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傳統主流媒體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新趨勢,理應對傳播方式進行變革,以此來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本文以2019年11月11日到2023年3月21日央視新聞“大國外交最前線”官方微博賬號發布的97個視頻為研究文本,以“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為研究對象,從內容生產、媒體平臺、傳播主體三個維度剖析該系列時政Vlog在新媒體傳播場域中的聯動傳播機制,揭示在融媒體時代時政Vlog這一創新性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發展與聯動傳播。
【關鍵詞】時政Vlog" 多元聯動傳播" “大國外交最前線”" 媒介融合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已經成為受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5.6%。[1]目前短視頻已經進入逐漸飽和的階段,隨著長視頻和短視頻的不斷發展,以記錄生活為主的Vlog抓住短視頻發展趨勢,把握了短視頻產品縱深化發展的下一風口。[2]在各類短視頻作品中,Vlog以其短、快、精等特點受到網友的熱捧。Vlog即視頻日志,是一種新形態的視頻博客。視頻制作者采用第一視角來記錄個人的日常生活,分享視頻創作背后的趣事,并運用音樂、動畫、文字等特效將視頻更生動、有趣地呈現。近些年,主流媒體也緊跟潮流,積極且適當利用Vlog來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將嚴肅的新聞信息以新穎、有趣的形式呈現在受眾眼前,這也正是新時代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體現。
一、時政Vlog“大國外交最前線”概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中心于2019年11月9日推出了“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并借助社交平臺進行多渠道傳播,為受眾營造了立體式傳播空間,實現了信息傳播的效果最大化。該系列Vlog以第一視角作為敘事視角,同時將主持人的日常生活作為視頻內容穿插其中,更加“接地氣”,既豐富了新聞信息又讓受眾產生臨場感與親切感,成為臺前幕后的見證者。“大國外交最前線”依托專業化的團隊和時政新聞的報道優勢,以視角為創新,將趣味性與嚴肅性結合,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獲得了受眾的廣泛好評。
“大國外交最前線”的主播是康輝和剛強兩人,該系列Vlog主要是報道國家領導人國事訪問、外國領導人訪華、重要國際會議等重大主題,向受眾展示外交出訪的工作流程,建構了國家領導人高大、宏偉的形象,也彰顯了國家品牌形象。該系列時政Vlog每期新聞內容精簡豐富,重點突出,節奏鮮明,有序推進,持續更新,目前在多個平臺均引發了受眾的關注與討論。
二、時政Vlog“大國外交最前線”的多元聯動傳播策略
(一)內容生產——生產與傳播形式的新穎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快速流通使得新聞同質性較為嚴重。同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各個平臺主推和熱門的內容基本類似,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用戶形成“信息繭房”,用戶接觸的內容較為單調,產生審美疲勞,最終喪失觀看視頻的興趣。第二,傳播內容缺乏深厚知識底蘊,新聞價值較低,新聞真實性有待考究,只是單純地為了滿足受眾的娛樂心理,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時政新聞想要突破這一瓶頸,就要堅持“內容為主,創新為輔”的生產原則。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傳統媒體生產新聞信息的機制,這也加速了時政新聞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受眾覆蓋面,從而使受眾更好地接收新聞信息。
1.連續式揭秘大國外交
“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不同于以往時政新聞所采取的一次性完全呈現方式,而是以連續的單個Vlog形式呈現出完整的新聞。這樣的呈現方式既避免了因時長過長而產生的受眾厭倦心理,又勾起了受眾的好奇心,吸引受眾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第一季分6期,主要講述了習近平主席訪問希臘、巴西兩國的過程。像播放電影一樣,將視頻內容一幕幕地呈現在受眾眼前,不斷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并以第一視角向受眾傳達著自己周邊所發生的國家大事,增強受眾的臨場感。每個Vlog都沒有無效信息的傳遞,主持人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也區別于傳統媒體嚴肅、端莊的主持人風格,更貼近受眾。“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內容與時長呈正比,在有效的時間內向受眾呈現和傳達核心的內容。恰當的時長,不定時地發布連續性的Vlog,利用受眾的“追更”心理,以受眾的偏好為基礎進行話語形態的轉變,增強了與受眾間的黏性,從而實現媒體與用戶之間的精神共鳴與協同合作。
不同于短視頻的觀看時長,受眾對于Vlog內容時長則更具寬容性。艾媒咨詢《2019中國Vlog商業模式與用戶使用行為監測報告》顯示,中國49.3%的用戶觀看Vlog日均時長為10-20分鐘。相對于短視頻,Vlog因時長的優勢而吸引大量潛在用戶,用戶更傾向于Vlog的創作。同時Vlog的時長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充分的發揮空間,這也促進了Vlog內容呈現的多元化。恰到好處的時長與連續性的內容相輔相成,進一步拉近了與受眾的親密距離。“大國外交最前線”還緊跟時事熱點,走進冬奧會,精準剖析了受眾的實際內心需求,把一件事情分成多期來進行報道,既達到了多重的傳播效果也吸引了眾多受眾的關注。
2.“硬新聞”的“軟著陸”
“硬新聞”這一學術用語起源于西方新聞學,總體來說一般是指新聞內容較嚴肅、嚴謹且與社會、政治等重大話題相關的新聞。對于受眾而言,這類新聞的吸引力較弱。而“軟新聞”恰好與其相反,是指含有趣味性、溫情性的社會新聞,常見的新聞種類有娛樂新聞、社會花邊新聞等。[3]通過對概念的界定,可以發現“硬新聞”與“軟新聞”基本囊括了新聞具備的基礎內容與形式。因為新聞的兼容性,“硬新聞”與“軟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轉化,使得新聞體系更具多元性。
