萎縮等并發癥風險的研究[J/CD].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20, 7(A0): 46, 59.
郭丹. 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28): 148-149.
譚兆蓮, 梁武興. 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20): 125-127.
宋磊. 牙周整復術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研究[J].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3): 143-145.
李麗君. 60例應用口腔修復前行牙周整復手術的臨床效果
[J/CD].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20, 7(1): 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