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畫,在對畫面進行構筑的時候,都會強調將表現對象的意境著重進行刻畫。意境實際上就是情景交融后產生的化學反應,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中國畫的意境是畫家對想要描摹的景物進行思考后,希望通過描繪景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能夠反映畫家的藝術境界,同時這種意境也對觀賞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能夠欣賞畫家意境的觀賞者,則能夠和畫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讓自己的思想在畫中得到體現,而對于不能理解畫中意境的觀賞者,畫就僅僅是一幅作品而已。對于中國畫來講,畫面中是否存在意境,是作品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虛實相生是意境構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現方式,它是美學原則,是意匠手段。
一、中國畫意境的內涵
意境始終是中國傳統美學所重視的范疇,屬于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具體到繪畫作品中,意境指的是畫面中情和景的相互交融,是一種由畫及思想的審美境界。中國傳統美學很早就開始對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索和研究,同時創造了相應的理論體系。中國最早的意境體現是在詩歌當中,例如《詩經》中就有很多詩句看似是對景色的一種描寫,實則是在側面描寫人物心中的情感,《蒹葭》和《碩鼠》就是其中的代表。隨著這種美學的逐漸發展,意境逐漸發展到其他的藝術領域當中,形成了中國美學獨特的組成部分[1]。
二、中國畫意境的體現
(一)意境美體現在藝術真實性
在中國畫的創作當中,畫家往往會將繪畫的對象進行擬人化,例如:賦予淤泥中生長的蓮花以純凈、圣潔的形象;賦予寒冬中生長的梅花以堅貞、頑強的形象。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內心的思想境界不同,其在審美情趣方面也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其所表達出的意境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中國畫的意境與作者的經歷有著緊密的聯系,畫家結合自己的經歷,通過對萬物的觀察,對其進行升華,這是中國畫的特點和精髓。畫家正是通過思考和加工,才使得所描繪的主體有了靈魂,形成了區別于西方寫實藝術的寫意藝術。[2]
(二)意境美體現在詩與畫的結合
在形容優秀的中國畫作品時,人們有時會說某幅畫畫中有詩,這就是說畫面當中有和詩類似的意境,畫面具有文學欣賞價值。實際上中國畫和詩是有著密切聯系的,二者都是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營造出較為相似的意境,因此中國畫當中有著很多詩的特征。在繪畫的過程當中,畫家會應用有限的色彩與線條,將自己大腦當中想象出的畫面進行表述,在表述的過程中加入個人的感受,進而讓繪畫作品表現出一定的意境,形成“物我合一”的特征。
(三)意境美體現在畫面氣韻上
“凡書畫當觀韻”,在欣賞畫作的時候,要能夠對畫面當中的氣韻之美進行欣賞。氣韻是繪畫藝術當中的一種表現形態,是一種繪畫美學準則,是藝術家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生長都有其獨特的規律,這種規律在畫家的表述之下就會成為藝術的韻律。中國畫當中的氣韻能夠在諸多方面得到體現,例如線條的長短、顏色的輕重、色彩的表達等等,只有畫面中有了氣韻,意境才能夠被更好地表達出來,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才會更強。[1]
(四)意境美體現在“似與不似”之間
由于中國畫不是刻畫形體的寫實主義風格,而是將形象和意境進行結合,因此中國畫中表達出來的一些物品有時候和自然界中的物品不夠相似,這體現了中國畫的意境來源于自然界卻高于自然界的特點,中國畫畫家是將自然界中的物品經過畫家的理解進行再創造。畫家會對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加工,在實物中融合自己的某種思想,賦予物品一些獨有的性格,以寄托和表達個人的情感。中國畫意境當中的以形寫神,就是將主觀意識融入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畫面的寫實或許對畫家來說并不重要,能否通過畫面將畫家的情感表達出來也許才是重點。
三、表現中國畫意境的名畫賞析
(一)《他日相呼》——齊白石
