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升農村人力資源存量和大量輸入優質人才,對促進農村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東興市出臺人才引進、培育的系列舉措助力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在總結該市人力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的做法與成效基礎上,分析該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困境,探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進一步增進人力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三農”;民族地區;促進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4-0165-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lents are the key element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mproving the stock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import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recent years, Dongxing City ha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introduce and cultivate talents to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s and 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and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ways to further promot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border minority area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thnic areas;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三農”問題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廣大鄉村地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亟需補強之處,更是巨大發展潛力所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就是要補齊“三農”短板,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沿邊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對于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發展民族文化與實現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東興市是廣西8個沿邊地區之一,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兩廊一圈”、泛北合作“一軸兩翼”的核心地帶。研究該市的鄉村振興成效,對于國家興邊富民、讓貧困地區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1]”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促進農村發展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東興市人力資源開發現狀為研究的切入點,總結該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以及面臨的困境,對該市如何更好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1" 東興市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現狀分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東興市注重“人才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定位,立足于為人才“鋪路子”“架梯子”“搭臺子”,著力拓寬引才渠道,搭建交流平臺,優化用才平臺,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聚集,推動東興市下轄三鎮(馬路鎮、江平鎮和東興鎮)匯集一批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助力貧困地區不斷提高特色種養和產業發展技術,賦能東興市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如馬路鎮大旺村2023年成功建成運營大旺金花茶產業園,真正實現金花茶產業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有力推動了大旺金花茶產業向標準化、精細化、高端化發展。該產業園自今年1月27日開園運營以來,一季度便已收購群眾生產金花茶生花8 000 kg,生產金花茶成品1 200 kg,群眾直接獲得收入24萬元,村集體經濟創收達14.47萬元,僅目前這項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就超過去年全年收入。金花茶產業已成為大旺村重點產業和村集體經濟增收新渠道,也是持續鞏固脫貧群眾增收的好產業。
1.1" 積極培育本土人才,注入鄉村振興“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本土人才長期扎根在農村,熟悉家鄉人文環境和資源稟賦,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東興市聚焦青年、鄉土和民族等本土人才培養,筑牢人才成長的根基。通過實施人才回歸計劃,建立東興籍人才數據庫,加強京族等少數民族學子的跟蹤聯絡,舉辦讀書會、家鄉行和創業課堂等活動,線上線下兩條線廣泛宣傳介紹東興市人才政策和發展空間,激發青年學子關注家鄉,投身家鄉建設的熱情。此外,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和廣西水產畜牧學校等國內20多所高校開展市校合作,簽訂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通過生源輸送、技能培訓、技術咨詢和實踐基地建設等方式,共同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1.2" 精準引進外來能人,壯大鄉村振興“后備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鄉村振興既需要大量本土人才,也需要引進更多高素質專業化外來人才,為鄉村帶來更多新理念、新技術、新經驗,不斷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近年來,東興市制定出臺了《東興市國門英才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并重點圍繞所轄鄉鎮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分領域、分行業開展引才行動,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同時,大力實施返鄉創業“回家工程”,多舉措全力搭建返鄉創業平臺,“筑巢引鳳”發展“雁歸經濟”。目前已打造東興市創業孵化基地、啟迪之星沿邊跨境孵化器等人才“孵化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精英、外籍博士和海歸人才等入駐創業,帶動農民工、大學生和社會青年300多人創業就業。
