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農科建設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創新改革,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涉農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政治信仰堅定、專業基礎扎實、靠得住和信得過的綜合型農業人才的重要平臺。該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學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為例,進行學情分析、思政設計和教學創新,為新農科背景下的農林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農科;園藝植物病理學;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4-015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focuses o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motes innovative reforms in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viding stronger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firm political beliefs,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reliability and trus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cademic situation analys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pecialty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e; Hort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把農業強國建設正式納入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于了解農業人才之“渴”[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我國將加快建設成農業強國,“三農”工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地位愈發凸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提升農業農村對青年的吸引力,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業的青年人才隊伍[2]。
高校農林學子是未來農業人才的主力軍,要想培育好農業人才,做好涉農高校課程教學的創新改革是關鍵[3]。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教育進入了“后疫情時代”,中國教育學學會原會長鐘秉林表示:“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面對這一新常態,高校廣大教師如何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高效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既要加強科學的理論思考,更需要切合實際的進行實踐探索。因此,線上線下相互賦能,驅動教育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是未來高校課程建設的必然趨勢[4-5]。
2021年至今,本教學團隊針對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進行了2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期間采用線上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踐教學探索,線上教學使用了學習通、騰訊會議、釘釘等智慧教學工具進行授課及互動交流。本研究從學情分析、教學痛點、思政設計和教學創新等方面展開在園藝植物病理學教學模式改革中的研究與探索,以期為新農科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提供參考。
1" 學情分析
1.1" 課程屬性
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園藝植物病理學是河北工程大學園藝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重點闡述園藝植物病害發生發展規律及其防治措施。在新農科背景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識別診斷園藝植物的主要病害,掌握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措施。將園藝植物病理學知識技能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充分發揮課程育人效能,引領學生掌握并具備從事植物病害識別、診斷與防治等工作的專業能力和素質,使得學生能將基本原理靈活地運用到園藝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將高校的農業青年培養成能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化綜合型農業人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賦能[6]。
1.2" 教學痛點
學生專業自信不足,學農愛農情懷不夠深厚,大部分學生學農是因高考報名被動調劑到本專業,導致部分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本專業的相關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對于課堂教學設計提出更高要求,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投入度。
園藝植物病理學是學科基礎課,課程內容涵蓋植物病原學、植物病害發生規律、植物病害防控等多個方面,涉及微生物學、植物學、化學等諸多領域。教學內容寬泛,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任課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農學、園藝、生命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思政素材。園藝植物病理學除理論學習外還有實驗教學,因而除要求學生能掌握有關植物病害的廣泛理論知識外,還要求學生能掌握必要的實驗技術,充分發揮新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在農林學子培養中的重要性,為新農業服務。然而,當前在實驗中的思政教學往往被忽略。
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圖像識別技術、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應運而生。然而,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植物病理學學科發展與研究中的應用還較為缺乏,將“智慧植保”融入到“智慧農業”發展之中,將科技前沿的科學技術融入到課程建設當中,完善豐富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改革,充分發揮植物病理學對農業生產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已迫在眉睫。
2" 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2.1" 園藝植物病理學理論部分課程思政
河北工程大學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以國立耘、劉鳳權、黃麗麗主編的《園藝植物病理學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為主教材,授課教師以該課程的教學大綱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理和分類,改善知識結構,充分挖掘該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切入點(表1)。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技能傳授與素養培育相結合,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個知識點,潤物無聲地將“三農”情懷在課程中融入,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專業技能,還具備深厚的“三農”情懷,使之成為“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者[7-8]。如在講授植物病害防治重要性時,通過對馬鈴薯晚疫病引起的“愛爾蘭大饑荒”事件進行闡述,使學生們認識到學習農業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為國家發展建設作貢獻的使命感,激發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講授園藝植物病害概念這一章節時,通過分析郁金香碎錦病毒非但不會影響郁金香的美觀還會增加其商業價值,使得學生明白事物具有兩面性,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再如講授園藝植物病毒病害時,結合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利用莖尖、根尖等生長點部分培養脫毒種苗,可建立無毒種苗繁育基地或工廠,提升學生學農、愛農興趣,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念。
課程的思政設計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核心,在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將園藝植物病理學基本理論作為主線貫穿學生培養過程,在課程講授過程中由鹽入水傳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在培養學生掌握現代農業的植物病理學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9]。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科學的理論體系、創新的理論觀點。新時代農林學子,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的理論邏輯,準確把握“三農”工作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強化理論武裝、提升實踐能力水平[10]。
2.2" 園藝植物病理學實驗部分課程思政
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實驗課的學習可以對理論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回顧并加深理解。河北工程大學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實驗包括植物病害的癥狀觀察、病原生物的分離培養及病原生物的接種,通過實驗課教學,可以使同學們直觀觀察,更好把握和理解柯赫氏法則具體內容。實驗課采用分組模式,可以培養學生們的主動學習意識和團結協作能力。通過實驗課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實驗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11]。
