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中共領導人群體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共黨報工作者群體積極進行實踐探索,促進黨報理論和業務發展;國統區民主報刊報人群體憑借豐富的報刊實踐,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廣泛傳播和深入研究;中共新聞教育工作者群體傳授黨報工作經驗,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培養了后備力量;共產國際代表和蘇共人士提供創辦黨報黨刊的經驗借鑒和方法指導,催生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
【關鍵詞】民國時期"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 群體作用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部分,肇始于民國時期并體現在社會主義新聞學、中共黨報新聞學、大眾新聞學等不同學術話語體系和不同身份歷史群體的探索之中。
一、中共領導人群體:奠基人與引領者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是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為核心,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國革命的發展而不斷實現的。這一領導人群體以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博古、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胡喬木、陸定一、吳冷西等為代表。他們領導或創辦了一系列黨報黨刊,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新聞活動實踐的本質特征及其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新聞思想,開啟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
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創始人,最先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分析認識當時的新聞活動和新聞現象。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借鑒列寧黨報思想,對中共早期新聞體制進行初步探索,“在事實上確立了黨管媒體的黨性原則”。[1]瞿秋白創辦和主編了中共早期的多個報刊,并對黨報黨刊的指導方針以及通俗化、大眾化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張聞天運用列寧的有關新聞思想,最早提出中國黨報理論中報紙在黨掌握政權條件下的輿論監督作用。[2]
1942年《解放日報》改版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重要里程碑,中共黨報理論開始走向成熟和完善。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他對中共領導下的新聞事業富有創見性的論述是中共黨報思想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也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這一群體中黨的領導人是黨的新聞事業的領導者,也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制訂者。他們主要通過發表講話、寫作文章、工作指示等多種形式指導黨的新聞工作,他們關于黨的新聞報刊觀點和認識,奠定了中共黨報思想形成和確立的理論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重要主體與核心內容。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還是實踐成果,都是在他們的直接參與或者領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他們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起著決定性的引領作用。
從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發展角度看,從事黨報活動的中共領導人群體屬于政治家型學者,或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經典作家”。他們都有著豐富的報刊實踐經歷,他們的辦報活動也是中國新聞史上政治家辦報傳統的延續。
二、中共黨報工作者群體:實踐者與總結者
沒有長期新聞工作實踐經驗的積累,沒有廣大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群眾對新聞傳播規律的探索,就不會產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3]也不會有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歷史發展。由于中國與蘇俄的辦報環境和辦報對象有很大不同,作為具體實踐者的廣大中共黨報工作者,積極探索創造了多個極富中國特色的辦報經驗。這些辦報經驗總結理應屬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爾塞維克》《紅旗》周報等形成了地下報刊辦報和發行工作經驗,開創了宣傳黨的政策的獨特方式。《時事簡報》以壁報的形式將傳播重點對象設定為農民,語言通俗,內容貼近群眾生活。以《紅色中華》為代表的蘇區報刊進行了黨在農村辦報的嘗試,第一次讓報刊深入走向底層百姓,并依據黨的指示,嘗試全黨辦報,初步形成了一些觀念。[4]
《晉察冀日報》創造的“八匹騾子辦報”,堪稱世界新聞史上的奇跡。《大眾日報》確立的“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辦報理念,被稱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黨報樣本。”[5]《群眾》周刊和《新華日報》在國統區創造性地使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宣傳策略和開“天窗”等“暴檢”斗爭辦法。改版后的《解放日報》成為實踐黨的報紙黨性、戰斗性、組織性、群眾性等的典范,初步奠定了中國特色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基礎。
此外,中共黨報工作者還在報紙上刊登有關新聞宣傳方面的文章,開辟專刊交流、學習新聞業務,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工作經驗總結和理論探討。《解放日報》的第四版常刊登新聞宣傳方面的文章,并設置有不定期專刊《新聞通訊》,共刊出14期。《新華日報》(華中版·江蘇淮陰)的《新聞工作》(周刊)也辦了9期。《解放日報》的余宗彥、趙守一、廖蓋隆、徐方略、趙棣生、祖田工等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我國黨報社論發展的理論框架,為后來黨報社論的寫作與主筆的遴選,提供了可供參照的寶貴經驗”[6]。他們匯編的報刊資料,促進了經驗的積累與傳播,為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學習和研究創造了條件。
