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隨著融媒體環境演變加快,廣播新聞評論工作的開展也充滿著機遇與挑戰,如何創新廣播新聞評論的選題、方式和風格成為廣播新聞業界的一項新課題。近年來,揚州臺在廣播新聞評論的內容選擇和節目形式上不斷創新,頻出優秀獲獎作品。本文以這些獲獎作品為研究樣本,深入總結提煉廣播新聞評論創新的途徑,提出廣播新聞評論在堅持廣播特有的“短、平、快”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環境的新穎、多元、深層,可以更好地為節目影響、效果賦能。
【關鍵詞】融媒體" 廣播" 新聞評論" 創新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1]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新聞學界和各地廣播媒體都加強了對于新聞評論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創新,與此同時,隨著媒體融合加快,廣播新聞評論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通過新聞評論強化輿論引領成為新的課題。
當前,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公眾的信息獲取方式從傳統媒體轉移到手機客戶端,實現了在移動狀態下隨時隨地獲取信息,自由轉發評論。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廣播電臺主打傳統聲音和標題特點,新媒體元素融入不足或選題選取不夠恰當,新聞評論選題創新因而變得更加重要。從傳播路徑來看,廣播新聞評論的可視化水平、媒介融合還有所欠缺,此時就要考慮創新評論方式,以互動集納觀點實現百家爭鳴。此外,目前大多廣播新聞評論層次比較單一,要么點評蜻蜓點水,要么各打五十大板進行說教,新聞本身的層次內涵還有待進一步挖掘。近幾年,揚州臺在廣播新聞評論方面的發力頗有勢頭,評論節目形式不斷豐富,評論質量也在加強,有多篇評論作品獲評省級一等獎。本文基于現有廣播新聞評論存在的不足,結合揚州臺廣播新聞評論的創新經驗進行剖析闡釋并提出對策,旨在進一步助力廣播業界新聞評論工作提升理論和實踐水平。
一、抓取輿論熱點,創新選題思路
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同樣都是新聞宣傳的基本體裁,但和報道不一樣的是,評論要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通過說理分析,直接表明觀點立場,幫助受眾弄清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意義,理解新聞內涵和價值。[2]新聞評論的特點是要具有一定的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同樣,廣播新聞評論也要在創作時考慮選題的新聞性以及觀點的導向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受眾了解新聞或現象背后的深層內涵。廣播新聞評論的創作一般要分為構思選題、立論和論述說理幾個階段,選題自然也是前置性的重要程序,直接關系到評論效果的優劣。近幾年,新媒體平臺不斷發展壯大,用戶數量、信息量和網友間的頻繁互動激增,為傳統媒體新聞評論選題提供了更多線索。不過,因為信息量過于冗雜也給選題把握帶來挑戰,因此廣播新聞評論的選題既要新穎,也要注重穩妥、鮮明。
(一)選題注重耳目一新
衡量一篇新聞評論優劣的標準要看選題立論是否有針對性和迫切性。如果選篇立論不切實際,論述和說理再好也是徒勞無功。因而,在找評論選題時可以根據社會輿論的熱點進行有針對性地篩選,在確保新聞性的同時兼顧話題性,一邊要還原新聞的完整經過,另一邊也可根據新的事物、情況展開新的角度分析。
近幾年,揚州臺先后創作了一批優秀廣播新聞評論作品,如《一起浮尸案背后的民意拷問》《見義勇為好少年觸動了我們什么?》《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這些評論有一個共同點,即所評論的主體新聞本身都由本臺采編,傳播后迅速在新媒體平臺掀起討論,在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都突破了10萬,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作,例如,浮尸案調查后警方已經定論死因為何還是爭議不斷?少年見義勇為的勇氣來自哪里?交警救助突發疾病外賣員讓人暖心,有何深層原因?在融媒體環境之下,一些看似普通的新聞有了網友的熱烈討論,觀點角度交織就形成了不同的評論思路,因此篩選這樣的新聞可以保證選題比較新穎,評論的要素更加多元。
(二)選題篩選正向引導
