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農業勞動力的流失、農村經濟的轉型和發展、農村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問題日益凸顯,鄉村振興戰略應運而生,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路徑。鄉村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工作,鄉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核心動力是人,是高素養的鄉村農民,因此,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也就成為實現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全面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民綜合素質之間的關聯關系,探索農民綜合素質發展的具體路徑,對于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而言,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農”;鄉村社會治理;農民綜合素質;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0.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4-0161-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blems such as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nd has become a realistic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work,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is people, high-quality rural farmers.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is context, we should mak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farm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is of great value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rural economy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鄉村地區農業現代化工作的進一步落實,鄉村地區勞動力人口的流動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鄉村地區勞動人口老齡化、低素質化也成了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并且,在土地流轉、區域經濟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留守農民不具備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素養,無法適應鄉村地區的發展規劃。因此,在鄉村全面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也就成為幫助鄉村突破困境的現實選擇。
一" 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推動下形成的發展戰略,容納了推動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愿景。該戰略的提出是政府積極應對農業鄉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的重要舉措,旨在構建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加強城鄉互動與協調發展、改善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全面提升鄉村綜合實力和發展質量[1]。
總體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誕生過程也相當曲折,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主要特征,但經濟發展模式已面臨轉型,因而政府開始強調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將注意力逐漸由只關注經濟增長速度,轉向質量、增速的齊頭并進,正在轉型關鍵節點,鄉村振興戰略應運而生。這主要是由于,隨著經濟轉型的進行,傳統農業模式效率低下、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業亟須進行現代化改革,與此同時,鄉村人口流失問題也不容忽視,發生在鄉村、農業等多方面的諸多問題直接反映出提振鄉村經濟,使鄉村地區再次煥發活力的重要性。
具體而言,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規劃。其中就包括加快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等措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產業發展;發展鄉村產業,通過培育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提高鄉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為鄉村經濟振興提供強大動力;改善鄉村生活條件,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改善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提高農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在教育、文化、科技和衛生等方面,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增強農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通過加強城鄉交流互動、提高鄉村人口素質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措施,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市和鄉村共同繁榮[2]。
二" 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一)" 區域發展方面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面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比較薄弱,發展空間較小,鄉村振興難度較大。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針對不同的地區,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例如,對于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采取重點扶持和資金投入的方式來促進鄉村振興;對于發展條件較差的地區,可以通過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來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二)" 土地流轉相關的問題
鄉村土地流轉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難點問題,土地流轉過程中涉及土地流轉價格、土地流轉標準和土地使用權等問題,同時還需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為了解決土地流轉問題,需要加強土地流轉的管理和監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和交易機制,提高土地流轉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三)" 人才流失相關的問題
從現實情況來看,在城鄉發展差距的推動下,很多鄉村當地的優秀人才都選擇到城市發展,導致現階段鄉村人才資源極度匱乏,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要解決鄉村人才流失問題,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鄉村發展,加強對鄉村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引導,增強他們的鄉村發展意識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更愿意留在鄉村[3]。
(四)" 金融服務相關的問題
由于鄉村金融市場不完善,導致農民難以獲得融資支持,影響了鄉村經濟的發展。要解決鄉村金融服務不完善的問題,需要建立健全的鄉村金融體系,促進鄉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壯大,擴大鄉村金融市場的規模和范圍,提高鄉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和可承擔性。同時,需要加強對鄉村金融市場的監管和管理,防止鄉村金融市場出現亂象,保護農民的權益和利益。
(五)" 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
