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青少年DTC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年齡進行分組,年齡≤14歲的31例患者為A組,年齡gt;14歲的32例患者為B組,分析臨床病理學特征。結果 A組患者原發腫瘤直徑稍短于B組(Plt;0.05),頸側區轉移率高于B組(Plt;0.05);兩組患者DTC病理類型均以乳頭狀癌為主,兩組患者的病灶數目、浸潤程度、淋巴結中央區轉移、病理類型累計雙側比例等病理特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首次131I治療時,兩組患者所用劑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前后,A組刺激性Tg(sTg)水平均高于B組(Plt;0.05),且B組sTg水平下降幅度大于A組(Plt;0.05)。A組患者術后復發率高于B組(Plt;0.05)。結論 青少年DTC類型以乳頭狀癌為主,患者表現以頸部包塊、聲音嘶啞為主,常見多發灶、腫瘤侵犯甲狀腺被膜、腺外組織、淋巴結轉移等問題,年齡可能影響淋巴結轉移特征與腫瘤直徑,低齡患者復發風險偏高,且首次131I治療后sTg水平下降幅度較小,制定治療策略時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臨床特征;病理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8.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08.035
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主要類型為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與甲狀腺濾泡狀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經臨床證實,多數DTC患者的病情進展相對緩慢,生存率一般較好,但仍有部分亞型可能出現遠處轉移,且經規范治療后仍可出現病情復發、預后較差等問題[1]。目前,DTC的干預方法包括手術、術后131I治療等,根據DTC類型、腫瘤分期、癥狀表現等進行評估,采取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是DTC治療的總體發展趨勢。而對青少年DTC,已有明確的證據顯示,與成人DTC病例相比,前者惡性風險、淋巴結轉移風險更高[2]。鑒于不同患者類型在臨床特征、病理生理特征、遠期預后等方面的差異,本研究以回顧性分析的方式探討青少年DTC的臨床病理學特征,以期為今后青少年病例的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3例青少年DTC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齡12~18歲,平均年齡(14.73±1.49)歲。本研究經臨沂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行甲狀腺全切或次全切手術;②術前均行超聲檢查,術后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符合DTC相關診斷標準[2];③術后半年內行131I治療,依從性良好;④術后可接受1年以上隨訪;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
1.2 對比方法 收集本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人口學資料、影像學檢查結果、病理學特征、隨訪資料等。按年齡是否超過14歲進行分組,將患者分為A組(年齡≤14歲,31例)與B組(年齡gt;14歲,32例)。分別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入院時癥狀及體征、胸部X線/CT結果、手術方式、腫瘤直徑、病灶數目、浸潤程度、腫瘤分期[淋巴結轉移及肺轉移、病理類型、甲狀腺累及情況(雙/單側)]、首次131I治療劑量,首次131I治療前后刺激性Tg(sTg)水平、病情復發等情況。其中,腫瘤分期參考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第8版癌癥分期系統[3]。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Q25,Q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63例患者入院時癥狀/體征以頸部包塊、聲音嘶啞等為主,手術方式以次全切為主。A組、B組患者的性別、入院時體征、胸部X線/CT結果、手術方式等臨床特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A組患者原發腫瘤直徑稍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A組、B組患者可見中央區、頸側區淋巴結轉移,A組頸側區轉移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A組多發病灶11例,B組多發病灶15例;A組腫瘤侵及甲狀腺被膜、腺外組織分別為13例、7例,B組侵及甲狀腺被膜、腺外組織分別為12例、6例;A組肺轉移4例(2例男性,2例女性),B組肺轉移7例(2例男性,5例女性);A組、B組患者DTC病理類型均以PTC為主,占比分別為96.77%(30/31)、90.63%(29/32);A組累及雙側病例占比為41.94%(13/31),B組為34.38%(11/32),以上病理特征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隨訪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首次131I治療劑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前,A組患者sTg水平高于B組(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Tg水平均下降,且B組sTg水平下降幅度大于A組(Plt;0.05)。A組患者術后復發率高于B組(Plt;0.05),復發患者均存在多發病灶或腺外侵犯,見表3。
3 討論
青少年DTC占DTC患者的1.8%~5.0%,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趨勢[4]。現行指南[5]認為,青少年DTC與成人在臨床表現、病理特征等方面有所差異,用于指導成人DTC的治療策略,并不完全適用于青少年DTC。本研究對青少年DTC的臨床特征與病理學特征進行分析,按年齡高低進行分組,以初步了解青少年DTC的基本特征,并探討年齡在青少年DTC診治中的影響。結果顯示,入組患者中,A組、B組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女性病例數稍多于男性,但整體差異并不明顯,而陳怡如等[6]和孫迪等[7]的報道則指出,性別構成情況存在較大差異,考慮與地區差異、本研究樣本選取范圍受限、病例數偏少等有關;A組、B組患者的胸部X線或CT檢查結果無明顯差異,陰性率分別為61.29%(19/31)、78.13%(25/32),提示部分青少年DTC患者難以通過胸部X線或CT檢查發現異常,對懷疑為青少年DTC的患者,應選取其他敏感度較高的檢查方式。