1.3" 建強農村干部隊伍,育強鄉村振興“領頭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辦好農村的事情,村民是主體,干部是關鍵。鄉村振興干部隊伍是鄉村振興工作的直接推動者、組織者和實踐者,是推動黨的“三農”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堅力量。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對干部的能力水平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東興市立足于建強農村干部隊伍,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不斷提高干部隊伍戰斗力。舉辦青年人才鄉村振興班、中青班,選派青年人才到鄉鎮、征地等中心工作前沿陣地實踐鍛煉,發掘人才在不同崗位、不同領域的潛力。搭建人才服務平臺載體,緊扣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在河洲村建成東興市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基地內設教學區、農產品直播間和農產品展示區等功能區。2021年9月創立以來,東興市共開設培訓班6期,開設直播20余次[2]。組織基層干部參加走出“國門課堂”培訓班。截止2021年底,廣西東興市已開辦培訓班32期,累計“線上+線下”培訓市直干部、基層黨員、村干及致富帶頭人4 000人次[3]。
2" 當前東興市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興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精神,以鞏固優勢、夯實基礎、補足短板為人才工作重心,著力打造引才留才的良好環境,人才問題有了一定改觀,但還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要求。在對該市農村進行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突出面臨人才“引進難”、人才“留住難”和人才“培育難”三大難題。
2.1" 人才“引進難”
近幾年,盡管東興市出臺了諸多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引進政策,但年輕干部、村級組織帶頭人、農村產業技術指導人才“難招難留”等問題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由于東興市下轄三鎮各村地理位置偏僻,普遍距離縣城路途較遠,交通不便,網絡、物流配套設施不健全,娛樂設施配套不足等這些現實的生活條件,讓很多城市優質人才望而卻步。許多從村里走出去城市讀書的大學生在畢業后都不愿回到家鄉作貢獻。缺乏產業帶頭人是東興市很多貧困村第一書記的煩心事。這幾年,依靠當地資源優勢,東興市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快速,也建立起了配套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但到了產品銷售環節卻缺乏跑市場、懂跨境電商的專業人才,只能臨時由幾名村干部兼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發展。
2.2" 人才“留住難”
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環境是留住農村人才的關鍵因素。由于農村發展空間小,東興市長期面臨大學生人才留不住,很多村干部、鄉村教師往外走的困境。基層干部是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是帶領當地群眾實施鄉村振興的帶頭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在調研中東興鎮一位第一書記提到,當前農村基層干部收入低,且沒有社保,退休后的補貼也少是東興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面臨的一大難題。當前,東興市基層干部每個月到手的工資收入約在2 500元左右。這些基層干部收入雖少,但平時工作繁忙,經常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影響了他們工作積極性,從長期而言難以留住人才。調研中江平鎮一位第一書記提到,“我們村好不容易培養了一位年輕扶貧專干,工作能力和責任心都很強,可干了一年,由于太忙,家人反對,她就辭職了。”此外,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戶籍制度的影響,大學生回鄉創業、城市返鄉從業人員等人才在農村無法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也成為了城市勞動力進入農村的屏障。近幾年,隨著東興市大力振興農村產業,村里的基礎設施環境越來越好,許多村民依托產業發展也有了就業機會,但這還遠遠不夠,要進一步吸引人才回到農村,政府還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讓回鄉創業的人有更多的創業空間。
2.3" 人才“培育難”
鄉村振興需要農村科技人才、鄉村產業經營人才、農村管理與服務型人才等作為支撐。這些實用型人才是農村實用技術的實踐者、示范者和推動者,他們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東興市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隊伍中小學、初中畢業等低學歷所占比例較大,高學歷相對匱乏,且絕大多數村民仍然思想觀念陳舊,跟不上新時代發展要求,對于使用跨境電商銷售特色農產品等這些先進技術難以掌握;二是,管理服務不到位。農村實用型人才分布在村組,分布面很廣,多為一家一戶分散型作業,給人才管理帶來了較大困難。
3" 進一步加大東興市人力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的幾點政策建議
3.1" 健全鄉村人才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
健全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落實人才待遇,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一是,健全人才分配體系。落實縣委縣政府出臺的各類人才待遇政策,鼓勵引才單位建立健全符合市場規律的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將人才的收入與其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及成果轉化產生的社會效益直接掛鉤,用優厚的待遇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二是,健全人才獎勵體系。開展縣級拔尖人才評選活動,進一步加大優秀人才的選拔力度,加大優秀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對在產業培育、項目推動、城鄉建設中有重大創造成績的人才給予表彰獎勵,努力形成鼓勵創業、支持創新、尊重創造的濃厚社會氛圍。三是,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包括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評價體系,完善農業農村領域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條件,對鄉村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可以設置特設崗位;以及建立健全農民工評價機制,在人才評價上,完善鄉村技能人才職業技能評價機制,組織農民工參加多種技能參賽項目,探索“以項目代評”“以賽代評”“以技能代評”方式,做好鄉村人才認定標準及分類統計,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鄉村人才管理網絡。四是,對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符合條件的,及時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等政策。對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 a以上的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可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3.2" 建立“市-鎮-村”三級人才引進機制
市黨委、政府要把人才引進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在做好人才引進的標準的基礎上,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改善當地發展條件,為人才引進奠定基礎條件。鄉鎮黨委要配合縣市政府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擴充實用人才,要積極挖掘鄉村人才,繼承和弘揚有助于鄉村振興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涵育文明新風;同時要同村“兩委”干部一起深入開展人才需求等情況排查,建立和完善人才數據庫。農村基層黨組織要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致富能手工作,進一步優化村級黨員干部隊伍;同時,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農民工及退伍軍人中的優秀分子進入村班子,鼓勵優秀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回原籍發展,幫助農村實現富裕與發展。