鄉村地區較為落后的基礎設施極大地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解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需要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提高基礎設施的質量和覆蓋范圍。同時,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管理和維護機制,保障基礎設施的安全和可靠性,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效率。
(六)" 治理體系方面的問題
鄉村治理體系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和運行不順暢,極其容易導致鄉村社會發展緩慢、公共服務不足、社會矛盾不斷增加。要解決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需要加強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完善鄉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村務公開和民主決策機制的建設,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三" 農民綜合素質之于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分析
(一)" 農民綜合素質的概念及內涵
農民綜合素質指的是指鄉村居民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所體現出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水平,是鄉村發展的基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經濟素質是指農民在經濟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質,主要包括財務管理、農業技能和市場營銷等方面。農民應該掌握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如理財、投資和保險等,同時掌握基本的農業技能,如種植、養殖和漁業等,還應該掌握市場營銷知識,了解市場需求,掌握市場價格,提高農產品的銷售價值。文化素質是指農民在文化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主要包括讀寫能力、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等方面。農民應該掌握基本的讀寫能力,了解科學知識和文化常識,具備道德素質和公民意識,以及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社會素質是指農民在社會生活中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主要包括法律意識、公共事務參與和組織管理等方面。農民應該了解法律法規,遵紀守法,自覺參與公共事務,具備組織管理能力[4]。心理素質是指農民在心理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水平,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應對壓力等方面。農民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正確地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和困難。
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通過加強農民的綜合素質培訓和教育,可以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促進農業的發展和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二)" 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對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在區域發展方面,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區農民的知識水平、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等直接關系到這個地區的發展潛力和活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可以激發其創新精神,推動鄉村發展轉型升級,促進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土地流轉方面,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土地流轉已成為鄉村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缺乏農民綜合素質會影響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土地流轉的意義和影響,更好地把握機會,更好地與其他主體協商,減少土地流轉中的糾紛和沖突[5]。
在人才資源方面,鄉村地區人才流失問題一直是困擾鄉村發展的難點之一。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升可以促進人才留在鄉村,同時也可以吸引外來人才的到來。這有助于解決鄉村勞動力不足、缺乏技術人才的問題,提高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在金融服務方面,傳統農民缺乏金融知識,難以理解金融服務的內涵和意義,導致其在金融服務領域存在種種問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可以提高其金融知識水平,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金融服務的作用和方式,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務,從而促進鄉村金融的發展。
在基礎設施方面,基礎設施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對基礎設施建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僅包括道路、橋梁、電力和自來水等傳統基礎設施,還包括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僅要關注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注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在治理體系方面,治理體系是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對治理體系建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作為基層群眾,對于地方治理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要的參與和貢獻作用。如果農民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升,他們難以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治理活動,會導致治理體系建設不穩定,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總體來看,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區域發展、土地流轉、人才流失、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六個方面,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和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同時,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也可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均衡發展。
四" 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具體措施
(一)" 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
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是決定其綜合素質發展上限及下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是促進其素質發展的關鍵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強基礎教育資源的建設,鄉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需要在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等方面下功夫。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投入和提高教育財政占GDP比例等方式,改善教育資源狀況。此外,可以采取流動教育、遠程教育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讓鄉村學生也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其次,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是促進農民素質提升的有力保障,而學習環境具體包括了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2個方面,物質環境包括校舍建設、圖書館和實驗室等設施的完善;精神環境包括教師、同學和家庭等方面的影響。當地教育部門可以通過提高資金投入、完善校舍設施等措施,為鄉村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同時拉動家庭和社會對鄉村學生的支持與幫助,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再次,當地有關部門也應當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現階段,互聯網已經深度參與鄉村社會,抖音、快手、微信及微博已然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現代社會的關鍵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會玩快手”“會玩抖音”僅能夠代表農民具備使用這些app的技巧,不能夠說明其已經具備全面的信息技術素質。全面的信息技術素質應當囊括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的使用技能,能夠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及盈利能力的相關技術,可以說,實現經濟效益的高效轉化才是掌握信息素質的重要標志。
