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媒介化(Deep Mediatization)是當下我們理解媒介與社會關系網絡的新理論維度,這一理論強調我們不僅要觀察媒體對社會尤其是對個人的影響,還要關注在與媒體相關的環境中發生的多向轉變。換言之,我們既要關注媒體如何影響文化和社會,也要關注媒體(內容、技術、組織)如何應對社會和文化變革,從而形成相互依存的網絡。
深度媒介化確實說出了當下媒介化時代一些新的變化:其一,媒體的普及和滲透。深度媒介化使得媒體的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視、互聯網等手段接觸到各種媒體內容。媒體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政治、商業、文化等。其二,媒體對社會議程的塑造。深度媒介化使得媒體在社會議程的塑造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媒體通過選擇報道的內容、角度和方式,引導公眾關注某些問題,影響社會輿論和政策制定。其三,媒體與社交關系的重構。深度媒介化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其四,媒體對個體身份和認同的影響。深度媒介化對個體的身份和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媒體通過塑造形象、宣傳價值觀和推廣文化符號,影響著個體的身份認同、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其五,在深度媒介化時代,媒體與權力的關系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傳統媒體主要由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媒體組成,而新媒體時代出現了互聯網、社交媒體、微博、微信、抖音、ChatGPT等多種新媒體平臺和智能生成方式,這使得權力的傳播不再受限于少數傳統媒體的掌控;同時,網絡的泛在連接和分布式的網絡結構,讓信息和觀點可以在瞬間傳遍全球;此外,用戶參與度得到空前的提高,用戶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對象,而是可以積極參與討論和互動的主體。用戶可以通過評論、分享、點贊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使得權力無法完全掌控輿論,同時也給了媒體更多的反饋和監督的渠道。這意味著權力無法像以前那樣完全掌控信息的流動,因為深度媒介化改變了媒體與權力之間的關系。
傳統媒體尤其是平臺型媒體不僅是權力的監督者,同時也成為權力的一部分,政府和組織通過媒體來傳達信息、塑造形象和發布指令。而平臺的權力也得到充分的顯現,如通過算法推薦機制選擇傳播信息內容,通過各種圈層結構強化特定內容對特定對象的影響力等等。而且新媒體時代的把關人模式的變化,使得偏見、謠言甚至是惡意的算法操縱很難控制。所有這些,都給深度媒介化時代的新聞傳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中國的新聞傳播又有一些新的規定性要求,如何做好新聞傳播工作?
我認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要加強:其一,提供真實客觀全面的信息。新聞傳播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提供客觀真實的信息,確保公眾能夠了解事實真相。要堅持事實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避免過度渲染和偏頗。其二,促進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新聞傳播工作應該關注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避免過度報道社會矛盾和沖突,注重宣傳正能量和社會進步的事例,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其三,加強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新聞輿論工作不僅要及時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決策,還要加強輿論引導,引導公眾正確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決策。同時,還要加強輿論監督,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進行揭露和批評。其四,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輿論工作需要積極創新傳播方式和手段,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新媒體工具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和質量,增強公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其五,重視公眾參與和反饋。新聞輿論工作應該注重公眾的參與和反饋。要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了解公眾的需求和關切,及時回應公眾的疑問和批評。同時,通過開展民意調查、聽取公眾意見等方式,促進公眾參與決策和管理,增強民主與法治建設。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