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在對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期間,理腸丸的療效價值。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例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口服理腸丸中藥湯劑,對照組口服匹維溴銨片,兩組療程均為12周。12周后,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中醫(yī)證候療效、腸易激綜征嚴重程度(IBS-SSS)評分、IBS-SSS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更低于對照組(Plt;0.05)。治療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療效高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的IBS-SSS評分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更低于對照組(Plt;0.05)。治療組患者IBS-SSS療效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62.50%)(Plt;0.05)。結論 理腸丸治療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優(yōu)于匹維溴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
【關鍵詞】理腸丸;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23
作為一種功能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表現為腹部反復疼痛,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等[1]。根據排便習慣改變形式的差異,IBS又可分為4個臨床亞型,即以便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便秘型IBS(C)、以腹瀉為主的腹瀉型IBS(D)、便秘和腹瀉同時出現的混合型IBS(M)以及不定型IBS(U) [2]。在我國,臨床上以IBS-D最為多見,IBS-C、IBS-M和IBS-U則相對較少[3]。目前學術界與臨床界關于IBS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可能與腸道動力異常、神經-內分泌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腸道感覺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等有關[4]。對于IBS-D,現在仍無療效肯定的藥物或治療方法,且存在治療周期長,容易復發(fā)的弊端。中醫(yī)結合歷代文獻及IBS-D的主要臨床表現,認為其當屬于“泄瀉”范疇,病位在腸,主病臟腑在脾胃,與肝密切相關,而其中肝郁脾虛型(對應為IBS-D)屬于較為常見的病癥類型[5]。理腸丸由痛瀉要方加味而成,具有疏肝理脾,燥濕止瀉的功用,對于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等癥有很好的治療效果[6]?;诖耍狙芯窟x取80例肝郁脾虛型泄瀉患者,對理腸丸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例IBS-D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41.78±4.29)歲;病程0.5~7年,平均病程(2.41±1.78)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41.82±4.31)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2.43±1.8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臨沂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羅馬Ⅳ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7];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1]中肝郁脾虛證診斷標準;②兩組患者血、尿、便常規(guī)均正常,糞便隱血試驗陰性;③肝、腎功能正常;④就診前1年內結腸鏡檢查無明顯異常;⑤甲狀腺功能正常;⑥近2周未使用與本研究相關的其他藥物;⑦均具備獲取研究內容、風險、獲益及治療后的跟蹤隨訪內容的閱讀能力。排除標準:①其他亞型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②胃腸道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③孕婦、哺乳期婦女;④精神病患者;⑤正在參加其他治療項目者。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藥方法如下:理腸丸(廣州白云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4022627,規(guī)格:6 g×20袋);藥物組成:麩炒白術30 g,白芍15 g,醋香附15 g,陳皮10 g,茯苓30 g,防風10 g;以水煎至400 mL,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1劑/d。對照組用藥方法如下:匹維溴銨片(MYLAN LABORATORIES SAS,國藥準字H20160396,規(guī)格:50 mg×15片)50 mg/次,口服,3次/d。兩組總療程均為12周。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治療前后的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根據肝郁脾虛證IBS-D中醫(yī)證候評分量表[1,6],按照癥狀無、輕、中、重度4個等級,主癥(腹痛、腹瀉、急躁易怒)每個等級分別記為0、2、4、6分;次癥(兩脅脹滿、食欲不振、身倦乏力)每個等級分別記為0、1、2、3分。
②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6] 。臨床痊愈:患者主要癥狀消失,證候積分下降95%及以上;顯效:患者癥狀減輕明顯,癥候積分下降70%~94%;有效:患者癥狀緩解,證候積分下降30~69%;無效:患者病癥未減輕,患者病癥加重,證候積分降低lt;30%。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臨床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患者IBS嚴重程度調查表(IBS-SSS)并進行觀察及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IBS-SSS評分與療效。IBS-SSS評分及療效評定標準為:評分采用量表形式,包括腹痛程度(0~100分)、腹痛天數(0~100分)、腹脹程度(0~100分)、排便滿意度(0~100分)、對生活干擾度(0~100分)等5個項目??偡e分共計500分,分值大小與病情程度成反比[7]。按照分值劃分為Ⅰ級(≤75分)、Ⅱ級(gt;76分且≤175分)、Ⅲ級(gt;176分且≤300分)、Ⅳ級(gt;300分且≤500分),參照《中藥新藥用于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8]制定療效評定標準,分為:顯效(評分下降gt;1個級別)、有效(評分下降1個級別)、無效(評分等于或高于原級別),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觀察并記錄在治療過程發(fā)生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由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腹部疼痛、腹瀉、急躁易怒、兩脅脹滿、食欲不振及身倦乏力等中醫(y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2.50%)較對照組(67.50%)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IBS-S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IBS-SSS各單項評分及總評分在治療后均下降,且治療組均更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IBS-SSS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IBS-SSS總有效率90.00%高于對照組6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治療組1例略感腹部不適,對照組1例出現輕微惡心,均未予特殊處理并自行緩解。
3 討論
亞州國家IBS發(fā)病率為5%~10%,且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發(fā)病率逐年遞增[9]。目前對于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表明致病因素較多,屬于功能性腸病/腸-腦互動異常腸病,但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及異常的生化學檢查結果依據卻比較缺乏[10-11]?,F代醫(yī)學在治療本病時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匹維溴銨作為治療IBS-D的代表藥物,能夠緩解患者的平滑肌痙攣,并使其腹部的疼痛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恢復腸道運動功能,但此藥物難以根治本病,且容易反復發(fā)作[13-14]。