中共黨報工作者群體的突出代表有鄧拓、楊松、金照、錢毅、鄧儀、林間、杜草甬、卜少夫、李卓然、洪易、毅宇、向友等。這一群體人數眾多,既有專職、兼職人員,也包括廣大的通訊員隊伍。他們在史料中有的有名可查,有的無名無姓,僅以報刊的名義留存于世。但是“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根本依靠力量,正確反映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中共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和任務”[7]。充分肯定中共黨報工作者群體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進程中的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堅守,也是對歷史本真的回歸,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進程及其成果。
三、國統區民主報刊報人群體:闡發者與傳播者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以中共黨報理論和實踐為代表,同時也體現在國統區一些民主報刊報人群體關于蘇俄新聞學、社會主義新聞學、無產階級新聞學、大眾新聞學等的探討與傳播之中。民主報刊報人群體也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進程的動力之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成為當時中國文化界的主導性潮流,用歷史唯物論作為一種思想方法進行研究和著述成為時尚。1931年,黃天鵬專門撰寫《新Journalism的建設》一文,大聲疾呼:“我們要從唯物史觀來解決新聞業的實際問題,從大眾的出發點來作新聞業社會化的運動”。[8]他還計劃寫作“劃一新時代作品的《現代新聞學》即社會主義新聞學,徹底的報紙革命”[9]。
1930年,戈公振發表《中國報界應有之覺悟》,主張各報應通力合作,成為民眾之喉舌。1933年到1935年,在蘇聯那段時間,戈公振思想更是顯示出向社會主義思想轉變的種種特征,曾提出以蘇聯經驗為借鑒使報紙走公有化的道路等觀點。[10]
中國新聞學研究會是我國第一個研究無產階級新聞學的學術團體,它以《文藝新聞》工作人員為核心,由《申報》《新聞報》《時報》等報社的進步記者和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復旦大學新聞系的一些師生參加,會員40多人,瞿秋白、鄧中夏等中共領導人也參與指導。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袁殊、惲逸群、陸詒等為代表的左翼報人,宣傳以列寧、斯大林以及階級斗爭為背景的新聞理論,關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探討新聞學理問題,顯示出了鮮明的社會主義立場,從而成為中國新聞學術研究史中的一個獨特新聞學術群體。[11]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創辦的《集納批判》是中國第一個嘗試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新聞學研究的刊物。
在北平,張友漁、薩空了、李紹安等以《世界日報·新聞學周刊》為陣地,形成大眾新聞學、統制新聞學、蘇聯新聞學三種新聞學話語實踐,“暗含著對本土新聞事業和時局的思索”。[12]張友漁是我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研究新聞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聞學者,他的論文集《新聞之理論與現象》,是我國最早的無產階級新聞學著作。薩空了也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推出力作《科學的新聞學概論》。
1937年,范長江、夏衍、章漢夫、陸詒、陳依菲(陳同生)、惲逸群、朱明、彭集新、羊棗等人發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他們通過舉辦新聞學術講座、出版新聞業務刊物、創建新聞學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傳播和發展。鄒韜奮、范長江、薩空了等著名記者在逐步由民主主義者立場轉向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派,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來審視當時的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貢獻了力量。
民國時期,由于當時所處的社會情境不同,不同群體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各不相同。國統區民主報刊報人有的是中共黨員,有的并非中共黨員。他們受時代潮流影響或出于對當時中國新聞界現狀的憂慮,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和研究,涉及了當時中共黨報理論較少關注的諸多問題,比如新聞自由、新聞輿論、記者職業道德等。他們的研究回應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進程中不同方面的問題,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內容,也應屬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中共新聞教育工作者群體:傳授者與探討者
中共新聞教育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注重傳授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觀點和中共黨報理論并作用于中國的新聞實踐,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中共新聞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根據地當時開設的新聞班或新聞學校的新聞課程主要都是聘請新聞界知名人士講授。來自新華社、《解放日報》和《邊區群眾報》等新聞媒體的李敷仁、胡喬木、陸定一、于藻、范長江、胡績偉、張潮、普金、田方、金照、莫艾、張思俊、馬沛文、丁濟滄、珂藍、林朗等一大批黨報黨刊的記者、編輯先后為黨培養了200多名無產階級新聞人才。中共新聞教育工作者大多都親歷黨報實踐,他們在執教過程中,必然將黨的新聞理念和宣傳方法教授給學生,從而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中國化。
中共新聞教育的目標是為黨培養能夠擔負起宣傳黨的理論、動員群眾參加革命活動的新聞人才。因此,課程設置的內容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色彩,學校也非常注重推進和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早在陜北公學時期,講授的課程內容和培養理念就已經包含了對共產黨新聞宣傳思想的教育。”[13]延安時期的新聞教育可以看作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最早實踐。[14]《經濟日報》原副總編輯張沛曾表示,“清涼山上的四年生活,給了我最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的教育”。[15]
