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產業在“二戰”結束后開始重新發展,但1939年吉川英治《三國志》的出現掀起了新一輪的三國熱,三國題材的動畫作品隨著日本動畫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多樣發展的態勢。井上泰山教授認為,日本人在導入不同性質的文化時,總是仔細地考慮、斟酌,以便讓其適應本國的風土,這一特點在引進《三國演義》時也不例外。戰后日本社會中亞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動畫產業中,而三國題材的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形象也與日本現代文化相結合,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眾多三國題材的動畫作品中,諸葛亮的形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與中國原著形象大致相同、延續了原有特征的正統派;另一種是結合了日本御宅文化所創作出的極具個性、脫離中國傳統形象的個性派。本文將以這兩種諸葛亮形象的發展為考察對象,探析以諸葛亮的動漫人物形象為視角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日本傳播的現象。
一、日本現代“諸葛亮熱”的起源與發展
《三國演義》在江戶時代初期已出現于儒學家林羅山、和尚天海法師的著書之中,但直到1692年,第一個譯本《通俗三國志》才由
湖南文山翻譯出版。《通俗三國志》是對《三國演義》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后翻譯的,對原著部分內容略有刪減,但基本保留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是當時民眾了解三國文化的重要媒介。其后的《椿說弓張月》《南總里見八犬傳》等日本江戶時期的文學作品普遍受到了《通俗三國志》的影響,土佐凈琉璃的劇目也出現了《續三國志》等名目,熟悉三國故事的人越來越多。從天保七年(1836)開始,歷時12年,由池田東籬亭校訂、葛飾戴斗插畫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出版且大賣。插繪本《通俗三國志》的問世,將讀者群擴大到一般百姓的層面。到了1939年,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通俗三國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添加了一些語句和情節,寫成了《三國志》,連載于《中外商業新報》,成為現在日本民眾最常談論的三國文本。據統計,在1970年時該小說銷量達到200萬部。他甚至熱愛諸葛亮到無心寫作的地步,曾經在自述中寫道:“諸葛亮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不止吉川英治,其他很多日本作家也都是寫到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這一刻,甚至有日本詩人土井晚翠以《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詩“星落秋風五丈原”為題目,作了一首長詩表達對諸葛亮的哀嘆,形成了日本民眾中的“諸葛亮情節”。
因此,從上述各日本作家在其作品中對諸葛亮的描寫可以看出諸葛亮這個人物在日本三國題材作品里一直處于特殊地位。
《周刊文春》曾對日本人最崇拜的100位名人做了調查,上榜的中國人中有諸葛亮和孔子,其中諸葛亮排名28、孔子排名87。諸葛亮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崇拜,首先是《三國志》中對諸葛亮全能型人才人物形象的刻畫。《三國志》這本書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甚至被推薦為企業干部與政界人士的必讀書,諸葛亮身上遠大的政治抱負及其德才兼備的完人形象,受到日本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崇。其次是諸葛亮身上所體現的道德思想。諸葛亮所展現的忠孝觀念、道德涵養正是同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所極力追求的道德思想。諸葛亮身上的“忠、義、賢能、智慧”的理想人格讓讀者能夠與之共情。這些人格特征同樣在動畫作品中得到體現。
隨著吉川英治《三國志》的出現及動畫產業的發展,在“二戰”之后出現了大量以三國故事為背景、以諸葛亮為主要角色的動畫作品,使得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三國題材的作品中越發突出。研究以動畫為代表的亞文化中的諸葛亮形象,將有利于從新的角度厘清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日本社會(尤其是日本年青一代)中的影響,這既是研究日本當代文化的切入點、了解時代轉變下日本文化發展的一個側面,同時,它也可以為國內的諸葛亮研究提供“他者”的觀察窗口,幫助審視新時代中日文化差異,對探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影響以及未來中日關系世代友好的發展前景具有深刻意義。