新聞評論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進行輿論引領,當政策發布、新聞內容被多維度解讀或出現理解偏差后,需要媒體推出強有力的評論以正視聽。尤其是作為黨的喉舌的傳統主流媒體,在選題規劃時,一方面要盡可能選擇正面的新聞題材進行評論,另一方面還要在評論說理時加強正向的引導,確保輿論環境的穩定。就廣播新聞評論而言,需要在選題篩選時找準新聞正面引導的落腳點。
從選題生發角度分析,近幾年揚州臺獲得省級獎項的多篇廣播新聞評論作品都是以社會突發事件敘事為基礎,結合事件細節進行剖析,確立正面的評論維度。例如在《一起浮尸案背后的民意拷問》中,選取的是分析述評“如何提升政府職能部門公信力、輿論傳播規律把握”,盡管警方為引導公眾理解案件真相,進行了依法科學的調查,但案件通報的水平還有待提升。《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一文,重點對交警送外賣后叮囑顧客不要給外賣小哥差評這一細節進行點評,引導公眾理解交警并不因為執法就和外賣員群體站在對立面,相反是要通過多溝通和換位思考來增進互信和理解,共同維護良好交通秩序。
(三)選題立論觀點鮮明
就融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評論工作而言,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這一根本,還要理直氣壯地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地進行輿論引導。[3]具體到廣播新聞評論上,選題立論不僅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還要在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時亮出鮮明觀點,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著力培育積極理性的社會心態,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簡單回顧揚州臺廣播新聞評論典型作品的選題立論,能看出每篇評論從初始立論階段就旗幟鮮明地亮出了正向激勵的觀點。在《IP熱的亂與治》這一評論中,作品直截了當地揭示文學IP熱亂象根治的痛點,并提出要保護知識產權應通過執法監管和行業自律共同引導文學作者誠信創作,實現良性發展。在《一起浮尸案背后的民意拷問》新聞評論里,盡管浮尸案表面疑點重重,網友眾說紛紜,但正因為有了詳實的調查證據作為基礎,作品在選題立論上就定下基調——警方得出“死者系自殺”的結論權威性不容置疑,引導網友理性客觀對待案件事實。
二、借融媒平臺創新評論方式
改革創新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的關鍵。當前,新聞評論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與以往已經大不一樣,同時,隨著傳媒技術迅猛發展,新聞內容和結構、傳播終端的形態和功能、受眾接受心理和習慣都在發生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把握輿論引導工作,更需要創新新聞評論的方式。從廣播新聞評論的層面看,評論方式的創新不僅要巧妙整合觀點內容,而且評論傳播的形態要與時俱進。
(一)百家爭鳴,論點創新
新聞評論的創作可以是寥寥數語,點到為止,也可以洋洋灑灑,侃侃而談。但無論是短評還是評論專稿,都要展現鮮明的觀點,盡可能反映更多人民的心聲。因此,在創作時要把牢記宗旨意識、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擺在重要位置,始終堅持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把對人民群眾的無限深情融入到新聞評論之中,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呈現百家爭鳴的觀點碰撞,并注重觀察吸收精華,創新評論論點。[4]
在融媒體深入發展的這幾年,揚州臺在每篇廣播新聞評論創作中都會將網友、聽友的觀點融入到新聞評論里,一方面豐富佐證觀點的論據,另一方面則是在大眾的觀點碰撞中創新評論角度。比如《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一文,不僅囊括了網友對于交警的點贊叫好,同時也吸納了部分聽眾的質疑觀點,“恰恰是因為交警送外賣這類暖心服務見到得太少,所以才反襯出當事交警的行為難能可貴”。在后續的評論中,以此轉換角度深度評論,亮出“執法人員需要嚴格執法也要熱情服務”的論點。
(二)秉持主流,旁征博引
