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謙熙
(中共莆田市委組織部,莆田 351100)
2021 年,農業農村部編制了《“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提出農業農村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主要因素,如何盤活農村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成為破解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和農民增收難題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闡述農村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現狀,結合T 市部分鄉村振興做法實例,分析制約農村人才隊伍發展的因素,探索激活農村人才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蛾P于加快推進農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將農村人才分為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和農業農村科技人才五種類型[2]。結合工作實際,農村人才可以按照不同領域和屬性界定為村“兩委”成員、機關下派駐村干部、祖籍在村的離退休干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等管理服務型人才,以農村各領域經濟能人為主的生產經營型人才,以及技能專家、農村教師、醫療衛生專技人員、能工巧匠等專業技術型人才。
近年來,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以T 市為例,堅持三年一派,累計下派六批駐村第一書記,選配一批農村致富能人、回鄉大學生等進入村“兩委”班子,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和高素質農民培訓等。但從總體上看,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一是村與村之間人才隊伍分布失衡。勞動經濟學相關理論研究表明,勞動力跨地區流動與遷移距離和成本、工作機會的多少、地區間人均收入、遷入遷出地關系密切程度等密切相關。有些農村因其經濟條件和地理優勢,勞動力流入和消費需求增多,為當地村民帶來房租、小生意等豐富的收入來源,形成勞動力流入和農村人才數量、當地村民收入同步增長的良性循環。相反,在偏遠的“老少邊島”村,勞動力一旦流出,除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外,村民回村頻率普遍不高,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或求學,出現村民“老齡化”問題?!皠趧恿ν獬觥丝跀盗繙p少—消費需求降低—就業機會減少—收入水平偏低—勞動力外出”形成了閉環,拉大了偏遠農村與經濟強村之間的差距,在經濟發展與人才回歸的聚集效應下,農村人才分布不均現象日趨明顯。
二是部分農村基層管理服務隊伍老化。例如T 市某偏遠鄉鎮相鄰的三個村,總人口8292 人,實際常住人口1657人,勞動力外流比例高達80.01%,剩余勞動力平均年齡58歲。勞動力外流、人口老齡化導致村“兩委”干部后備力量不足,無人可選可用成為偏遠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鶎庸芾矸贞犖槭且I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村主干更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其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農村各方面的發展。村級班子老齡化、學歷偏低,在學習新知識技能上較為吃力,難以適應現代化、網絡化的工作模式,加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精力不佳、創新不足的問題,直接導致很多政策落實不到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步伐。盡管目前通過下派駐村第一書記或包村干部緩解了農村管理服務隊伍力量不足的情況,但這些駐村人員并非長期固定,仍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此類問題。
三是農村人才回流存在困境。經濟發展緩慢的農村與保持高速增長的城市有著明顯差距,差距主要源于城市具有人才資源的優勢[3]。與城市爭奪“人才”,搶占人才競爭先機對鄉村振興來說刻不容緩,但目前吸引人才留在農村發展的大環境和有利條件尚未形成,鄉村人才回流存在困境。一方面,部分農村收入低,發展渠道狹窄,工作機會少,職業上升空間有限;另一方面,農村的文化、休閑、娛樂設施較為落后,難以滿足年輕人的精神需求。鄉村振興戰略雖然給農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基礎設施和各種生產生活配套等與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難以吸引人才回流。
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工作是引才,從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問題來看,制約農村人才隊伍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經濟和社會環境因素。只有經濟上去了,人才才會聚集,這是當代勞動力市場的普遍規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第一要素,部分農村集體經濟依然依賴于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農村沒有自己的產業,就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無力為人才搭建職業平臺,人才作用的發揮空間有限,人才資源也隨之向外流動。此外,在傳統的社會思想觀念中,村民普遍期望后代能通過考學、工作、經商等方式有更好的發展,這也是制約人才隊伍建設的原因。
二是人才培養管理政策因素。城市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差距使人才政策和資金投入更多傾向于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與高層次人才相比,對鄉村振興人才的關注度較低,鎮村農業技能人才職稱晉升機會較少,農村本地人才的個人發展后續動力不足問題仍存在。與其他領域人才不同,農村人才需要通過更加強有力、多方面的政策來扶持,但目前部分農村尚未制訂單獨的長遠發展規劃,政策扶持缺乏系統性,關注度和支持力度較低,人才的個人能力和自我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未形成尊重人才、發揮作用的正向激勵氛圍。
三是公共服務供給保障因素。隨著城鄉二元結構差距不斷拉大,即便農村的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也無法與已經擁有一套成熟、完整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相比。建立健全農村保險制度和公開公平公正的農村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就業失業和收入問題的后顧之憂,農民才能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這是農村留才、引才的首要手段[4]。此外,部分農村在文化休閑、醫療衛生與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方面的供給不足,無法為農村人才提供與城市生活一樣的便利便捷的生活保障。很多人適應了城市喧囂熱鬧的生活后,很難再適應農村悠閑恬靜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快節奏的生活更加向往,難以安下心來留在農村發展。