“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在內容上是對時政新聞的講述,但在傳播方式上不同于傳統新聞單一、嚴肅的風格,采取Vlog形式,以拍攝者的第一視角進行轉述,給受眾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讓受眾有更好的代入感。時政新聞在借助Vlog發展的同時,將日常的趣事與新聞相融合,讓受眾在了解新聞信息的同時也關注到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信息。“硬新聞”的“軟著路”,在本質上還是對新聞本質的價值追求。“大國外交最前線”中,新聞報道的比例不斷增加,主播以參與者和目擊者的雙重身份,見證事件的發生。并且結合幽默又不失嚴肅的語言和實時錄制的畫面,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受眾仿佛身臨其境。新聞評論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新聞評論作為時政新聞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新聞傳播中扮演著團結民心、引領受眾、澄清謠言的重要角色,也具有較強的輿論引領作用。[4]
(二)媒體平臺——技術賦能聯通傳播,更具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更新升級為媒體平臺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下,各媒體平臺之間形成傳播矩陣,不斷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內部高質量的內容生產與外部強硬的技術支撐相輔相成,開辟了一條新媒體平臺的發展獨特道路。時政新聞借助于強勁的網絡技術優勢,將Vlog與時政新聞進行融合發展,實現了信息傳播方式的全面升級。新的技術手段豐富了時政新聞可視化的形式,將復雜、繁瑣的新聞主要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并精準提煉,從而增強了受眾對于時政新聞的理解與接受,進一步提高了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
1.社交媒體話題的聚集
微博、微信、嗶哩嗶哩等社交平臺是網友聚集討論的新媒體陣地,在“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推出以后,央視頻在各個社交媒體發起了相關的話題討論,主持人還在后續的Vlog回應了網友對其的批評指正。微博開通了“大國外交最前線”的官方賬號,專門發布與之相關的一系列Vlog視頻。如在第一季第一期中,康輝讀錯了“Vlog”的發音,在該Vlog發出后,不少網友紛紛在視頻下方留言,進行調侃。在第二期Vlog中,康輝在線回應網友,還幽默地讓網友聽一聽這次“Vlog”的發音是否正確。在該期Vlog發布之后,#康輝 這次Vlog發音對了嗎#這一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前位,引發受眾的關注與互動。此外,#康輝 這次Vlog發音對了嗎#、#康輝的第一支Vlog#、#康輝揭曉Vlog里的秘密武器#等多個話題沖上熱搜,并引起了上萬次的討論量和上億的閱讀量,高熱度的話題討論量也強化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大國外交最為前線”作為新聞報道創新形式的時政Vlog,評論量、點贊量和轉發量等多個數據都體現了這一創新形式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大國外交最為前線”不僅促進了時政新聞的新發展,傳播效果也達到了傳統時政新聞報道所未有的高度。社交媒體話題的聚集是受眾對時政新聞內容的二次剖析,受眾之間相互交流互動,碰撞思想的火花,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與理解力,接收時政新聞并進行新聞信息的二次傳播。
2.短視頻應用的縱深化發展
短視頻的首要特點就是“短”,即內容豐富、短小精悍,同時因其富有創意,又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其次就是門檻低,創作過程簡單,因而可以迅速傳播,具有較強的互動性。短視頻憑借這一優勢,在多樣化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短視頻不僅具有內容的生產與傳輸功能,還具有社交媒體的互動功能。短視頻創作門檻較低,用戶不僅可以對感興趣的短視頻進行點贊、評論和轉發,還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對已發布的短視頻進行二次創作,深度剖析短視頻內容。
“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也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進行了投放,更多地對不同受眾群體進行國家時事的傳播與互動。在央視新聞抖音官方賬號中,按照視頻內容進行了分類,有短劇“平凡英雄”“中國UP”“康輝Vlog”“揭露航天員太空生活”“真理的味道”“醫問到底”“巖松有話說”“一禹道兩會”等多個合集,受眾在瀏覽視頻時,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相應的視頻,方便省時。“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以主持人詼諧幽默又不失嚴肅的主持風格獲得了極高的口碑,還讓網友們“追”起了央視新聞。部分網友還通過視頻截圖,紛紛做成表情包極具反差感,且在年輕受眾群體之間廣泛、快速的傳播。不同的短視頻平臺有各自不同的傳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受眾群體的覆蓋,緩解了信息傳播的極端化。
(三)傳播主體——與受眾互動關系的聯結與建構
“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第一視角、第一時間報道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重要出訪等重大新聞,形成了主流媒體新聞報道形式的一條新風景線。拉扎斯·菲爾德在《人民的選擇》中提出“意見領袖”這一概念,是指在人際傳播中經常為他人提供意見、傳遞消息并且具有一定權威和影響力的人。在“大國外交最前線”中康輝和剛強就扮演著意見領袖這一角色,他們以自身的知識涵養和專業素養進行信息解讀與傳遞,并在受眾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影響力。作為意見領袖,既加速了信息的傳播,擴大了信息的影響力,同時也是民意傳達者。在新媒體時代,對于媒體融合的傳播與互動深度有著更高的要求。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聯結和建構,是影響該視頻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多平臺投放,深度雙向互動