二、諸葛亮形象的延續
最早關于諸葛亮外形的描述,載于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之中:“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東晉裴啟的軼事小說《語林》又提到:“宣王戎服蒞事;使人觀武侯,乘素輿,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軍。”一方“戎服蒞事”,而另一方則有“名士”之風,突出了諸葛亮治軍的淡定從容,《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寫道:“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從上述描寫來看,諸葛亮外在形象可以大致概括為:身長八尺、羽扇綸巾、身披鶴氅或道袍,是一個指揮三軍的軍師。此外,三國之后的歷代,官方文獻都力求將諸葛亮塑造成德行賢良、才能卓越的忠臣形象。中國正統的諸葛亮形象可以說正是以上兩種形象的結合。
在戰后的日本動畫片中,延續諸葛亮這種正統形象的代表作有《橫山光輝三國志》(東京電視臺,1991年)、《三國志》(東映動畫,1994年)等作品,均延續了諸葛亮這種正統形象。前者是橫山光輝根據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改編而成的漫畫,之后又被改編為動畫,因此在劇情上到“赤壁之戰”就結束了。這部作品與《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些許不同。
例如,在諸葛亮登場后的首場戰役——博望坡之戰中,原著《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戰前為大家講述退敵之策時,即使被關羽和張飛輕視,也不失君子風度,并且借劉備劍印威服二人。在《橫山光輝三國志》博望坡之戰這一情節里,諸葛亮在面對張飛質疑時首先是對他進行言辭犀利的威嚇,后借劉備的劍與張飛進行對峙。在“赤壁之戰”這一情節中,與原著不同的是,諸葛亮在向周瑜交代作法借風事宜前,認真地觀察氣象、風向、河水的溫度,又回憶了他自己長年居住在隆中時發現每年都會刮起一段時間的信風等。動畫片著重描寫了諸葛亮確定東風的理由,把諸葛亮借東風這件事歸結于他對當地氣候和環境的細心觀察。從上述《橫山光輝三國志》中這兩個情節對諸葛亮的塑造可以看出,相對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動畫片把諸葛亮塑造得更為人性化,諸葛亮身上的神性變成了他的智慧。
東映出版的《三國志》(1994)是中日兩國合作,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制作的動畫片,畫風正統,且重要劇情無缺失,是一部非常符合《三國演義》原著的動畫作品,其主要分為三部分:《英雄的黎明》《長江的燃燒》《遼闊的大地》。第一部《英雄的黎明》用幼年諸葛亮的視角呈現出平民飽受戰亂之苦以及他對應的期盼;第二部里諸葛亮對劉備的效忠不僅是因為劉備的器重,更是對和平治世理念的實踐。這部動畫片中的諸葛亮形象與原著相差無幾,是較為還原《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形象的作品。
綜上所述,由于三國題材的動畫大多參考了吉川英志的《三國志》,因此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塑造也延續了《三國演義》夸張的人物塑造方式。諸葛亮“智”的性格特質在日本動畫中被強化,從而使這種諸葛亮形象得到固化。正是因為諸葛亮身上的人物特質符合日本民眾的喜好,《三國演義》相關的衍生作品中才會突出諸葛亮這個人物。
除此之外,日本動畫也擅長在細微之處對人物進行描繪,并通過不同的情節進行展現,如《派對咖孔明》中,諸葛亮在現實日本世界生活時面對“穿越”一事保持冷靜,找工作時與老板聊三國歷史進而成為老板的“軍師”,以及諸葛亮在現代仍是一身道袍裝扮等情節的描寫,都在延續諸葛亮的正統形象,這種歷史人物結合現實世界的藝術展現,更符合日本大眾的文化理解力與審美傾向,對諸葛亮以及三國故事在日本的傳播都有推進作用。
三、諸葛亮形象的異變
除了上述改編自《三國演義》的正統派動畫之外,還有從羅貫中《三國演義》或是吉川英治《三國志》衍生出來的、與日本御宅文化相結合的動畫作品。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諸葛亮是身長八尺、羽扇綸巾、身披鶴氅或道袍的軍師謀士,是“忠義”“智慧”的化身,與御宅文化結合后,其形象脫離了以上這些正統派特點,與傳統形象大相徑庭,可以說是諸葛亮形象的異變。
總體來說,這些作品本身的故事情節與三國故事的聯系不大,甚至已經脫離了三國歷史,僅僅是使用三國人物的名字或是標志性裝扮,有的甚至顛覆了傳統三國人物形象。其中人氣較高的作品是《一騎當千》(J.C.STAFF,2003年)和《戀姬?無雙》(動畫工房,2008年)。這兩部作品都對整個三國故事的人物進行了女性化改編,也就是把諸葛亮等人物變成蘿莉形象的女性角色,并且劇情也被重新改編,與三國歷史存在極大差異。