《他日相呼》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一幅作品,描繪了兩只小雞在爭奪一條蟲子的畫面。這幅畫十分有趣,讓人一眼看到畫面就想要發笑,因為這和生活中常見的情況非常吻合;而齊白石為這幅畫起名為“他日相呼”,于是這樣一個完整的故事就會在觀賞者的腦海中形成:原本關系親密的兩只小雞,為了一只蟲子爭奪得不可開交,而在這之前,兩只小雞可能還在彼此呼喚、友好相處。由此一來,這幅畫所表述的就并不只是一個童趣盎然的小故事,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讓不同的受眾都能在畫面中感受到共鳴,獲取不同的審美體驗。正是由于較好地使用了聯想的手法,畫家才將這幅畫面轉變成了優秀的藝術作品,表現出了獨特的意境。[2]
(二)《云山得意圖》——米友仁
中國畫在描繪一些意境的時候,會將畫面表現得朦朦朧朧,這種表現方式其實和人的心理機制是暗合的:無論是潛意識、想象、夢境等,其表現形式都是朦朧的,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感覺到大概,并不能知曉其全貌。在這種不清楚的狀態下,人會產生好奇的心理,不自覺地展開聯想,進而通過想象對畫面進行補充。每個人所看到的畫面是一致的,所得到的審美體驗卻大相徑庭。此外,朦朧有著化丑為美的獨特效果,對于一些人或者事物來說,也許朦朧才會顯得更加美好,更容易讓人產生期許。北宋畫家米友仁的作品《云山得意圖》就是采用了朦朧的表現手法,將山谷表現得若隱若現,營造出一種云霧繚繞的意境。畫家用云霧將山體進行遮擋,用少量的線條進行勾勒,而觀賞者則可以通過想象將山體進行補充。在這個過程當中,觀賞者會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其次,米友仁通過巧妙地使用水墨,對整個畫面進行了渲染,讓觀賞者有一種夢幻的感覺,進而產生一種類似讀詩的美感。因此,朦朧也是中國畫表現意境的一種重要方式。[1]
(三)《獨釣寒江圖》——馬遠
留白并不是畫家在構建畫面的時候產生的缺陷,而是畫家對畫面空白處的一種靈活應用,是為了營造出某種藝術效果,表達出創作者的內心感受。中國畫中有“計白當黑”的說法,就是說在進行繪畫的時候,要重視作品中的留白語言,通過留白的方式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和藝術渲染能力。通過留白的方式,能夠給人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對作者的思想和藝術渲染力進行深刻表現。南宋畫家馬遠的《獨釣寒江圖》大量應用了留白的手法,畫面當中的白成為表達畫面意境的載體。畫面上一葉孤舟在水面上漂泊,垂釣者乘坐在小舟上專心盯著水面,小舟旁僅有幾筆的勾勒表現出船在水面上漂蕩,其余位置都是大量的留白。觀賞者通過欣賞這幅畫,馬上就能理解其名稱中“獨釣”的意義,能夠感受到江海的廣闊和垂釣者內心的孤寂與怡然自得的心情。事實上,中國畫中的留白能夠表達出非常多的信息,甚至能夠對整幅畫面形成引導,通過控制留白的大小、位置,畫家能夠表現出獨特的詩意和境界。
(四)《歲寒三友》——趙孟堅
詩詞寫作當中經常會應用到賦、比、興的手法,通過這些手法能夠將創作者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讓觀賞者能夠產生共鳴。在中國畫的創作當中,也經常會用這樣的手法將詩的意境轉化到繪畫當中。通過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國畫創作者可以更有效地對自己心中的情感進行表達,使中國畫擁有更強的表現力,強化國畫的寫意能量。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蘭、竹、菊被比作君子,被賦予獨特的性格和品質,而松、竹、梅也被稱作“歲寒三友”,很多畫家都會通過對這些植物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讓畫面往往能夠給人以力量。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當中,畫家描繪了飽滿的梅枝、交錯的松針以及如墨影一般的竹葉,將松、竹、梅的特征結合一體,斜置于畫面的中央。這三種植物的組合顯然不是一幅寫實的作品,而是畫家在自行想象的過程中將三者元素進行糅合,其重點不在于描繪松、竹、梅各自的形態和美好,顯然作者更想表達的是作為一代文人應該具有融合松、竹、梅各自優點的品質和品格。
四、結語
意境可以說就是中國畫的靈魂。作為中國藝術的精華,中國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中國獨有的傳統規范和特征。因此畫家在對中國畫進行傳承的時候,需要重視對意境的傳承,保留中國畫的靈魂,讓中國畫能夠有持續打動人心的力量。
[作者簡介]何曉輝,男,山東嘉祥人,臨沂大學費縣校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畫教學與創作。
[1]出自楊冬梅《國畫創作中意境的表現方式分析》,《新美域》2022年第12期。
[2]出自張芹《論國畫藝術中的意境美》,《藝術大觀》2022年第28期。
[1]出自謝博洋《物態的國畫藝術中的意境美研究》,《參花(下)》2022年第3期。
[2]出自李榮《國畫藝術的意境表現手法初探》,《明日風尚》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