結合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中醫(yī)將IBS-D歸屬于“泄瀉”范疇,病位在腸,主病臟腑在脾胃,與肝密切相關。正如《醫(y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15]。脾主運化,將人體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并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而飲食物內的水、谷精微的正常吸收和消化,離不開肝臟疏泄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脾運化功能正常,可及時將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并輸送到全身各臟腑組織,才能保證肝臟疏泄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近年來,受到生活、工作壓力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處于精神緊張、郁郁寡歡、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憂思郁怒會導致肝氣淤積體內、脾失健運、氣機失衡、肝失條達、橫逆乘脾、升降失常、運化失常、清濁不分、腸道氣機不利、傳導失司而出現痛瀉,故《醫(yī)方考》又云“肝責之實,脾責之虛”[15],及“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腹痛泄瀉,瀉后痛減。肝疏泄失常,故見兩脅脹滿,若水谷精微不能經脾運化并達至各臟腑組織,則見身倦乏力。因此,治療上應當結合IBS-D肝郁脾虛的發(fā)病病機以疏肝健脾,滲濕止瀉。理腸丸由麩炒白術、防風、醋香附、陳皮、茯苓、白芍六味藥組成。方中麩炒白術屬于君藥,燥濕止瀉,其可借麩入中、健脾燥濕,可治療土虛,能夠緩和機體燥性;白芍為輔藥,“土中瀉木”、養(yǎng)血、柔肝、緩解疼痛、止痛,配用麩炒白術,價值更高;醋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與白芍共為臣藥;脾虛易生濕,陳皮的功效為醒脾和胃,又可增強麩炒、白術健脾之效;茯苓作臣藥,可滲濕,加之陳皮輔助,可健脾與寧心;防風性味辛溫,可升散,散肝郁、舒脾氣,與麩炒白術、白芍相配伍,可條達肝氣,使白芍斂而勿過,且具有燥濕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藥,兼為佐使。諸藥合用,可以起到健脾祛濕,柔肝理氣之功,最終痛瀉
自止[16-18]。
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對照組患者,治療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更低,中醫(yī)證候療效更高,IBS-SSS評分更低,IBS-SSS療效更高(Plt;0.05)??梢姡砟c丸治療肝郁脾虛證IBS-D的療效優(yōu)于匹維溴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其痛苦,且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理腸丸治療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療效顯著,值得應用。但本研究病例數有限,研究時間較短,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研究周期,以探究其作用機制、安全性及停藥后的復發(fā)率,從而更好地服務臨床。
參考文獻
張聲生, 魏瑋, 楊儉勤, 等.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中醫(yī)雜志, 2017, 58(18): 1614-1620.
吳寒, 張振玉. 腸易激綜合征治療共識意見(2018, 美國)[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9, 31(8): 944-946.
姚欣, 楊云生, 趙卡冰, 等. 羅馬Ⅲ標準研究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特點及亞型[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8, 16(5): 563, 566.
楊芳, 嚴晶, 劉麗娜, 等. 腸易激綜合征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研究的新進展[J]. 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20, 41(8): 987-992.
覃宇, 易瑋, 林樹雄, 等. 腹針療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針灸, 2017, 37(12): 1265-1268.
秦艷梅, 陳久紅. 基于“四位一體”淺析痛瀉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J].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23, 14(2): 57-59.
BRIAN E A, FERMIN M, LIN C, et al. Bowel disodrers[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 1393-1407.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 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 2002: 1-14.
FRANCIS C Y, MORRIS J, WHORWELL P J. The irritable bowel severity scoring system: A simple method of monitor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ts progress[J]. Aliment Pharmacol her, 1997, 11(2): 395-402.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 中藥新藥用于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 (2017-12-27)[2018-01-12]. http: //samr. cfda. gov. cn/WS01/CL0087/220645.
CELEBI S, ACIK Y, DEVECI S E,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 Turkish urban society[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 19(7): 738-743.
李丹, 張雯, 李熠萌. 溫脾健腎方聯(lián)合匹維溴銨片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研究[J].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9, 28(6): 982-984, 998.
李潔, 郭赟, 魯興啟, 等.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經匹維溴銨聯(lián)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后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分析[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9, 99(41): 3266-3272.
劉曉, 劉亞巍. 匹維溴銨聯(lián)合復方嗜酸乳桿菌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J]. 貴陽醫(yī)學院學報, 2017, 42(9): 1091-1094.
吳昆. 醫(yī)方考 [M]. 北京: 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1999: 53.
黃蘭葉, 唐一洲, 韋維, 等. 中醫(yī)藥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21, 37(11): 207-210.
劉漢東, 吳麗婷, 王栩, 等. 養(yǎng)血柔肝埋線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37例[J].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21, 37(12): 49-
51.
李菊芳, 陳小芳, 徐惠明, 等. 痛瀉要方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伴焦慮抑郁(肝郁脾虛證)臨床觀察[J]. 光明中醫(yī), 2022, 37(20): 3717-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