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溫針聯合手指點穴治療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邳州市中醫院收治的78例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甲組和乙組,各39例。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甲組行溫針治療,乙組行溫針聯合手指點穴治療,分析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生理功能改善情況和生活質量。結果 甲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9.49%,乙組為94.87%,乙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甲組(Plt;0.05);乙組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低于甲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甲組(均Plt;0.05);乙組患者的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分高于甲組(Plt;0.05)。結論 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行溫針聯合手指點穴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氣虛絡瘀;中風;肢體偏癱患者;溫針;聯合手指點穴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28
中風為常見病,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升,中風發病率顯著提升,已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危及生命[1]。中醫認為,中風屬“卒中”范疇,致殘率、死亡率較高[2]。雖現代醫療技術飛速發展,中風死亡率降低、存活率升高,但多數存活患者仍伴有嚴重后遺癥,如肢體偏癱等,嚴重影響生存質量,加重家庭、社會負擔,已成為一大難題[3-4]。近年來,中醫療法在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逐漸推廣使用,其中溫針灸、手指點穴治療效果較為顯著[5-6]。對此,本文以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為分析對象,給予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邳州市中醫院收治的78例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甲組和乙組,各39例。甲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50~83歲,平均年齡(62.45±5.21)歲;病程3~12月,平均病程(6.86±0.50)月。乙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62.53±5.32)歲;病程3~13月,平均病程(6.97±0.53)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邳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診斷標準[7],符合中醫氣虛絡瘀型證型;②經顱腦核磁共振(MRI)及CT檢查確診為腦卒中。排除標準:①伴意識障礙;②伴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包括: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等。在此基礎上,甲組行溫針灸治療,乙組加用手指點穴治療,具體如下。溫針:取穴:百會、合谷、曲池、氣海、三陰交、足三里等。用28號針灸針,針刺上述穴位,針刺得氣30 min后。將艾柱2 cm套于針柄,點燃艾柱。依據患者自身耐受性及艾條燃燒程度,確定艾柱與皮膚間距離。上肢障礙,加肩三針、外關穴;下肢功能障礙,加太沖、陽陵泉。持續溫針灸30 min,1次/d,1個療程4周,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5 d,再行下1個療程,共3個療程。手指點穴:①持續指壓:取手三里、足三里、曲池、三陰交、太沖、環跳等穴位,用大拇指指腹中等力度按壓,以患者感輕度疼痛且感舒適為宜。操作者指腹位于穴位皮膚下方,垂直施力,維持力度溫度,3~7 s后,施力停止,以穴位放松。一壓一按為1組,共60組,亦可根據病情酌情增減次數。②滑動按壓:中指指腹緊抵穴位,壓力適度,來回按揉滑動,按揉1圈或1個來回滑動為1組,共50~100組。共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根據患者肢體偏癱癥狀好轉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生理功能改善情況:分別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9]、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量表[10],評估患者神經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NIHSS量表:意識、語言、運動、感覺、共濟運動、眼球運動、視野等方面的評判,評分為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FMA量表:其中上肢運動評分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評分總分為34分,上下肢合計100分,得分高表示肢體功能恢復良好。Barthel指數:進食、洗澡、個人衛生、穿衣等,總分100分,得分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好。③生活質量:通過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11]。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總分100分,得分高,生活質量高。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中的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秩和檢驗(等級資料);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甲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9.49%(31/39),乙組為94.87%(37/39),乙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理功能改善情況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理功能均有所改善,乙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甲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高于甲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且乙組患者諸項SF-36評分均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中風后患者易伴肢體偏癱等后遺癥,其恢復效果,可直接影響生存質量。中醫認為中風屬“卒中”范疇,與氣虛絡瘀有關,氣虛為本,絡瘀為標,治宜補中益氣、益氣固表。因此,中風后遺癥治療,其治療宜遵循原則是通經絡、補氣血和清痰火。中風易損傷神志,損傷大腦肢體區域,引起肢體偏癱,降低生活質量[12-13]。中醫在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治療中經驗較豐富,常用溫針灸、手指點穴治療[14]。
本次研究中,首先,對患者行單一溫針灸治療,但研究發現,其效果欠佳。手指點穴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而且操作簡單、痛苦小、實用性強等優勢,故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因此,采取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療效良好,二者聯用,有溫通經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功效。本研究中,乙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甲組;乙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甲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高于甲組,與學者李穎芳等[15]研究結果存在很大一致性;在后者研究中,以常規康復作對照治療,觀察組加用手指點穴,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提示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能促進患肢運動功能康復,利于患者早日康復。分析其原因如下:溫針灸能刺激肌肉深層,改善血液循環,能夠有效減輕水腫、肌肉痙攣等癥狀。在此基礎上,加以手指點穴治療,首先取陽明經相關穴位,配伍足少陽膽經主穴,通過點按、拍擊、拿揉等手法刺激,有行氣活血、疏風清熱、利節通絡之效。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基于中醫辨證取穴理論,利用穴位刺激,能拮抗患肢各痙攣部位的肌群痙攣,有改善偏癱癥狀、提高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效果。此外,乙組患者的SF-36評分高于甲組,提示采取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利于患者病情好轉,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氣虛絡瘀型中風后遺癥肢體偏癱患者,行溫針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效果優良,適合在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李玉珍, 李紅英, 李麗權, 等. 卯時飲水聯合手指點穴在預防中風臥床患者便秘的護理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21, 13(16): 126-128.
譚嬋模. 電針、溫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效果對比[J]. 內蒙古中醫藥, 2020, 39(5): 123-124.
葉恒. 溫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29(21): 44-45.
潘小鳳, 陸廷信, 韋月梅. 壯藥酊聯合手指點穴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恢復期37例[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8, 16(17): 125-126.
葛俊領, 李洪梅, 趙層閃, 等. 溫針配合中藥溻漬為主治療中風后肩痛的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18, 37(3): 257-261.
溫悅華, 張麗云. 溫針結合運動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40例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8, 27(2): 92-93.
文怡川, 李娜, 伍祥容. 溫針電針配合運動療法與經皮電神經刺激治療卒中后偏癱肩痛臨床研究[J]. 國際中醫中藥雜志, 2020, 42(3): 226-230.
郭宇聞, 楊登法, 楊鐵軍, 等. 擴散張量成像聯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價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價值[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 20(10): 1054-1057.
桑德春, 紀樹榮, 張纓, 等. Fugl-Meyer量表在社區腦卒中康復療效評定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7, 22(3): 264-265.
李小峰, 陳敏. 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的設計與應用[J]. 護理研究, 2015, 3(13): 1657-1658.
周非非, 張一龍, 李舒揚, 等. SF-36量表用于國人脊髓型頸椎病的信度分析及其與神經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20, 30(3): 256-262.
周惠, 周正顏, 馮國綢, 等. 雷火灸聯合手指點穴治療混合痔的臨床效果及對促進患者康復、縮短混合痔治愈時間的影響[J]. 內蒙古中醫藥, 2021, 40(8): 100-102.
謝潔珊, 何月明, 吳珍梅, 等. 蠟療聯合手指點穴對痙攣型偏癱腦癱患兒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21, 12(16): 24-26.
朱凱云, 吳振潔, 黃偉強, 等. 分析超激光疼痛治療儀與電溫針配合治療膝骨關節炎對疼痛程度及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外醫療, 2021, 40(10): 33-35.
李穎芳, 鄭建娣, 林星鎮. 手指點穴配合吳茱萸熱奄包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期便秘的臨床研究[J]. 光明中醫, 2020, 35(11): 1678-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