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思政本著技能傳授與素養培育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個知識點,全過程、全方位融入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價值塑造和情感認同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課程目標,達到潤物無聲,行知合一的目的,其內涵是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專業技能、深厚的“三農”情懷,以及具有文化自信、時代擔當的職業素養,成長為“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者,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3" 實踐教學與校企合作
通過創建“三農虛擬教研室”,推動企業與高校之間合作交流和優質資源共享,依托農業、企業實踐教育基地、農作物產品、試驗田等共享共建優質教學資源,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依托“三農虛擬教研室”既能深入田間地頭及企業學習植物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知識,又能在課堂上與老師及專家進行交流探討、疑難答疑及科研座談,使學生開闊視野,發散思維,夯實專業知識基礎,為學生提供教室中的專業實踐體驗。
開設“聚焦三農一線云課堂”。想要學好植物病理學,首先就要學會認識植物,掌握植物名稱、外觀以及特性是基礎。認識植物就要讓學生深入到植物中去,以植物為友,深入了解植物特性,掌握植物病理學的基本概念及術語,思考分析植物病蟲害的影響因素,利用“聚焦‘三農’一線云課堂”,向身處“三農”一線的“三農”專家及新型職業農民學習,積累植物病蟲害防治經驗,夯實植物知識基礎,充分利用“三農”一線教學資源,通過線上云課堂直播的方式聚焦“三農”前沿,與時俱進,保障學習植物知識的全面性、高效性,及時接觸學習掌握最新的植物病理知識,開闊視野,發散思維,夯實專業知識基礎,為學生提供教室中的專業實踐體驗,為植物病理學教學質量保駕護航。
開設“網絡科技特派員大講堂”,通過收集匯總企業及農戶遇到的植物防治專業技術問題及需求,建立學生專業技能信息庫,聯系本校為企業服務的省級與市級科技特派員,依托“網絡科技特派員大講堂”為企業、農戶、學生建立橋梁,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植物病理學專業技術知識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及困難,同時也是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過程,積累植物病理經驗技能,為學生自身積累寶貴的知識、經驗財富。
搭建“農學教材PDF版共享平臺”,及時準確高效地為學生提供電子專業教材,使學生對專業教材的學習使用高效便捷,解決后疫情時代買書難、買書貴的問題,使學生對于專業教材的學習使用高效便捷,保障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優質資源。將植物病理學涉及到的植物種類、病蟲害發生過程、防治機理及文獻資料等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匯總形成電子智慧數據庫,融入到“農學教材PDF版共享平臺”,豐富完善植物病理學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植物病理學知識和技能服務。
4" “四融合四重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
通過對園藝植物病理學教學痛點的分析,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價值力、吸引力。課程組經過研究—實踐—反思—研究的思路,重點突破自主學習激勵機制、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模式、線上資源及教材建設等問題,建立了“四融合四重塑”的課程創新路徑。
4.1" 構建思政育人與知識傳授相融合,重塑“多維一體”的課程目標
將課堂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情感價值觀養成有機融合,解決重知識、輕能力,價值引領不足問題。
4.2" 教材與學科前沿相融合,重塑“螺旋遞進”的內容體系
通過講解園藝植物具體病害時對病害發生與發展及病害循環的回顧,將教材與學科前沿案例相融合,深挖知識點的邏輯關系,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和學科前沿,重塑“螺旋遞進”的內容體系。
4.3" 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研討相融合,重塑“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策略
通過對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實驗教學活動中,對班級成員進行分組,并由學生自發選擇小組長,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研討相融合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習內容互動、學生與團隊成員互動,解決學習參與度與投入度不高,缺乏學習興趣的問題。
4.4" 線上線下資源與翻轉課堂相融合的“四融合”課堂創新模式,重塑“同步+異步”學習空間
后疫情時期,線上教學成為高校教學的主要模式,教學團隊通過學習通平臺建立了系統的線上資源,通過課前發送學習資料,課上“隨機選人”“搶答”模式進行隨堂練習,極大提高學生互動積極性。學習通平臺還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庫與示范教學包可供授課教師和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復習。
5" 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建設展望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三農”人才必將擔負起“三農”發展的重任。隨著“三農”人才培育的加快推進,高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必然趨勢[12]。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多元化發展,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建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內容及方法要與時俱進,及時進行創新改革,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保證推進“三農”人才培育高質量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賦能。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建設還需加強黨建引領,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堅持理論結合實踐,堅持創新引領,才能發揮其核心價值,滿足高校農林學子在成為“三農”人才道路上的實際需求[13]。
6" 結束語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挖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強化育人功能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未來高校課程建設的必然趨勢[14]。本團隊在近2年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過程中,以園藝植物病理學課程為例,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構建并提出對本課程的未來展望。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思考整合、創造和進行知識建構的能力,為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林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 廖運生,王建平,張水發.農業強國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主體意識培育探析——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J].農業考古,2023(1):193-199.
[2] 姚敏磊,仲開泰,莊宇萌,等.優秀農業文化在農科專業大學生愛農意識培養中的實現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8(36):217-219.
[3] 蔭海龍.農林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本科教育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5.
[4] 徐純柱,謝桂林,常楊,等.“新農科”背景下的動物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22,12(4):8-13.
[5] 辛竹葉,魏寧,楊眉.后疫情時代如何設計有效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理論思考和工具設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4):48-50.
[6] 邢丹丹.習近平關于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論述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7] 王海光.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學案例設計[J].天津農業科學,2021,27(4):72-81.
[8] 韓長賦.感悟“三農”情懷做到“一懂兩愛”[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8):13-14.
[9] 韋文添,陳恩海.高職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亞熱帶園藝植物保護課程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8):275-277.
[10] 郝婷,蘇紅偉,王軍維,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8(3):55-59,94.
[11] 朱麗梅,金鳳,王耘,等.新農科背景下植物保護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20(24):245-246,248.
[12] 鄧蘭生,涂攀峰,陸星,等.新農科背景下的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52-254,257.
[13] 傅瑤.高校黨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功能、目標及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7):122-128.
[14] 江蘇海洋大學: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20(8):65-66.
基金項目:2023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SQ2023093,主持人為劉倩宇);邯鄲市202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Q2023396,主持人為劉倩宇)
第一作者簡介:劉倩宇(1992-),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