《一騎當千》中的諸葛孔明改變了性別,變成了面無表情、沉默寡言、梳著綠色雙馬尾的少女,性格上處事冷靜但偶爾喜歡惡作劇,但是擁有超凡的才智和決斷力,所定計謀非常強硬,有“伏龍軍師”的稱號。動畫片中的諸葛孔明在赤壁之戰時表現出極強的學習能力,只看過別人一程駕駛就能夠獨自駕駛船只。《戀姬?無雙》中的諸葛亮在外形上則是一個乖巧溫柔的黃短發少女,性格膽小害羞,但卻十分聰慧,擔任軍師的職位。
除上述將諸葛亮女性化的作品之外,還有以諸葛亮的性格特征為原型而在外形上大膽創作的角色,主要表現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智慧形象,如日本著名的動畫《名偵探柯南》中的諸伏高明。諸伏高明這個名字的讀音在日語中與諸葛孔明相同,且學識淵博、通曉歷史,說話時還善于引用中國和日本的名著古文。性格特點上,諸伏高明具有極強的推理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遇事沉著冷靜,思維縝密,且有禮貌、知性,這與諸葛亮軍師謀士的職業特征和性格特點一致,劇中他也被稱為“軍師一樣的刑警”。
這些要素都明顯地透露著諸伏高明就是與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偵探推理類的動畫中添加這種睿智的角色,非常符合劇情需要。諸伏高明身上的特征也正是日本人心中諸葛亮其人的特點。在日本民眾的印象中,諸葛亮就是這樣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的智慧之人。
在日本動畫產業對諸葛亮傳統形象予以延續之外,將其外貌形象進行異化的作品也不在少數。總的來說,異化的諸葛亮的外貌形象與傳統形象截然相反,甚至性別不同,但是保留了諸葛亮“羽扇”“道袍”“智慧”“軍師”等具有辨識度的形象要素。被符號化的諸葛亮作為三國主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即使在
日本經過御宅文化的大肆改造,也仍然保留著自身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四、結語
在戰后日本重新掀起的三國熱浪潮中,由于三國題材自古以來就為日本人所喜愛,它自然融入多種動畫作品中,而具有高超人氣的諸葛亮在這些動畫中則被給予了更多的描繪。在諸多動畫作品中的諸葛亮形象,大體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基本保持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傳統形象,另一種是以女性化的諸葛亮形象為代表,在保留“羽扇”“道袍”“軍師”“智慧”要素基礎上,造型完全背離了諸葛亮的傳統形象。
傳統形象保留了中國文獻中所述的諸葛亮形象,延續了“深謀遠慮”“忠心耿耿”“足智多謀”“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等形象特點。這些積極要素的固化和夸大使得諸葛亮在日本人印象中成為英雄。雖然個性派的角色形象顛覆了人們對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形象的認知,但卻更能體現出日本人對諸葛亮的總體印象。
與歷史小說中描寫的形象相反,在御宅文化動畫作品中諸葛亮的形象特點被最大限度地濃縮,僅保留幾個要素,有的作品甚至僅僅使用了諸葛亮的名字而故事情節已與三國毫無關聯。諸葛亮作為人們熟知的中國古典人物,其偉岸的形象在動漫等亞文化中已蕩然無存,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符號化”角色。在同人動畫作品中,對已經“符號化”的諸葛亮形象又進行了多次改編和創作。這種多次創作的手法是當今日本動畫產業創作的特征之一,也是日本亞文化中的獨特之處。而中國傳統人物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在日本被多次改編和再創作,首先是因為其知名度很高。諸葛亮之名已經家喻戶曉,是讀者非常熟悉的名字,日本人完全沒有陌生感。其次是因為其形象已然固化,才能夠形成“反差萌”的藝術效果。
可以說以諸葛亮為代表的中國三國文化已經滲入日本文化,并且以動畫產業為代表的日本現代文化中展現出區別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動畫產業的獨特發展之路。諸葛亮在日本動畫中的形象建構,可以說是貼近史實的正統形象逐漸濃縮為“符號化”角色的過程。以此為鑒,中國傳統文化在向海外傳播,若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凝練為符號性的文化內容,則更能增強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基金項目:四川省諸葛亮研究中心項目“日本戰后大眾文化中諸葛亮形象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ZGL03。
[作者簡介]劉泳如,女,漢族,廣東東莞人,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世界史(日本史方向)。通訊作者:馬冰,女,漢族,吉林樺甸人,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史。