青少年DTC早期診斷難度較大,因為缺少特征表現,部分患者可能被漏診,而臨床確診時可能腫瘤已出現進展,如侵犯腺外組織、肺轉移等。有研究[8]發現,與成年DTC相比,兒童、青少年病例的腫瘤直徑相對較短,集中于1.1~4.0 cm。本研究發現,A組、B組患者腫瘤直徑分別為(2.43±0.61)cm、(2.76±0.54)cm,與上述結論基本一致。而B組患者的腫瘤直徑長于A組(Plt;0.05),可能與患者容易忽視早期表現、病情進展等多種因素有關。多發灶是青少年DTC診治的難點之一,且有證據表明,青少年DTC遠處轉移與多灶性等局部侵襲特征有關[9]。本研究發現,A組、B組均存在多發灶,B組多發灶的占比稍高,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此次分析納入的樣本偏少,不同年齡段DTC多發灶發生率是否有差異,仍有待進一步證實。從腫瘤分期角度看,淋巴結轉移、腫瘤浸潤程度與DTC治療方法的決策、患者的預后有關,明確青少年DTC與成人DTC的差異,有重要意義。而既往研究[10]發現,與成人DTC相比,兒童DTC局部侵犯、淋巴結轉移更加明顯。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均存在侵及甲狀腺被膜、侵及腺外組織的情況,各類浸潤程度的構成無明顯差異,而A組頸側區淋巴結轉移率高于B組(Plt;0.05),考慮不同年齡青少年DTC在淋巴結轉移特征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比較發現,不論年齡高低,青少年DTC的病理類型以PTC為主,且肺轉移率、累及雙側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考慮年齡可能與青少年DTC肺轉移、病灶累及雙側無關。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采取手術+術后131I治療的方式進行干預,且所用手術方式、首次131I治療的用量不存在明顯差異。sTg是監測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對個體疾病狀態的預測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隨訪資料看,首次131I治療前后,A組患者sTg水平均高于B組,B組sTg水平下降幅度大于A組(Plt;0.05)。由此考慮,對低齡DTC患者,需密切關注治療后疾病狀態,及時調整術后治療方案。另對比兩組術后復發情況,結果顯示,A組患者術后復發率高于B組(Plt;0.05),復發患者均存在多發病灶或腺外侵犯,考慮兩者可能增加低齡DTC患者術后復發風險。有相關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DTC手術治療后復發與腺外侵犯、腫瘤多發灶有關[11-12],與本文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青少年DTC具有獨特的病理特征,患者病理類型以乳頭狀癌為主,入院時表現以頸部包塊、聲音嘶啞為主,部分患者因接受其他檢查偶然發現病灶,漏誤診風險較高;青少年患者的病理特征較復雜,除多發灶外,腫瘤侵犯甲狀腺被膜、腺外組織的現象較常見,少數病例有肺轉移,不同年齡段病理特征對比發現,年齡可能影響淋巴結轉移特征與腫瘤直徑;術后行131I治療期間,不同年齡段患者的sTg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低齡患者的復發風險偏高,且存在多種影響因素。本研究僅通過單中心回顧性分析方式探討青少年DTC的病理學特征,各年齡段的病例數與臨床資料的完備性等仍存在局限性,故文中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不同類型DTC按現行指南進行手術治療、131I治療后的遠期效益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內分泌學組, 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業委員會, 等. 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J].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13, 33(2): 96-115.
董鴻, 晏昱婧, 沈文狀, 等. 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特點及頸淋巴結轉移風險因素探討[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5, 15(18): 3544-3547.
黃子星, 張彤, 胡富碧, 等. 腹部影像助力從“基于人群”到更“個性化”的腫瘤診療決策:對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第8版癌癥分期系統的影像學更新內容解讀[J]. 放射學實踐, 2017, 32(9): 890-896.
王卓穎, 史苑, 郭凱, 等. 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診治: 從陌生到規范[J].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21, 26(6): 497-499.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核醫學專家委員會,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甲狀腺癌專家委員會,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 等. 兒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核醫學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2年版)[J]. 中國癌癥雜志, 2022, 32(5): 451-468.
陳怡如, 雷亞麗, 鄒聯洪, 等. 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的臨床特征與預后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22, 31(5): 608-618.
孫迪, 趙騰, 張迎強, 等. 兒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 131I治療前刺激性Tg對遠處轉移的預測價值 [J].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21, 41(6): 350-355.
瞿源, 姚玉唐, 李林. 兒童和青少年與青年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臨床比較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 2014, 36(10): 793-794.
眭慧敏, 劉杰蕊, 王瞳, 等. 兒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遠處轉移的臨床病理學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癌癥雜志, 2019, 29(6): 423-428.
ALZAHRANI A S, ALKHAFAJI D, TULI M,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 years) with young adults[J]. Clin Endocrinol, 2016, 84(4): 571-577.
菅雁兵, 王冰, 苗欣, 等. 兒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外科治療及復發影響因素分析[J].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20, 41(10): 967-970, 987.
樊友本, 鄧先兆, 伍波. 兒童及青少年甲狀腺癌術后復發危險因素及其處理[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22, 42(6): 65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