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干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實施抗病毒治療,觀察組實施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干預,對比兩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水平、免疫功能指標、血清肝功能指標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BV-DNA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Plt;0.05)。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CD4+比例及CD4+/CD8+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CD8+比例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谷丙轉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比值(A/G)和總膽紅素(TBIL)指標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血清透明質酸(HA)、層連蛋白(LN)、Ⅳ型膠原(Ⅳ-C)、Ⅲ型前膠原(PCⅢ)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施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HBV-DNA水平,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清肝功能指標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抗病毒干預;乙肝肝硬化;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5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為臨床常見的傳染疾病,若不對患者實施干預,病情發展后不僅會影響患者機體的分泌功能,嚴重時還會增加機體內的毒素,從而導致病情加重,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則會導致患者肝硬化[1]。臨床一般使用抗病毒干預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此種方法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還可以提升其機體免疫功能,避免患者出現肝癌等重癥疾病[2]。微生態制劑是一種由益生菌、益生元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組成的制劑,主要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達到促進消化吸收功能的目的,其對人體健康有益、無不良作用。對于乙肝肝硬化患者而言,應積極采用微生態制劑進行干預治療,可對患者肝細胞起到良好保護作用并能提高機體免疫水平;另外,這種治療方式還能改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及肝細胞代謝功能;同時還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起到保護肝臟、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3-4]?;诖耍狙芯烤臀⑸鷳B制劑聯合抗病毒干預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平邑縣人民醫院就診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均分為對照組以及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本研究經平邑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5]并確診;②治療前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虎诨加性煅δ苷系K;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進行常規護肝治療,治療周期為6個月。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恩替卡韋分散片(江蘇正大天睛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9,規格:0.5 mg),0.5 mg/次,2次/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口服雙歧三聯活菌膠囊(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32,規格:0.21 g/粒),2次/d,2~4粒/次。兩組患者均給藥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HBV-DNA水平:采用i-CHROMA^TMREADER熒光分析儀(韓國Boditech MED Inc公司生產)測量患者治療前后的HBV-DNA水平。②對比兩組患者的免疫指標:采集血液樣本4 mL,將血液樣本3 000 r/min 離心10 min,采用BDFACSCount流式細胞儀(北京瑞爾欣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主要包括成熟的T淋巴細胞(CD3+)、誘導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CD4+)、抑制性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CD8+)、CD4+/CD8+指標。③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肝功能指標變化,指標分別為谷丙轉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比值(A/G)、總膽紅素(TBIL)。④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指標分別為透明質酸(HA)、層連蛋白(LN)、Ⅳ型膠原(Ⅳ-C)及Ⅲ型前膠原(PCⅢ),均采取化學發光法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HBV-DNA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的HBV-DNA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的免疫指標對比 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CD4+及CD4+/CD8+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CD8+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的血清肝功能指標變化對比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ALT、AST、A/G、TBIL指標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對比 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5。
3 討論
乙肝肝硬化是肝臟疾病中的一種,是由于長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纖維化等病變的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該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病情發展過程比較漫長,在此期間可出現多種并發癥和合并癥,從而加重患者肝臟損傷程度,甚至使病情發展至肝硬化階段[7]。另外,因乙肝患者機體內具有可持續性復制的病毒,故會對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造成威脅[8]。而肝硬化是乙肝患者的炎癥惡性發展后所產生的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肝臟發育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嚴重時還會導致患者死亡[9]。在治療方面,不同階段患者所使用的藥物有所不同,早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多以抗病毒為主要治療手段;后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多以抗纖維化治療為主[10]。目前臨床上關于抗病毒與抗纖維化藥物聯合應用治療乙肝肝硬化還缺乏相關報道,二者聯合應用在臨床上的研究較少。
臨床應對乙肝肝硬化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時,提升患者機體內的免疫力,避免患者出現惡性事件。在傳統治療乙肝肝硬化的過程中,臨床主要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但在治療的過程中,因藥物具有較多的不良反應,故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二次傷害[11]。恩替卡韋是臨床常見的抗病毒藥物之一,在患者的機體內可以通過抑制HBV的復制及轉錄,在有效抑制患者機體內炎癥的同時,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9]。但該藥物無法抑制HBV的較長半衰期,故臨床應使用微生物制劑進行聯合使用,在有效提升患者免疫機制的同時,維持胃腸道平衡。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為臨床微生物制劑,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胃腸道內的菌群失衡,還可保證患者的腸黏膜功能,在輔助治療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7]。微生態制劑與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作為一種新型的干預手段,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和嚴重程度,在臨床上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但微生態制劑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穩定性等缺點,其具體使用劑量需根據臨床實際情況而定,若患者的病情及身體情況允許則可增加使用劑量進行治療;而對于肝硬化程度較輕且未出現明顯肝功能異常的患者,可通過正常劑量進行治療;另外,對于出現肝功能異常但未達到肝硬化程度的患者使用劑量則可適當降低。
CD4+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人體抵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入侵,另外,由于CD4+細胞具有抗原識別功能,可通過分泌相應抗體識別和清除病原體,所以當機體發生感染性疾病時,CD4+細胞會大量降低或消失。CD8+淋巴細胞計數主要用于評估機體抗感染能力及局部免疫反應。CD4+/CD8+比值不僅能反映機體免疫反應的強度,還能反映機體的免疫反應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BV-DNA、血清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免疫功能指標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lt;0.05)。由此可見,雙歧三聯活菌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促進胃腸道內的有益菌增殖,從而避免胃腸道內菌群失調的狀態出現[12]。
綜上所述,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施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HBV-DNA水平,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建議在臨床上應用。
參考文獻
那妍, 婁憲芝. 微生態制劑聯合恩替卡韋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療效[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9(2): 144-146, 150.
宋景春, 張海濤, 劉斌, 等. 前列地爾聯合核苷類抗病毒藥物對HBV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9, 25(8): 593-597.
茍曉盼, 鄧麗娟, 王月興, 等. 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治療對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和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 2020, 4(2): 56-57.
陸燁凱, 楊永生, 陳倩倩, 等. 微生態制劑、抗病毒治療聯合應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對其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J]. 2022(25): 93-96.
劉磊, 李磊.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讀與思考[J].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20, 18(2): 75-80.
成娟, 施翠芬, 王大偉, 等. 腸道菌群聯合改善方案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J]. 肝臟, 2019, 24(2): 210-212.
段紅巖. 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治療對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 河北醫學, 2019, 25(11): 1861-1865.
黃輝紅. 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聯合治療的效果及對相關標志物和免疫狀態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16(8): 1057-1050, 1063.
謝寧, 黃娟秀, 嚴柳媚, 等. 長期核苷(酸)類抗病毒治療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發生相關因素研究[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21, 24(3): 423-426.
張笛, 李貞茂, 王治蘭, 等. 不同抗病毒藥物治療前后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血清IL-17的觀察[J]. 四川醫學, 2019, 40(10): 990-992.
李翠如, 武麗, 平采艷, 等. 微生態制劑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臨床療效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20, 23(6): 845-848.
劉輝. 微生態制劑聯合抗病毒治療對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研究[J]. 2020(17):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