不同媒體平臺的受眾群體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多平臺覆蓋有利于擴大時政Vlog的影響力。“大眾傳播時代的‘受眾文化’被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文化’所取代。受眾地位向用戶的轉變,展現出獨特性、社交性的新時代特征。[5]不同平臺的性質不同,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年輕化新媒體,受眾可以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評論區進行有趣的互動、說梗、玩梗并共同分享自己的看法,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傳播內容主要依賴與受眾的接收與轉發,在抖音官方賬號發布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受眾在瀏覽時,可以更為方便快捷地轉發或者艾特給自己的抖音好友,甚至還可以轉發至微信朋友圈等其他媒體平臺,進行跨平臺傳播。各個平臺之間的聯動傳播使得視頻可以更大范圍地在更多不同群體的受眾之間傳播,并且受眾基于自己的需求,也可以進行不同群體間的互動交流。
除此之外,用戶還可以在“大國外交最前線”官微留言并積極參與話題的談論。“希望Vlog專欄可以一直做下去”“真不錯,用獨特的視角看外交”“以后也會一直關注的”等多個話題正面展現了受眾對于時政Vlog的贊賞與認同。該系列節目還在各個新媒體上開設了專欄,引發了廣大受眾的追捧。不同平臺依據自身的傳播特點和受眾群體,設置與之相適應的系列活動,既達到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也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差異化信息需求,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該系列時政Vlog的成功,提高了受眾的政務參與度。
2.敘事主體的多元化
“大國外交最前線”中的第一敘事者是康輝和剛強。曾慶香教授認為,第一敘事者是“我”敘事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以及在這些事情過程中對自我認知的過程,具有較為強烈的真實感。日常生活中,受眾能通過電視畫面的播放來建構嚴肅的新聞主播形象,但在Vlog新聞中,新聞主播通過話語形態、主持風格、敘事視角的轉變來貼合受眾,建構與受眾之間平等的關系,極具親和力。
傳統新聞報道的傳播主體大多為官方發聲,官方發揮著傳播的主導作用,受眾只是傳播過程的參與者和信息的接收者,極少處于主導地位。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時代,傳播主體由傳者為中心向受者為中心轉移。受眾作為傳播過程中重要環節,受眾的話語權逐漸變得更為重要。在“大國外交最前線”中出現了多重互構主體,技術賦能使受眾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信息后,也可以參與到新聞的制作與二次傳播過程中。其所帶來的影響也極有可能在下次的新聞內容中得到體現。在傳統的新聞外交中,受眾想要了解國家外交大事,僅僅局限于電視畫面、報紙或廣播等傳統媒體中,敘事主體有且僅有一人。在融媒體時代,受眾主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受眾不再僅僅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新聞內容的影響者甚至是新聞敘事主體,打破了受眾的認知壁壘。在“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的新聞報道中,受眾可以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進行新聞的獲取,且進行評論、點贊和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既了解了時政新聞又產生了互動,實現了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的全面升級。
三、結論
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形式由傳統媒體的單向線性傳播轉變為多重網狀傳播,傳播渠道也更多樣化。用Vlog的形式來報道時政新聞是主流媒體的一次創新嘗試,順應了融媒體時代新的傳播趨勢。“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時政Vlog一方面吸引了受眾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加深了了解,另一方面又是國家形象的一種展示,更好地傳遞了主流價值觀,并為其他媒體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作為時政新聞的一次創新嘗試,“大國外交最前線”憑借其獨特的主持人風格、優質的內容生產、多平臺的聯動傳播和與受眾的深度互動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發展之路,實現了時政新聞報道視角的轉變,受眾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進一步擴大了時政新聞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02).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劉娜,梁瀟.媒介環境學視閾下Vlog的行為呈現與社會互動新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11):47-54.
[3]鄧安能.全媒體時代“硬”新聞如何“軟”表達[J].人民論壇,2020(16):122-123.
[4]周必勇.自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引導力探析——基于規則理性的視角[J].傳媒觀察,2021(10):89-96.
[5]周曙.媒體融合時代電視綜藝節目轉型的現狀、動因和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02):150-157.
作者簡介:張怡夢,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