如何激活人才資源,使之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匹配是新時代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結合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人才強村、興業促農。
農村人才是鄉村振興和新時代農村發展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根據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結合鄉村振興過程中各個村對人才的不同需求,“一村一策”給予農村人才工作扶持政策,有效破解農村無人可用難題。
加強輿論宣傳引導,轉變農村人才發展觀念,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興媒介,積極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積極推廣本土化人才回鄉創業先進典型事跡。近幾年,網絡上關于大學生回村創業,帶領農村致富的事跡報道層出不窮,對吸引大學生回流農村創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輿論浪潮,在農村營造濃厚的重視、保護和關懷回鄉創業人才的社會輿論氛圍。
分類施策,打通農村人才政策“綠色通道”。每個村的村情不一樣,農村人才政策不能不顧具體情況“一刀切”,用同一套政策來推動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應當以鄉鎮為單位,對所轄每個村不同種類的人才現有資源進行摸底,并與實際人才需求進行對比,理清人才缺口的類型與人數,針對不同人才類型的供需情況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差異化的政策保障。對于管理服務型人才,應當從保障福利和政治待遇入手,解決其后顧之憂;對于回鄉創業、致富能人等生產經營人才,應給予惠農資金補貼、創業技能培訓、電商支持等政策;對于農村本土知識型人才,應給予職稱評審、技能認定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引進”是基礎,“留住”是關鍵。為人才提供優質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必須有強有力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以T 市H 村為例,借助建設“美麗鄉村”的契機,發展農村旅游業,成為假期旅游打卡熱門景點,為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注入了生機活力?!盎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村支書是農村發展的“領頭雁”,實踐表明,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應當尤為重視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
堅持多渠道選配,吸納各領域農村人才充實村干部隊伍。管理服務型人才與專業技術型、生產經營型人才沒有清晰的界限,不同類型的人才可以互相轉化,共促共進。村干部是農村人才中比較穩定的一支隊伍,長期生活在農村,服務于農村,在鄉村振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強管理服務型人才隊伍建設,應當注重從本村致富能人、技術能手、年輕大學生、退休返鄉定居干部中發現、培養村“兩委”后備干部,讓他們積極參與本村發展建設,在時機成熟、程序合法的條件下,通過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進一步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此外,應當建立村干部報酬與經濟社會同步增長的激勵機制,把村主干養老保險納入財政預算,適時從連任多屆的優秀村主干中定向招錄行政機關事業人員,提升其經濟和政治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村干部隊伍。
優化組織體系,形成同步發展的工作合力。打破行政區劃地域限制,增強村與村之間協同發展,共享人才資源。以T 市C 區為例,通過優化黨組織設置,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心村”黨委,以“幸福家園”示范村J 村為中心,采用“以強帶弱”“以大帶小”“以富帶貧”的模式,成立花卉種植合作社,手把手傳授致富經驗,讓各個村的“自家事”變成“中心村”的“大家事”,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5]。鄉村振興不只是農村的目標任務,也是社會各界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集聚全社會資源力量,積極探索農村+企業、農村+學校、農村+機關等黨組織“共建共促”模式,營造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形成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人民”的農村人才隊伍的強大合力。
與高層次人才主要看學歷背景不同,農村事務細碎復雜,經常與村民群眾打交道,農村人才需要“接地氣”,更注重以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作為評價標準,培養內容和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
盤活農村本土人力資源,充實農村人才后備力量。將本土人才作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由政府部門牽頭,推動政校企行深度合作,把年輕本土村民當作重點培養對象,培養一支與農村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技能型后備人才隊伍[6]。充分發揮種植、養殖等技術能人“傳幫帶”作用,借助他們熟悉本地人土風情、擁有豐富技術經驗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勢,推進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優化培訓課程設置,吸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師資隊伍力量,分類型、分產業、分層次合理設置課程,并根據村情變化,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全面培養管理服務型、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等綜合性人才。
構建人才隊伍城鄉交流雙向流動機制。一方面,號召科研院所、農技站的農業技術專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采取專家掛鉤、“師徒”制的形式,“一對一”下鄉進行交流指導。另一方面,定期選送一批本土人才到經濟水平發達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學習交流開闊眼界、提升能力。進一步縮小城鄉勞動力流出與流入的差距,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搭建農村人才城鄉雙向交流平臺,通過咨詢互通有無、經驗在線溝通分享,解決勞動力在城市發展與助力本村發展的空間矛盾,緩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出的不可逆性,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人才資源基礎。
人才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最寶貴資源,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應當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持之以恒開展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積極挖掘各領域農村人才,吸引有志之士加入鄉村振興建設,為農村發展注入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