華中新聞專科學校“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立場,開辟了以黨報觀念為引領、人民立場為本位、學做一致為方針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模式”。[16]擔任過校領導的有范長江、惲逸群、俞銘璜、包之靜、徐進、謝冰巖、羅列等,授課人員大多是《新華日報》《蘇南日報》等黨報的業務骨干和新華社各部門的負責同志。惲逸群的《新聞學講話》是解放區唯一出版的一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系統建構新聞學理論體系的著作,也可以說是早期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的典型成果。
中共新聞教育工作者群體宣傳馬克思主義、教授黨報工作經驗、探討和研究黨報理論,為黨在革命時期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政治思想可靠的新聞人才,而且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共產國際代表和蘇共人士群體:引介者與指導者
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進程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中共黨報事業的發展而開始的。共產國際曾派多個共產國際代表前往中國,幫助中共開展革命運動和宣傳工作。
1919年4月,霍·多洛夫與謝米施科、克拉辛、托爾斯托夫一同來到中國,并于1920年6月初組織成立蘇俄與共產國際早期在中國進行宣傳與情報活動的重要機構羅斯塔—達爾塔北京分社,成為蘇俄在華宣傳機構的首位負責人,“為維經斯基一行來華進行宣傳和建黨作了鋪墊工作”。[17]
北京羅斯塔—達爾塔在多個大城市建立通訊員網點和分支機構,在上海、廣州、哈爾濱等地駐有記者,業務上領導在華其他分社,實際上擔負在華總社的任務。維經斯基曾擔任上海分社主要負責人,斯托楊諾維奇和佩爾林是廣州分社的創辦者。通訊社刊發蘇俄建設和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報道,極力宣傳布爾什維主義,一定程度上促進和掀起了1920年前后國內的社會主義宣傳高潮和蘇俄熱,在指導與協助建立中國共產主義初期組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第一批正式派往中國的蘇俄代表,維經斯基、荷荷諾夫金、福羅姆別爾格等人還借助第三國際東亞書記處社,成立革命局和書報中心,報道十月革命及蘇俄建設情況,出版、譯介、印刷多種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書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學生、工人中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1921年來華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還直接參與了《向導》周報的創建、編輯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這些早期來華的蘇共人士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宣傳與中國革命相結合,幫助先進中國人創建中國共產黨,為陳獨秀等人從事組黨革命活動提供活動經費、經驗指導等。他們在幫助中共開展革命工作的同時,也指導了對中共黨報的管理活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從這方面來說,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學習借鑒蘇聯辦報經驗和列寧新聞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共新聞事業和馬克思主義新聞學中國化起始與發端的源頭和依據。歷史從來不是獨角戲,而是特定背景下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中共領導人、中共黨報工作者、民主報刊報人、中共新聞教育工作者、共產國際代表和蘇共人士這五種群體力量互相作用、互為補充,共同推動著民國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學在中國的不斷實踐和發展。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民國新聞學者的群體鏡像研究(1918-1949)”(項目編號:18YJA860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朋.民國新聞人陳獨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7.
[2]陳力丹.張聞天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貢獻[J].新聞界,2014(21):48.
[3]童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的時代條件和在今天的發展[J].當代傳播,2014(01):37.
[4]陳信凌.中央蘇區報刊傳播的精神遺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15(A08).
[5]于岸青.大眾日報:“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黨報樣本[J].青年記者,2019(03):22.
[6]魏丹.抗戰時期《解放日報》社論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7]王峰.中共歷史群體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意義[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3(01):4.
[8]黃天鵬.新聞學入門[M].上海:光華書局,1933:67-70.
[9]黃天鵬.袁殊來訪記:文藝新聞創刊閑話[N].文藝新聞,1931-03-30(02).
[10]蔡斐.戈公振新聞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3.
[11]李秀云,吳云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左翼報人的新聞理論——從《文藝新聞》到《新聞記者》[J].學術交流,2016(12):202.
[12]唐海江,廖勇鳳.論1930年代北平新聞學話語的邏輯構成與糾葛——以《世界日報·新聞學周刊》為文本個案[J].國際新聞界,2009(02):115.
[13]宦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紅色傳承: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大學新聞教育[J].未來傳播,2020(12):35.
[14]呂強,孫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發軔與傳承:黨在延安時期的新聞教育[J].當代傳播,2020(06):17.
[15]張沛.清涼山雜憶[J].新聞業務,1961(01):16.
[16]張曉鋒.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啟示——對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演進的考察[J].傳媒觀察,2022(11):97.
[17]李丹陽,劉建一.霍·多洛夫與蘇俄在華最早設立的電訊社[J].民國檔案,2001(03):59.
作者簡介:曹愛民,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洪念德,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講師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