最后,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教育的補貼力度。從現實情況來看,鄉村地區教育發展的另一大影響因素便是農業生產力占用的傳統思維與接受教育之間存在矛盾。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人力是促成農業發展,關乎全家勞動產出及命運的關鍵因素,因而在傳統思維的角度下,青壯年勞動力接受教育是對生產力的巨大浪費,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鄉村地區的風化逐漸開明,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人心,且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二者之間的矛盾正在逐漸消融。即便如此,我國鄉村地區的發達水平仍不及城市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仍然能夠對每一個家庭的產出、命運產生影響,并不是所有鄉村社會成員都有足夠的條件接受完整的教育,因此,當地有關部門對教育的補貼也更加關鍵。但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我國鄉村教育并不需要“廣撒網”式的大范圍幫扶,而是需要針對個別問題進行“點對點”的“精準幫扶”,旨在通過人為的調研、調控,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從而達成鄉村教育的全面發展,最終顯著提升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徹底消除傳統思維的影響。
(二)" 強化農民的法律意識
鄉村治理法治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的其他具體工作也能夠成為推動法治建設的關鍵力量。對于二者的關聯關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加強對鄉村事務的法律監督,把政府涉農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加強對鄉村的法治宣傳,完善鄉村地區的公共法律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提供保障,而農民的法律意識又是構成鄉村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具體而言,法律意識的培育應當從“自治”與“法治”的視角著手。隨著我國鄉村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社會的鄉土性逐漸減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巨大變化也促使鄉村民眾的現代性、思維理性不斷提升,開始懂得用現代社會法治中的權利觀念來做出對利弊的權衡,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現代鄉村居民身份逐漸由強調鄉村社會環境及角色的農民,向強調統一社會環境及法治的公民轉變,這一變化也能夠體現出民眾對法治的接受與認同。
在實際工作中,鄉村地區現代化法治建設主要由法治下鄉、法治宣傳等活動的形式進行,在現代化法治理念的持續影響下,鄉村居民的法治觀念得到了鞏固,形成了對以法治觀念為基礎的公民身份的認同。并且,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鄉村地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而法治觀念、權利意識也會隨著鄉村勞動人口的流動傳播開來,最終推動了全社會公民意識的覺醒。從另一方面來看,社會公權力是個人權利讓渡而來的,法治的權力同樣如此,在自治到法治的進化道路上,隨著鄉村居民公民意識的覺醒,其對現代社會法治的信任程度不斷加深,也會削弱對自治的依賴,促成自治、法治融合發展的格局。鄉村居民“農民”與“公民”身份的二重性也促使其形成了兩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與期盼,隨著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鄉鎮、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得到了縮減,村民對高水平生活的期盼也促使其更容易接納在城市社會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法治,導致自治意識逐漸為法治意識所替代,為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打下了基礎。
(三)" 重視農民實踐能力的發展
第一,推廣科技知識。為了提高農民的實踐能力,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推廣科技知識。一方面,可以開展科技培訓活動,如邀請專家進行技術講解、組織技術培訓班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如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手段,向農民傳遞科技信息。政府可以建立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在線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
第二,建立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是一種組織形式,旨在幫助農民更好地組織生產、加工和銷售。通過成立農民合作社,農民可以分享技術和資源,并共同承擔風險。合作社還可以協調農民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為農民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第三,強化實踐教育。農民的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不斷提高。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各種實踐教育活動,如農田管理、農作物種植和養殖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農民熟悉各種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
第四,推行社會化服務。社會化服務是指通過社會組織或企業等機構向農民提供各種服務,主要包括咨詢、技術支持和物資供應等關鍵內容。政府可以鼓勵社會化服務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務。
五" 結束語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是全面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提升農民自身的素質和福祉,也是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法律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能夠促進區域發展、加強土地流轉、防止人才流失、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治理體系工作的落實,夯實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根基,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秋菲,賈國強.農業科學普及助力鄉村振興實證研究——以遼寧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1):160-164.
[2] 吳亞榕,劉陽,唐家豪,等.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優化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274-275,279.
[3] 陳麗,林靜.鄉村振興視域下的農村人力資源有效開發與培養路徑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260-263.
[4] 李乾,張福鎖,焦小強,等.科技小院創新發展:現實需要、功能定位與運行保障機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44(1):1-9.
[5] 張濤.脫貧地區鄉村人才培養對策淺析[J].甘肅農業,2023(2):100-103.
基金項目:陜西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研究院項目(22ZC005)
第一作者簡介:孫丁楠(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