作為黨媒,創新新聞評論的方式要秉持主流價值觀,這是毫無疑問的。與此同時,在新聞評論過程中也需要旁征博引各類觀點。[5]創新新聞評論不僅要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還要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和報道文風,堅持“三貼近”、踐行“三深入”、深化“走轉改”,只有主動深入基層一線采訪調研,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才能推出更多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新聞評論作品,匯聚強大的社會正能量。
在揚州臺新聞評論作品《見義勇為好少年,觸動了我們什么?》中,初中生張家輝在柔弱女性遭遇醉漢糾纏時,毫不猶豫用身體擋在前面,這一見義勇為舉動讓人為之感慨。這一事件的主流觀點當然是要弘揚見義勇為的正能量,而對于深層內涵的討論更具價值。新聞評論作品就重點引用了張家輝的老師、父親、派出所民警、教育專家等多方觀點,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生成長規律等不同角度對這一見義勇為舉動進行評論,從創新評論角度出發提出多樣論證觀點,也從創新評論方式入手,呈現了社會正能量,弘揚主流價值觀。
(三)視聽兼具,融合傳播
隨著融媒體環境演變加快,廣播新聞評論傳播路徑也在不斷創新發展。近年來,廣播媒體積極推動方式方法和手段創新,適應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新情況和輿論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探索視聽兼具的傳播方式,大力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打造并拓展主流輿論傳播平臺。[6]尤其是在短視頻風口期,傳統媒體也要借助這一形式,不斷加大廣播新聞評論的視頻化創作和推廣,從而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到達率。
近兩年,揚州臺的新聞評論主播逐漸從廣播平臺轉戰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平臺。比如,主播胡鋼將廣播評論節目《胡鋼說事》內容搬到了抖音“胡老絲”賬號;主播立中也為廣播評論節目《立中微評》創設了同名抖音賬號。與平日里廣播評論節目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相比,短視頻版廣播新聞評論讓人耳目一新,不僅有深入淺出的觀點輸出,而且將廣播媒體“短、平、快”的特點融入其中,讓融媒評論產品更具“先聲奪人”的特質。從短視頻數據來看,兩位主播發布的有關輿論熱點的評論點贊與閱讀量達到了10萬級,評論方式創新初顯成效。與此同時,和自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員的點評更具權威性和方向性,因此在輿論引導和融合傳播上也更有優勢。
三、品新聞細節,挖掘新聞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把握好時、度、效,充分體現了輿論引導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也需要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我們認為,新聞評論的創作應將旗幟鮮明與潤物無聲有機統一,在探索和實踐中,需充分挖掘新聞內容的細節,著重突出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個表情,從側面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入闡釋新聞的內涵和本質。在廣播新聞評論創作時,可以通過細分層次、細節描寫、專業剖析來呈現新聞價值。
(一)細分層次,由淺入深
新聞評論的內涵挖掘可以通過劃分層次來實現,一般是根據論證論點的要求分清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按照分論點的邏輯聯系,有先有后、層層深入地進行評述。廣播新聞評論創作同樣可以遵循這樣的方式,進行層次細分,由淺入深。一個新聞評論選題在劃分層次時,可以從表象給出第一印象直觀評價,繼而深層分析表象背后的影響,進行有重點的剖析,當然,這里的層次還可以進一步細分。
在《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廣播新聞評論中,就分三個層次進行了論述:交警送外賣,展現的是執法者換位思考的人文素養;交警送外賣,彰顯了執法者剛柔并濟的執法素養;交警送外賣,更是當下對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的聲聲呼喚。從交警幫外賣小哥幫送外賣的換位思考,到交警嚴格執法和熱情服務的反差分析,再到交警通過感化引導市民守法的啟示,可以發現三個層次之間是遞進式的,正是有了對“交警送外賣”這一舉動的深層挖掘,才逐漸提煉出了熱點新聞背后真正的社會價值。