3.3" 創新人才培訓機制,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制度
構建以黨員教育中心、中高職業院校和專業培訓機構等為主體,領導干部、村兩委干部和農民工等主要對象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按照農民“點餐”、專家“掌勺”、政府“買單”的方式,對農村實用人才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專業培養,強化鄉村人才理論結合實踐能力,努力培育一批愛農村、懂技術、會經營的鄉村人才隊伍。例如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和黨員干部等群體,縣組織部、農業農村局和人社局等相關部門針對不同鄉村人才對象因地制宜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包括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對村(社區)干部開展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培訓;對鄉鎮基層黨員干部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等,著力提升鄉村人才結構,強化鄉村振興的智力支撐。
3.4" 繼續加大農村產業開發力度
一方面,未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逐步下降。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勢必造成農村的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越來越慢。在此背景下,只有大力地發展農村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并且能夠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才能切切實實地吸納從城市返回來的這部分勞動力。另一方面,產業興則百業興,只有產業振興了,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人,在產業興旺過程中有獲得感、幸福感,才能切切實實感受到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也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村才能夠把年輕人留下來,才能讓更多人才回到農村,成為新一代的農民。基于此,東興市今后農村人力資源的相關政策與方案的擬定,要以產業發展為導向,通過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吸引返鄉勞動力。
3.5" 營造良好的返鄉就業創業氛圍
返鄉下鄉創業園是城市勞動力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也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農村產業合理布局的重要載體。東興市政府應高度重視返鄉下鄉創業園建設工作,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創業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等機構的作用,為返鄉下鄉創業者提供項目開發、開業指導、融資服務和跟蹤扶持等服務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多渠道挖掘培養農村“土專家”“田秀才”,通過財政補貼,創收分紅等形式激勵“土專家”“田秀才”對當地村民對口指導特色農業技術,開展特色農技培訓,發揚他們的帶頭作用,做好“傳幫帶”,當好“授漁人”。
3.6"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第一,政府要加大對懂技術、懂市場和懂農業的專門實用人才的引進投入,作為科技專業力量支撐。第二,要建立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引進機制,讓農村擁有更多年輕新鮮的血液。第三,注重人才回流,讓曾經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來,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困局。第四,內外摸排、精準收集東興在外人才信息,建立返鄉下鄉創業園人才數據庫。發布人才信息征集公告,并由市人社局牽頭,各鎮組織實施,在轄區內開展拉網式在外人才摸底;依托東興市市駐外農民工服務站、異地商會、在外黨組織,收集東興籍在外成功人士信息,對東興籍在外人才基礎數據進行梳理分類,逐條逐人核實人才類別、行業領域等信息,根據人才類型進行分類歸檔,并實施動態管理。
3.7" 改善基層干部隊伍待遇
要進一步激發東興市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政府要提高基層干部的待遇,切實增強基層干部的“獲得感”;建立健全基層干部養老保障機制,把在職干部納入社會保險和醫療責任險實施范圍,基層村干部退休后定期發放退休待遇補助,以解決基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投入財政資金建設鄉鎮小食堂、廁所、圖書室、文體活動室和干部周轉房配套設施,改善基層干部工作生活條件;完善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干部績效考核掛鉤機制,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的干部享受小額分紅等,讓更多高校大學生看到基層干部的待遇不比在城市務工差,愿意返鄉下鄉創業。對于返鄉創業的基層干部,鼓勵其提升學歷和職稱層次。
4" 結束語
誠然,鄉村振興有賴于政策引領、物質支持和資金投入等顯性要素發揮作用,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這一本源和主體,依托“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達成,才能使各種顯性的、隱性的要素凝聚形成合力,才能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居住地和工作地分離是未來農村生產生活的新趨勢。未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主力作用的,除了在城市中無法扎根而被迫回到農村的農民工,還包括主動從城市來到農村的城市人,這些人才會把新的資本、新的技術和新的思維帶到農村。各地政府在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藩籬。一方面,加大對農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大量培養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要積極吸納從城市中來到農村的“新農村人才”,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譜寫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的華彩樂章[EB/OL].(2021-09-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643328758388278amp;wfr=spideramp;for=pc.
[2] 東興: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激發人才成長活力[EB/OL].(2022-01-2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UzODk5Nw=
=amp;mid=2650266580amp;idx=6amp;sn=05a7f696b03ac3ad8e7f81b068
07cf29amp;chksm=835d670eb42aee18288cf98b45a05a908f71a1260
799d791fbef2c1d5fb19a18a0687083c967amp;scene=27.
[3] 邵珂碩,范襯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助推鄉村振興:實踐困境與治理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0.(1):90-93.
第一作者簡介:唐曉華(1976-),女,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繼續教育和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