(二)品味細節,突出價值
“細節決定成敗”,新聞報道需要細節,評論也同樣需要細節。在過去“配評論”的新聞時代,評論被視為新聞報道的附屬品,配發評論時一般不需要重申報道中的細節。如今,評論作為獨立的新聞作品,需要將細節報道帶入評論,細節的抓取也就成了新聞評論的基本要求。同時,對于新聞事件,受眾已經不滿足于批評或肯定,更想看到建設性的內容。從另一側面來說,細節對評論作品而言也是建設性的問題。[7]作為廣播新聞評論,如果細節把握闡釋不夠,那評論的價值也難以體現到位。
通過回看揚州臺多篇廣播新聞評論獲獎作品可以發現,新聞細節是新聞評論的重要抓手,而且要進行深挖分析和品味,才能提煉出內涵價值。比如《一起浮尸案背后的民意拷問》中,通過對“網友普遍質疑警方死因公告”的細節挖掘,分析出簡單回應公眾的基礎支撐不足會導致公信力缺失,繼而總結提煉出輿論引導需要專業性、科學性。再比如《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中,對“交警叮囑顧客不要給受傷外賣小哥差評”的細節描寫和延伸反思,刻畫了當事交警對外賣小哥群體非常熱心也很細心,在評論意義升華時,反映的不僅僅是換位思考的同理心,更有呼喚互相尊重的良苦用心。
(三)專家剖析,升華內涵
隨著社會現象多樣化、復雜化的演變加劇,人的價值觀念也變得更加多元,尤其是身處變革中的人們思想容易變得困惑和迷惘,迫切需要新聞媒體特別是新聞評論從專業角度進行引導、啟發。而對于信息的解讀,相關領域的專家因具有專業優勢和洞察力,成為新聞評論作品中的重要點評人物。值得肯定的是,當更多具有專業知識、理論素養的專家學者參與新聞評論,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進行科學性、建設性地闡釋,可以滿足受眾的理解需求,也能增強輿論的引領能力。當然,就廣播新聞評論而言,專家還需要兼具專業理論水平和口頭通俗表達能力。
在梳理揚州臺的廣播新聞評論作品后,可以發現每篇作品中都有專家觀點的呈現,而且是分門別類進行了采編。《一起浮尸案背后的民意拷問》一文對于浮尸案輿情問題的根源分析和反思點評,找到了揚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副院長張愛鳳教授,請她從輿論傳播專業角度進行了分析點評;而《交警客串外賣小哥,小細節何以凝聚大能量?》,這篇評論邀請的點評專家是揚州大學法學院王毅教授,他從執法者處置方法和法理情理的權衡層面進行了解析。有了專家觀點和通俗講解,才能更容易幫助受眾理解評論作品的內涵。
四、結語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評論出現了選題來源、評論方式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揚州臺多篇獲獎廣播新聞評論剖析發現,要想讓新聞評論出新出彩,首先要抓住輿論熱點,創新選題思路,抓取新穎選題,篩選正面選題,同時立論觀點鮮明;其次是要借助融媒體平臺創新評論方式,聚焦論點創新,旁征博引,視聽融合;最后是要關注新聞細節,挖掘新聞內涵,其關鍵在于細分層次,品味細節,并注重專家剖析。當然,融媒體環境之下,廣播新聞評論創作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和掣肘之處,需要新聞從業者不斷根據新情況、新形勢進行探析和總結,并根據具體選題采用恰當的架構和思路加以評論,從而真正做到輿論引領、權威發聲、價值引導,有效彰顯黨媒的公信力,助力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EB/OL].(2019-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2]胡文龍.新聞評論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覃芹.新聞評論、價值堅守與輿論引導[J].重慶社會科學,2014(3):7.
[4]潘智琦,靖鳴.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突圍[J].新聞與寫作,2014(06):90-92.
[5]李帥.廣播新聞評論欄目的品質提升與融合發展——以《觀點交鋒》為例[J].傳媒,2020(1):3.
[6]金夢玉,丁韜文.“短視頻+新聞評論”的創作路徑,發展瓶頸與未來探索[J].中國編輯,2021(6):6.
[7]范兵.“專家時代”的新聞評論倫理初探[J].新聞記者,2010(8):4.
作者簡介:季海波,揚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總臺)記者
編輯: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